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專家學者訪問內容分析與討論

第肆章 第肆章

第肆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本章主要根據第三章的訪問資料與問卷調查結果進行資料分析,目的在了解 參與式設計個案與德懷術專家對於建築環境藝術在國小藝術與人文教育之基本能 力與教育策略的適切性與一致性。本章依據本研究目的分別就半結構性訪問的內 容及德懷術三次問卷的分析結果進行討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專家學者訪問內容分析與討論 專家學者訪問內容分析與討論 專家學者訪問內容分析與討論 專家學者訪問內容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敦請兩間有實際執行參與式設計經驗的學校: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附設 實驗國民小學及台北縣立桃子腳國民中小學的學校行政負責人及規劃專業者共四 位專家針對研究目的進行半結構性訪問。以獲得更深入的資料,據以發展國小階 段建築環境藝術教育策略。本研究以質性研究資料分析的編碼方式分析訪問資 料,過程中共萃取出七項主旨議題,二十八項概念議題與八十八段內在意涵。本 節針對國小階段建築環境藝術教學之策略層面進行探討,將歸納結果依主旨議題 與概念議題編碼組織。將訪問資料分述如下:

一、國小階段建築環境藝術教學之策略

分析四位專家對建築環境藝術教育的發展經驗與看法,歸納出建築環境藝術 課程發展原則、建築環境藝術課程發展策略、課程發展的期許與指引三項主旨議 題,並根據訪問資料解讀目前課程實施的方式。將專家學者的意見分項說明如下:

( 一 ) 建築環境藝術課程發展原則

新課程的發展學校經歷了許多嘗試與修正,在經驗的累積之下逐具規模。從 第二章文獻探討與訪問驗證發現學校是以「學校本位課程」與「主題統整課程」

作為發展建築環境藝術課程的原則,歸納課程發展中關於教師與規劃專業者雙向

溝通專業交流的看法,引出「讓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的觀點。分析結果如下 表 4-1 所示:

表 4-1 建築環境藝術課程發展原則分析表

主旨議題 概念議題 關鍵字義

與數學領域結合培養環境尺度 以主題統整的課程方式與各領域結合 主題統整課程

由學校工程發展課程主題

規劃專業者協助培訓課程發展教案 規劃專業者需要協助教師進修,發展課程 教師參與度高,課程設計就越完整 規劃專業者協助教師課程發展 培育建築環境藝術種子教師 教師與規劃專業者雙向溝

通專業交流

課程需要加強觀念與專業的引導 各年段發展不同引導模式及領域的課程 低年級學生有表達空間想法的能力

螺旋式課程(每一個階段都可以有體驗及實作的部 份,配合年齡再加深加廣)

把學校界定為一個社區 學校本位課程

學校要當社區的中心

校園環境提升學生空間量感與場所感知 學習要與學生的生活有關連才有意義、有價值 體驗經驗影響空間概念

使用過程中不斷改進、創造使用空間 國小

階段 建築 環境 藝術 教學 之策 略

/ 課

發展 原則

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思考屬於自身的場所精神

1.主題統整課程

九年一貫課程強調以主題統整方式結合各學習領域,讓學習更具系統與關連 性。從第二章文獻探討對建築環境藝術教育課程發展的分析中整理出發展建築環 境藝術課程可以從主題統整的角度出發融合各領域內容的課程發展方式,也從訪

談中專家的經驗清楚發現發展建築環境藝術課程是需要明確主題的活動才能達到 融合各領域的規劃。部分受訪者提出相關意見:

藉掛英語校名的工程,設計認識校史的統整課程 ( T1 訪 002 )。

建築環境藝術教育能以主題統整的課程方式融合各學科領域去實踐 ( P1 訪 006 )。」

這些資料都有一個共通的觀念就是指出此課程發展是需要一個主題去統整,

藉由全校性的活動可以選定相關的主題,以此主題在不同的領域規劃課程,能使 課程發展更具系統性。

2.教師與規劃專業者雙向溝通專業交流

新課程的實施學校教師需要進行專業的培訓,學習課程內容與施教方式。第 二章文獻探討在發展建築環境藝術教育課程也有學者提出培育教師的觀點。在建 築環境藝術課程發展中,由於專業領域的不同,教師與規劃專業者若能一起發展 課程內容,對課程建構十分重要。訪問中全部的受訪者都提出相關的意見及看法:

參與式設計需要加強觀念與專業的引導課程 ( T2 訪 010 )。

規劃專業者需要與學校、老師不斷的開會、討論、協助教師進修,發展課程 ( T1 訪 009 )。

規劃專業者協助教師培訓及發展教案 ( P1 訪 005 )。

發展建築環境藝術的課程需從培育種子教師開始 ( P2 訪 013 )。

T2 清楚指出建築方面的專業觀念畢竟與一般教師之前的訓練不同,所以教師 需要建築專業觀念或課程引導方式的訓練,再以自身教學專業轉化成適合學生的

課程。在設計課程時也需要規劃專業者的協助,教師與規劃專業者的專業溝通如 同 P1 與 T1 所說的需要不斷開會、討論及協助來發展課程。此外 P2 提出了培育種 子教師的方式,發展大型研習課程讓各校老師參加,再回自己的學校推廣,更有 利此課程的推廣。

