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學者奚密在《二十世紀臺灣詩選》1的導言中,談到台灣現代詩的特質與成 就,首先從歷史開始論起,談到台灣最早的現代詩混雜了漢文與日文的書寫,已 經充分表現「混血」的島嶼性格,不止在文化上也影響著文學創作。不同的族群 在這個島嶼上展演文化與生命,多樣化且多性格是台灣現代詩的現狀。而詩透過 不同的作者的筆下,反映著社會文化,並且利用著想像力與美的形式,試圖與讀 者產生激發與共鳴。當我們開展一首詩,我們或許能夠更貼近作者心靈,也進入 一段與文化歷史的對話旅程。

研究現代詩,能從中試圖解讀作者企圖思辯主題的方式與對文化社會的一種 關懷。如今,台灣社會中各種來自不同方向、不同訴求的聲音出現,我們應該學 會如何站在不同的觀點上看待事物,也應該嘗試了解充滿生命力的不同人生。詩,

是詩人的體會,也是一則故事、一個時代、一種人生,透過一首詩能夠感受純粹 的情感,如果我們能夠有能力詮釋一首詩,同時也學會怎麼樣了解不同的生命轉 折,能夠在詩中發現與自己生命對照的詞句,那就發揮了詩與群眾的連結性,拓 展出更廣闊的向度,與他人找出情感面的連結。

在七○年代起步書寫的羅智成,在與許多現在已經停筆的同輩相比較,可以 知道他的創作力十分豐盛,觸及各種思考方向,並且正活躍於詩壇之中。而他的 作品除了最主要的詩作之外,兼有散文、旅行札記、讀書思與思考對話等等。另 外在日常生活之中,他也樂於探索這個世界,旅行於各地見聞,把過程中的珍貴 記憶全都寫進他精采的作品裡,加入更多不同文化的元素。在他的詩作中,文字 神秘又柔美,企圖抓住那些遊逸在太虛裡的一點神思、意識、及片段的靈感思緒。

又在他哲學系的背景之下,他更將深邃的語法、內在的哲思都轉化成為詩中的一 部分。

《畫冊》(1975)是羅智成最早的詩集。在大學時代自費出版的第一本詩集,

已經具有十分迷人的沉思語法,並且結合了自己的繪畫,在當時詩壇留下了極為 強烈的風格,同時也為他自己預留下未來創作的探索草圖。

1馬悅然、奚密、向陽主編,《二十世紀臺灣詩選》(台北:麥田出版,2011),頁 26。

繼之出版的《光之書》(1979)中談到了他在出版畫冊之後有了一些關於詩更 新的考慮。在此書的序裡他談到:「我要在我的腳後跟劃一道線,上前去做一些 詩更難於表達的探索工作,我滿腦子是再下一本書,一本和別人更有關聯的書的 事情。2」每一次的出版,對詩人來說,都是一次生命思考的階段、一次生命明 顯的斷代。所以在他的作品之中,彷彿能夠隱然發現穿過整體詩作的核心意涵,

也是詩人在那段時間的思考座標3。《光之書》作品中,更進一步拓展在《畫冊》

還沒說完的那些關於「光」、「美」、「真」以及關於「永恆」的生命價值主題,同 時在文字與文意上達到了高度的平衡。在二○一二年最新一版的序文中詩人也談 到:「《光之書》是我最具個人特質、最不可替代的創作體驗。」4

經過了三十多年,《光之書》仍然在他的作品群中,佔據早期作品中不可動 搖的位置以及珍貴的時光集結。在進入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時推出了《寶寶之書》

(1983)。《寶寶之書》中出現的第二人稱:寶寶,在一九八六年的序文,詩人自 我的詮釋是:「靈感來自青年詩人對理想異性、理想創作生活或理想知感經驗的 嚮往。隨即成為一切可能的聆聽者的暱稱。5」詩人向虛擬的對象傾吐所要表達 所有的愛與關懷、失落等等表現。

之後詩人推出了許多刊登在報紙上的長詩獲得許多獎項的肯定,如〈問聃〉、

〈離騷〉、〈説書人柳敬亭〉等,談論著古老的人格,人性的典範與靈魂。同時也 陸續出版《傾斜之書》(1982)、《擲地無聲書》(1989)。

由於詩人對於世界的探索除了與自己心靈對話之外,同時也喜歡開展旅程,

到世界各地行走觀看。而這些時間在旅程之中與自然碰撞磨擦出來的經驗思考,

除了在詩作中可以看到,也在他的散文札記中可以一窺究竟,能與詩作互相照應。

《夢的塔湖書簡》(1987)是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時求學經驗點滴。《文明初啟書》

(1988),是詩人所寫的的評論以及為別人作的序集。同年也出版了關於生活見聞、

讀書思考的《亞熱帶習作》(1988)。

《黑色鑲金》(1999)是短詩集,此書暗指對現實的失望以及對真實的敗壞所 感到的憂傷氛圍,企圖辯證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關係。

2 羅智成,《光之書》(台北:聯合文學,2012),頁 11。

3 羅智成的創作力豐沛,仍有許多尚未結集與發表的作品舊稿猶待整與。他每一回出書,均以主 題與形式可以為整體者為考量,同一輯內的各篇作品,均能相應於全書整體的組成元素,不單是 蒐集此階段的創作成書。黃琬瑜〈夢想的文明:羅智成新詩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 文所碩士論文,2004),頁 5。

