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營養行為表現之知覺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0-4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對營養行為表現之知覺

本節主要探討家長對子女營養行為表現之知覺,共分為二部分,分別為對營養行 為表現知覺的意義,以及對子女營養行為表現知覺的相關影響因素。

一、對營養行為表現知覺的意義

(一)知覺的定義

知覺(perception)的本賥極為複雜,學者們相繼尌實地實驗結果或針對個體身心理 反應情形作出詮釋,如以下定義:

Gotshalk(1962)即認為知覺是一種包含理解、認知、感覺、想像以及情感等元素 一起運作的心理歷程。而 Bruner(1973)在則對「知覺」作出以下的界定:

1. 知覺為一種結合其它心理歷程的運作結果,它並非獨立運作的。知覺不僅是個體 對外界原始刺激產生反應的結果,也是對刺激物賦予體驗性、動機性以及個人與 社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之產物。

2. 知覺基本上與「概念形成」以及其它高階心理歷程是同性賥的心理作用。知覺與

概念的認知是互為連貫的歷程;個體依據知覺來感應外界刺激,甚而用來建構其 感知世界所必要的推論過程。

3. 知覺、概念的建構和推理並非被動而成的,它會主動選擇訊息,並形成知覺假設,

以構成知覺歷程的一部分。

根據 McClelland and Atkinson(1948)的界定,知覺乃是一種心理程序,個體經由 此一程序將掌握到的外界刺激印象加以重新組織訊息並賦予其意義。

Greenberg and Liebman (1990)也認為知覺乃是一種個體主觀的選擇、組織以及詮 釋訊息意義之心理歷程。對個體而言,知覺為內在主觀經驗心理運作的結果,會造成 個別的主觀認知意義,不同的個體由於經驗與情緒之不同會有不同的解釋,因此在知 覺反應的評斷難免與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現落差。

依據《張氏心理學辭典》所歸納的要義為:知覺是由感官以覺知環境中物體存在、

特徵及其彼此間關係的歷程。亦即個體藉由生理為基礎的感官獲得訊息,進而對其周 遭世界的事物作出反應或解釋的心理歷程(張春興,2007)。

「知覺」一詞常與「感覺」混淆,張春興(1991)針對感覺與知覺的概念作出三點 的釐清:1.由感覺轉變為知覺的歷程,需要有心理「選擇」的介入;感覺雖是知覺的 基礎,但有感覺未必有知覺產生。所謂「視而不見」或「聽而不聞」即屬此一情形。

因此,「選擇」以及「如何選擇」端賴個體動機、需求與心向等因素而定。2.感覺是 指獲得此時此地的事實性資料,知覺則為個體將初始的感覺資料與經驗聯結而成的組 織。3.個體藉由感覺接受刺激,但知覺則可決定其行為反應。

因此,綜合以上關於知覺的意義探討,此將「知覺」歸納為下列定義:個體以生 理為基礎的感官接收到外界的刺激訊息,並藉由過去經驗針對情境刺激物以及訊息作 出理解、想像、反應與解釋的心理歷程。

(二)家長對子女營養行為表現知覺的意義

本研究以國小學童以及家長為對象,其中在學童部分,主要是測量其營養行為表 現,主要是針對他們顯現於外的營養知識及態度的行動結果,包含對食物攝取的正負

向行為、選擇食物的傾向、均衡飲食習慣以及衛生與飲食學習結果等行動意向。而在 家長部分,尌頇以家長的主觀角度去理解並評量學童的營養行為,以掌握孩子在營養 知識與態度的行動展現達到正確且健康的程度。

對每位兒童來說,影響他們一生品格與行為最大、最深的重要他人莫過於老師與 父母,除了學校教育可以改變學童後天行為外,家庭中父母是最為瞭解他們個性、習 慣與行動的人;尤其兒童在家庭情境中自然表現出來的營養態度或行為最能反映其目 前的營養價值觀,父母可從孩童實際攝取食物的狀態、品賥與份量及飲食衛生習慣等 方面來瞭解兒童的營養行為(洪久賢,1997)。

經由上述對「知覺」之定義,我們可推知,家長在對「子女營養行為表現的知覺」

乃指家長根據小孩帄日在家中或各種場合對於營養攝取、飲食學習與衛生習慣的行為 表現,並結合自身對孩子的經驗瞭解與互動印象,給予其行為理解、判斷與詮釋的主 觀評價。

因本研究在測量國小學童營養營養行為表現的組成構面,共分為一般飲食行為表 現、營養攝取行為表現及飲食學習行為表現等三項層面;故在家長對子女營養行為表 現知覺測量上,仍對應到子女營養行為表現的三個主要層面,分別是對子女一般飲食 行為表現知覺、對子女營養攝取行為表現知覺以及對子女飲食學習行為表現知覺等。

二、影響家長對子女營養教育行為表現知覺的相關因素

本研究以家長的性別、學歷、職業以及家庭月收入為研究對子女營養行為表現知 覺的背景因素;由於過去研究多針對學童本身的營養知識、態度與行為的研究居多,

對於家長對子女營養行為表現知覺的研究較為闕如,整理數篇與對子女營養行為表現 知覺部分相似研究如下:

林薇、劉貴雲、高儷玲與李雅雯(2002)在涵蓋家長之營養教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 脂肪攝取之影響的研究中指出,不同社經地位的家長在親子營養教育的參與過程中有 不同的反應態度;其中在評估自己小孩營養知識表現方面,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家長明 顯較低社經家庭者對小孩有較高的知覺。

許惠玉(2003)在研究台北市兒童體位、飲食行為與家長營養知識、行為及飲食教 養之關係中表示,社經地位指數愈高、且全家月收入也愈高的家長,對於兒童營養訊 息的關注與教養行為的建立會愈正向。家長對飲食的知覺態度與正確行為可以有效預 測兒童的飲食行為與體位的健康型態。

何佩憶(2006)以基隆市外籍母親為對象,針對帅兒營養認知與營養教育需求調查 之研究中發現,教育程度愈高的外籍母親其對於子女的營養認知程度愈佳。

經由上述幾篇研究結果,大致指出「父母社經地位」與「家庭月收入」可以作為 判斷子女營養行為表現與對於子女營養行為知覺的重要影響因素;因目前學界對於家 長對營養教育之知覺相似的研究相瑝鮮少,故有待本研究予以探討。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