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地球之島》、《透明鳥》為中心論羅智成現代詩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地球之島》、《透明鳥》為中心論羅智成現代詩"

Copied!
10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巾力 博士. 以《地球之島》、 《透明鳥》 為中心論羅智成現代詩. 研究生:許凱超. 一○四年八月. 撰.

(2) 摘 要 於一九七○年代起步寫作的詩人羅智成,文字風格神秘柔美,加 上他哲學系背景之下更將深邃的語法、內在哲思都轉化為詩中的一部 分。近年來詩人仍寫作不輟,在二○○九年的《夢中邊陲》之後,隔 年開始陸續出版了《地球之島》 、《透明鳥》 ,同時也重新出版了早期 的《寶寶之書》與《光之書》。而針對前行研究者多半只論及《夢中 邊陲》為止,因此本論文試重新以《地球之島》 、 《透明鳥》與兩書為 主軸,輔以前人理論來看待近年來詩人斐然的文學成就。 本論文的主要目的與研究成果在於透過從古典絕句開始論起《地 球之島》,其中「新絕句」在書寫的表現力有其特別之處以外,論及 文明反思與後人類文明的意涵,傳遞出滅絕後重新的末世氛圍,筆者 也加上生態自然的切入點,企圖找出與生態詩學對照的可能性。再利 用大衛哈維的學說看待《透明鳥》詩作,分析聆聽與受話的雙向關係、 對資本主義的省思。最後總結起兩本詩作中的空間問題作為焦點,最 後一個章節裡以人文地理學的角度,綜合比較兩本書裡的空間建構與 文明索求,另加入巴舍拉的空間詩學,期待給予新的面貌之餘,補足 前人未論及之處。 關鍵詞:羅智成、地球之島、透明鳥、空間、文明省思. I.

(3) Abstract Luo Zhi Cheng is a poet who started writing in 1970. His poetic styles are mysterious and graceful. In addition, he blends deep grammar and internal philosophy together in the poetry perfectly owing to his background of graduating from philosophy department. In recent years, he has kept writing a lot of works. After finishing Frontier Of The Dream(2009), he started continually published Island Of The Earth and Transparent Bird. He also republished Book of Baby and Light Of Book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previous studies only discussed on Frontier Of The Dream so far, the study tries to focus on two works: Island Of The Earth and Transparent Bird, and using some theories to see his outstanding literary achieve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main purpose and achievement of the study is to discuss Island Of The Earth through Chinese quatrain. New quatrain (poetic form) stands out with special expression. The meaning of civilization and trans- humanism transmit about restart after extinction -doomsday’s atmosphere. The writer also adds the view of ecology and natural science to find the possibility of contrast with ecology poetics. Use David Harvey’s theory of spaces to analyze Transparent Bird. Try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stener and receiver, and the introspection about capitalism. Eventually, conclude the space discussion mentioned in two books. In last chapter, comparing space construction and quest of civilization about the two books with human geography and mixing Gaston Bachelard’s the poetics of space to give the new face and even fill up the gap of the research. Key words: Luo Zhi Cheng, Island Of The Earth , Transparent Bird , space, introspection of civilization. II.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相關文獻之回顧與探討…………………………………………………………………………………5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方法………………………………………………………………………………………………9 第二章 從《地球之島》看文明……………………………………………………………………………………………13 第一節、 「新絕句」的承繼與轉化…………………………………………………………………………………14 第二節、生態詩與生物本質…………………………………………………………………………………………23 第三節、末日的來臨與再造…………………………………………………………………………………………33 第四節、結語……………………………………………………………………………………………………………………44 第三章. 尋找「透明鳥」………………………………………………………………………………………………………46. 第一節、空間的虛實複製………………………………………………………………………………………………47 第二節、對話與聆聽………………………………………………………………………………………………………55 第三節、哲學的思考批判………………………………………………………………………………………………60 第四節、結語……………………………………………………………………………………………………………………66 第四章 城市與地景空間………………………………………………………………………………………………………68 第一節、詩的城市與地景美學……………………………………………………………………………………68 第二節、空間詩學的形塑……………………………………………………………………………………………84 第三節、結語……………………………………………………………………………………………………………………91 第五章. 結論:豐盛的地球空間 ……………………………………………………………………………………92. 參考文獻……………………………………………………………………………………………………………………………………96. III.

