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尋找「透明鳥」

第一節、 空間的虛實複製

《透明鳥》書寫的是詩人帶回一個富有北非風情的裝飾鳥籠,當注視時彷彿 可以在那些華麗的編織下直接透視另一個空間。整首詩就像一首寓言故事,有開 頭有轉折,同樣也有結尾收束,就像是一次「找尋」的旅程,這段旅程是形象化 的、哲學化的,並且充滿著其奔放的想像感。故事的開始是於詩人的友人前來訪,

並且帶來了自己的孩子,當下就被玄關一個特別的鳥籠吸引。這個空鳥籠引起了 孩子們的興趣,而詩人發揮他的童心告訴他們:籠子裡的鞦韆不是有在動嗎?而 就在這個氛圍之下,詩人突然被某種無中生有的奇異氛圍觸動了,因而展開一連 串對籠中空間的無限想像。

《南方以南.沙中之沙》是羅智成前往南極以及北非兩地的探險經驗,這本

110張光達,〈臺灣敘事詩的兩種類型:「抒情敘事」與「後設史觀」---以八○~九○年代的羅智 成、陳大為為例〉《中國現代文學》第十四期 2008,頁 67。

111陳大為,〈虛擬與神入---論羅智成詩中的先秦圖象〉《亞細亞的象形詩維》(台北:萬卷樓出 版社,2001),頁 4。

112簡政珍,《臺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出版社,2004),頁 333-335。

散文遊記裡記錄了他一南一北的遊記,也附上許多親自拍攝的照片記錄。〈沙中 之沙〉中更為詳細地記錄著前往突尼西亞的行旅經驗。突尼西亞是地中海一環歷 史中重要的存在,各種民族與文明的建築交織,有著豐富的情調,歐洲與非洲精 緻粗糙的對比,也有著基督教與伊斯蘭文明的重疊痕跡。其中西迪布薩(Sidi Bou Said)的描寫和〈透明鳥〉的創作相關:

突尼西亞的鳥籠實在精緻、便宜又有特色。這些可能承襲自土耳其生活文 化的各式鳥籠,通常有著阿里巴巴故事中天方夜譚式的宮殿主題:鐵絲編 製成的特大號洋蔥穹頂,再搭配以對襯美觀的房舍造形。但是這些鳥籠已 不再用來養鳥,而是突尼西亞人富裕的象徵。象徵如今也失去意識,成為 遊客的戰利品…這個如今掛在玄關的、空空的鐵絲宮殿裡,有一堆喧嘩的 記憶。113

這段文字在說明鳥籠的價值意義在時間歷史下數經變動,從功能性的鳥類居 住空間轉變為一種社會地位的價值觀,最後代表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價值,代表 一種文化的微型,能夠被縮小、移動的行旅經驗,對旅者而言鳥籠裡的空間或許 正代表一籠神秘的回教氛圍,令觀者擺盪其間。作為一種記念品的價值,在詩裡 作為一個引子的作用,鳥籠是詩中重要的元素,光線透過它的形構,使得空 間在光與影之中創作出同一個時間下不同空間的感受,籠裡的空間想像引領讀者 穿梭在此地與彼地:

那是一座美輪美奐的鳥籠 金絲與銀線編織的袖珍宮殿 還是七彩陽光替換了玻璃窗 奇幻的暖房?

或更像催眠著巨大、炫麗的鐘擺 搖晃著外在世界

禁錮著我們的目光?

光與影的空中花園

沙漏般流洩著視覺的輝煌 延展性良好的貴重金屬 順著熟練的手勁延伸

113羅智成,《南方以南.沙中之沙》,

繁殖出繁縟多變的花紋 螺旋形波浪形的蔓藤 攀緣纏繞 鑲嵌交疊成 讓所有飛禽忘了天空的 華麗牢寵114

這首詩描寫了陽光與風相互影響下被照耀著的鳥籠,空無一物的宮殿之中,注視 著而迷離著的是觀者的神思,禁錮在金銀絲線的金屬花園中。詩中透過這些金絲 與銀線交織的空間下,我們的視覺轉化為抽象性可以被移動、再製、剪貼。那些 經歷與文化過程透過詩人的想像、意識的流轉互相在籠裡籠外進出。或者,這些 神思也可以是動態的過程:

我們的呼吸被稀釋於 一隻闖進的蜥蜴 更快更細微的脈搏裡 像孵化一只聽覺的海螺 我們的意識吃力掃描著 有無之間無限大的空隙115

將呼吸的神態轉化為野生動態性的蜥蜴,生物化地表現野性初始的形象,脈搏也 像仔細專注於什麼似地緩慢下來。利用掃描這個描寫專心地觀察巨大的空白,企 圖在停止下來的空間搜尋游逸於神思之間的任何動靜。這是意識表現在生物形象 與空間概念的寫作。

同樣在下面這首詩也運用蝗蟲來描寫被動態擬物化的空間感:

「我聽見遠處

被距離曝曬過的市集聲 近處鐘錶齒輪碎步在攀登 蝗蟲彈跳 在昏昏欲睡的草坪 壁毯擺動 摩挲馬賽克鑲嵌的風景 但我沒聽見鳥叫的聲音」116

114羅智成,《透明鳥》no1。

115羅智成,《透明鳥》no5。

116羅智成,《透明鳥》no4。

首句被距離曝曬過的市集聲詩人描述曝曬的過程不用時間,而採取距離,令 人感覺有隨著太陽的時序起落,而拉長的影子與光影變化之感。時間感是比較模 糊的,鐘錶齒輪是碎步而非時常固定的分秒,碎步意即快慢有致的節奏。蝗蟲是 跳躍的,卻又在令人昏昏欲睡的舒適草坪上。壁毯的擺動、馬賽克鑲嵌的風景都 與拼貼般的色彩與錯亂的景致相疊,創造出迷離的空間錯置感。

詩人的神思把呼吸轉化為象徵能動性的蜥蜴又或者是蝗蟲、擺動的壁毯,從 空隙之間自由穿梭在不同文明的版圖之中,那些齒輪、馬賽克動態或靜態的意識 排列堆疊成對空間的再製,對另一個地景的再製在詩作中得其延續性,並且與另 一個文化產生了對話與發現。詩人的書寫策略在於辯證空間是否可以是一種可攜 帶的,又或者是透過凝神片刻可以聯繫同樣的地景。這是此地與彼地的空間的一 種關連性,藉著鳥籠這個媒介來互動:

「有了有了!」

然後他們會驚慌的說 「牠真的就在那兒!」

雖然完全看不見 只要氣流一經過 熱熱體溫就撲鼻而來 魯莽靠近時

緊張搧動的羽毛令人想打噴嚏 或者 他們會說

穿過鳥籠看過去

花園的風景似乎飄動著透明帳幕 表象的世界已被掀開

常有令我眼花的光影 展翅飛了起來117

這首詩表現當專注於感覺的獲取,心神凝注就能感覺到屬於視覺畫面之外的 知感。氣流的一經過熱熱體溫就撲鼻而來,這是觸覺與嗅覺的感受。另外在聚精 會神時鳥籠內的光景彷彿穿越了記憶與想像,開啟內向心靈世界的接觸。這是屬 於象徵式的手法來描寫空間的建構,關於這方面的討論,在李泓泊的論文中,談 到羅智成受到象徵主義的啟發與影響之下,建構著屬於自己的「感覺空間」,而 這樣的感覺空間可以發現在早期,以建立所謂想像與虛構的「虛空間」118為主。

117羅智成,《透明鳥》no18。

118 所謂的虛空間就是當時無法眼見的或是不存在於實際生活的空間。前者通常是憑藉記憶所帶

這是一種依循現實空間的基礎之上創作出來的。上述〈透明鳥〉中的虛空間以不 存在於實際生活的空間,是詩人的想像之物,不過卻在一定程度上的現實上作建 構,把自己旅行的記憶加上想像成為一種具有異地空間的重疊性寫法。

空間感作為一種體驗與詩中的想像之中,羅智成同時也指陳了一些現代社會 中的空間現象。這是在他詩作中,從感官的體驗一步步發現透明鳥的主體概念之 後,對文明媒體的空間論述:

「如今

最全能的手機被供奉於寵物的飾袋 最周延的網絡直接接上我們的神經 最完美的溝通工具鋪天蓋地而來 隔閡更深卻心之密碼石沉大海」

……

媒體複製 虛擬 替代一切 量產速成的價值

整型與微整型過的真實 「有這麼逼真的虛假 何苦追求虛幻的真實?」119

在這首詩中我們看見快速發展的現代文明,在快速之下,一些珍貴的心靈與 正本經典、美好的事物卻在一再的被複製、被重整,量產化而不再彌足珍貴,一 再被修正的部分是否原來是錯誤的,又或是如今的真實已經是矯枉過正的結果?

並且快速的行進結果是否淘汰了慢速產製的討論空間,高科技的溝通方式下,少 了最原初的情感。

出的,或是模仿現實空間而創造出來的空間,除了虛空間無眼見的這一特質外,它與現實空間是 頗為相像的,另一種不存在於現實生活的虛空間是作者想像力的產物,是現實生活經驗的基礎上 創造的,但並不要求與現實必須貼合。李泓泊〈羅智成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4),頁 111-112。

119羅智成,《透明鳥》no46。

在空間的概念中,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認為資本主義之下的發展,強 化了不同時空的溝通關係,透過新發明的事物,讓世界的空間產生重組、加速,

與相互參與,在生活之間不斷的交涉,重組空間的關係性,他把它稱之為時空壓 縮(time-space compression)。在這樣的時空壓縮之下,透過媒體、新的科技加速 我們與他人的參與連結。而時空壓縮的概念是指涉因為資本主義的盛行與擴大、

高度的現代化之下,讓許多科技與工具、交通快進而大量的生產與進步。在這樣 的情境之下改變了生活空間與需求。120

空間與距離的改變與重組,重新建構了我們與全球的關係,越來越國際化的 情境之下,空間阻礙是瓦解的。這讓我們開始進而去思考自身的主體性、自我的 認同感。

空間與時間的歷史地理學,促使我們批判地反省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為之 奮待的是什麼?我們試圖建立的空間和時間概念是什麼?這些如何與資 本主義下變化多端的時空歷史地理發生關連?121

對哈維而言,資本主義下的生產體制代表著的是一種與以往相比新的生活模

對哈維而言,資本主義下的生產體制代表著的是一種與以往相比新的生活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