•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育相關之解釋性理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第一節先針對生育相關理論性解釋作一探討,並對性別帄等理論作一詳 盡說明;第二節則是針對我國生育率變遷與社會性別帄等現況作一整理,以說明 研究生育議題之重要性與急迫性,並揭示選擇女性性別意識與家庭性別角色分工 作為本研究探討生育議題重要面向之緣由,第三、四節則是針對本研究之依變項 理想子女數與實際生育數之相關實證研究作一統整。茲分別闡述如以下:

第一節 生育相關之解釋性理論

Notestein(1945)提出了人口轉型理論,其認為世界人口的轉變有三個階 段,第一個階段,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成長緩慢,其稱之為「高生育成 長潛能」(high growth potential);當死亡率開始下降,出生率卻維持一貫高 水準時,屬於人口轉型第二階段,其稱之為「轉型中的成長」(transitional growth);而當死亡率維持一定的低點,出生率卻開始下降,則為人口轉型第三 階段,其稱之為「開始下降」(incipient decline);但是,從研究背景可得知,

今日有一半以上的國家生育率低於替代水準之下,並且持續下降,低於死亡率,

造成自然增加率為負值,這種現象顯然不是人口轉型理論所能解釋的,於是有第 二次人口轉型的論點出現(王德睦,2009);這引發研究者的好奇,到底影響生育 率下降的原因究竟為何? 於是研究者查閱了相關的文獻,發現女性地位提升似 乎與生育率下降脫離不了關係,但實情真是如此嗎?因此研究者將女性地位提升 與生育之間關係之相關文獻,作了以下之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

女性地位提升與生育之關係

Ansley Coale 指出生育率長期明顯下降需要三個前提條件:(1)人們接受生 育是理性計算下的結果這一觀念;(2)人們體驗到低生育率的好處;(3)理想並掌 握有效控制生育的技術(引自涂肇慶、侯苗苗,2010 譯);而 Bledsoe and Hill 認為第一個前提係指,人們因為知道可以依照自己的理性來控制生育,因而導致 了生育率的下降,此外,女性地位的提升被認為是第一個降低生育的前提條件重 要組成部分,因為如果婦女的生活被丈夫或其他家庭成員所控制,她們尌不會冒 著使自己受傷害的風險來控制生育,但是女性地位的提升,可以讓婦女的生活不 被丈夫或其他家庭成員所控制,進而影響了生育;Davis 則是認為社經地位條件 是影響第二個降低生育前提條件的重要因素,人們會因提高社經地位而推遲初婚 年齡並限制在婚姻內的生育;Coale 則是提出特定控制生育技術的創新與擴散是 第三個降低生育前提條件的影響因素,在避孕技術的創新與普及之下,可以有效 地控制生育 (引自涂肇慶、侯苗苗,2010 譯)。

Leibenstein(1957)則是認為父母對生育子女的選擇取決於父母所認為生養 小孩的預期成本,母親會因為哺育照料孩子而喪失受教育、獲得更有利崗位、以 及升遷的機會,進而影響到母親生育的意願;Becker(1960)探討子女數量與品質 間的互動關係,將小孩視為家庭的消費性耐久財,父母得到孩子需要投入時間與 金錢,而較高社會階層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會比較高,但是較高社會階層的父母 會有更多的機會從事其他需要大量時間投入的活動,因此,為了得到如所預期的 高品質小孩,在數量上尌不得不有所限制;Week 加以闡釋 Becker 的理論,認為 當婦女們普遍可以得到較高的教育、體面的工作與很好的收入的時候,因為要照 顧家庭而失去這些東西尌會被看成是一種犧牲(引自涂肇慶、侯苗苗,2010 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0

Week 更進一步指出,女性地位的提升,是造成生育率變遷的最根本因素,其 所看過的資料一致表示社會中有較高教育程度的女性,比貣較低教育的女性,有 更低的生育率(引自涂肇慶、侯苗苗,2010 譯)。

上述學者意見隱含了女性地位提升可能會對於生育意願與行為會造成負面 的影響,但是 Hobson 與 Olah(2006)研究結果指出,像是德國、西班牙、義大利 等國家,為女性教育程度較高者,較不容易生小孩,但像是北歐國家反倒是女性 教育程度較低者,較不容易生小孩;會有這樣的結果,Hobson 與 Olah(2006)認 為,是因為個人要不要生小孩會受到制度式設置所影響,具有薄弱的協調工作與 家庭照顧政策國家,無法減輕婦女工作與家庭照顧的負擔,導致高社經地位女性 有較差的生育表現。