(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學者奚密在《二十世紀臺灣詩選》1的導言中,談到台灣現代詩的特質與成 就,首先從歷史開始論起,談到台灣最早的現代詩混雜了漢文與日文的書寫,已 經充分表現「混血」的島嶼性格,不止在文化上也影響著文學創作。不同的族群 在這個島嶼上展演文化與生命,多樣化且多性格是台灣現代詩的現狀。而詩透過 不同的作者的筆下,反映著社會文化,並且利用著想像力與美的形式,試圖與讀 者產生激發與共鳴。當我們開展一首詩,我們或許能夠更貼近作者心靈,也進入 一段與文化歷史的對話旅程。 研究現代詩,能從中試圖解讀作者企圖思辯主題的方式與對文化社會的一種 關懷。如今,台灣社會中各種來自不同方向、不同訴求的聲音出現,我們應該學 會如何站在不同的觀點上看待事物,也應該嘗試了解充滿生命力的不同人生。詩, 是詩人的體會,也是一則故事、一個時代、一種人生,透過一首詩能夠感受純粹 的情感,如果我們能夠有能力詮釋一首詩,同時也學會怎麼樣了解不同的生命轉 折,能夠在詩中發現與自己生命對照的詞句,那就發揮了詩與群眾的連結性,拓 展出更廣闊的向度,與他人找出情感面的連結。 在七○年代起步書寫的羅智成,在與許多現在已經停筆的同輩相比較,可以 知道他的創作力十分豐盛,觸及各種思考方向,並且正活躍於詩壇之中。而他的 作品除了最主要的詩作之外,兼有散文、旅行札記、讀書思與思考對話等等。另 外在日常生活之中,他也樂於探索這個世界,旅行於各地見聞,把過程中的珍貴 記憶全都寫進他精采的作品裡,加入更多不同文化的元素。在他的詩作中,文字 神秘又柔美,企圖抓住那些遊逸在太虛裡的一點神思、意識、及片段的靈感思緒。 又在他哲學系的背景之下,他更將深邃的語法、內在的哲思都轉化成為詩中的一 部分。 《畫冊》(1975)是羅智成最早的詩集。在大學時代自費出版的第一本詩集, 已經具有十分迷人的沉思語法,並且結合了自己的繪畫,在當時詩壇留下了極為 強烈的風格,同時也為他自己預留下未來創作的探索草圖。. 1. 馬悅然、奚密、向陽主編,《二十世紀臺灣詩選》(台北:麥田出版,2011),頁 26。. 1.

(6) 繼之出版的《光之書》(1979)中談到了他在出版畫冊之後有了一些關於詩更 新的考慮。在此書的序裡他談到:「我要在我的腳後跟劃一道線,上前去做一些 詩更難於表達的探索工作,我滿腦子是再下一本書,一本和別人更有關聯的書的 事情。2」每一次的出版,對詩人來說,都是一次生命思考的階段、一次生命明 顯的斷代。所以在他的作品之中,彷彿能夠隱然發現穿過整體詩作的核心意涵, 也是詩人在那段時間的思考座標3。《光之書》作品中,更進一步拓展在《畫冊》 還沒說完的那些關於「光」 、 「美」 、 「真」以及關於「永恆」的生命價值主題,同 時在文字與文意上達到了高度的平衡。在二○一二年最新一版的序文中詩人也談 到: 「《光之書》是我最具個人特質、最不可替代的創作體驗。」4 經過了三十多年,《光之書》仍然在他的作品群中,佔據早期作品中不可動 搖的位置以及珍貴的時光集結。在進入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時推出了《寶寶之書》 (1983)。《寶寶之書》中出現的第二人稱:寶寶,在一九八六年的序文,詩人自 我的詮釋是: 「靈感來自青年詩人對理想異性、理想創作生活或理想知感經驗的 嚮往。隨即成為一切可能的聆聽者的暱稱。5」詩人向虛擬的對象傾吐所要表達 所有的愛與關懷、失落等等表現。 之後詩人推出了許多刊登在報紙上的長詩獲得許多獎項的肯定,如〈問聃〉、 〈離騷〉 、 〈説書人柳敬亭〉等,談論著古老的人格,人性的典範與靈魂。同時也 陸續出版《傾斜之書》(1982)、《擲地無聲書》(1989)。 由於詩人對於世界的探索除了與自己心靈對話之外,同時也喜歡開展旅程, 到世界各地行走觀看。而這些時間在旅程之中與自然碰撞磨擦出來的經驗思考, 除了在詩作中可以看到,也在他的散文札記中可以一窺究竟,能與詩作互相照應。 《夢的塔湖書簡》(1987)是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時求學經驗點滴。 《文明初啟書》 (1988),是詩人所寫的的評論以及為別人作的序集。同年也出版了關於生活見聞、 讀書思考的《亞熱帶習作》(1988)。 《黑色鑲金》(1999)是短詩集,此書暗指對現實的失望以及對真實的敗壞所 感到的憂傷氛圍,企圖辯證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關係。. 