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職能與績效評估

工作職能的研究主要在於讓企業更瞭解員工的工作狀況,以及應 加強改善的弱點,因此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探討經過教育訓練後的 玻璃工藝人員,其在職能能程度上,是否有顯著提升,並且可評估訓 練後的員工是否有效提昇公司績效。

二、研究方法

由於本研究的對象主要針對玻璃工藝廠商的從業人員,受限於時 間與能力,僅採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以致於無法完全掌握受測者真 實感受,未能獲得深層資料,建議後續研究者實地觀察,與從業人員 培養濃厚的情感,使人員願意說出其真實想法,使研究更為有效與真 實,並配合質性研究深入調查。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丁菱娟(2009)。美感行銷,融入生活。經濟日報。4 版。

文化資產人才交流諮詢網(2008)。文化資產之簡介。

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2004)。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導覽手 冊。文建會白皮書,12。

王恭志(2001)。美感教育之探析。國教輔導,40(6),34-39。

王素灣(2006)。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本院第三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 長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學碩士。經濟前瞻,49-51。

台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展覽會(2008)。2008年展後報告。

台灣新經濟簡迅(2009)。推動台灣文化創意為經濟發展新動能。

台灣新經濟簡訊(2010)。文創法案拍案通過。

石銳(2003)。人力資源管理與職涯發展。台北市:揚智文化。

全球華人藝術網(2009)。藝術授權-文化金磚。藝術電子雜誌, 32 期。

江陵(2008)。美術工藝品之智慧財產權保護研究-以著作權法為中心。碩士 論文,世新大學法律學系。

中國文化大學創新育成中心(2002)。文化創意產業國際人才延攬、進修及 交流規劃報告,23。

行政院勞委會(2009)。行業職業就業指南 e 網。

行政院勞委會(2009)。勞委會職業展望手冊。

文建會主編(2007)。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 98-102 年。線上檢索 日期,2009 年 9 月 24 日。網址:

http://www.cca.gov.tw/public.do?method=list&categoryId=7 吳仁麟(2009)。文創金雞姆創造新經濟優勢。經濟日報。3 版。

吳宏淼(2008)。舊思新力,扎築永續—台灣工藝產業。台灣工藝,29(2),

13-15。

吳信如(2002)。資訊軟體業業務人員專業核心職能量表之建立。碩士論文,

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吳思華(2003)。文化創意產業化思維。典藏今藝術。137 期,134。

吳美連,林俊毅(1999)。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文化,

吳國泰(1997)。「行銷組合」在非營利成人教育機構推展教育活動上的策略 組合分析。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吳密察(2003)。文化創意產業之規劃與推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副主 任委員。研考雙月刊,27(4),59。

吳銘達(2002)。我國機械製造業人力技術能力教育與訓練實施之研究。新 文京開發出版股份。

李右婷、吳偉文(2003)。Competency 導向人力資源管理 (初版) ,臺北:普 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

李雪莉、賴建宇(2009)。草莓世代掀起第五波創業潮。天下雜誌,415 期。

李樹中(2001)。業務人員專業職能需求研究以某辦公室家具公司為例。碩 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李長貴(2002)。人力資源管理-組織的生產力與競爭力。台北:華泰文化事 業公司。

李崇僖(2008)。原住民工藝創作保護之制度模式比較 ─美國與澳洲之法制經 驗分析。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助理教授研究報告。

李聲吼(1997)。人力資源發展。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村上良三(1988)。人事考手冊-制度設計與運用。台北:台華工商圖書出版 公司。

林采韻(2010)。打造台灣ALLESI傳奇。工商時報,4版。

林婉翎、鄭秋霜(2009)。創意不媚俗,追求與眾不同。經濟日報。3 版。

林榮泰、王銘顯(2008)。台灣設計產業發展狀況與願景之探討。藝術學報, 4(83),49-69。

林榮泰、林伯賢(2009)。融合文化與美學促成文化創意設計新興產業之探 討。藝術學報,85(1),82-105。

林榮泰(2005)。科技與人性的結合文化創意。科學發展,396(1),77。

洪正晏(2007)。舊瓶換新酒-以學生觀點探討大學導師制度之研究。碩士 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洪惠冠(1995)。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暨國內篇展品專輯。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洪榮昭(2002)。人力資源發展企業教育訓練完全手冊。臺北:五南出版社。