3.學校本位課程

學校對於學生的學習最為熟悉,也最了解學生的需要。因此,九年一貫課程 將課程的主導權回歸學校,也因此拉近了學校與社區之間的關係。以學校本位課 程發展建築環境藝術教育可以配合各校不同工程的主題將工程與課程結合之內容 依各年級適合能力搭配各領域課程規劃。多位受訪者提出相關的意見及看法:

「把學校界定為一個社區」加強社區總體營造的觀念及社區意識 ( T1 訪 004 )。」

學校要當社區的中心 ( T2 訪 023 )。

不同階段的學生配合目前其他領域所學,以不同引導模式進行課程 ( P1 訪 008 )。

建築環境藝術教育每一個階段都可以有體驗及實作的部份,配合年齡再加深 加廣 ( P1 訪 017 )。

T2 很明確的指出學校不應當是封閉的或是獨立於社區之外,它是社區的一部 份,是學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場所。每個社區各有其不同的生活形態、文化特徵、

發展特點。因此要成為社區的中心校園環境規劃就必然要有能讓社區參與的空間 以及展現出社區獨特性而成為一種學校本位的特殊課程規劃。就如同 T1 所說能加 強社區意識的方法。此外 P1 提出了螺旋式課程設計的看法,認為每個階段的學生

都可涵蓋體驗與實作的部份,配合年段將內容加深加廣。可作為發展教學模式的 參考。

4.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在建築環境藝術教育的理論文獻中提到發展此課程可以從生活環境作為發展 的課題。校園、社區的環境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目前課程卻沒有特別強 調空間對生活使用的影響或是經過討論達成生活環境營造共識的方法。此外,學 校空間若能直接反應學習與活動的需求,讓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九年一 貫課程統整所強調的目標。部份受訪者提出相關的意見:

九年一貫課程統整強調「要讓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與學生的生活有關連,

才有意義、有價值」 ( T1 訪 003 )。

讓孩子們去思考空間對我們的意義在哪裡?屬於我們的場所精神是什麼?

( T2 訪 024 )

個人體驗經驗會影響對空間的概念 ( P2 訪 008 )。

從「境教」觀點出發,校園空間設計對學生空間量感與場所感知有幫助 ( P2 訪 004 )。

這些資料都有一個共通的觀念就是強調學校環境要使生活其中的學生在學習 過程與生活空間中具有體驗的機會。T2 更具體的點出在學校教學中可提點學生的 方法,以步驟性的思考提問幫助學生在體驗環境時思考的角度,時時觀察、時時 思考讓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將對所處環境的特色與場所中蘊含的精神以及空 間感受的學習很有幫助。

( 二 ) 建築環境藝術課程發展策略

對課程發展的原則有初步了解之後,將訪問中針對課程的教學策略與各階段 課程的發展模式進行分析與整理。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建築環境藝術課程發展策略分析表

主旨議題 概念議題 關鍵字義

利用繪本帶入引導課程 發展台灣在地模式語言

不同提問模式改變學生思考與觀察方式 教學策略

先進行相關課程提升討論層次 1.體驗與觀察環境

2.意見蒐集 3.引導討論與實作

以藝文為主,主題統整各學年課程 國小

階段 建築 環境 藝術 教學 之策 略

/ 課

發展 策略

階段課程發展模式

課程發展委員會訂定各學年領域的校本課程

1.教學策略

為了讓學生的討論內容更深入空間細節,教師如何引導課程便非常的重要。

在第二章的文獻探討中提出以繪本引導方式、實際體驗、參與工作坊、座談會、

專業課程、模式語言討論方式作為建築環境藝術教育課程教學引導的策略。也在 部份受訪者的訪問中得到驗證:

繪本適合帶入引導至建築環境藝術課程 ( P1 訪 010 )。

發展台灣在地化的「模式語言」可以成為課程及很好的溝通橋樑 ( P2 訪 011 )。

利用:你想要在空間做什麼事?要做這些事的走廊應該是要怎麼樣的?的概 念轉換,讓孩子改變觀察方式 ( T2 訪 025 )。

先安排相關課程,再深入討論空間,可改變學生和老師的思考方向 ( T2 訪

026 )。

P1 提出繪本的引導方式,繪本之所以適合當作課程引導,是因為在故事內容 及畫面的營造中已經轉化了專業的語言,隱含了許多概念。如同 P2 專家所說發展

P1 提出繪本的引導方式,繪本之所以適合當作課程引導,是因為在故事內容 及畫面的營造中已經轉化了專業的語言,隱含了許多概念。如同 P2 專家所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