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筆者針對接下來論文之中要處理的範圍與方法作出簡單的界定與介紹:

羅智成在文壇中,除了詩作之外,還兼有散文集、評論集,以及為別人所作 的序文,但是重點以詩集為主,其他形式的作品為參照的輔助。而早期的詩作從

《畫冊》開始,陸續有《光之書》、《傾斜之書》、《寶寶之書》、《泥炭紀》、《擲地 無聲書》、《黑色鑲金》、《夢中書房》、《夢中情人》、《夢中邊陲》、《地球之島》、《透 明鳥》、《諸子之書》等。近年來,由聯合文學在《地球之島》與《透明鳥》。兩 本書對於探討整個地球文明有一種文明反思與個人的知感經驗、比較生物學與自 然科學的視角切入。也和其試圖建立的文明解讀有關。

本論文所要談及的詩作主要為《地球之島》與《透明鳥》。另外針對前行研 究者的思想脈絡再加以深化,將試著觀看其後的這兩本詩集如何與這些研究方法 對話,期望能在前行研究的肩膀上,重新發現詩人所要傳遞給我們的重要訊息。

以研究方法而言,首先是「比較研究法」:針對古典和羅智成新詩中的現代 性的比較,加上生態關係的脈絡來看待此詩,以及將生態詩的觀點納入比較。再 者是「歸納分析法」來談論詩意空間性還有旅行移動的心靈軌跡。最後「綜合分 析」近年來詩中豐盛的特質,從各方面整理分析關於羅智成詩作中所觸及到的各 個面向。以下分別列出主要談及方向:

一、生態末世氛圍

對於《地球之島》中新絕句的形式,首先從古典絕句開始論起,比較所謂「新 絕句」表現在現代詩之中帶來了什麼創作可能?再者,詩人談到的文明反思與後 人類文明的意涵,我將試以詩人作品中常見的「末世氛圍」開始論起,並且在其 中加入生態保育的自然科學視界切入,企圖找出與生態詩學對照的可能性。詩作 中不止是敘述想像,也對文明產生了一些嘲罵與批判,使得詩中有些像格言,有 些像警句。而以生態詩的焦點來看,詩人蕭蕭在其搜羅許多寫台灣自然的現代詩 作—《台灣生態詩》34序言裡論起台灣生態詩的根苗,以傳統文化愛物惜物的美 好心地早已傳承下來,到了資本主義發展之後開始談論生態破壞與企圖關懷,這 是一脈相承的關係,他也為生態詩作了解釋:

34白靈、蕭蕭、羅文玲主編,《台灣生態詩》(台北:爾雅出版社,2012),頁 10。

所謂生態詩的寫作,其範疇與目的應該與生態學研究相當,生態學者以調 查、觀察、分析、歸類等知性研究方法,尋求出物種共生共榮的原理原則,

生態詩作的書寫則以同理同情之慈悲心為出發點,藉由現實層面的觀察與 了解,以藝術手法造就感心動人的能量。

另外在學位論文裡也有許多談論生態詩相關的作品,如林于弘《解嚴後臺灣 新詩現象析論﹙1987~2000﹚》35整理出解嚴之後幾種重要的新詩寫作類型,其中 包含了生態詩的產生與確立。在謝三進《台灣生態詩之初期作品研究—以《自立 晚報》副刊一九八四年「生態詩.攝影展」為例》,36以「生態詩.攝影展」中發 表的詩人對「生態」的定義不同談,進而切入生態詩的作品觀點評述。黃昱升的