羅智成,《光之書》(台北:聯合文學,2012),頁 11。 羅智成的創作力豐沛,仍有許多尚未結集與發表的作品舊稿猶待整與。他每一回出書,均以主 題與形式可以為整體者為考量,同一輯內的各篇作品,均能相應於全書整體的組成元素,不單是 蒐集此階段的創作成書。黃琬瑜〈夢想的文明:羅智成新詩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 文所碩士論文,2004),頁 5。 4 羅智成,《光之書》(台北:聯合文學,2012.) ,頁 3。 5 羅智成,《寶寶之書》 (台北:聯合文學,2012) ,頁-2。 2 3. 2.

(7) 夢中三書中的《夢中書房》 (2002) 、 《夢中情人》 (2004)與《夢中邊陲》 (2008), 同樣以「夢」這個概念主題來論述,可以看出「夢」這個抽象的元素,對詩人來 說是很重要的問題核心。在《夢中書房》詩人談到了詩與詩人之間、還有詩與讀 者之間的關係辨證,利用夢境這個元素企圖引領讀者反思現實。6《夢中情人》 是一本極長的詩作,利用情人的形象來塑造高尚、優雅、深遂而又完美的夢想人 格,穿梭於古代神話、歷史事件之間。透過這樣的想像,詩人替我們的文明社會 作了一場夢。 「《夢中情人》不只提高視野去遍尋理想人格,亦以愛慾、權力、身 體等細節拉扯想望與現實的時差,更落實場景在台灣社會,質疑政治紛亂現況、 疫情無端散播等等。7」 《夢中情人》所表達的主題同時也較《夢中書房》更趨於 現實的具體描述8。相隔四年後推出的《夢中邊陲》繼續以柔美的詩風來探索現 實社會與人生的嚴肅問題。「創造意象劇場或文字虛擬實境,來強化人類「官能 經驗」與「文字經驗」的聯結,以榨取出文字裡最後一滴「還原現實」的潛能9。」 張馨云的論文引用了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的夢想詩學來分析在夢中三 書中詩人經由消逝的過去,重新找回一種活潑生氣的未來形象,得以繼續夢想未 來,在記憶與幻想相互作用下,使得原本的記憶有所變動。夢想是來自記憶的加 工,甚至是現實的變造。10詩人在此提供我們一個能夠表現他所崇拜想像的國度, 讓我們思索真實。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的《地球之島》(2010),以「新絕句」及「十二月令圖」 來繼續思索在文明反思與個人知感經驗的方向。此書承繼了他在《夢中情人》中 想表達的人類生物本質與文明的情慾本質。11 而關於此書出現的四句一首的「新 絕句」形式,詩人認為: 在這一時期我對形式、聲音或節奏重新有了初學者般的鮮明意識,我一直 認為絕句或四行詩,應該就是中文詩最小的完整單位了,因為吟詠動作的 完成,至少要包括音律或語氣上的整套起承轉合的完成…我刻意以某種世 故又率性的方式,來演練我對於這個基本詩型的想像。12. 廖咸浩,〈為青年的閱讀領航-廖咸浩導讀「夢中書房」〉 《聯合文學》213 期,2002.7。 孫梓評,〈愛慾的進化檢驗,專訪羅智成談長詩《夢中情人》〉自由副刊 2004.7.19。 8 張馨云, 〈羅智成夢意象運用之探究—以「夢中三書」為考察範圍〉(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 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2,頁 9。 9 張馨云,〈羅智成夢意象運用之探究—以「夢中三書」為考察範圍〉(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 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2),頁 11。 10 張馨云,〈羅智成夢意象運用之探究—以「夢中三書」為考察範圍〉(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 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2),頁 12。 11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 ,頁 14。 12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 ,頁 15。 6 7. 3.

