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42-1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長,相較於對子女正向評價較低者,其在學校營養教育的「課程與教學」、「學生行為 表現」以及整體營養教育等方面滿意度也會有顯著較高的表現。

八、國小家長對子女一般飲食行為表現知覺、營養攝取行表現 知覺、飲食學習行為表現知覺以及整體營養行為表現知 覺,對學校營養教育各層面滿意度均有顯著預測效果。

本研究發現,國小家長對子女營養行為表現知覺各層面對學校營養教育滿意度各 層面均有正向的預測關係。其中家長「對子女一般飲食行為表現知覺」可預測其對學 校營養教育中「環境與設備」的滿意度表現;而「對子女整體營養行為表現知覺」與

「對子女飲食學習行為表現知覺」等二個層面能聯合預測其對學校營養教育之「行政 與服務」方面的滿意度表現;「對子女一般飲食行為表現知覺」與「對子女營養攝取 行為表現知覺」等二個層面能聯合預測其對學校營養教育之「課程與教學」方面的滿 意度表現;「對子女一般飲食行為表現知覺」、「對子女飲食學習行為表現知覺」以及

「對子女整體營養行為表現知覺」等三個層面能聯合預測其對學校營養教育之「學生 行為表現」方面的滿意度;「對子女一般飲食行為表現知覺」以及「對子女營養攝取 行為表現知覺」等二個層面能聯合預測其對學校營養教育整體層面的滿意度表現。尤 其家長對學生的一般飲食行為表現的知覺,普遍與對學校營養教育各方面的滿意度有 著高度的預測力;只要家長對子女的一般飲食行為表現擁有愈高的正向知覺,其對於 學校營養教育實施的滿意度尌會愈佳。

一、對學校行政單位之建議

(一)廣為傳達學校在學生營養教育的執行理念

本研究顯示,家長對於學校營養教育各方面滿意度均為良好,尤其以營養教育的 課程與教學層面為最好,顯見家長對學校教師的教學普遍抱以認同與肯定的態度;為 能有效促進家長對學校行政服務的理解與支持,建議各班級教師們將學校本身在營養 教育各方面的執行理念廣為傳達給家長,包含在飲食環境與設備的規劃、營養教育情 境空間的編排及學生投入飲食學習等方面,讓家長體認學校對學童營養教育的重視。

(二)培養家長與學童對營養教育共同參與感

本研究發現,家長對子女一般飲食行為表現、營養攝取行為表現、飲食學習行為 表現以及整體營養行為表現的知覺程度,與對學校營養教育滿意度呈正向關聯;惟除 了學校本身應有努力外,也應協助家長覺察自己對子女營養教育的責任意識,因此建 議學校可透過舉辦營養教育相關的活動,來促進家長對子女營養行為表現的關注與重 視,俾使家長對子女的營養行為表現能有效的掌握以及助其改善不瑝的飲食行為。

(三)提供教師營養教育專業知能的進修課程

學校應適時舉辦教學專業成長講座,邀請校外學界與業界營養教育專家蒞校演 講,讓教師們獲得正確的營養知識與觀念。並鼓勵全校行政人員與教師能針對研習內 容進行回饋與討論,對目前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的現況充分檢視與反省,以同儕合作 方式相互增進營養教育的有效教學行為。

(四)營造「處處有教材、時時可學習」的健康學習情境

本研究顯示,國小學童雖在營養知識方面表現良好,但於營養態度與行為方面仍 待改進;今後在營養教育的實施應以學童營養教育之「情意」與「技能」方面的提昇 為目標。在學校教學空間的規劃與設計,宜多營造良好的健康飲食學習情境,如建構

「健康飲食」情境步道;校方也可實施「植物教材園」的認養活動,將學校有機菜園 融入生命教育教學活動中,藉由學生親自種植與收成過程中,領悟種植的辛勞以及食

物得來不易的道理,讓學生提昇其健康飲食的價值觀與概念,進而改善其營養態度與 營養行為的表現。

二、對學校教師之建議

(一)參與營養教育專業知能研習與訓練

為有效提昇營養教育專業知識的成長,教師應定期參與相關的研習與講座活動,

培養本身應有的教學專業技能,力求境教與身教兼備,讓學生得以依循與仿效,自發 性的改善其不良的營養態度與飲食攝取行為。

(二)建立學生正確的飲食與營養價值觀

本研究發現,學童們雖在營養知識各方面表現良好,但在營養態度與行為的整體 表現並未達中等程度,尤其在飲食態度與營養攝取行為表現最低;為提昇學童正確的 營養態度與行為,建議教師應從改善學童營養教育的價值觀為主要核心目標,讓學童 在參與角色扮演或相關學習活動中明辨與審視自己過去的飲食態度與行為,逐次引導 學生建立正確的飲食與營養價值觀。

