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築環境藝術教育與藝術與人文能力指標內容研究

3.在訪問中專家對課程所包含基本能力的共識有:社區意識、空間量感、環境 尺度、模型、圖面理解、空間美學、改寫模式語言等。可作為發展建築環境藝術 教育問卷的參考。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建築環境藝術教育與藝術與人文能力指標內容研究 建築環境藝術教育與藝術與人文能力指標內容研究 建築環境藝術教育與藝術與人文能力指標內容研究 建築環境藝術教育與藝術與人文能力指標內容研究

為初步發展建築環境藝術教育涵容於藝術與人文能力指標的課程,本節先分 析國小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內容與能力指標的意涵,再針對與建築環境藝術 教育相關之能力指標內容做進一步的研究,作為轉換教學策略的依據。

一、國小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內容分析

九年一貫課程以基本能力取代學科知識,比以往教育目標較為具體,以能力 取代知識,是著眼於生活經驗的強調。國民基本素質的提升,擁有基本能力才能 因應未來民主、多元、資訊的社會。教師應實施統整的、主題式的合科教學、協 同教學,使學生獲得完整的知識,進而轉化成實際生活應用的能力。 ( 陳伯璋,

1999;歐用生,2000;楊馥如,2001 )。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修訂綱要中,其重 要的基本理念是:「藝術學習也是課程內容,但不是課程目的,而是涵育人文素 養的過程。涵育人文素養才是藝術學習的目的,換言之,人文素養是經由藝術學 習,逐漸形成,不是直接習得的」。

陳致豪 ( 2005 ) 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問題探討中,以九年一貫 課程之精神與特色為主要目標,分析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和實施問題及 研究人文與人文教育的內涵,進而探討藝術與人文教育的課程在統整及能力指標 之轉化的問題。最後提出:以擬定課程綱要之「人文素養」意涵列為課程發展與 實施的重要理念依據;增訂具體「基礎與必備」的教材綱要,作為能力指標轉化 的參照;依課程實施問題調整有關學校本位課程的設計運作;規劃出適合不同規 模學校的協同模式參考、規劃一般教師進修管道及教學評量選單等建議。從陳致 豪的研究中了解由於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每個階段涵蓋二至三個教學年級,因此 單靠幾條能力指標的敘述無法明確區分教材發展的層次,會造成兒童學習經驗的 連貫問題。因此在研發課程、設計教材之前必須對能力指標作有具體的轉化,每 一條指標包含學習活動、學習內容及預期學習結果,依此將指標內容轉化成具體 的教材,才能有實質的目標與教學活動。

在藝術與人文能力指標的實施要點中提到藝術與人文活動之課程設計應幫助 學生溝通觀念和表達情感,鼓勵發展語彙,建立概念、批判思考與創作之統整能 力。其中視覺藝術必須包含了媒體、技術與過程的了解與應用,造形要素、構成 功能的使用知識等範疇。藝術與人文領域能提供良好的示範供學生觀摩,理解技 能的重要性。並提供充裕的時間和機會在各種情境實作,尤其第二階段 ( 中年級 ) 著重特定、具體和實用的概念之了解,到了第三階段 ( 高年級 ) 便強調具體概念 之應用。由以上各點得知在藝術與人文課程中融合建築環境藝術教育是可行的。

二、國小階段藝術與人文能力指標重點意涵分析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自教育部 92 年公佈實施,丘永福藉由各縣市代表參 與深耕種子教師研習課程之督學、教師及教師會、民間團體所質疑與提出寶貴意 見。並徵詢輔導團之學者、專家,針對疑惑之能力指標意涵加以詮釋補充說明。

為能使能力指標能確切落實其具體教學成效。經研究者分析能力指標的內容後發 現建築環境藝術教育可以涵容於下列指標中發展,考慮課程發展的層次及內容,

認為各階段必須涵蓋「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三個面 向。茲將可能發展的能力指標階段與其重點意涵敘述如下:

( 一 ) 第一階段

依據最新 97 年 ( 100 年實施 ) 修改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指出,藝術與人文第 一學習階段課程與「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統整為「生活課程」,其實施 要點依據「生活課程」綱要之標示。將原本藝術與人文指標及原有指標所包含的 新生活課程指標分述如下:

◎原藝術與人文指標:

1.探索與表現

1-1-2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新生活課程指標:

1.探索與體驗

1-2 透過各種媒材進行探索活動,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並體驗學習的樂趣。

從此能力指標的意涵分析中說明學生在此階段能啟迪相關的藝術創作,使藝 術創作形式能藉由生活的經驗與體認,語言、肢體動作、模仿音樂情境及對各類 型的表演活動等產生興趣。並能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進而分享創作的喜樂與 滿足 ( 丘永福,2003 )。低年級的學生適合以體驗觀察的方式開起對環境的敏感 度。因此,配合這項指標在建築環境藝術教學設計主要以日常生活經驗發表對空 間及環境的感受。以探索校園的遊戲方式運用身體五官、肢體的活動體驗校園環

境。引導學生發表對校園環境的想像。了解「人與環境」的關係。

◎原藝術與人文指標 2.審美與理解

2-1-7 參與社區藝術活動,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藝術文化,體會藝術與生活的 關係。

◎新生活課程指標:

2.理解與欣賞

2-1 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解文化、藝術與自然現象的豐富性。

此能力指標所指的是讓參與者於社區空間裡進行各類型互動的活動。使參與 者享受其中藝術的樂趣,亦能豐富其文化生活,進而提高對藝術的欣賞能力。體 認自己生活周遭環境的文化特質,並能將藝術溶入生活中,使藝術生活化,生活 藝術化 ( 丘永福,2003 )。從前一節文獻探討發現以日常生活事件來了解環境是 發展建築環境藝術教育適合的切入角度。配合此指標在建築環境藝術教學上可以 發展培養社區意識提升美學素養。從參與日常生活事件 ( 社區活動、校慶或其他 學校活動 )、了解社區歷史 ( 或校史 ) 及當地文化特質。從參與小組美化環境 ( 校園、教室佈置 ) 的活動,培養對社區 ( 或校園 ) 環境的情感。提升社區意 識及美感經驗。

◎原藝術與人文指標 3.實踐與應用

3-1-9 透過藝術創作,感覺自己與別人、自己與自然及環境間的相互關連。

◎新生活課程指標:

3.表現與運用

3-2 練習並運用探究人、事、物的方法,解決生活的問題、美化生活的環境、

增加生活的趣味。

在此能力指標的意涵分析中闡述藝術學習與人文素養是以人文素養為核心的

藝術學習,第一階段則藉由藝術的學習,從與其他人分享和將自己對生活與自然 環境的感受、體驗表達出來 ( 丘永福,2003 )。低年級學生也可進行簡單的實作課 程,配合此指標在建築環境藝術教學上可以培養尊重自然環境的態度。例如透過 認識校園中的植物,以小組合作方式利用環境中的枯葉、石頭…行創作。從創作 與討論及欣賞別組作品的過程中,了解尊重他人意見與尊重生活環境與自然生態。

( 二 ) 第二階段 1.探索與表現

1-2-5 嘗試與同學分工、規劃、合作,從事藝術創作活動。

當進行團體的藝術創作活動(包含純藝術、民俗藝術、個人化的生活藝術等)

時,可以藉由分工、規劃與合作的學習,在合作的學習下,彼此友善、樂於幫助、

尊重他人,並分享團體成員之間相互尊重與和睦相處的滿足感 ( 丘永福,2003 )。

中年級學生可以進行較細的小組分工對事物的理解也較深入。配合此指標在建築 環境藝術教學上教師可以以社區 ( 校園 ) 地圖的方式教導學生學習 Lynch 都市 意象元素。例如先透過分組體驗社區 ( 校園 ) 環境、蒐集社區 ( 校園 ) 中有意 義的場所資料,培養社區 ( 校園 ) 小小解說員。再運用 Lynch 意象元素繪製社 區導覽 ( 校園 ) 地圖,分組上台報告。或配合學校及社區活動機會實際進行導 覽活動。

2.審美與理解

2-2-9 蒐集有關生活周遭鄉土文物或傳統藝術、生活藝術等藝文資料,並嘗試 解釋其特色及背景。

「鄉土文物」是指具有地方色彩,經由當地人民長期面對生活與環境所孕育 和創造出來的文化產物。「傳統藝術」是源遠流長、種類繁多的藝術,依表現形 式可分為傳統戲劇、音樂、舞蹈、工藝和建築、雜技、民俗童玩等。「生活藝術」

係指個人生活中含有美感的活動與其產品,具有個人化、生活化、多元化之特質

( 丘永福,2003 )。此能力指標重在蒐集資料了解其特色與背景,融入在建築環境 藝術教學上可以以了解地方歷史或建物形式提升空間美學素養。可從對社區 ( 班 級、學校、縣市 ) 的了解,找出具有地方 ( 班級、學校、縣市 ) 之獨特色彩的 生活方式、傳統文藝或傳統建築物的資料,了解發展背景進行小組報告。並以此 進行相關藝術鑑賞課程,提升美學素養。

3.實踐與應用

3-2-11 運用藝術創作活動及作品,美化生活環境和個人心靈。

在此能力指標的意涵分析中說明將藝術學習的內涵擴展到大家關心的生活 上,使每個人對藝術的事物抱持著憧憬,重視美的價值,享受藝術表現的樂趣和 喜悅,以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 ( 丘永福,2003 )。中年級的創作作品可以嘗試與 學校工程相關,配合在建築環境藝術教學上可以學習讀圖的能力與美化環境的創 作。透過將藝術學習的內涵擴展到大家關心的生活環境及空間上。以社區 ( 校園 ) 平面圖蒐集學生認為具特色的地點或不美觀的地點。以座談會及問卷、學習單的 方式讓學生提出環境創發構想。學校有工程運作時讓學生實際進行部份工程創作 ( 拼貼、彩繪… ),參與改善生活環境的過程,感受空間美學。

在此能力指標的意涵分析中說明將藝術學習的內涵擴展到大家關心的生活 上,使每個人對藝術的事物抱持著憧憬,重視美的價值,享受藝術表現的樂趣和 喜悅,以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 ( 丘永福,2003 )。中年級的創作作品可以嘗試與 學校工程相關,配合在建築環境藝術教學上可以學習讀圖的能力與美化環境的創 作。透過將藝術學習的內涵擴展到大家關心的生活環境及空間上。以社區 ( 校園 ) 平面圖蒐集學生認為具特色的地點或不美觀的地點。以座談會及問卷、學習單的 方式讓學生提出環境創發構想。學校有工程運作時讓學生實際進行部份工程創作 ( 拼貼、彩繪… ),參與改善生活環境的過程,感受空間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