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

第二節 第一樂章-小提琴協奏曲的豐碑性

二、 調性、主題與動機

貝多芬與布拉姆斯同樣選擇 D 大調做為第一樂章的主要調性,該調性不但利 於小提琴演奏,更能呈現寬廣的長線條旋律,展現小提琴抒情歌唱之優勢。但由 於選擇大調做為主要調性,使獨奏呈示部第二、第三主題依照傳統奏鳴曲式,建 立在屬調 A 大調,導致各主題皆建立在大調上。

相較於上述兩者,布魯赫選擇 d 小調做為主要調性,各主題的調性也因此呈 現較大的對比。依照傳統奏鳴曲式,獨奏呈示部的第二主題應建立在關係大調 F 大調。但布魯赫進一步拉大調性的對比,其獨奏呈示部的第二主題建立在 A 大調,

使第一及第二主題間,不但具有大小調之對比,更有主屬關係。

除了調性之外,貝多芬與布拉姆斯各主題間的性格也同樣缺乏對比。如前文 所述,相較於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在主題呈現上,較著重於抒情歌唱性,

但也致使各主題間缺乏對比。243 這些小提琴協奏曲的特色,確實展現在貝多芬與 布拉姆斯的作品中(請見【譜例 4-2-5】到【譜例 4-2-10】)。

【譜例 4-2-5】貝多芬《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樂團呈示部第一主題,

1-9 小節。

243 請見第一章第一節。

146

【譜例 4-2-6】貝多芬《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樂團呈示部第二主題,

43-54 小節,鋼琴縮譜。

【譜例 4-2-7】貝多芬《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獨奏呈示部第三主題,

182-185 小節,獨奏小提琴與弦樂。

147

【譜例 4-2-8】布拉姆斯《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獨奏呈示部第一主題,

136-142 小節。

【譜例 4-2-9】布拉姆斯《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獨奏呈示部第二主題 -1,178-183 小節。

148

【譜例 4-2-10】布拉姆斯《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獨奏呈示部第二主題 -2,206-214 小節。

相較於貝多芬與布拉姆斯,布魯赫在型塑主題時,明顯突破小提琴協奏曲的 主題僅強調抒情旋律的範疇,其主題性格與交響曲相似:第一主題-1 聲響宏亮,

不但有縱向飽滿的和絃,更有橫向的強烈節奏感,包含切分音、三連音、附點音 符等,再加上重音、斷奏等語法,使該主題具有如同交響曲主題的嚴肅性(請見

【譜例 4-2-11】);第一主題-2 相較第一主題-1 更強調橫向旋律,兩者呈現對比,

另一方面,第一主題-2 利用附點及複附點節奏,再加上其小調性格,使該主題承 繼第一主題-1 的戲劇張力,並表現更進一步的悲愴性格(請見【譜例 4-2-12】),

此外,該主題與布魯赫先前的作品《熱情的慢板》之主題十分神似(請見【譜例 4-2-13】),可見布魯赫對這個主題相當滿意,並在《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 章繼續使用;244 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具有明顯的對比,除了建立在對比的大調之 外,更呈現寬廣抒情的長線條旋律,其主題性格與貝多芬及布拉姆斯強調的歌唱

244 請參考 Lauth, Max Bruchs Instrumentalmusik, 72-73; Fifield, Max Bruch: His Life and Works, 234-235. 關於《熱情的慢板》,亦請參考第一章第二節。

149

性相同,同時展現布魯赫的旋律長才(請見【譜例 4-2-14】)。

可以見得,在主題呈現上,布魯赫更接近豐碑性的訴求:第一主題的嚴肅性 近似於交響曲的主題性格,第一主題-1 更展現厚實的聲響,再加上第二主題的抒 情歌唱性與調性安排,各主題間具有足夠的對比,使該樂章表現出更豐富且多樣 化的音樂樣貌。