《當代台灣生態詩》37對於生態詩的範疇開展,進一步探討關於詩中的環境描寫,

社會的環境如何影響詩人,歸納出「紀實—想像」與「對立—和諧」兩條脈絡來 看待。對於上述資料給了我深刻啟發,若生態詩同時也包含著對生態預警的想像,

能否看待羅智成詩中對於現實社會的批判、末日書寫的手法運用?在這樣的視點 出發,給予詩另外一層的理解。

二、空間與現代性批判

《透明鳥》中詩人透過「找尋」這個主題,對許多的生命意義還有心靈關係 展開探索。透過旅行帶回來的鳥籠,寫異國的氛圍還有空間性質的探索,加上哲 學理與童詩的平衡架構,同時在詩作中也看到現代性強烈的情感與批判。我想透 過幾個層次談論詩作中的現代性,首先是對空間的辯證,在空間的概念中,大衛 哈維(David Harvey)認為資本主義之下的發展,強化了不同時空的溝通關係,透過 新發明的事物,讓世界的空間產生重組、加速與相互參與,在生活之間不斷的交 涉,稱之為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在這樣的空間性之下,羅智成在詩 作中是如何批判了科技還有空間在心靈之中產生的質變?在詩作中怎麼樣呈現 對空間性的差異?深層的分析他的哲學思考、對話與聆聽的思維過程。

35 林于弘《解嚴後臺灣新詩現象析論(1987~200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0.1。

36 謝三進《台灣生態詩之初期作品研究—以《自立晚報》副刊一九八四年「生態詩.攝影展」

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2)。

37 黃昱升《當代台灣生態詩》(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 2013)。

三、城市地景與空間概念

最後,我把地市地景與空間的主題聯結在一起,更進一步將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的《空間詩學》38納入其中討論。巴舍拉從詩的意象觀點出現,對都市 還有科技的批評,他從家屋開始論起情感與建築之間關連,空間體驗不一定與個 人過去的經驗或記憶有所關連。而這對羅智成詩作中的角落感、遼闊的旅行空間 感,又是怎麼樣產生對照與互動的?

另外,空間關係是筆者於羅智成在《地球之島》與《透明鳥》所觀察出的串 連焦點,兩書在的詩文脈絡中各中展開空間觀,前者的敘事為一種空間觀察,將 範圍擴大為整個星球;後者於平凡的記念品烏籠展開敘事,以一沙一世界的微小 卻遼闊的意味推衍深刻的哲思。所以筆者將於最後一章以空間為焦點,試將兩本 較少人討論的詩作作出研究性質的試驗分析。

38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

第二章 從《地球之島》看文明

2010 年出版的《地球之島》與上一本《夢中邊陲》在內容形式上的表現都 出現差異。羅智成對自己的詩集有「主題式」的搜羅集結概念,大致上主題類似 的,書寫感覺相仿的會比肩出現在同本詩集中。而《夢中邊陲》在前面談到,探 索夢境就如同探索自身潛意識裡的行為,而詩人透過夢與記憶創作出另一個別於 現實世界的「第二十五時區」。這是屬於與前面詩集《夢中書房》與《夢中情人》

相似的主題詩集,但是屬於寫作時間差不多的夢中三書與《地球之島》能夠看出 多少可以讓我們比較、或是找出創作理念類似的地方嗎?

詩人在《地球之島》的序言當中,談到一些較為關鍵的詞來向我們初次介紹 這本詩集,例如「後文明」、「新絕句」、「非文明意象」、「末世氛圍」「末日書寫」

等等。這些詞彙作為詩人自我省思創作歷史有他的意義,在於更明顯的對讀者展 現他的表達與感情,而讓讀者有大致的方向座標。對於此書與《夢中情人》的相 似情境與作者自設的目標,序言之中大方的提到自己已淺嚐過,39利用詩來探索

「人類的生物本質與文明的情欲本質」。而對於站在讀書與創作者的兩方,羅智 成作為創作者的角度彷彿給了讀者「如何」去看待他自己的作品,也幫讀者試著 切入、分析自我的意識,等於給了一條明顯的路徑。作為一個創作者,羅智成是 深刻且有意識的向讀者宣揚自己的理念,而他也不吝惜地分析自己,解明自己的 創作。而這樣的線索要如何完整的看待?又有多少作者可能意外帶出的主題?如 試以自然生態的角度來看待,詩中的對地球、自然關懷精神和生態詩的精神訴求 是否貼合?如果以「末日、再造」這種觀點來看羅智成詩作,循線以往的詩作是 否與已開始有這樣主題的描寫?這樣的文明探索又有多少是異於或是相似於夢 中三書利用夢的意象及形態來書寫「文明」思維?這些都是筆者將要在這個章節 中主要企圖探索的目標。

39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 ,頁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