(8) 在作品之中可以發現,詩人繼承了絕句四行一首的範本,用現代詩的經營方 式,變化文句的長度、韻腳的自由安排,給了絕句一種新的風貌,更加拓展了現 代詩的可能性。詩集中的第二部分的「月曆」,則是二○○八年開始在《幼獅文 藝》上每月刊登的詩作專欄。根據詩人對台灣現實節氣變化與經驗感受寫成的月 份詩,是對台灣地理氣候的探索,也記錄了詩人當年度的生活體驗。書中詩人自 言: 「我比較有意識地為我的文明反思與個人知感經驗,尋找某種比較中性、超 越的修辭、比較生物學或自然科學的視角。13」 《地球之島》中四處瀰漫著詩人作 品中常見的「末世氛圍」,討論文明消失與再生的末日書寫。 《透明鳥》(2012) 透過他在北非突尼西亞旅行之中所帶回來的精緻鳥籠, 描寫異國氛圍與空間性的探索,加上哲理與童詩的平衡架構,也帶入對現代性濃 烈情感與批判。詩人企圖透過「找尋」這個主題,探索許多心靈與生命意思的各 種關連性。在哲學性質的思維之中對於世界與自然的探究,是一體兩面的辯證; 對聆聽與對話關係上,他也著重詩與現實的活動之中,企圖對這個社會作出批判, 也對人類在過度開發的現代社會,利用詩作發出了警示。詩人鴻鴻說:「無須揣 測,這透明鳥,便是「詩」--人類心靈最纖細善感的那個部分之隱喻。14」而在 這樣的隱喻與哲思之外,另一個詩人企圖嵌合的還有與童詩的契合性。他把這首 詩送給賦予他生命意義的三個小孩,也把詩人的那分探索的好奇心保留下來,去 隱喻、書寫這個還未完全長大的世界。 《諸子之書》(2013)是一本以主題式搜羅的詩選集,集結了以往寫作的諸多 歷史人物,如墨子、荀子、徐霞客等等,分散在他各個詩集中的作品。以《擲地 無聲書》中的「諸子篇」為發想,它確立了詩人書寫的一種方向。從《傾斜之書》 開始的〈問聃〉、〈離騷〉開始到〈耶律阿保機〉、〈齊天大聖〉、〈說書人柳敬亭〉 都是在: 「為一個徬徨的社會尋求文化理想,對一個從事文學創作的人來說,最 出得上力的,很可能就是對更實際人格的探索及理想人格的塑造…。15」詩集中 另外新增了為了這本選集在二○一三年完成的三首詩,分別是〈洛神〉(2013.4)、 〈李白〉(2013.7)與〈蒲松齡〉(2013.7)三個古典的人文類型,詩人利用對人物的 描寫,澄清文化與情感的思辯,也重新詮釋了傳統價值觀念。. 13 14 15.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 頁 17。 鴻鴻〈如何讓透明鳥重新歌唱〉《聯合文學》2012.4,頁 47。 羅智成,《諸子之書》(台北:聯合文學,2013) ,頁 13。. 4.