洪慶峰(2005)。台灣工藝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契機。

玻璃工藝館(2006)。新竹市文化局,玻璃與新竹。

原智大學知識服務創新中心(2009)。新竹玻璃工藝產業個案。

宮文卿(2005)。國民小學行銷管理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民小學為例。碩士 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國立臺中圖書館(2009)。創意產業-探索玻璃工藝新空間。書香遠傳,26 期。

張仁家(2005)。企業訓練與發展。台北:全華科技。

梁敏全(2004)。連鎖書店業門市人員專業職能之初探-以顧客價值及工作流 程觀點。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

莊佳踽(2008)。展覽周邊商品讓藝術更靠近,工商時報。2版。

許長田(1999)。行銷學:競爭、策略、個案。台北市:揚智。

許峰旗、楊裕富(2009)。臺灣工藝文化研究政策概述。台灣工藝。34 期。

許淑娟(1996)。研發人員自陳式人格特質量表之發展以某高科技公司為 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郭芳煜(1989)。怎樣做好員工培訓。台北:聯經出版社。

郭源森(2005)。鄰鄰玻光—當前台灣玻璃工藝創作之困境初探。造型藝術 研究所工藝設計組研究生。造型藝術學刊,頁103 -126。

陳木金、邱馨儀、蔡易芷與高慧蓉主編(2005)。從認知學徒制探討中小學 師傅校長教導課程的系統建構。嘉義大學「2005 年海峽兩岸:中小 學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1-76。

陳沁怡(2003)。訓練與發展。台北:雙葉書廊。

陳其南(1999)。文化產業與文化工業。聯合報。3版。

陳美芬(2007)。玻璃工藝運用於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研究 。碩士 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

陳錦惠(2005)。教學歷程中教師美驗經驗之研究-Dewey美感經驗的觀點。碩 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陳鎮江(2000)。國營事業中階主管訓練成效之研究。博士論文,台北大學企 業管理學系。

曾賢男(2004)。國民小學志工教育訓練需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 範學院。

馮建三(2009)。文化創意,不一定產業化。中國時報。3 版。

黃志農(2003)。從文化創意產業看臺灣工藝產業發展。今藝術。131(1), 79。

黃思瑋(2004)。揉入「文化」「創意」另類的「產業」。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27 卷 9 期。

黃英中(1997)。產業訓練論。台北:三民書局。

黃英忠(1988)。人力資源管理。三民書局,台北市。

黃碧端(2009)。推動文創法立法多元創意環境。創意台灣,頁83-84。

新聞局電影處(2009)。五年兩百億投入文化創意產業。電影年鑑。線上檢 索日期:2009 年 110 月 7 號。網址:

http://tc.gio.gov.tw/ct.asp?xItem=54247&ctNode=219

經濟部綜合計劃處(2004)。邁向創意經濟時代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線 上檢索日期:2009 年 10 月 5 號。網址:

http://innovation1.tdp.org.tw/index.php

經濟部工業局主編(2008)。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線上檢索日期:

2009 年 10 月 15 日。網址:http://www.cci.org.tw

詹炳熾(2004)。研發人員職能與績效關聯之研究-以工具機產業為例。碩士 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劉大和(2004)。文化與經濟的結合:當代文化經濟(cultural economy)研究 觀點之介紹。文建會網路學院課程講義。

劉曉蓉(2005)。文化產業發展成文化創意產業之特性研究。碩士論文,中山 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劉鎮寧(2007)。課後托育經營與管理(初版一刷)。台北:心理。

鄭美華(2008)。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與政府治理模式的轉型—政府與文化 關係的再思。公共行政學報。第27期,頁111-159。

蕭雄淋(2003)。新修正著作權法對於出版界的影響。68(1),22-29。

蕭銘芚(2006)。玻璃工藝。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

二、 英文文獻

Becker, G. S. (1962).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0(5), 9-49.

Bennett, S.(2003).Training Strategies for Tomorrow,17 (4),7-24.

Boyatzis, R. E. (1982). The Competence Manager: 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urgoyne, J. G. (1993). The competence movement: Issues, stakeholders and prospects.

Personnel Review, 22(6), 6-13.

Clark, R. C.(1986). Developing the D in ISD part 1: Task General Instructional Methods , Performance & Instruction Journal, 25(3), 12-17.