4 羅智成,《光之書》(台北:聯合文學,2012.),頁 3。

5 羅智成,《寶寶之書》(台北:聯合文學,2012),頁-2。

夢中三書中的《夢中書房》(2002)、《夢中情人》(2004)與《夢中邊陲》(2008),

在作品之中可以發現,詩人繼承了絕句四行一首的範本,用現代詩的經營方 式,變化文句的長度、韻腳的自由安排,給了絕句一種新的風貌,更加拓展了現 代詩的可能性。詩集中的第二部分的「月曆」,則是二○○八年開始在《幼獅文 藝》上每月刊登的詩作專欄。根據詩人對台灣現實節氣變化與經驗感受寫成的月 份詩,是對台灣地理氣候的探索,也記錄了詩人當年度的生活體驗。書中詩人自 言:「我比較有意識地為我的文明反思與個人知感經驗,尋找某種比較中性、超 越的修辭、比較生物學或自然科學的視角。13」《地球之島》中四處瀰漫著詩人作 品中常見的「末世氛圍」,討論文明消失與再生的末日書寫。

《透明鳥》(2012) 透過他在北非突尼西亞旅行之中所帶回來的精緻鳥籠,

描寫異國氛圍與空間性的探索,加上哲理與童詩的平衡架構,也帶入對現代性濃 烈情感與批判。詩人企圖透過「找尋」這個主題,探索許多心靈與生命意思的各 種關連性。在哲學性質的思維之中對於世界與自然的探究,是一體兩面的辯證;

對聆聽與對話關係上,他也著重詩與現實的活動之中,企圖對這個社會作出批判,

也對人類在過度開發的現代社會,利用詩作發出了警示。詩人鴻鴻說:「無須揣 測,這透明鳥,便是「詩」--人類心靈最纖細善感的那個部分之隱喻。14」而在 這樣的隱喻與哲思之外,另一個詩人企圖嵌合的還有與童詩的契合性。他把這首 詩送給賦予他生命意義的三個小孩,也把詩人的那分探索的好奇心保留下來,去 隱喻、書寫這個還未完全長大的世界。

《諸子之書》(2013)是一本以主題式搜羅的詩選集,集結了以往寫作的諸多 歷史人物,如墨子、荀子、徐霞客等等,分散在他各個詩集中的作品。以《擲地 無聲書》中的「諸子篇」為發想,它確立了詩人書寫的一種方向。從《傾斜之書》

開始的〈問聃〉、〈離騷〉開始到〈耶律阿保機〉、〈齊天大聖〉、〈說書人柳敬亭〉

都是在:「為一個徬徨的社會尋求文化理想,對一個從事文學創作的人來說,最 出得上力的,很可能就是對更實際人格的探索及理想人格的塑造…。15」詩集中 另外新增了為了這本選集在二○一三年完成的三首詩,分別是〈洛神〉(2013.4)、

〈李白〉(2013.7)與〈蒲松齡〉(2013.7)三個古典的人文類型,詩人利用對人物的 描寫,澄清文化與情感的思辯,也重新詮釋了傳統價值觀念。

13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 頁 17。

14 鴻鴻〈如何讓透明鳥重新歌唱〉《聯合文學》2012.4,頁 47。

15 羅智成,《諸子之書》(台北:聯合文學,2013) ,頁 13。

針對羅智成詩作論著的單篇論文或是報章、序文談論到的自然不在少數。而 談到專論的學位論文,筆者所觀察自二○○四年首個論著羅智成的李泓泊16至二

○一二年完成論文的張馨云17為止,尚未出現集中討論《地球之島》與《透明鳥》

的論文,以時間點來看,希望可以以此為出發點,來補足以往所未論之處更加深 化研究。

基於這個方向試著先從《地球之島》之前的作品看起,而上一本出版的詩集 為《夢中邊陲》,寫作時間相彷的《夢中邊陲》和《地球之島》有什麼樣的主題 重疊性?在《地球之島》之前的作品們表現出了什麼樣的概念?之後的作品是否 繼承了這樣的概念?又或者轉向加入了新的思考方向與元素。長詩《透明鳥》如 何更進一步建構詩人的詩學理想?可否利用「空間」的角度來重新詮釋物品與地 理的連結性?

因此,綜上所述,本研究在重點探討從《地球之島》與《透明鳥》詩集的內 容來分析比較。有關於「空間性」、「末日書寫」、「孤獨追尋」這些主題,都是本 研究企圖了解的方向與目的。

羅智成的詩作,在早期得到詩人楊牧的讚譽,18林燿德也給了他教皇的稱號。

19向陽也在《聯合文學》中形容他像魔法師一樣。20這些讚美離不開對於他對於抽 象的知性轉換到文字的功力,本文試圖企圖分析這些具有神秘氣習的靈性詩作,

在前人研究之中出發,找出能夠更加深化的主題,加以討論,希望能夠以此為基 礎更深一步探究了解。更重要的是,或許也能夠在其中找到自己對生命的辯證反 思,自我成長。

16 李泓泊,《羅智成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17 張馨云,《羅智成夢意象運用之探究—以「夢中三書」為考察範圍》(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 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2)。

18「秉賦一份傑出的抒情脈動,理解純粹之美,詩和美術的絕對權威,而且緊緊把握住創造神秘

18「秉賦一份傑出的抒情脈動,理解純粹之美,詩和美術的絕對權威,而且緊緊把握住創造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