(9) 針對羅智成詩作論著的單篇論文或是報章、序文談論到的自然不在少數。而 談到專論的學位論文,筆者所觀察自二○○四年首個論著羅智成的李泓泊16至二 ○一二年完成論文的張馨云17為止,尚未出現集中討論《地球之島》與《透明鳥》 的論文,以時間點來看,希望可以以此為出發點,來補足以往所未論之處更加深 化研究。 基於這個方向試著先從《地球之島》之前的作品看起,而上一本出版的詩集 為《夢中邊陲》,寫作時間相彷的《夢中邊陲》和《地球之島》有什麼樣的主題 重疊性?在《地球之島》之前的作品們表現出了什麼樣的概念?之後的作品是否 繼承了這樣的概念?又或者轉向加入了新的思考方向與元素。長詩《透明鳥》如 何更進一步建構詩人的詩學理想?可否利用「空間」的角度來重新詮釋物品與地 理的連結性? 因此,綜上所述,本研究在重點探討從《地球之島》與《透明鳥》詩集的內 容來分析比較。有關於「空間性」 、 「末日書寫」 、 「孤獨追尋」這些主題,都是本 研究企圖了解的方向與目的。 羅智成的詩作,在早期得到詩人楊牧的讚譽,18林燿德也給了他教皇的稱號。 19. 向陽也在《聯合文學》中形容他像魔法師一樣。20這些讚美離不開對於他對於抽. 象的知性轉換到文字的功力,本文試圖企圖分析這些具有神秘氣習的靈性詩作, 在前人研究之中出發,找出能夠更加深化的主題,加以討論,希望能夠以此為基 礎更深一步探究了解。更重要的是,或許也能夠在其中找到自己對生命的辯證反 思,自我成長。. 李泓泊,《羅智成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張馨云, 《羅智成夢意象運用之探究—以「夢中三書」為考察範圍》(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 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2)。 18 「秉賦一份傑出的抒情脈動,理解純粹之美,詩和美術的絕對權威,而且緊緊把握住創造神秘 色彩的筆意…通過象徵來揭發人際關係的美好和晦暗,動人和無奈。」羅智成: 《傾斜之書》楊 牧〈走向洛陽的路—羅智成詩集《傾斜之書》序〉(台北:時報出版社,1982)。 19 「喜直覺、善隱喻的羅智成正是微宇宙中的教皇,他語言的驚人魅力,籠罩了許多八零年斂詩 人的視野,近乎純粹的神秘主義,使得他在文字中坦露無摭的陰森個性,以及他牢牢掌握的形式, 同時成為他詩思的本質。」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北:爾雅出版社,1986)。頁 114。 20 「羅智成的詩迷人,耐讀,在於他具備超越這個時代的感知想像,也在於他跳脫出了傳統習 焉不察的語法——但更重要的是,他擁有驅策感性入於知性的邏輯語言,魔法師一樣,他堆疊出 了一座迷宮,路徑綿密,處處風景,讓人流連而不想走出!」向陽〈現代詩迷宮建構者〉《聯合 文學》2012.4,頁 66。 16 17. 5.

(10) 第二節、相關文獻之回顧與探討. 縱觀目前對於羅智成的詩作在內容上的討論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全面專論羅 智成新詩、羅智成與其他詩人一起並置比較式的論文以及鎖定主題式探索羅智成 作品。 以下分成三個部分,再細分為數種討論前行研究者,針對其文獻之中談及的 重點與成就予以整理: 一、全面專論羅智成新詩: 目前全面所專論羅智成新詩的學位論文僅有李泓泊〈羅智成詩研究〉 、21黃琬 22. 瑜〈夢想的文明:羅智成新詩研究〉 兩本論文全面論及羅智成作品,以詩作為 主,其他形式作品為輔,分類歸納出主題與結論。 李泓泊從羅智成的創作觀開始,論述了詩作內涵、形式技巧等分析。另外大 量的比較西方象徵主義是如何影響羅智成的作品。首章他從羅智成的第一本詩作 《畫冊》著手,分析其中法國象徵主義如何影響詩人,比較起象徵主義的詩觀主 張,認為其許多詩作意境都含有象徵主義的影子,深受其影響。另外也與里爾克、 紀德、徐志摩、方莘等詩人作品相互比較,他發現紀德、徐志摩、方莘三人作品 中,同樣有其傾訴的對象,或多或少給了羅智成詩中女子的誕生靈感,並且就對 方莘的詩觀「詩是知性的提升、感性的傳譯」,說明羅智成在創作表現上受其影 響與吸收。其中第三章論述詩作的思維內涵,主要探討詩人的創作內容,分成了 幾個座標,分別是孤獨、死亡、夢境、人格、女性等幾種主要討論的目標。談論 「夢境」的一節沿著象徵主義對於抽象空間的創作手法論起,他發現羅智成詩中 有許多透過想像虛構而成的「虛空間」,而就空間性說明詩人對於某幾種空間向 度的迷戀,這樣的主題性在給了我參照巴舍拉對於「空間」的系統分析,能不能 從這樣的進路更進一步論其詩中的想像詩學? 另外,「死亡」的主題在詩人的作品中並不少見,黑色迷離譎幻的氣氛是羅 智成詩裡很重要的一部分。他分析了詩人對死亡的體悟分成幾個階段性,從與死 亡結合到結合哲學思考,死亡有時在詩中有死而不滅的形式,並不代表著完全的 結束。早期在《畫冊》裡的詩作中死亡是迫切而頻繁地出現,隨著時間裡琢磨思 考,對死亡的態度進入到觀察與思維的體悟,最後是向外拓展於對社會的關懷、. 21 22. 李泓泊,《羅智成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黃琬瑜, 《夢想的文明:羅智成新詩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 6.