【譜例 4-2-11】布魯赫《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樂團呈示部第一主題-1,

1-6 小節。

150

【譜例 4-2-12】布魯赫《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樂團呈示部第一主題-2,

23-29 小節,第一、第二部小提琴。

【譜例 4-2-13】布魯赫《熱情的慢板》,17-20 小節,鋼琴縮譜。

【譜例 4-2-14】布魯赫《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獨奏呈示部第二主題,

105-113 小節,雙簧管。

貝多芬各主題皆強調抒情旋律,卻也因此缺乏對比,導致聽眾對於無止盡的 抒情感到不耐,這也連帶影響這部作品在十九世紀前半的接受情形:「專家們一致 同意,雖然這首協奏曲有一些優美的片段,但樂句的連接卻不合邏輯、支離破碎,

一些陳腔濫調無止盡地反覆,容易使人感到疲憊。」245 在此必須強調的是,雖然 各主題間缺乏對比,但並不代表貝多芬完全捨棄樂曲中的對比表現。「樂句的連接

245 該當代評論係由 Johann Nepomuk Möser 撰寫,刊登於維也納的 Zeitung für Theater, Musik und Poesie,轉譯自 Steinberg, The Concerto: A Listener's Guide, 84.

151

卻不合邏輯、支離破碎」實則反映了貝多芬新穎的創作手法,藉由其他方式展現 樂曲中的對比性。

除了利用過門、結束樂段、發展部形塑與抒情主題對比的調性、織度、音響 之外,貝多芬更在同一個主題中,展現對比的音樂性格。樂團呈示部第一主題,

定音鼓五個連續四分音符的節奏動機,與木管的第一主題抒情旋律不斷交替,形 成「節奏」與「旋律」的對比(請見【譜例 4-2-5】)。第 10 小節起,第一、第二部 小提琴及中提琴先後接續演奏五音節奏動機,但轉為極為突兀的升 D 音,與樂章 的主要調性 D 大調形成強烈的對比與不和諧,再加上貝多芬沒有立即解決升 D 音 的不和諧,著實令人感到困惑(請見【譜例 4-2-15】)。同時,也中斷了第一主題原 先的抒情旋律,導致「樂句的連接卻不合邏輯、支離破碎」之感。樂團呈示部第 二主題同樣具有五音節奏動機,但與主題同時呈現,而非交替演奏(請見【譜例 4-2-6】)。升 D 音在第二主題後半也再次出現,但貝多芬這次賦予其完整的意義,

將之解決到 E 音(請見【譜例 4-2-16】)。246 除了上述節奏動機與旋律主題的對比 之外,調性方面,在相同主題裡,貝多芬也呈現對比的調性。樂團呈示部第二主 題,調性原為 D 大調,但第 51 小節起,卻轉為平行小調 d 小調,展現單一主題中,

不同調性的對比與發展(請見【譜例 4-2-6】)。

246 有關貝多芬《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五音節奏動機之運用,亦請參考 Antony Hopkins, The Seven Concertos of Beethoven (Vermont: Ashgate, 1999), 75-79; Layton, ed., A Companion to the Concerto, 120-124; Roeder, A History of the Concerto, 192-194; Steinberg, The Concerto: A Listener's Guide, 81-91; Tovey, Essays in Musical Analysis: Concertos and Choral Works, 71-76.

152

【譜例 4-2-15】貝多芬《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樂團呈示部第一主題,

10-13 小節,鋼琴縮譜。

【譜例 4-2-16】貝多芬《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樂團呈示部第二主題,

65-66 小節,第一部小提琴。

布拉姆斯與貝多芬相同,為了彌補各主題間缺乏的對比,利用過門、結束樂 段、發展部呈現與抒情主題的對比,兩個呈示部間的過門樂段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調性與音樂性格上,皆表現出不同於各主題的強烈對比(請見【譜例 4-2-3】)。

此外,布拉姆斯與貝多芬如出一轍,在同一個主題中,展現大小調的調性對比:

第一主題以 D 大調開始(請見【譜例 4-2-8】),後半段卻有 e 小調的色彩(請見【譜 例 4-2-17】)。值得一提的是,布拉姆斯與貝多芬相同,都在第一主題中應用升 D 音(請見【譜例 4-2-17】第 152 小節),藉此形塑單一主題間,調性的衝突與對比。

不過相較於貝多芬,布拉姆斯的調性方向較明確,立刻以 E 音連接升 D 音,使該 樂句有明顯的 e 小調色彩。

153

【譜例 4-2-17】布拉姆斯《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獨奏呈示部第一主題,

151-156 小節。

如前文所述,相較於貝多芬與布拉姆斯,布魯赫的各主題間本身就有足夠的 對比,但為了達成豐碑性的戲劇化訴求,布魯赫也運用與上述兩者相似的手法。

布魯赫將貝多芬與布拉姆斯運用的升 D 音,轉化為同音異名的降 E 音,藉此擴大 豐富的和聲色彩:第一主題-1 利用降 E 音與導音升 C 圍繞著主音 D,不但更加確 立 d 小調的色彩,也增添半音聲響(請見【譜例 4-2-11】第 2 小節);第一主題-2 以拿波里六和絃的手法運用降 E 音,使原本 d 小調二級的減三和絃轉變為大三和 絃(請見【譜例 4-2-12】第 27 小節)。在單一主題中,布魯赫也運用大小調轉換的 手法:獨奏呈示部第一主題-2 原為 d 小調,但在第 81 小節具有明顯的 g 小調色彩,

第 83 小節起則轉為 F 大調(請見【譜例 4-2-18】)。

154

【譜例 4-2-18】布魯赫《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獨奏呈示部第一主題-2,

79-84 小節,鋼琴縮譜。

可以見得,在豐碑性的戲劇化訴求下,三部作品在單一主題的發展中,都具 有更複雜且多面向的表現,已遠遠突破傳統協奏曲第一樂章較為單純的主題呈現 方式。在這些豐富的主題發展方式之中,同時隱藏著作曲家對於動機發展的縝密 思考。藉由相同的動機,凝聚不同主題或不同樂段,並呈現出千變萬化的音樂發 展。這種「統一」與「發展」的概念,同樣反映了作品的豐碑性訴求。

貝多芬的三個主題都具有相同的節奏動機,為連續三個四分音符再加上兩個 八分音符之節奏(請見【譜例 4-2-5】第 8 小節的雙簧管、【譜例 4-2-6】第 43 小節 的雙簧管、【譜例 4-2-6】第 183 小節的第一部小提琴)。247 此外,貝多芬更藉由五 音節奏動機,貫穿整個樂章,成為該樂章的基底。發展部看似使用新素材的 g 小 調段落,同樣不時可見五音節奏動機(請見【譜例 4-2-19】)。

247 Roeder, A History of the Concerto, 193.

155

【譜例 4-2-19】貝多芬《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發展部,330-336 小節。

布拉姆斯的各主題間,雖然沒有較相似的動機運用,但第一主題巧妙地轉換 為兩個呈示部間的過門樂段,以相同的動機出發,卻能形成截然不同的兩個樂段,

展現布拉姆斯高超的動機發展手法(請見【譜例 4-2-3】及【譜例 4-2-8】)。發展部 中,獨奏小提琴演奏一個全新的素材,為一個八分音符加兩個十六分音符的節奏 動機,與此同時,樂團演奏的是早在呈示部就出現過的過門動機(請見【譜例 4-2-20】),布拉姆斯與貝多芬相同,皆以舊素材為基底,並介紹新素材。特別的是,

該節奏動機同時預示了第二樂章的主題(請見【譜例 4-2-21】)。

【譜例 4-2-20】布拉姆斯《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發展部,312-313 小 節,鋼琴縮譜。

156

【譜例 4-2-21】布拉姆斯《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15-18 小節,雙簧管。

布魯赫承繼貝多芬與布拉姆斯的「統一」與「發展」概念,甚至在後兩樂章

布魯赫承繼貝多芬與布拉姆斯的「統一」與「發展」概念,甚至在後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