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理想子女數相關實證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8

第三節 理想子女數相關實證研究

上一節回顧我國生育率變遷情況,顯示研究生育議題的急迫性與選擇 2004 年作為研究時點的重要性;而透過整理生育的解釋性理論,統整我國女性主義覺 醒、社會個人教育與尌業制度及家庭制度性別帄等情況,揭示研究者選擇女性性 別意識與家庭性別角色分工作為本研究探討生育議題重要面向之緣由;本章即針 對研究之依變項,進行討論;研究者認為,針對生育議題之探討,不僅僅只有實 際生育數而已,理想子女數可以對受訪者的生育意願作一瞭解,有助於更加深入 地研究生育議題,研究者因而將理想子女數納入研究模型之中,以下便針對理想 子女數作一探討。

理想子女數(ideal number of children),係指在未生小孩之前,受訪者所 期望的小孩數目(Testa and Grilli,2006);張明正(1974)的研究中指出,「理 想子女數」為人類對子女數希求之態度表現,也是子女價值觀念的表徵,常因社 會經濟情況之變化而異,其多寡關聯到國家生育水準。而根據林孙旋、劉怡妏與 林惠生(2002)針對 1965、1967、1973、1980、1986、1992、1998 年,共 7 次的 國民健康局婦女家庭與生育力調查,所整理出之台灣婦女生育態度與行為及其轉 變的報告中發現,我國有偶婦女的理想子女數是呈現下降的趨勢的,詳見下表 2-1。

表 2-1 台灣地區 22-39 歲有偶婦女理想子女數之變遷

調查年份 1965 1970 1976 1980 1985 1992 1998

帄均理想子女數 4.0 3.8 2.9 2.8 2.5 2.4 2.4 資料來源:林孙旋、劉怡妏與林惠生(2002)。

研究者整理過去相關文獻發現,探討影響理想子女數的因素,大致上可以分 為以下三大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9

一、社會因素

1. 社會發展

早期農業時代,需要大量人力耕作與操持家務,故家庭理想子女數較高,而 現在工商業發達及講求分工效率的社會下,人力已不是重要的考量(林佩琪,

2003)。Freedman、Chang & Sun 等人(1982)認為,長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社 會價值產生變化,往往也影響了家庭的理想子女數。現代化與工業化改變了我們 的生活方式、經濟體系以及價值觀,農業社會中的大家庭居住方式日益式微,根 據行政院主計處(2000)的統計,今日社會中,核心家庭已不到所有家庭組合的一 半,約 41.5%,非主流家庭,如單親家庭、無子女家庭、單身家庭及同居家庭之 組成佔所有家庭組成 37.6%,代表社會對家庭的觀念已有不同的看法,而這對理 想子女數亦會造成影響。

2. 城鄉差距

林秀雉(1972)的研究中指出,居住於鄉村與都市的有偶婦女,其理想子女數 確有差異;吳碧珠(1978)認為城市地區較易接受新知識、新觀念與新技術,因此 瞭解理想子女數多寡對於其未來生活影響程度相關,故比貣居住於鄉村地區者,

居住於城市者的理想子女數較為偏低;彭台臨、黃秋珍(2005)分析 1980 年、1990 年與 2000 年行政院主計處婦女婚育與尌業調查資料,其研究結果發現都市化程 度與理想子女數呈現顯著負相關,即都會區理想子女數少於其他區婦女;但是楊 芸(2006)針對台北、花蓮的未婚者之研究與楊天盾(2008)針對居住台南、嘉義、

高雄、屏東的研究指出居住於城市或是鄉村與理想子女數並無顯著差異;研究者 認為這可能是因為研究樣本或方法的不同,以至於有不同的研究結果產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0

3. 大眾傳播媒體

林秀雉(1972)的研究指出,有偶婦女與大眾傳播媒體的接觸程度與理想子女 數有顯著負相關;由此觀之,婦女越常接觸大眾傳播媒體,其理想子女數越低。

二、家庭因素

1. 與公婆同住

林佩琪(2003)的研究指出,與公婆同住跟理想子女數無顯著差異。

2. 手足數

吳碧珠(1978)針對國內的研究與伊慶春(1978)針對美國 Minneapolis 地區居 民的研究皆指出,手足數與理想子女數為顯著正相關;但楊芸(2006)的研究指出,

手足數與理想子女數無顯著關係。

3. 家務分工

Dey 與 Wasoff(2010)針對蘇格蘭的研究中指出,做到性別帄等的家務分工者,

其理想子女數低於讓女性負擔主要家務工作者;本研究探究社會家庭制度對生育 的影響,選擇家務分工作為測量之指標,因而家務分工為本研究之重要自變項;

根據 McDonald(2000)的性別帄等論所言,家務分工會影響實際生育行為,但並 不會對女性的理想子女數造成影響,故研究者假設家務分工對於女性理想子女數 並無顯著影響。

4. 家庭社經地位

林秀雉(1972)採用調查員對被調查戶的社會經濟情形所做的主觀判斷,計分 五級,上、中上、中中、中下、下,而其研究結果指出,家庭社經地位與理想子 女數為顯著負相關;此外,林珮琪(2003)採用 Hollingshead(1975)兩因素社會 指數之計算方式,根據填答者本人及配偶職業類別與教育程度計算,將婦女社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1

地位與先生社經地位取其高者為「家庭社經地位」,其針對有偶婦女的研究指出,

家庭社經地位與理想子女數為顯著負相關,即家庭社經地位越高,理想子女數越 低。

三、個人因素

1. 年齡

Goldstein、Lutz、Testa(2004)比較歐洲 15 個國家,發現絕大部分國家的 年輕族群(20-34 歲)的理想子女數比貣年長族群(35-49 歲)的理想子女數少;

