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論文試以《透明鳥》與《地球之島》為羅智成研究的焦點開展,採取以羅 智成作品為主,東西方各家理論為輔的方式分別深入討論,企圖以生態詩作、空 間性質等不同於以往研究者的眼光,給討論羅智成詩作的方向走出新的道路。由 於《透明鳥》和《地球之島》在此論文之前並沒有專注深刻的討論,兩本詩集中 企圖展現的目標和題材又更進化於詩人之前的詩作,把情詩與哲學式的思考拉高 到更大更遠的關照對象,因此筆者在此論文中試圖強化前人未述之處。此論文大 致分為三個部分,即為《地球之島》與《透明鳥》兩書各論為一章,最後串起兩 章的第三部分為空間概念的分析,集中討論兩章各自出現的空間概念,望能於其 中找出關連使兩書之間更加綰合。為使更為清楚下試分點述之:

一、從《地球之島》看文明:

在第二章對於《地球之島》的〈新絕句〉中首先分析對於古典文學中的傳統 化用。文體的創新理解除了進步之外,關鍵於吸收前人的智慧,作出更進一步的 努力。在此羅智成賦予傳統絕句新的意義,而且也深受其影響也是詩作中能夠找 得到的。現代詩人陳義芝在其作品談到戰後世代詩人以多元的方法回歸傳統形式 寫法,從舊有的典範找到新的創作美學,表現在形式、結構意象、題材的再創造、

與古典人格的認同等方式192。一九七○年代起步的羅智成,在兩千年之後的創作,

除了傳統上的內蘊之外,羅智成也在其現代詩中表現於不同傳統文學的創新,例 如將意象拓展至更高維度的全球層面,在此書中他試著將書寫對象集中在生物及 地球原素,

自然關懷顯然也是《地球之島》一個重要的書寫角度。吳明益在論文中有說 過:

人們對自指的書寫是禱詞、是祭詞、是證詞,也是自然物,既是自然創造 出的,也參與了在人類精神世界中「自然」意義的創造。193

192 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頁 131-140。

193 吳明益,〈從物活到活物—以書寫還自然之魅〉,《台灣的自然書寫:二○○五年「自然書寫學 術研討會」文集》(台中:晨星出版社,2006),頁 73。

這段話的意義在於人類對於自然的探索從崇敬開始到現在以文字書寫自然 生態的靈魂,被自然影響也書寫自然。而羅智成對自然的書寫更有一種宗教形式 的原初想像,把自然的靈魂提升到最前面,以自然生態為主體,寫一個沒有人類 純然的地球世界。但是這樣的論述又是帶著有意無意的批判的,近代科技的進步 與工業社會的失控都是其指陳與不忍直視的。

二○一五年的現在雖然與世界末日的討論離得比較遠了,但是在二○一二 年不遠之前這樣的話題還是非常的熱門。因為傳說馬雅文明預言了地球還有人 類社會將於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的時候結束。在那一年也有許多新聞媒 體、書籍、廣告、學者出現向我們揭示可能到來的毀滅情形,在這些說法的背後 也融合了一些神秘學、宗教學的理論進來,事實上人類確實在很多時候擔憂自我 文明的消失。

羅智成完成了〈地球之島〉這組詩,對於末日的感覺還有想像並非強調末日 來臨的那個部分,其實比較像是回來看末日後的地球以及一切,他所寫的是我們 的地球文明在毀滅毀壞之後的想象,更進一步談論文明消失。詩人所想表達的是,

「死亡」所代表的是重組的機會以及再創造的文明歷史。自古以來有許多哲人、

文人嘗試描繪一種現想社會的著作,無論是柏拉圖的《對話錄》又或是陶淵明〈桃 花源記〉裡的世界。顯示出一種不存在的場所帶給我們的想像與追尋。每個人也 應該曾經試想過一個沒有憂慮、無拘無束的美好世界。烏托邦的意義是帶給人類 文明一種幻想式的建構,我們夢想這個世界能夠更加美好,它是一種樣本,或多 或少影響了對未來的建築想像、行為理想。那就是人類企圖變造這個世界使之美 好的最佳證明。

二、尋找透明鳥

《透明鳥》從一個簡單的鳥籠意象開始,追索的是一個半靈體的傳奇,最後 回歸我們自身心靈,是一次由外而內的追尋。探討著空間發展的意義,從大衛哈 維的學說開始,資本主義下的空間關係向我們展現的是,空間與距離的改變與壓 縮,人心似乎變得更加的遙遠。其實不妨重新檢視自己的心靈,才是在世界這個 巨大的場域思辯自我價值最重要的切入點。資本主義作為一種階級鬥爭中的工具 之,我們必須後解背後產生的影響範圍,如果我們不自覺地爭取抵抗,就放棄了 自我家園的地方感。

