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專題探究課程之學理基礎

十二年國教總綱揭示鼓勵國中校訂課程開設專題探究課程,然而何謂專題探 究課程?其精神與主張有哪些?教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呢?專題式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 PBL,此理論根本性的基礎是從 Dewey(1916)其提出「教 育不是為個人將來的生活做準備,教育即生活」而來。因此,本節會先以進步主

16

義與經驗主義教育之父-J.Dewey 的經驗學習理論來做討論,接著是專題式學習的 理論概念和教學研究部分,教學研究中包含國內相關文獻的討論。

壹、 杜威的經驗教育哲學

杜威(1938)在「經驗與教育」一書中主張,傳統教育會把成年人的各種標準、

教材和方法強加給正緩慢成長與趨向成熟的兒童,而教師使用的教材、學習和行 為的各種方法不適合兒童現有的能力,導致是以一種灌輸的方式傳遞給兒童。因 此,杜威提出六項共同的原理主張:(1)反對灌輸方式而主張表現兒童個性和培養 個性、(2)反對外部紀律以主張自由活動、(3)反對向教科書和教師學習進而主張從 經驗中學習、(4)反對透過訓練獲得技能和技術,因此主張把技能和技術當作手段、

(5)反對為遙遠的未來做準備而是盡量用現實生活中各種機會以及(6)反對固定目的 和教材,主張熟悉變化的世界。然而,杜威並非對舊教育做全盤否定,杜威認為 教育理論的真正基礎是經驗,但經驗不等於教育,因為有些經驗是不符合教育性 (educative)的要求。因此杜威提出三點經驗教育的標準,分別是連續性、交互作用、

預備,以下分別詳述杜威(1938)對於各標準之內涵(整理自 p14-21):

(一) 連續性(continuity):指每一次的經驗是來自於過去並再從過去經驗中以某 種方式來改變現在。因此學校工作並非漫無目的進行而是需要由一些觀念作指導,

意味著教育工作者要忠實於經驗的原則以及能夠判斷哪些態度能引導兒童成長,

而又有哪些是阻礙兒童的成長。

(二) 交互作用(interaction):指經驗的客觀條件和內部條件相互作用,兩者合一 起或在交互作用中即形成我們說的情境(situation)。也就是情境和交互作用兩個概念 是互相不可分的,經驗往往是個人和當時形成他的環境之間發生作用的產物。因 此,如果不考慮學習者的成長階段,那麼任何學科都不具備教育價值。

(三) 預備(preparation):指現時的經驗對於學習與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有些傳統

17

教育犯了只重未來而忽視現在,認為現在只是為了預備未來。然而,我們是生活 於現在的時間中,從每個當時的經驗中吸取全部意義,才是真正為未來作同樣的 事而準備。因此,教育即生長。

對於經驗有上述三項標準,教學者必須精細地考慮他所要教導的一些學生有 著個人的特殊能力和需要,同時必須安排為了取得經驗而提供教材或內容的情境,

以便滿足學習者們的各種需要和發展能力。

教學是一種師生合作非單一命令式的互動,在這過程中,教師的職責和任務 就相當重要了。教師是團體中最成熟的成員,在各種交互作用中有獨特的指導責 任,因此並非監督者或者獨裁者之地位。而杜威(1938)對於教材組織也有進一步提 出其看法,教育必須以學習者已經具有的經驗作為起點,起初一定是從日常生活 範圍中得到各種資料,下一步是將已經經驗到的東西累進發展成為更充實、更豐 富、更有組織的形式。由此發現,杜威覺得重視經驗的教育不會只顧教科書知識 的教育,因為書本的知識並非真實的生活經驗,而重視經驗的教學者會重視學生 活動的安排,而活動的安排有其標準並非一切的活動都是具有教育意義的。此外,

活動要能讓學生產生持續的興趣且符合其能力並進而培養其反省思考,來達到自 我控制抑制自然衝動。因此,放到專題探究來討論,教師先從學生現有經驗的範 圍內,選擇有可能提出一些新問題的事物,而這些新問題能夠激起學生新的觀察 和新的判斷方式,從而擴大學生未來的經驗之範圍來進行。杜威這樣的進步主義 思潮開啟了以學生中心論之派典,也是 PBL 的理論源頭,因此接續討論何謂專題 式學習。

18

貳、 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理論概念

一、 專題式學習的定義

何謂 PBL?在一般探究教學模式中有三種,「問題式/專題式/現象式學習」

(Problem/Project/Phenomenon-based learning,PBL),它是以現實世界為基礎,並且 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對於三種 PBL 因為翻譯問題,有的稱之為問題導向、

任務導向、主題式等等的名詞。而一般多以問題式和專題式進行討論。Larmer(2014) 曾指出因為 problem-based learning 和 project-based learning 兩者的縮寫相同,常常有 很多人會問起兩者的相同/相異之處,Larmer 最後將問題導向式學習定位為專題式 學習的其中一個主題,也就是說,project-based 包含的範圍大於 problem-based,