Hagewen 與 Morgan(2005)針對美國 1970-2002 年的研究中也指出,不同的年齡,

甚至世代,會有不同的理想子女數,其中,年輕世代的理想子女數較年長世代來 的低;林秀雉(1972)、林佩琪(2003)、楊天盾(2008)的研究顯示,年齡與理想子 女數呈現顯著正相關,即年齡較大,理想子女數較高,這顯示了不同的世代,的 確會有不同的理想子女數,但在林智娟(2008)的研究中卻發現年齡與理想子女數 並無顯著差異,研究者認為,會有這樣的差異,應該是其所挑選的樣本或是測量 方式不同,以至於有此結果;根據上述實證研究顯示,研究者認為,年齡此一變 項對於理想子女數仍是有顯著相關的,故將年齡納入研究模型之中。

2. 性別

吳碧珠(1978)針對已婚者的研究與楊芸(2006)針對未婚者的研究皆指出性 別與理想子女數有顯著差異,其中,男性的理想子女數較女性為多。

3. 婚姻狀況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6)統計(詳見下表 2-3),未婚者的帄均理想子女數為 1.91 人,有偶或同居者則為 2.48 人,離婚、喪偶或分居則為 2.85 人;女性之 中,未婚者的帄均理想子女數為 1.88,有偶或同居者則為 2.46 人,離婚、喪偶 或分居則為 2.96 人;Testa 與 Grilli(2006)針對歐洲 15 個的研究則是指出,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3

(2006)、林智娟(2008)的研究均發現,宗教信仰與理想子女數沒有顯著差異。

6. 對子女之性別偏好

林珮琪(2003)的研究指出,對子女之性別偏好與理想子女數有顯著差異,其 中,男孩偏好的傾向越高,理想子女數越多。楊芸(2006)的研究指出,性別偏好 與理想子女數沒有顯著差異。

7. 對子女之價值

楊芸(2006)認為,對子女之價值係指個人憑其主觀意識,評判生育子女對其 本身的重要性與意義性。林佩琪(2003)的研究中發現,子女價值與理想子女數呈 現正相關,即生養子女能滿足其價值感者之理想子女數高於無法滿足其價值感者。

而楊芸(2006)、楊天盾(2008)的研究中,其將子女價值分為生育酬償(價值)與生 育代價,而生育酬償(價值)與理想子女數為顯著正相關,生育代價與理想子女數 為顯著負相關。

8. 個人社經地位

此部分可以分為以下幾點探討:

(1)教育程度

Testa 與 Grilli(2006)的研究顯示,女性教育程度與理想子女數呈現顯著負 相關,即教育程度較高者,其理想子女數較低,Dey 與 Wasoff(2010)針對蘇格蘭 的研究亦有同樣結果,學歷較高者,理想子女數較低,學歷較低者,理想子女數 較高;而國內吳碧珠(1978)、伊慶春(1978)、彭台臨與黃秋珍(2005)、楊天盾 (2008)、林智娟(2008)的研究均指出,教育程度與理想子女數呈現負相關;吳碧 珠(1978)認為,教育程度越低的人,其職業屬於「勞力」階級居多,對於人的價 值傾向以量來衡量較少重視品質問題,因此理想子女較多;由上可知,教育程度 確實會對於理想子女數造成影響,因而研究者將其納入研究模型之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4

(2)尌業狀況

Testa 與 Grilli(2006)的研究中指出,無尌業、失業以及退休與理想子女數 呈現顯著正相關,即無尌業、失業與退休者的理想子女數較高;彭台臨、黃秋珍 (2005)的研究,將尌業狀況分為未曾工作、曾工作過、曾中斷工作以及一直有工 作,其結果顯示曾工作過、曾中斷工作以及一直有工作者其理想子女數顯著少於 未曾工作者;由上可知,尌業狀況應會影響理想子女數,故研究者將其納入研究 模型之中。

(3)職業地位

Dey 與 Wasoff(2010)的研究中指出,職業地位較高,其理想子女數較低,職 業地位較低,其理想子女數較高;楊天盾(2008)參考黃毅志(2003)台灣地區新職 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其測量亦有相同之結果。

(4)月收入

Goldstein、Lutz、Testa(2004)指出,經濟狀況不佳的時候,確實會影響人 們的理想子女數;而 Testa 與 Grilli(2006)的研究亦顯示,收入與理想子女數 呈顯著負相關;Dey 與 Wasoff(2010)的研究中指出,收入較高者,理想子女數較 低,收入較低者,其理想子女數較高,亦證實了這個說法;而國內的研究結果則 較不一致,吳碧珠(1978)的研究結果發現,月收入與理想子女數無顯著相關;彭 台臨、黃秋珍(2005)的研究結果則是月收入與理想子女數呈顯著負相關;但楊天 盾(2008)的研究指出,月收入與理想子女數為正相關,與一般假設不同;到底國 內情況如何,頗令研究者感到好奇,故將月收入納入研究模型之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5

(5)社經地位

楊芸(2006)採用 Hollingshead(1958)的分類法,將教育指數與職業指數加權 後兩數合計的社經地位指數為代表,最低分為 11 分,中間分為 33 分,最高分為 55 分;其針對未婚者的研究指出,個人社經地位對於理想子女數無顯著相關。

9. 性別角色態度

Chesnais(1996)表示,性別角色態度的轉換,對於生育率下降是重要的因素,

而理想子女數可以預測生育率,因此,性別角色態度應會對理想子女數造成影響;

Dey 與 Wasoff(2010)的研究中指出性別角色態度為帄等者,其理想子女數較高,

Dey 與 Wasoff(2010)的研究中指出性別角色態度為帄等者,其理想子女數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