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小提琴家與「傳統的小提琴協奏曲」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十九世紀的小提琴協奏曲

一、 小提琴家與「傳統的小提琴協奏曲」

violin school)所奠定的。法國小提琴學派係以韋歐悌(Giovanni Battista Viotti, 1755-1824)為首,他被譽為「現代小提琴演奏之父」,繼承了柯雷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在巴洛克時期奠定的義大利小提琴傳統,6 1782 年在巴黎首次 登台,獲得空前的成功,更成為全歐洲的共通話題,並在此定居長達十年。韋歐 悌的出現,使巴黎一躍成為十八世紀末全歐洲最重要的小提琴重鎮。1792 年,因 政治因素,韋歐悌才被迫離開巴黎,由其三位學生克羅采(Rodolphe Kreutzer, 1766-1831)、白佑(Pierre Baillot, 1771-1842),及羅德(Pierre Rode, 1774-1830)

繼續將法國小提琴學派發揚光大,對十九世紀小提琴演奏功不可沒,並影響其他

191-192.

6 韋歐悌師承浦尼亞尼(Gaetano Pugnani, 1731-1798),浦尼亞尼為索米斯(Giovanni Battista Somis, 1686-1763)的學生,索米斯的老師即為柯雷里。

4

小提琴學派。7

更重要的是,法國小提琴學派這四位著名的小提琴家為了其演奏需求及教學 目的,於 1782 年至 1820 年創作大量的小提琴協奏曲,共計七十一首。8 如此驚人 的數量,反映了法國小提琴學派的強盛,並成為所謂的「法式小提琴協奏曲」(French violin concerto),深深影響整個十九世紀的同類作品,也成為作曲家創作小提琴 協奏曲的良好範本與靈感泉源。9 施瓦茲 (Boris Schwarz, 1906-1983)指出,貝 多芬與克羅采及羅德有很好的交情,其《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1, 1806)與法式小提琴協奏曲有密切的關連,在獨奏小提琴的語法 上尤其深受影響(請見【譜例 1-1-1】至【譜例 1-1-5】)。10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在創作《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77, 1878)時,更對韋歐悌的《第二十二號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No. 22 in A minor, 約 1793-1797)愛不釋手。11

【譜例 1-1-1】韋歐悌與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獨奏小提琴片段。

7 David D. Boyden, et al., "Violi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www.

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1161 (accessed December 10, 2012). 直至今 日,他們所寫的許多教材依舊是每位小提琴學習者的必經之路。

8 韋歐悌共創作 29 首(1782-1805),克羅采共 19 首(1783-1810),白佑共 9 首(1802-1820),羅 德則有 13 首(1794-1815)。

9 請參考 Boris Schwarz, "Beethoven and the French Violin School," The Musical Quarterly 44, No.

4 (Oct., 1958), 431-447; Bruce R. Schueneman, "The French Violin School: From Viotti to Bériot," Notes, Second Series, Vol. 60, No. 3 (Mar., 2004), 757-770.

10 Schwarz, "Beethoven and the French Violin School," 431-447. 譜例同樣取自此文。

11 Boris Schwarz, Great Masters of the Violin (London: Robert Hale, 1983), 146.

5

【譜例 1-1-2】克羅采與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獨奏小提琴片段。

【譜例 1-1-3】韋歐悌與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獨奏小提琴片段。

【譜例 1-1-4】韋歐悌與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獨奏小提琴片段。

【譜例 1-1-5】克羅采與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獨奏小提琴片段。

法式小提琴協奏曲共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有四個樂團齊奏(ritornello)及三個 獨奏段落,可視為雙呈示部的奏鳴曲式,開頭的樂團齊奏經常帶有進行曲性格,

樂章最後附有可由獨奏者自由即興演奏的裝飾奏(cadenza);第二樂章為抒情的

6 帕格尼尼分庭抗禮的德國小提琴家史波爾(Louis Spohr, 1784-1859),則改走不同 的道路,重視傳統音樂價值,以作曲家的角度創作小提琴協奏曲。14 史波爾共創

(Polonaise),羅德第十二號則加入俄國民族音樂。亦請參考 Simon P. Keefe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Concerto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19.

13 例如貝里歐(Charles-Auguste de Bériot, 1802-1870)共創作十首(1820-1866)、維歐當(Henry Vieuxtemps, 1820-1881)共七首(1836-1870)、威尼阿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 1835-1880)共 兩首(1853, 1862),雖然這些小提琴協奏曲現今不常被演出,但依舊是小提琴的重要教材,也是 音樂比賽的常見曲目。此外,其他現今較不著名的十九世紀小提琴家也留下大量的小提琴協奏曲,

請參考 Benjamin F. Swalin, The Violin Concerto: A Study in German Romanticism (Chape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41), 34-61.

14 史波爾不但是十九世紀前半的舉足輕重的作曲家,同時也是當時頗負盛名的小提琴家,其

作品類型相當廣泛,包含歌劇及交響曲。關於史波爾小提琴協奏曲的歷史定位,請參考 Boyden, et al., "Violin." 文中將史波爾定位為與作曲家相同,追求傳統的音樂價值。Thomas Drescher et al.,

"Violine," in Die Musik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Allgemeine Enzyklopädie der Musik, ed. Ludwig Finscher (Stuttart: Bärenreiter, 1996), Sachteil 9, Sp. 1657. 文中將史波爾一部份的小提琴協奏曲視為 炫技協奏曲,另一部分則視為交響協奏曲。

15 Keefe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Concerto, 120.

7

繼史波爾之後,德國小提琴家大衛(Ferdinand David, 1810-1873)及匈牙利小 提琴家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17 兩人也走上相同的道路,重視音 樂本身的內涵,18 分別創作五首(約 1838-1856)及三首小提琴協奏曲 (約

16 Swalin, The Violin Concerto: A Study in German Romanticism, 31-32; Roeder, A History of the Concerto, 211.

17 有關姚阿幸,請參考第一章第二節。

18 Boyden, et al., "Violin."

8 調小提琴協奏曲》及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e 小調小提琴協奏

19 Carl Dahlhaus, Nineteenth-Century Music, trans. J. Bradford Robinso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9), 49-51.

20 許多十九世紀前半的小提琴家大多創作五首以上的小提琴協奏曲,甚至超過十首。十九世

紀後半的小提琴家則少創作小提琴協奏曲,姚阿幸僅創作三首,威尼阿夫斯基僅兩首,薩拉沙特

(Pablo de Sarasate, 1844-1908)則完全沒有創作協奏曲。

21 例如大衛之於孟德爾頌、姚阿幸之於布魯赫、姚阿幸之於布拉姆斯等等。將在後文繼續討

論,請參考第一章第二節、第二章第一節、第三章第一節、第四章第一節。

22 例如威尼阿夫斯基《浮士德幻想曲》(Fantaisie brillante, on themes from Gounod’s Faust, Op.

20, 1868)、薩拉沙特《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 Op. 20, 1878)、《卡門幻想曲》(Concert fantasies on Carmen, Op. 25, 1883)等。此外,關於十九世紀的小提琴與管弦樂團幻想曲,亦請參考 第二章第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