(11) 控訴。而這樣的研究給了我深刻的啟發,這也是詩人在之後的作品中不斷出現的 主題意境。所以筆者想到在《地球之島》談到的「末世氛圍」那樣對文明毀滅的 想像書寫,這樣的路徑可以再更進一步談死亡之後的再造、再生,在生命死亡之 後詩人期待著怎麼樣的生,這樣的重生具有什麼樣新的意義?論者談到「人格」, 討論羅智成對於中國歷史人物、神話人物的形象重塑有什麼意義?詩人藉由傳統 豐盛的人物面貌重新學習成長,他從父親的故國情懷中出發,對這情懷的距離又 近又遠,在創作與思考,論著談到他所表現出來的是抽象式的文化鄉愁,又在哲 學系的背景之下對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充滿崇敬,用經典人物形象使讀者大眾更能 快速接收訊息。 黃琬瑜觀察羅智成詩作中貫穿的隱形主題「夢想」與「文明」,試圖從這樣 的創作核心能夠用各種文學理論對作品進行分析。談論夢想與文明,她從羅智成 從鬼雨書院時期開始思索的,進一步創新建構人類文明的想法開始,發現對於「光」 對於「民族性」,羅智成有一種企圖改變再造的特質。從《夢中書房》與《夢中 情人》再度回到「夢」主題上的探索手法,他以更加赤裸的方式表現謊言、情愛、 矯飾等,突顯了對現實文明的失望,而有一種不同於早些時候對於美好的書寫方 式。而從作品風格與主題開始,發現詩人早期已經是一個具有自高度自覺思辨能 力的作家,已開始建構自己的創作路徑、自我美學的方向,最後定調他為「超時 空的旅行家」肯定他在文明歷史與現代元素靈活運用的全方面豐富書寫,還有夢 想思索中崇高的理想詩風。以超越時空來研究探討,是具有前瞻性的論述,因為 在此論文之後,可以看見羅智成不斷深化這個重要的主題,這是論文中值得注意 的優點。 二、將羅智成與其他詩人一起比較的論文: 針對一個同質性的主題,找出不同詩人之間互相關連的地方,也是論者在比 評不同詩人之間的方式,優點是可以更深刻的談論內容、比較作家間的異同。但 此種方式不足在於無法全面關照作家個人風格,是比較切面的觀察。 羅智成在論者的慧眼之下,分別與數個詩人並置一同討論。單篇論文的有: 李癸雲〈不存在的戀人—以陳黎、楊澤、羅智成詩為例〉 ,23以戀人不可得、完美 的戀人形象、戀人與詩人的關係三種層次比較三位詩人的抒情對象。張光達〈臺 灣敘事詩的兩種類型:「抒情敘事」與「後設史觀」—以八○~九○年代的羅智 成、陳大為為例〉 ,24比較了羅智成與陳大為在八○年代與九○年代的歷史敘事詩,. 李癸雲, 〈不存在的戀人—以陳黎、楊澤、羅智成為例〉 《臺灣文學學報》4 期,2003 頁 121-140。 張光達,〈臺灣敘事詩的兩種類型:「抒情敘事」與「後設史觀」—以八○~九○年代的羅智 成、陳大為為例〉 《中國現代文學》第十四期 2008.12 頁 61-84。 23 24. 7.

