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

第二節 第一樂章-以慢板為協奏曲核心

二、 對比與戲劇性

儘管同樣使用奏鳴曲式,以長線條旋律為主的慢板樂章,依然不利於協奏曲 第一樂章追求對比與戲劇化發展的傳統美學觀。然而在《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

第一樂章中,透過作曲家精妙的設計,依然展現出足夠的對比與戲劇張力。

97

第一主題在整個樂章共有三次呈現,三次呈現分別展現截然不同的音響色澤 與織度,雖然同樣是第一主題,卻富有十足的對比性。呈示部第一主題自第 5 小 節開始,獨奏小提琴似乎與樂團呈現疏離感及陌生化,原因是獨奏小提琴開頭所 拉奏的 A 音,不是主和絃的根音,而是和聲上相對較不重要的五音。樂團在第三 拍演奏下屬和絃,但獨奏小提琴強調的切分音 C 卻又是和聲外音,明顯與樂團有 距離感。第 6 小節,和聲上屬於二級七和絃,但在第三拍轉變為七級九和絃,最 後半拍則有屬七和絃的聲響,但低音大提琴與大提琴的 D 音,使這個屬七和絃更 加複雜化,甚至有十一和絃的可能,透過複雜的和絃,使主旋律的調性依舊不穩 定。第 8 小節最後一拍到第 9 小節,雖然獨奏小提琴連續呈現主音 D,但樂團的 和聲卻不是主和絃。一直到第 13 小節,整個樂句的結尾,獨奏小提琴才真正抵達 d 小調的主音。除了和聲運用外,第一主題第一次呈現時展現的強烈疏離感,更是 源於配器手法,雖然樂團伴奏以弦樂為主,與獨奏小提琴的音色具有同質性,但 必須特別注意,兩者音域明顯有很大的落差,獨奏小提琴在高音域演奏,樂團的 音域卻較低,多半與獨奏小提琴保持一個八度以上,甚至超過兩個八度,缺乏中 音域的銜接(請見【譜例 3-2-4】)。199

199 這些手法造成的疏離感,也讓人聯想到卡洛斯戰爭的故事,為戰後的荒涼。請參考第三

章第一節。

98

【譜例 3-2-4】布魯赫《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1-13 小節,共兩頁。

99

100

第 18 到第 26 小節為呈示部第一主題的第二次呈現,相較於第一次呈現,具 有截然不同的音響色澤:樂團伴奏以銅管及低音管為主,獨奏小提琴以低八度的 方式演奏,與樂團的音域接近,減緩第一次呈現時的疏離感,但透過音色上的區 別,依舊能清楚突顯獨奏小提琴。

再現部第一主題由樂團演奏,係樂團第一次呈現第一主題。小提琴與木管樂 器交錯演奏旋律,呈現類似密接段的效果,由於主題本身的設計,一個聲部在變 化音高時,另一聲部則是長音,因此兩個聲部都能被清楚聽到。中提琴與大提琴 以十六分音符的琶音及分解和絃伴奏,小號則演奏短短長的節奏動機,200 雖然這 段第一主題僅有 9 個小節,也不做發展,卻展現出不同於呈示部的豐富織度與聲 響(請見【表 3-2-2】及【譜例 3-2-8】)。

【表 3-2-2】布魯赫《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三次呈現比較。

段落 小節數 主要聲部 伴奏聲部 其他

呈示部 第一次 5-13 獨奏小提琴 主要為弦樂 與伴奏音域差別大 第二次 18-26 獨奏小提琴 主要為銅管 與伴奏音色差別大 再現部 第三次 116-124 小提琴、木管 其他樂團聲部 二聲部主題

200 此短短長的節奏動機出自於過門樂段,將在後文繼續討論。

101

【譜例 3-2-5】布魯赫《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再現部第一主題,116-118 小節。

102

主題間的對比係奏鳴曲式非常重要的特色。快板樂章能以主題本身的音型性 格來做對比,例如以長線條旋律與較細碎的音型形成對比,但慢板卻僅能使用長 線條旋律塑造主題。因此,如何擴大兩個主題的對比,為作曲家所要面對的。

布魯赫首先將第一主題設定為小調,第二主題為大調,藉由明顯的調性塑造 主題的對比。其次,相較第一主題,第二主題流動許多,原因在於第二主題本身 較少長音符,另一方面,中提琴首先以三連音的琶音音型伴奏,隨後第一部小提 琴也以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絃伴奏,這些流動的伴奏音型,皆與第一主題的樂團 和絃式伴奏形成對比。此外,比起呈示部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獨奏小提琴與樂團 的關係較為密切,和聲也穩定許多(請見【譜例 3-2-6】)。

【譜例 3-2-6】布魯赫《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二主題,52-56 小節,鋼琴縮譜。

103

在呈示部中,兩個主題都是由獨奏小提琴主導,再加上省略樂團呈示部,使 樂團聲響在呈示部略顯不足。此外,雖然兩個主題具有足夠的對比,但兩者皆以 長線條旋律為訴求,不免還是缺乏戲劇張力。為了彌補這些缺失,布魯赫創作出 令人印象深刻的過門樂段。

樂團齊奏的首度爆發係在呈示部過門樂段。值得一提的是,孟德爾頌《e 小調 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雖然沒有樂團呈示部,但在過門樂段,樂團齊奏依然以 第一主題開始發展。與之相反,布魯赫《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呈示 部過門樂段,樂團並非從第一主題開始,而是以新的過門主題發展,使第一主題 在呈示部專屬於獨奏小提琴。過門樂段強烈的附點節奏特質,令人聯想起「送葬 進行曲」(Marche funèbre),201 法式小提琴協奏曲奠定的第一樂章快板進行曲傳 統,在此也被作曲家巧妙地轉換為慢板的送葬進行曲。202 樂團與獨奏小提琴在此 段落輪替演奏,並提供轉調的基礎(請見【譜例 3-2-7】)。

201 「送葬進行曲」的運用同樣與卡洛斯戰爭的故事產生關聯,請參考第三章第一節。

202 關於法式小提琴協奏曲,請參考第一章第一節。

104

【譜例 3-2-7】布魯赫《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呈示部過門,38-43 小 節,鋼琴縮譜。

呈示部第一主題為 d 小調,第二主題為 F 大調,兩者為關係調,其實大可直 接轉調,但作曲家卻透過過門先後轉入 a 小調及 f 小調,再透過 f 小調的屬和絃,

轉為平行調 F 大調。藉此迂迴的轉調過程,使第二主題的大調色彩更加強烈,塑 造兩個主題間的對比。

由此可見,布魯赫利用過門樂段來彌補《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慢 板缺乏的戲劇性。一來展現豐富的樂團聲響,與前後兩個由獨奏小提琴主導的主 題呈現對比。二來其強烈的節奏感也與前後兩個主題的長線條旋律形成對比,同 時,更透過豐富的和聲色彩與調性變化,來達成戲劇化訴求。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