「去解決一個問題」可以是教師設計專題的目標之一,即問題式學習基於「解決 一個結構模糊(ill-structured)」的問題為導向;專題式學習則聚焦以「執行某件任務 或從事某些事物」為目標。由於各學者對於 PBL 有其定義與理解,洪榮昭、林展 立(2006)認為「專題探究課程為激發學生深度投入知識探索的一種方法,一種對 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尋找解答的過程,不單純僅以回答教科書或教師所設定的問題。」

而根據陳毓凱、洪振方(2007)的期刊文章中分析與比較問題式和專題式兩種探究取 向教學模式,從兩者的內涵上做討論,問題式屬於「一個讓學習者藉由解題來獲 得相關知能的教學模式,即著重培養學生界定問題並發展解決真實情境問題的知 識與技能。」而專題式內涵則為「希望學生在完成一個專題作品的前提下進行相 關現象或變項的探索,藉以獲得知識與能力。因此學生如同科學家般進行一個研 究過程,透過知識、技能的運用,最終產出學習成果。」故,從學生學習成果層 面來討論,問題式學習著重學生找出問題答案的策略與過程,而專題式學習除強 調學習,是進行問題探究與解決問題的歷程,專題製作最後產出一項成果或作品。

而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習重點是以學生為學習中心,並圍繞著探究歷程,從問

19

題發想、查找文獻、蒐集資料、分析資料、產出與成果報告等,教師在過程中扮 演的角色也已經不同於以往教師為中心的角色,教師在這樣的探究歷程中的任務 是協助學生進行專題探究,引導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教師教學的主要工作會轉 為引導者(facilitator)。本研究中的個案是以專題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 為主,專題探究課程之架構是設定學生期末有一項成果,從問題的發想、閱讀、

蒐集資料到整理分析皆圍繞著探究,是故,這樣的學習歷程是基於專題式學習的 精神,而教師在過程中以引導者角色進行教學,那所謂的 PBL 課程有哪些特徵和 課程的基本設計要素得以讓學生進行所謂的專題式學習呢? 以下將從 PBL 的特 徵以及設計要素和進行討論。

二、 專題式學習的特徵與設計要素

關於 PBL 的特徵,學者 Larmer (2015)綜合許多學者後提出五個關鍵特徵,分 別是:

1. 從一個待解決的問題開始

2. 學生參與真實性的問題,運用學科知識來解決問題 3. 學生、教師和社區成員皆參與共同協作以找出解決方案 4. 探究中,學生學習技術來幫助解決超出能力的任務 5. 最後創造出一套解決問題的產品,是能共享的

其除了提出特徵之外,Larmer, Mergendoller & Boss(2015)提出 Gold Standard project-based learning 的七項基本設計要素,所謂的黃金標準七項基本設計,是理想 的目標(aspirational goal),提供問題解決、練習與反思的取徑。詳述於下(整理自 Larmer,2015,p37-45):

(一) 挑戰性的問題或發問(Challenging problem or question)

20

學生並非只要記得知識也需要知道如何使用知識,因此給予的挑戰度問 題需恰當,太過簡單或太困難都不佳。也就是說問題的設計需注意困難 度,學生程度以及步驟的複雜度。

(二) 持續性探究(Sustained inquiry)

學生進行探究會需要蒐集相關資料,然而非僅透過書或網站來找資訊,

而是學生應該要訪問專家、進入田野調查或者執行一項實驗。這些皆是 需要進行持續性的探究,在過程中會不斷遇到新問題的產生,因此探究 會形成一種循環,讓學生的學習越來越深入。

(三) 具真實性(Authenticity)

內容題材部份是要與真實世界相結合的,像是給學生的任務是要能真實 解決人們每天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進而對世界產生影響。最後,方案是可 以讓學生個人有感覺,能產生關心或興趣的,如此一來學生對於社區周 遭就具有真實參與,進而帶動影響自己的生活圈。

(四) 學生的聲音與選擇(Student voice & choice)

學生的選擇權多寡仰賴教師給予的規範有多寬,像是如果學生對於某一 專業不夠瞭解,可能會造成認知上差異,因此教師就無法全下放讓學生 自由選擇;但若像是如何決定自己的小組組員,則就可以讓學生學習如 何選擇和決定。

(五) 反思(Reflection)

若能知道學生如何思考的過程,就能知道學生是如何進行學習遷移,反 思能讓學生瞭解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否能助於將問題解決,因此,促 進學生主體適當的思考是很重要的基本設計。

(六) 評論與修改(Critique & revision)

Larmer 提及到 John Hattie 曾分析不同因素對教育的影響,以瞭解學生學習 不同之處,結果發現形成性評量扮演重要的影響因素(Larmer,2015,p43;

21

Hattie,2012,p88)。因此學生不僅完成教師決定的任務,更要積極管理和 瞭解自己的學習成果,這包括了評估自己的學習過程,為自己學習負責 以及與同儕合作。

(七) 公開產出(Public product)

整個方案課程最後會有一公開的成果,可能會是海報或某一產品。

以上這七項基本設計標準皆需要關鍵知識(key knowledge)、理解(understanding)

以上這七項基本設計標準皆需要關鍵知識(key knowledge)、理解(underst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