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城市與地景空間

第二節、 空間詩學的形塑

前行研究者張馨云在她的論文171當中以「夢想」與「夢」這些概念,分門別 類地透過精神分析學與現象學的角度來切入。其中,她將「夢」與「意象」結合 論述起來,輔以加斯東.巴舍拉的學說《夢想的詩學》172依據羅智成早期於《泥 炭紀》、《黑色鑲金》、《寶寶之書》所展露的詩觀與其研究的重點夢中三書來作 相合與對應參照。《透明鳥》中的輯二〈寂靜布拉格〉一詩以甦醒於夢中開展整 個城市的想象探索,其中與城市概念不斷地對話,具有建築與夢想之間的私密辯 證過程,又其豐富意象與孤獨色彩,整首詩充滿對空間探索的動態過程。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是法國二十世紀的著名科學哲學家,於 一九二七年以〈論接近的知識〉、〈固體熱力學〉兩篇論文獲得博士。接下來他又 發表《火的精神分析》論述火、地、氣、水的心理意義。之後他開始以思考的 形成,從物理科學到研究意識的形成,在「科學」與「詩」這兩個領域之間探究 學新意義。這樣的關照點給了筆者靈感,若我們以空間概念為研究主題,在巴舍 拉的著作中《空間詩學》是一本討論空間中想像概念的經典,而這樣以現象學家 的論述起手的方式,也引起了筆者的好奇,故企圖以巴舍拉《空間詩學》的論述 開始,談論羅智成的〈寂靜布拉格〉。

一、巴舍拉與其論述

史言在〈巴什拉詩學想像方法論探究〉173從巴舍拉詩論中的路徑以及巴舍拉 具代表性的兩大批評方式「兩套精神分析」與「意象的現象學」歸納出對巴舍拉 的分析。其中從精神分析到意象的現象學一節,將巴舍拉討論詩歌意象中與原型 的關係整理起來。例如:巴什拉將「意象組合」降格為詩學研究的「次要任務」

171張馨云,《羅智成夢意象運用之探究—以「夢中三書」為考察範圍》(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 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2)

172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夢想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

173 史言〈巴什拉詩學想像方法論探究〉《時空視域的交融:文學與文化論叢》(南投:國立中正 大學出版,2011),頁 438-465。

原本詩的結構作為多種意象的組合的整體看待不是他所想要討論的,而是去分析 是他變化自閔可夫斯基(Minkowski)而來的177。並且,共鳴和迴盪雖然同源異形,

但不一樣的是:共鳴散佈在世間生活的不同層面上,迴盪則召喚我們給自己的存

175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

頁 36。

就夢想本身而言,它的心理條件,太常跟做夢的狀態搞混了。但是一旦問 題擺在詩意夢想,擺在不僅僅是由夢想本身獲得樂趣,同時也準備讓其他 靈魂同享詩意之樂時,我們很清楚,不會再陷入半睡半醒的寤寐狀態中。

若要構作一首完整而結構良好的詩歌,精神就必須有所籌謀,預想清楚。

178

在張馨云的論文中最後,有訪談問題羅智成對於是否有受到巴舍拉的影響。

羅智成回答的是還沒有機會閱讀。但是同時對他來說,他正在建構自己的夢想詩 學,他是這樣說的:

人類心智的場域,遠遠大過或者是日常生活,或者是白天生活,醒時所作 所想的事情。那廣義的來說,就是我說的「夢」的領域。179

對他來說,夢想,意即他所企圖建築建構的東西,是白天或是夜晚隨時都能 出現的,夢本身就是詩,而這一塊就是人類所有的渴望。巴舍拉的夢想是精神的 現象學也是靈魂的現象學這點,顯然更包含羅智成所說的夢想範圍,不過在靈魂 同享與心類心智的場域這點,顯然是焦點一致的。在巴舍拉的觀念來看,詩是一 種讓激情的重擔得到釋放的過程,並且他同意來自范丹伯在書中所說過的「詩人 和畫家乃是天生的現象學家」180

巴舍拉的《空間詩學》中,主要是在討論「幸福空間」(espace heureux)的意 象。他從家屋的定義開始,指出地窖、閣樓、茅屋等家屋空間的延伸,討論這些 空間對人類來說有什麼樣的意涵。再繼續把空間擴大為天地之間。其中他也討論 了窩巢式的鳥類空間與介殼類的昆蟲、海洋生物等居住地,最後再針對內與外的 辯證以及圓的現象學作出討論。由於〈寂靜布拉格〉主要在談論夢與城市之間的 關係,在第一節筆者試以城市地景與詩人眼中的風景之間的關係,分析觀看與詼 憶的對照關係,以下筆者試以這首詩為主將巴舍拉談「夢」的這一塊學說包含進 來,把夢意象再一次的深入討論。

178 同前註,頁 41。

179張馨云,《羅智成夢意象運用之探究—以「夢中三書」為考察範圍》(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 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2),頁 392。

180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

頁 48。

二、布拉格的角落與孤獨

羅智成在〈空間幽靈的肖像照〉裡主要談論了〈寂靜布拉格〉這篇長詩的寫 作源由與背景,如何以布拉格這個古城為中心開展發想,透過 Jan Reich 的

《PRAHA》這個以布拉格為中心的攝影集,在裡面看到建築風格與街景都帶有 孤僻、頑強的特質。對他來說布拉格有一種「讓人想孤獨以對的魔力」:

布拉格有如歐洲的潛意識。特別是大部分西歐地區已受到近代或現代文明 的翻修、翻新,而顯得光明、清晰時,布拉格似乎還籠罩在濃濃的古時光 裡,如實地保存著屬於中古時代的憂傷歷史,肅殺氣氛與童稚或屬於歷史 原初的扭曲記憶。181

詩人對這本詩集帶來的布拉格印象十分深刻,後來也得到這本攝影集的版權 之後將它出版,而為了讓讀者也感覺到這本攝影集的印象,詩人於是附上了〈寂 靜布拉格〉作為參考。

〈寂靜布拉格〉全詩共七十二首,作品之間標題用羅馬數字標記。可以很直 接地感受到詩中充滿著夢與城市的辨證,以孤寂的、古老的、殘破意象,並且以 一種建構空間書寫方向,自由的穿梭在夢境與記憶之間的城市中。以下是這首詩 的開頭:

當我醒來--- 當我在夢中醒來

城市已在霧中三尺之外 顯現,並

荒蕪了!182

這座城市

曾在我的夢中多次出沒 不同的角落或容顏 但都伴以幽黯的視野 觸礁的睡眠

冰冷的被窩邊陲和 比低溫更具體的孤獨183

181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 後記。

182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寂靜布拉格〉Ⅰ。

詩人在詩的開頭就企圖反轉「醒來」的概念,對詩人而言「醒來」指的是在 夢中出現,在夢中的意識開始得以行動的時候是詩人所謂的醒來,並非指稱身體 的行動而是一種意識的觀看活動。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夢裡的城市以一種自我意 識的建構,以記憶為基礎並與真實世界有所區別,城市的形象是個人的。這座城 市對於詩人顯然是帶有孤獨感的形象,並在城市的角落中將更加真實地感受。若 我們對照起巴舍拉《空間詩學》對於私密感空間的解讀,角落與僻靜處,讓人類 舒服地蜷在一個專屬的地方,而角落是藏身處,是一種讓我們確認一種「存有」

的靜定感(immobilite):

我們處身於平靜之中會營造出一種靜定感,並且散發著這種靜定的氛圍。

一個誕生於想像的房間會環繞著我們的身體而升起,身體因而以為當我們 托庇於角落時就可以隱藏得萬無一失。但是這些意象都想像得太過火,所 以我們必須藉著塑造角落為存在空間,來指明我們的靜定感空間為何。184

巴舍拉以這樣的基礎,談論到自己所閱讀的小說中裡頭的角落空間,論為角 落的概念是在一個人獨處冥想之中的多愁善感下,充滿一種對往昔的重新捕捉。

過去是一個廣大的概念,與記憶互相感知。一個靜止不動的人在角落中所作的白 日夢,就像一種「回憶中的衣櫃」所建構而成的空間感。

在這首詩的開頭,羅智成就像巴舍拉所說的,在角落裡仔細思索,並且打開 了自己回憶中的衣櫃。醒來之後發現這座城市已被霧所佔領而開始一種探索,這 是想像在意識宇宙間的尋找概念。現實世界的布拉格給予的特性,讓他在白日夢 的狀況下,利用語言作著想像。並且詩中的城市意象是意識能夠自由穿梭的,能 夠在被窩邊陲與城市土壤變得更加難解,夢裡的角落提供給予一個思考的地方,

使得詩人多愁善感。

許多時候

獨處像心智上的探險 甚至是存在上的探險:

不相屬的空間突然迫近

它們具有稀釋你的存在的力量 而且你的獨處

183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寂靜布拉格〉Ⅳ。

184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

頁 224。

總是沒有人見證185

在這首詩中可以看到孤獨作為一種體驗,它是一種自我的找尋。整個城市空 蕩蕩的沒有人群,自己與空間獨處,轉動自己的思考。詩人是孤獨並享受著的,

只有一個人的城市代表只有自己一個人的觀點,是私密的空間觀念。如果我們再 參照巴舍拉對於私密感的說法,可以用來解讀詩人在這裡所說的「獨處像心智上 的探險」,由於探險所以感受到向外發展的浩瀚感。浩瀚感是格外珍貴的,因為 現實生活許多壓力箝制著我們,如果我們在獨處之中解除了緊張的狀態,就產生 了浩瀚無垠的空間感,作著廣大的白日夢。186

所以我們能夠想像,當一個靈魂在自我沉思或是做白日夢的同時,他心中的 意識展開了一種浩瀚感,那是閉上雙眼所展開的。詩人的心智到達了一個廣闊而 遙遠的無限空間感。:

伴隨著已在空氣中褪色的樂曲 沿階而下

一路望去

沒有別人的觀點

這是多麼純粹而自我的風景 多麼廣闊的私密187

這樣的廣闊的感覺,巴舍拉提出詩人波特萊爾也有相似的詞語作為聯想。對 波特萊爾而言,遼闊這個詞是一個遼闊世界與遼闊思想得以藉此結合起來的形上

這樣的廣闊的感覺,巴舍拉提出詩人波特萊爾也有相似的詞語作為聯想。對 波特萊爾而言,遼闊這個詞是一個遼闊世界與遼闊思想得以藉此結合起來的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