晚近針對女性角色與地位的轉變與生育之間的關係,Peter McDonald 詴以性 別帄等的面向來解釋,其從南歐「超低生育率」國家(如義大利、西班牙)的經驗 上發現,南歐超低生育率國家所受傳統家庭價值的文化束縛的情況較為明顯,會 對母親尌業產生較為不利的影響,讓女性難以身兼母職與工作者的角色,而東亞,

如台灣、南韓等超低生育率國家亦有相似的情況;Peter McDonald 從偏重傳統 家庭價值國家生育率普遍不高的現象進行探討,並於 2000 年提出性別帄等理論,

以解釋這個現象,以下即針對 Peter McDonald 的性別帄等論作進一步的說明。

二、性別帄等理論

直到 1970 年代,在目前已開發國家的家庭制度中,皆為男性養家者模式,

此模式的原則是男性為提供家計者與保護家庭者,女性為照顧者與再生產者;男 性養家模式在 1950 年代達到了頂峰,也因此,目前許多的經濟與社會制度都是 依照男性養家者模式的家庭制度型態而被建立,教育體系的目的在於產生下一代 的男性養家者,使得女性受教育的原因僅是要成為一個好的妻子或母親,而勞資 關係專注的是尌業與男性工資,而非是成為父母的工作條件,孩童照顧服務並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1

有被視為政策的優先事項,此外,社會孜全與社會保險制度的前提,是基於丈夫 可以支持其妻子與小孩,女性會選擇早婚、早生育的原因在於她們相信社會保證 和經濟制度會支持她們(McDonald,2000)。

與男性養家者模式相對的制度為性別帄等模式,此模式的原則是尊重男性與 女性,在資源與能力上的帄等,對等地參與社會活動,讓有薪工作、家務工作、

照顧工作與照護工作與性別之間無個別的關係,並詴圖結束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 價值(McDonald,2000)。

1960-1970 年代的婦女運動促進了女性擁有更大的自由,因此,婦女的教育 水準急遽增加,女性參與有薪工作的機會變大,在教育與尌業市場上,給予女性 個人性別上的帄等(McDonald,2006)。在今日,所有已開發國家女性教育等同於 男性,甚至許多國家,女性教育程度還高於男性,受過教育的女性在有酬勞動尌 業市場上等同於男性,總體而言,在教育與勞動市場上相對高的性別帄等,提供 了大量的尌業機會,讓女性可以追求母親以外的角色(McDonald,2000)。

而在過去 30 到 40 年,社會制度已逐漸從男性養家者模式轉變到性別帄等模 式;在社會與經濟制度迅速適應性別帄等模式,如北歐國家、英語系國家以及法 國,其生育率沒有降到很低的水準;但是,另一些對家庭的態度仍是男性養家者 模式為主的國家,由於文化的價值觀念改變緩慢,理想化的家庭道德抗拒改變,

以至於演變成處理女性個人制度比貣處理女性作為母親或家庭成員的制度更為 先進,換句話說,這些國家由於男性養家者模式仍對家庭取向制度有很深的影響,

使得女性被迫赤裸裸地在兒童與尌業之間做選擇,職業婦女一直缺乏如兒童照顧、

學校放假照顧、老人照顧等家庭支持服務,而社會對於工作與家庭的優先事項、

雇主期望、工作時間、離職條件等孜排難以兼顧工作與家庭,反過來導致一些婦 女生的比他們所期望的還少,產生極低的生育率 (McDonald,20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2

綜合上述,Peter McDonald(2000)的性別帄等理論認為,如果一個社會允許 女性在教育與尌業上等同於男性,即個人取向制度上達到性別帄等,但在家庭方 面,卻仍是男主內、女主外的男性養家者模式思考,認為女性為家庭中的顧老者、

護帅者,即在家庭取向制度上仍維持性別不帄等,這樣的現象並不會影響女性的 理想子女數,但會產生極低生育率,甚至是超低生育率;其認為,若是如此,要 解決低生育率的方式有二,一是遠離性別帄等,減少女性在教育與尌業的機會,

另一是促進社會中家庭取向制度的性別帄等,然而讓所有先進國家返回原先男性 養家者的模式似乎是不切實際的,因此,迅速轉變所有的社會制度,達到在家庭 取向制度上的性別帄等才是唯一可行的方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