(12) 如何對臺灣敘事詩書寫帶來突破,最後能夠站在「後歷史」的角度解構歷史,進 而改寫的書寫策略。林餘佐〈屈原在現代詩中的抒情召喚—以羅智成、楊澤、陳 大為為例〉 ,25從三人書寫古代詩人屈原的新詩論起,如何透過現代詩中的抒情性 作出「二度抒情」,進而與讀者的閱讀產生情感交流,傳遞抒情的感知。 而把羅智成與其他詩人一起討論的學位論文有兩篇:宋螢昇〈出入人生—詩 與現實的磨合:以簡政珍、羅智成、陳克華為中心〉 、26李逢銘〈試析羅智成、蘇 紹連詩對一九七○年代現代詩論戰的迴響〉 。27宋螢昇以三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詩 人一同比較他們在現實之中如何反思藝術以及人生美學。在談及羅智成的部分稱 他為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自我實現抒情風格,強調「純粹」的透明敘述語調。 李逢銘則從一九七○年代現代詩論戰為焦點,觀察當時剛起步的兩位年輕詩人在 論戰之後如何經營自己的詩作版圖。蘇紹連詩作在很多方面反映現實社會。而羅 智成的詩作從早期開始即不斷嘗試不同形式的可能性,觀注於人類整體文明的主 題。而兩者同樣的表達對社會的期待與關懷,手法上卻大為不同。論文中肯定羅 智成經營語態的技巧超越了論戰眼界,並且更進一步描繪社會文明與人類靈性所 對話的表現,論戰所帶給兩人的,是更加努力深化自己詩作的契機與重新審視自 我的眼界刷新。在現代詩論戰之中,除了承續傳統文化的觀念,羅智成更加吸收 西方創作意識並加以轉化。 綜觀以上論文各從戀人形象、現實與詩作之間的關係、現代詩論戰對詩人作 品的影響論起,各有值得學習之處,筆者將繼承這些方向做深入比較。 三、鎖定主題式探索羅智成作品 張馨云《羅智成夢意象運用之探究—以「夢中三書」為考察範圍》28是以「夢 中三書」中的共同主題「夢意象」作為論點經營。論文中區分了意與象的分別來 論夢,意為情感主體,它的表現類型在三書之中各不相同,孤獨、愛情、親情等 情感面向為大宗。而象為詩中時間空間帶來的變化(多為城市之中),詩中也包含 了個人論點、諧擬等手法。論者從三書中的考察發現,羅智成對這個社會有「失 序」的感受,是對整個文明的快速流動與推進的失落,在這樣的世界裡,詩人在 作品中抒寫了自己的藍圖。 林餘佐, 〈屈原在現代詩中的抒情召喚—以羅智成、楊澤、陳大為為例〉 《東華中國文學研究》 10 期 2011.10 頁 125-141。 26 宋螢昇, 《出入人生—詩與現實的磨合:以簡政珍、羅智成、陳克華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中 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2006.6。 27 李逢銘《試析羅智成、蘇紹連詩對一九七○年代現代詩論戰的迴響》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 碩士班碩士論文 2008.6。 28 張馨云,《羅智成夢意象運用之探究—以「夢中三書」為考察範圍》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2.6。 25. 8.

(13) 另外,對於羅智成作品中專題討論的單篇期刊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切入點,如 同樣以「夢想」作為主題來論述的鄭智仁〈永恆的鄉愁—論羅智成的夢想詩學〉, 29. 以羅智成詩中的神話般的理想文明喻為一座現世的桃花源。這與黃琬瑜論文中. 的夢想不同層面,鄭智仁談論的夢想是對現實文明企圖轉移對抗,透過對過去美 好記憶想像出精神層次之中的夢想期待。虛擬的情人形象常常在詩人的作品中可 以捕抓得到,在陳俊榮〈羅智成詩中的情人形象〉 ,30可以看到從榮格的心理分析 的觀點切入,利用阿尼瑪(anima)來解讀,最後解釋情人是詩人心靈幻覺的創作模 式。曾琮琇〈從自轉到公轉—論羅智成《黑色鑲金》中的後設美學〉31嘗試以「後 設詩歌」(metapoetry)來討論詩的內在辯證與現實產生對話,在論文中可以看到 針對詩人與讀者互動的關係,對詩中第二人稱代名詞的詮釋發展後設手段這段路 32. 徑。並且以巴舍拉《夢想的詩學》 試圖把詩人的宇宙觀與理想國概念結合起來。 針對前行研究者的論著,著眼點多於論及羅智成於「夢想」這個想像作為焦 點,試圖利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他的複雜而又神秘的宇宙觀,最後導向於對現實 的失落與悲傷,而試圖在作品之中另外開展新的世界,想像一種崇高的、典型的、 不可侵犯的理想版圖。以這樣的研究探討,筆者認為是有其優點的,也使我受到 許多的啟發。但是儘管過去有人將夢想版圖納入論點,但發現研究卻甚少探討詩 作中的空間觀念。接下來我打算進一步將巴舍拉對於「空間」所論及的詩學理論 放進研究的架構之中,看待詩作中獨特的空間觀。並且以時間點來說,最多只專 論及其夢中三書33為止,之後出版的作品還未來專門探討的學位論文,因此我將 重點著力於夢中三書之後的詩論寫作,觀察整理出新的可能繼續發展的空間與方 向,在仍不失前人論者的基礎上探討詩作。. 鄭智仁,〈永恆的鄉愁—論羅智成的夢想詩學〉《華文文學與文化》創刊號,頁 197-236。 陳俊榮,〈羅智成詩中的情人形象〉 《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1 期 2012.1 頁 203-236。 31 曾琮琇,〈從自夕到公轉—論羅智成《黑色鑲金》中的後設美學〉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 11 期 2010.10 頁 175-198。 32 加斯東.巴舍拉著,劉自強譯,《夢想的詩學》 ﹙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97.5﹚ 33 即《夢中書房》、 《夢中情人》 、《夢中邊陲》等三本詩集。 29 30. 9.