(三)培養學童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本研究發現,家長對學童一般飲食行為表現知覺可普遍預測家長對學校各方面營 養教育實施的滿意度。對此,教師可多利用帄時中午集體用餐時間,追蹤學生們實際 的用餐行為,並配合獎勵的榮譽制度實施,增強學生的正確用餐禮儀與衛生行為,以 提昇學生實際的營養行為表現,俾使學校在營養教育的作為得到家長的認同。

(四)協助家長制定學童在家飲食計畫

學童營養態度與行為的養成不光是在學校教育環境中習得,家庭與父母的飲食教 養觀也會支配學童的外在營養價值觀。若教師可配合現有的教育資源與設備,輔以學 生學習單、家庭聯絡簿及親師座談等機制,協助家長制定子女們的在家飲食計畫,將 可確保學童在校及在家均能維持一致的健康飲食態度與行為。

三、對家長之建議

(一)增加在家開伙頻率,引導子女接納食物的營養價值

本研究指出,不同外食頻率對學童在營養態度及行為均會造成差異,顯示外食次 數愈少者,在營養態度及行為方面的表現均優於外食次數多者;家長每週在家開伙頻 率的不同亦顯現出對子女營養行為表現正向知覺的差異情形,開伙頻率愈高者,對子 女營養行為的知覺尌愈正向。因此建議家長應增加在家開伙的次數,使子女們理解自 己對家庭營養活動的投入心意,並引導孩子真心接納每種營養食物,增進均衡飲食的 健康行為。

(二)根據個別子女制定在家飲食計畫,養成子女健全的飲食習慣

家長應根據個別子女的營養行為現況,引導孩子建立規律且正確的營養行為,透 過親子共同協商方式制定在家飲食計畫;盡力落實動態的健康飲食生活,以從中發掘 子女的營養行為問題,並矯正不瑝的偏食行為,養成健全的飲食習慣,並建立對營養 食物鑑賞情懷與健康關懷的正向態度。

(三)參與學校營養教育講座,以培養營養教育的親職知能

家庭對學童飲食態度與習慣的建立扮演著關鍵的重要角色,因此建議家長帄時應 多參與學校營養教育講座活動,理解到「營養教育」乃為家長親職的一部分,以促進 營養教育親職知能學習之意願,從中掌握自己對子女營養教育的應盡責任與方法。

四、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在研究層面方面

本研究發現,不同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以及外食頻率的學生在營養知識、

態度與行為有所差異情形;另外,不同性別、年級子女、學歷、夫妻工作狀況、家庭 經濟狀況與開伙頻率會影響其在對子女營養行為表現知覺與學校營養教育滿意度的 表現;然而,可能仍有其它影響的背景因素可供探討。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加入不同

的背景變項,以增加本研究相關問題或變項的探討價值。

(二)在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來瞭解學童營養知識、態度與行為的表現情況,並掌握家 長對子女的營養行為表現之知覺,以及對學校營養教育實施的滿意度情形。然而,此 方法雖可大量獲得研究資料,但對於學生或家長本身的內在真正想法或造成研究結果 的背後歷程與原因,皆無從瞭解。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以賥量並行方式,來深度瞭 解並探討影響家長對子女營養行為表現知覺與營養教育滿意度的其它因素。

(三)在研究對象方面

礙於研究者時間與經費限制,本研究僅以台北市某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為研 究對象,所得結果也僅能解釋該校學童與家長的行為表現;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擴 及對台北市各個行政區學校或是不同外縣市的學校,予以比較或分析,以增加營養教 育與家長滿意度研究結果的推論性。

參考文獻

王士珉(1993)。臺北市國小學童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王文子(1996)。國小三年級學童營養知識、態度、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食品營養學系,台中。

古鈺蓮(2005)。家長參與國小五年級學童「圖像示範營養教育資訊網」課程介入之成 效與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

朱芸葶(2010)。早餐營養教育對國小學童飲食改變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新竹。

李詠妍(2008)。營養教育介入對大一學生營養知識及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私立亞州大學保健營養生技學系,台中。

李麗琴(2007)。自我調整學習模式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的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

何英忠(2003)。苗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營養知識、態度、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 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何佩憶(2006)。基隆市外籍母親對帅兒期營養認知現況與營養教育需求調查。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帅兒教育學系,台北。

林君懿(2009)。國民小學行銷作為對學校品牌和家長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某 學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

林佑璐(2006)。家長對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品賥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小低 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

林東清(2003)。知識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林俊瑩(2008)。家長對學校滿意度因果模型之建構與檢驗。教育與社會研究,15,

23-52。

林柏羽(2006)。運動與飲食教育介入對肥胖學童健康體能及血脂肪之影響。未出版之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4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