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尋找「透明鳥」

第二節、 對話與聆聽

〈透明鳥〉長詩中共五十節,從長度上來看,我想能夠把詩體經營得這麼龐 大,內容上也必須到達精巧且相互對應,又能一氣呵成的能力,那種渴望於傾訴 自己想法的過程,將是十分豐富的。

透明鳥作為一種生物肉體的形象,卻又以靈魂般的面貌出現在我們面前,透 過歌唱,我們能夠聽得見一些什麼牠企圖向我們表達的畫面?又在過程中如何透 過聆聽找尋牠的芳蹤?在長詩的開頭,向摩爾老人買下來的鳥籠向我們告知「你 們即將經歷的 卻是 已修煉成真的夢境 一個半肉體、半靈體的傳奇」、「再聽 聽看 它的歌聲多麼美妙迷離」,老人的眼睛裡是閃著光芒的,意即他眼中閃著 的是歲月下累積的智慧。這份光芒同時也帶有神秘且如宗教般的像想,讓整個故 事在購買這個儀式下開展。

但是要聽見透明鳥的歌聲並不是這麼容易的,一開始只能聽見「市集聲、鐘 錶齒輪碎步聲、蝗蟲的彈跳聲、壁毯摩挲馬賽克的聲音」:

「你必須在聽不見這些聲音之後 才聽得見透明鳥的歌聲」

老人耐心的講解:

就像在海水中尋找淡水 森林中尋找松露

你必須拋棄掉

幾乎等於全部的大部分125

125羅智成,《透明鳥》no4。

在這段詩中,指出世俗的聲音純粹只是聲音的表象而已。透明鳥的歌聲,必 須丟棄這些,拼除這些世間紅塵的靡靡之音。一個找尋聖杯的概念,轉化為在海 水中尋找淡水、森林中尋找松露這樣詩化的語言。

透明鳥以出乎我們預料 自在 自由的嗓音

裁剪著巍然 塊狀的寂靜 剔透 婉轉的歌聲

穿梭於頭顱與廳堂的穹頂

殷切飽滿的神祕情感 灌注於隱匿的體腔中 忽而低抑 勿而悠揚 率性堆砌的音階一路綻放 像漂浮空中的水晶旋梯 引領我們向未知的塔頂攀登 像無數被調色的

閃亮灰塵

引領我們向每道被仰望的光柱 上升126

此段透明鳥的歌聲以一種漂浮又隱然於空氣之中的感覺,忽而低抑忽而悠揚 的歌聲都在寂靜的空間中綻放開來。詩中特別的是「上升」這個意象,提到了頭 顱、廳堂的穹頂、塔頂等,並且水晶旋梯的出現,又讓聲音帶有透明晶瑩的純淨 感,閃亮灰塵的寫法也給了音聲飄散懸宕的多重感官享受。有別於上升這樣顯然 的寫法,歌聲也能是隱隱然於微形宇宙的:

像復活的除濕機 被巨大的眼淚觸動

長久來以濕氣、微塵之形 被涓滴收藏

126羅智成,《透明鳥》no8。

我們卻發現

聽覺曲折的洞窟裡 那些遺忘 蒸發的水漬 已凝積成嶙峋的鐘乳 儼然列立在彼

等候為一聲從未發出的喟嘆 齊奏、共鳴 啊超大的 教堂管風琴127

聲音此時轉化為水分的形象,在除濕機裡在眼淚裡,以濕氣般的形式存在於 空氣當中。水是長存在自然生態之中的,蒸發凝結降落都是水的循環過程。詩的 場景設定在曲折百轉的洞窟裡,那凝結成等待已久的涓滴對於水漬都是一次回響 效果十足的共嗚。詩人運用聲音與空間的交響效果,為等待已久而再得的過程作 了想像。為了要「捕捉」透明鳥,這個靈體般的形象牠所發出的聲音來驗證牠的 存在。我們的心靈必須排除塵世間的雜音才能夠細聽得見:

車囂 人聲 冷氣裡的馬達 甚至太粗魯的字眼

太強硬的口氣 太強烈的想法

都會侵擾到空氣中平衡的砝碼 危及一朵雲彩的轉世128

排除了來自科技的、人工的機械雜音後,進入到生物的心靈裡面,感官觸覺 放大的情況下,才能聽見透明鳥的歌唱。而一旦聽見了,就能與更深更廣的意識 世界做出溝通。這時候我們可以發現,整首詩的上半部充滿著追尋、追索的過程,