對話與聆聽是一種雙向的溝通方向,如果任一方放棄在這種關係,社會就會 形成一股無止盡的默契,而這股力量將會反撲回我們。《透明鳥》企圖告訴我們 的是,透過閱讀、透過自我心靈的檢視,能不能全盤的了解一首詩並不是最 大的重點,而是我們如何以正確的心情面對它,接受它。詩就是人類心靈最柔軟 也最值得我們探究的藝術。

第四章、城市地景與空間

繼之筆者將詩與空間放置在一起,將《透明鳥》與《地球之島》兩本詩集 中的空間詩意作出討論。巴舍拉的《空間詩學》對我們了解意象與詩之驗的關係 作出很好的詮釋,透過現象學,透析出來有關我們生活內涵的描述。無論是蜷曲 的空間、開放感的空間,都與人類記憶之間產生關連性。透過這門詩學我們更加 貼近羅智成的意象感受,從其有關布拉格城市的夢的範圍,或是遼闊的意識宇宙 感裡受其感動。不同的城市帶給我們的感受不同,在〈寂靜布拉格〉中羅智成以 哲思語言描繪了一座帶有孤獨感的寂靜空間,以這樣個人化的、私密的城市之中 保有自己與記憶的探索,對城市空間以及情感作出安排與體現。

又不同於布拉格的頹唐色彩,〈月曆〉組詩表現在台灣島嶼的這份詩作,以 經驗積累而成,把自己的生活空間以一種島嶼中的自然元素比喻出來,兼有城市 脈動之餘,表現了情感疏離、現實抗拒與文明蕭索,文學中的地景透過了詩人之 筆注入更多地方感以及個人意識。

本文企圖以《透明鳥》與《地球之島》為中心來論羅智成現代詩,筆者以生 態詩、現代性批判、空間主題的聯結深入討論。透過這份研究,對詩人羅智成的 詩釐清的同時,論者本人也在解詩的過程中更加理解詩中所要帶給我的善良美 意。同時以這樣的比較研究與歸納分析得出羅智成在這兩本詩集中展現的特質。

但論文的限制在於較少與台灣其他詩人的比較與真實史料情境下的討論比較,此 為繼之可以探索的目標。

以文明作為一種探索,詩人在他人眼中看起來,似乎是有些格格不入甚至是 在他人眼中充滿對他的不解與疑惑。對於夢想混雜著遠見、勇氣、理念與創意,

有許多不確定性的夢想他是樂在其中探索尋找的194。在他人眼中的文化探索,近 似於不能夠以自己的專業來賺錢,無法貢獻社會,作家腦海中的那個夢想的詩學 在他人眼中或許真是烏托邦空間而永遠無法成真吧。但或許就是這份執著,詩人 常自覺為孤獨苦思的,在他的作品符號中那些宗教意象與神秘的氛圍環繞在四處,

194 羅智成,〈夢可敵國〉《聯合報》2015,3,8。

對於理想性的堅持是他的創作初始能量。

羅智成的詩中充滿著建築的影子,他廣泛的興趣之一如今讓他成為規劃文化 空間的設計者。當建築師作為一位藝術家,生活創作或是更高層次的文明設計 者,他們的企圖都是在這個世界以超越言語的方式,向人類或是文明世界創造出 不同於以往的空間感覺。體驗建築空間與旅行,都是在藉此行為刺激自我內心,

找尋地方感與記憶的過程。在這篇論文中,筆者將空間與文化地理學與詩一同 討論,我所得到的結論是,無論是詩或是生活中的文明,都是表現人類情感的媒 介,透過詩,能夠感同身受、能夠激發自身思考,提醒我們,活在當下,注意那 些無論是來自自然然界的訊息、文明演化的隱然危機、人類互動的日常,使我們 昇華。

參考文獻

羅智成相關文本 詩集作品:

羅智成《畫冊》,自費出版,台北:1975 年。

羅智成《擲地無聲書》,台北:少數出版社。 1989 年。

羅智成《傾斜之書》,台北:時報出版社。1999 年。

羅智成《黑色鑲金》,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 年。

羅智成《夢中書房》,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 年。

羅智成《夢中情人》,台北:INK 印刻出版社。2004 年。

羅智成《夢中邊陲》,台北:INK 印刻出版社。2008 年。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0 年。

羅智成《夢中書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1 年。

羅智成《透明鳥》,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2 年。

羅智成《寶寶之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2 年。

羅智成《光之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2 年。

羅智成《諸子之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3 年。

非詩集作品:

羅智成《夢的塔湖書簡》,台北:時報出版社。1987 年。

羅智成《M 湖書簡》,台北:少數出版社。1988 年。

羅智成《泥炭記》,台北:少數出版社。1989 年。

羅智成《美食之都—法國菜與巴黎餐廳行家導覽》,台北:生活情報文化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1988 年。

羅智成《陽光海岸—美西公路之旅現場導覽》,台北:生活情報文化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1988 年。

羅智成《亞熱帶習作》,台北:聯合文學,1999 年。

羅智成《文明初啟》,台北:聯合文學,1999 年。

羅智成《文明初啟》,台北:聯合文學,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