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生態詩與生物本質

《地球之島》以「後文明」的末日空間作為探索的焦點,這般的空間與畫面 感並非習以為常的灰黑色,反而帶有藍灰色與些許綠意。島嶼的意象運用特有的 圖像式記錄,使得詩中的視角都像一張張末日即可拍。羅智成於序言言明:

試圖從大自然、從比較生物性的視野,重新看看這個星球和我們自己。61

筆者繼之從生態保育與自然科學的視點切入,企圖找出與生態詩學對照的可 能性,把敘述想像放置來解釋與歸類。所以首先我們必須爬梳台灣自然生態詩的 歷程與脈絡。

生態文學經由前人研究者如劉克襄、吳明益等已能呈現出環境倫理與生態議 題的多方面解讀。目前台灣的學界之中,對於生態研究的論述大多以散文為主,

關於現代詩的取材較為缺少。討論自然與書寫的論述中也比較普遍缺乏生態相關 學科的知識,依然有能再進一步的研究書寫。前行研究者開啟於莫渝,62繼之有 向明、63林燿德、64曾貴海65等人。而詩人蕭蕭也於其《台灣生態詩》中談起台灣 生態詩最初的根苗:

戰國時代孟子曾倡導「斧斤以時入山林、數罟不入洿池」這樣的言論,這 是古老中國護生惜物的生態觀念,可見生態一詞尚未出現,生態觀念卻早 已萌生於心……以台灣新詩而言,台南鹽分地帶詩人吳新榮於一九三五年 已寫下〈煙囪〉探究了空氣污染與控訴資本主義的問題……能夠以覺醒的 意識刊登一系列生態詩作品,提供大量觀察文本的,直到二十世紀八○年 代才出現……繼之於一九八四年六月至八月間,於向陽所主編的《自立晚 報》副刊上策畫了「生態詩.攝影展」專欄,邀請二十二位詩人創作二十 四首生態詩配以攝影作品,整理出三個台灣生態詩論述重點:「批判人類 缺染環境生態」、「以自然為主體思考」與「文學層面反省」……。66

61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頁 13。

62 莫渝,〈關愛我們的生活空間—十年來「環境汙染」詩篇的回顧〉《台灣文藝》第 87 期,1984。

63 向明編,《七十三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

64 林燿德,〈生命場中的蒔花女—論陳斐雯的詩〉《商工日報》春秋副刊,1986 年 1 月 19 日。

65 曾貴海,〈台灣戰後的環境生態詩〉《留下一片森林—從衛武營公園到高屏溪再生的綠色行動 反思》(台中,晨星出版社,2001),頁 125。

66 白靈、蕭蕭、羅文玲編,《台灣生態詩》(台北:爾雅出版社,2012),頁 12-15。

而針對《自立晚報》副刊的「生態詩.攝影展」研究者謝三進另有論文專指 討論。他從生態詩論述的基礎之上,先把生態詩初期作品分類分析為「文化」、「自 然」、「美學」三條脈絡,再繼之著重於生態詩的文化批判、自然思索與美學經營 方面的探討,是近年來研究台灣生態詩的重要論文之一。67謝三進此篇論文將前 行研究對生態詩的論述定義整理,將各學者的論述整理進一步分析為三大類:「環 境汙染、自然生態破壞」、「思考人與自然平衡、以自然為主體價值」、「思考詩的 文體特性與社會性討論生態詩」。同時以此三種面向展開他以生態詩攝影展這個 專欄中生態詩的探討。另有研究者黃昱升68以一九八○年代至二○一二年此一範 圍的詩作,將生態詩分為「田園理想」與「生態現實」兩部分探討建構。著重於 理想現實以及自然社會環境還有人與動植物的互動來敘述探究。近年來的寫作描 寫自然生態與環境破壞的詩題更加為多,許多的詩作皆著重於人類心靈的變質與 資源利用的問題等等。羅智成在《地球之島》中特別以「島嶼」形象論起更加延 伸其自然體驗與生態變遷的思索與經營。以下筆者試以研究者謝三進的整理脈絡 來思考詩作中對於生態的對照與省思。

一、環境與文化批判

近代科技的進步提供了人類在生活上的富足舒適,在人口快速成長的現今,

自然資源也跟著無止盡的開發使用。在發展下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反倒危害了生 活的健康與生存。環境汙染包含了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其中工業與 交通運輸、農業的開發都是這些主要的問題原因之一。

大氣中的污染包含著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塵、懸浮微粒等,使得呼吸道 不適、支氣管炎等病因。加上交通運輸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將使地表的溫度 快速增加。氣候是影響人類發展歷史的重要因素之一,《氣候創造歷史》一書作 者以地球科學研究者的角度,指陳從小冰川期、地中海黑暗時代、匈奴遷徒這些 重大歷史事件都與氣候有關,更影響著人類命運的驟變,乾旱和饑荒都是很大的 威脅,同時也點出全球暖化的危機,對於氣候能否創造歷史這個問題,在其中的 章節是持著肯定態度。69

根據謝三進的研究指出,生態詩透過檢討工業,更深入地反省了類在追求物 質發展的行為。在《地球之島》第二輯的〈月曆〉組詩,羅智成於序言之處這樣 敘述:

67 謝三進,〈台灣生態詩之初期作品研究—以《自立晚報》副刊一九八四年「生態詩.攝影展」

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68 黃昱升,〈當代台灣生態詩〉(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3)。

69 許靖華,《氣候創造歷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

詩集中的第二輯「月曆」,是二○○八年我在《幼獅文藝》上的詩作專欄:

在那年的每一個月,我都根據當月在台灣這塊島嶼上長期積累的經驗與感 受寫一首詩,再加以象徵化、季節化、月令化。它其實是非常在地、非常 台灣的,但是我還試圖把個人的感受或對當代文明的疏離,刻鏤在更為恆 久的,島嶼的氣候、地形或更普遍性的自然、人文環境的基本特質上,所 以它比較不像「月記」或紀錄,比較像月曆或月令圖。

與〈新絕句〉相同的是流露出對地球以及生態關懷的字句,利用島嶼的意象 重新詮釋了台灣的生活空間,但又多了「生活在此處」的那樣此時此刻存在的生 命情感。其中〈八月〉 (節錄)這首詩是這樣子的:

八月

風一停駐就死亡

整座島嶼

---也許整個星球都 籠罩於燠熱的蚊帳

妳掀開長帳 俯身看我

但我卻急著離開這 發炎、暖化的地表

藉由睡眠、失眠或想念……

蚊蚋、飛蛾、金龜子和隕石 會在掀開蚊帳時飛進來 浮萍、布袋蓮和水燈則會 流向淤塞著水母的大海

但我卻急著離開這 發炎、暖化的地表

藉由消費、纏綿或想念……

一切都在分解 重組 一切都在傳染 融合

我必須把自己的不適應鞏固起來 以此提醒自己的存在70

島嶼中的八月是酷熱不堪的,運用氣候中溫度的著眼點寫連年來不斷高升的 氣溫。在台灣無論何地,近年來的溫度都不斷爬升至新高點,對於現在的台灣而 言,總是能在冬天與夏天體驗到最寒冷與最炎熱的天氣。這首詩把氣溫表現在夜 晚因溫度高而難眠,空間籠罩在一層蚊帳之下。藉由失眠或想念,想像力隨著生 物的視界深入到意識裡頭。蚊蚋、飛蛾、金龜子與隕石是屬於干擾睡眠與想像的 一群,而浮萍、布袋蓮和水燈的形象則是說明了意識的停頓、凝滯不前,坐困愁 城的無所適從。即使如此,為了解決困境必須認識、面對這些令人裹足不前的因 素,把自己的那些不適應彙整,才能通往一條思想的航道。羅智成透過深夜的難 眠,以高溫為背景寫下島嶼的熱度與生命躁動。

同樣來自〈月曆〉組詩的〈七月〉(節錄)也描寫炎熱的島嶼:

蜻蜓停在鐵鑄的渦紋上

人們談論石油 談論通貨膨脹 資訊在熱島效應中

失控失真地運轉 但是城市紋風不動 像繁複龐然的日晷 專注著比人類文明 更長遠的活動

「來!再靠近我 靠近我

你就遠離他們了」

妳帶著剛被距離 冷卻過的薄薄體溫 重新靠了上來

但我無能為力 我正在一顆

飽含著融岩 矽礦 瀝青與

70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頁 120-122。

碳氫化合物的行星上 穿行過一段夏天

我必須善用 內心的黑夜 抵抗

遠方耀目的核融71

生物總是能比我們更能注意到那些,生態靈性透露出來的,或是偷偷釋放給 我們的訊息,甚至是建築—作為人類文明下的產物,它木然地專注著所謂自己的 功用性。石油、通貨膨脹或許可理解為人類活動下繁忙又凌亂地時刻改變。這個 夏天除了飽含熱度同時也具有侵略性,所以這時候內心的黑象徵原初狀態單一而 純化,回歸內心或許才能抵抗島嶼之上的紛亂。

透過此兩首詩我們或能發現,生態的異變與汙染在羅智成的筆下成為了一種 背景下的前題。他所要帶令我們觀看的是在這些狀態之下,我們必須採取什麼行 動姿態才能夠消解這些矛盾,並非指陳工業危機或是都市公害給讀者,而是選擇 思想的過程中轉化本質。

二、以自然為主體思索

生態自然詩的另外一種寫作的方式是透過文學的方式來寫動植物,看待其生 命的主體與意識,突顯自然與人類精神的密切關係。台灣自然生態的書寫在散文 或是小說中作為代表的有劉克襄,他以賞鳥為著眼寫動物觀察。又或是集中書寫 蝴蝶的吳明益、及深海中的藍鯨是廖鴻基的情感原鄉。這些都是作家與自然生態 中的生命對話,透過觀察與情感交織成珍貴的書寫史

謝三進在其論文的第四章談論起台灣生態詩之自然思索,主要談論生態紀錄 與生物生存權為標的的詩作。對動物生命的關懷也是對於生活在這個島嶼上的生 命一份靈性的尊重,所以繼之談倫生態失衡與環境、生物的問題,嘗試回到文本 內的分析,在輯一〈新絕句〉組詩中的〈海洋〉寫藍鯨的形象:

71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頁 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