也是一次寓意深遠的謎題。問題就是「透明鳥在隱喻著什麼?」。

「這只是一個隱喻……」

當然也有許多不一樣的心得 來自其他聆聽者

「透明鳥其實只是 只是詩的隱喻……」

127羅智成,《透明鳥》no11。

128羅智成,《透明鳥》no13。

「而詩,只是 人類殘存的

易感、脆弱心靈的 隱喻……」129

敘事至此為全詩約一半之處,迫不急待地向我們直截了當地說明,透明鳥其 實就是「詩」。而這份詩心又是「人心」的雙重隱喻。我們可能對透明鳥有無限 的字面上的意義可以自由變化,但是直指的就是人類心裡頭那份最為柔軟易感的 靈魂。這個世界正在漸漸消失的就是那分心靈,可能我們暫時隱埋住它了,但是 詩人相信,文明來自人類殘存的那份人心,也是他企圖向我們呼告的。詩人鴻鴻 也說:

無須揣測,這透明鳥,便是「詩」---人類心靈最纖細善感的那個部分 之隱喻。詩人直白地揭曉這點。為透明的隱喻著色,為的是接續可以更徹 底的論述,詩與人世的關聯。全詩於是褪除童話色彩,進入了憤世嫉俗的 雄辯…。130

對話與聆聽是日常生活中相互運動的動態過程。文學作品也與人對話,敘述 者的論述與人物的論述表現在言談的內容之上。作者在書寫的位置中,也是有一 個發聲的位置與接受話語的位置的關係,而作家運用這樣的敘述發音位置表現為 敘事口吻。這種運作的關係在詩作裡面的互動,是羅智成所關心的。在《透明鳥》

之中,他以對話的表述方式表達聲音理念的傳遞,企圖對讀者,以這個世界作出 一種呼告式的自覺:

正如每天無數隕石造訪地球 一個粗率 難聽的聲音 將穿過大氣層

那是一個尋常的荒謬意見 來自任一分裂、互斥的國度 偏執 惡意 刻意扭曲 高調 高亢 無限上綱 必定會有一次我們沒有轉台 提高警覺 全神貫注

129羅智成,《透明鳥》no21。

130鴻鴻,〈如何讓透明鳥重新歌唱〉《聯合文學》第 330 期,頁 48。

我們腦殼的大氣層正被磨擦出 無數星火和辯駁的議論

對於善意 可以暫緩關注

對於惡意 卻必須斷然回應……131

這時候詩人轉向另一種聲音描述,這是一種憤怒的、偏執的爭論之音,寫這 個社會上扭曲變型的日常生活,而這樣的場面已爭先恐後地出現在我們的感受中。

從教室、報紙、電視機裡,總有一次我們在吵嘈的現場裡參與其中,無可避免的 受聽。接下來詩中對這樣的無奈表現出甜蜜又殘酷寫實的呼告:

如果我們聽不見 自己的沉默和聲音

就別再說「我了解」吧!

別再說 理性 與孤獨 別再說 愛 與同情132

語言作為溝通的利器,有時候也淪陷、成為了傷害自己心靈的工具。詩人想 告訴我們的是認清自己的本質,也是認清這個文明最好的溝通方式。有時候必須 是要沉默下來的,真誠的意義是我們的品性。孤獨是詩人常演繹的意象133,在這 裡作為一種思索自我本質的沉澱。

並且,詩作中的表達與訊息的交換,認為文字是有其侷限性的,與對文字的 一種無力感的抵抗。文字真正能作到的表達非常有限,人類的溝通辛苦的原因之 一,是因為沒有一種完美的文字可以作完美的溝通,唯一能作的事是自我意識的 發掘,對文字的熟練,盡可能的讓我們的溝通達到我們所需要的狀態。正因為這 是一個多音交響的世界裡,但是也產生了眾聲喧嘩的隱憂,如果只是一味的放大、

單面的發聲,不曾有空隙、也聽不見其他的聲音,如何有雙向的溝通性呢?

透明鳥在詩中的位置是一個虛實的雙面象徵。如果聲音作為一個實體,它可 以是被放大的、可以感知的且無所不在。但是作為虛像的表現,就是那些被我們 所忽略的聲音。詩人在書寫的脈絡中,一再的深思心靈與聲音的對話,這也是探 索一段生命觀照的思維過程。

131羅智成,《透明鳥》no37。

132羅智成,《透明鳥》no48。

133張馨云以夢的主題論述羅智成孤獨的意象言及:孤獨來自堅守夢土信念的不合流俗,勢必面對 他人視之瘋狂的訾毀。所以,孤獨在羅智成的詩作當中,同時展現了堅持理想的自我完足,與遭 想心主流價值放逐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