Derouen, C. & Kleiner, B. H. (1994). New developments in employee training. Work Study, 43(2), 13-16.

Desimone, R. L., & Harris, D. M.(1998).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Fort Worth, TX:

The Dryden Press.

Dessler, G. (200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8th Edition. United state, NJ: Prentice Hall.

Dewey, J.(1980). Art as experience (original print in 1943) . New York:Capricorn Book.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Fletcher, S. (1992). NVQs, Standards and Competence: A Practice Guide for Employers.

Management and Trainers, London: Kogan. 35(1),7-18.

Gilley, J. W., & Eggland, S. A. (1989). Princi-ples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MA:

Addison-Wesley.

Green, P. C. (1999). Building robust competencies: Linking Human resource systems to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Human resource organization:

Results of a field stud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5(3), 383-403.

Krein J. & Katharine C. Weldon.(1997). Making a Play for Training Evaluation .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48(2), 62-6.

Ledford, G.E. Jr. (1995). Pay for the skill, knowledge, and competencies of knowledge workers,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Review, 27(4), 55-62.

Lucia, A. D. & Lepsinger, R. (1999). The art and science of competency models:

Pinpoint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ansfield, R. S. (1996). Building Competencies Models: Approaches for HR Professional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mercian Psychologist, 28(1), 1-24.

Marketing.,41(1),77-79.

Martilla, J. A. & James, J. C.(1977).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Journal of

McGehee, W.& Thayer, P.W. (1961). Training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 McGraw-Hill Book Corporation, 123.

McGehee, W., and Thayer, P. W.(1961). Training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 New York.

Mirabile, J. R., (1997). 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 About Competency Modeling.

Training & Development, 51(8),73-77.

Nadler, L,.(1984). The 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N.Y.: John wiley & Sons,

Noe ,R.A.,(1999). Employee Training & Development, Irwin. McGraw-Hill, Parry, B. S., (1998) . Just what is a competency? Training, 58-64.

Reynolds, A. (1993). The trainer’s dictionary: HRD terms. abbreviations, acronyms. MA:

HRD Press.

Robbins, S. P.(198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8th. NY : Prentice Hall.

Robbins, S. P., & DeCenzo, D. A. (2005). 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 Essential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5th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Ryham, W. C. & Moyer, R. P. (1996). Using Competencies to Build A Successful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Dimensions International, Inc.

Spencer, L., and Spencer, M.,(1993).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 Y .:John Wily & Sons, Inc.

附錄一

問卷初稿

文化創意產業玻璃工藝人才

工作職能之研究

文化創意產業玻璃工藝人才工作職能之研究(員工問卷)

第一部分:基本資料

填答說明:以下是有關貴先生/女士之基本資料,本研究僅供參考之用,不作其他非法 用途‧請您就目前個人工作狀況在適當的□中打「ˇ」‧謝謝!

1.性別:□男□女

2.婚姻狀況:□已婚 □未婚

3.教育程度:□國小以下 □國中以下 □高中或高職 □專科 □大學 □碩士 □博士 □其他_______。

4.年齡:□20歲以下 □21~30歲 □ 31~40歲 □41~50歲 □51~60歲 □61~65歲 □ 65歲以上。

5.服務貴公司年資:□一年以下 □1~5年 □6~10年 □11~15年 □16~20年 □21年以上。

6.請問您一天平均上班時數:□8小時以下 □8~10小時 □10小時以上。

7.請問貴公司是否有制定年度教育訓練計畫:□有 □無。

8.請問貴公司有哪些教育訓練制度:

□演講法 □見習與實習(學徒制) □工作指導法 □工作輪調 □視聽教學法

□職業訓練所的訓練 □正式課程 □講授法 □導師制 □其他__________。

9.請問您是否有到國外進修玻璃工藝製作技術:□是 □否。

您好!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玻璃工藝人才工作職能及教育訓練需 求現況,期望了解在目前玻璃工藝產業人員工作職能現況,並以此「台灣文 化創意產業玻璃工藝人才工作職能及教育訓練需求之研究」來收集相關數據 和分析,以作為未來改進玻璃工藝人員教育訓練成效之參考。

本研究僅供學術研究使用,決不涉及任何商業利益行為,煩請您詳細填

本研究僅供學術研究使用,決不涉及任何商業利益行為,煩請您詳細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