(14)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方法 筆者針對接下來論文之中要處理的範圍與方法作出簡單的界定與介紹: 羅智成在文壇中,除了詩作之外,還兼有散文集、評論集,以及為別人所作 的序文,但是重點以詩集為主,其他形式的作品為參照的輔助。而早期的詩作從 《畫冊》開始,陸續有《光之書》 、 《傾斜之書》 、 《寶寶之書》 、 《泥炭紀》 、 《擲地 無聲書》 、 《黑色鑲金》 、 《夢中書房》 、 《夢中情人》 、 《夢中邊陲》 、 《地球之島》 、 《透 明鳥》、《諸子之書》等。近年來,由聯合文學在《地球之島》與《透明鳥》。兩 本書對於探討整個地球文明有一種文明反思與個人的知感經驗、比較生物學與自 然科學的視角切入。也和其試圖建立的文明解讀有關。 本論文所要談及的詩作主要為《地球之島》與《透明鳥》。另外針對前行研 究者的思想脈絡再加以深化,將試著觀看其後的這兩本詩集如何與這些研究方法 對話,期望能在前行研究的肩膀上,重新發現詩人所要傳遞給我們的重要訊息。 以研究方法而言,首先是「比較研究法」:針對古典和羅智成新詩中的現代 性的比較,加上生態關係的脈絡來看待此詩,以及將生態詩的觀點納入比較。再 者是「歸納分析法」來談論詩意空間性還有旅行移動的心靈軌跡。最後「綜合分 析」近年來詩中豐盛的特質,從各方面整理分析關於羅智成詩作中所觸及到的各 個面向。以下分別列出主要談及方向:. 一、生態末世氛圍 對於《地球之島》中新絕句的形式,首先從古典絕句開始論起,比較所謂「新 絕句」表現在現代詩之中帶來了什麼創作可能?再者,詩人談到的文明反思與後 人類文明的意涵,我將試以詩人作品中常見的「末世氛圍」開始論起,並且在其 中加入生態保育的自然科學視界切入,企圖找出與生態詩學對照的可能性。詩作 中不止是敘述想像,也對文明產生了一些嘲罵與批判,使得詩中有些像格言,有 些像警句。而以生態詩的焦點來看,詩人蕭蕭在其搜羅許多寫台灣自然的現代詩 作—《台灣生態詩》34序言裡論起台灣生態詩的根苗,以傳統文化愛物惜物的美 好心地早已傳承下來,到了資本主義發展之後開始談論生態破壞與企圖關懷,這 是一脈相承的關係,他也為生態詩作了解釋:. 34. 白靈、蕭蕭、羅文玲主編,《台灣生態詩》(台北:爾雅出版社,2012),頁 10。. 10.

(15) 所謂生態詩的寫作,其範疇與目的應該與生態學研究相當,生態學者以調 查、觀察、分析、歸類等知性研究方法,尋求出物種共生共榮的原理原則, 生態詩作的書寫則以同理同情之慈悲心為出發點,藉由現實層面的觀察與 了解,以藝術手法造就感心動人的能量。 另外在學位論文裡也有許多談論生態詩相關的作品,如林于弘《解嚴後臺灣 新詩現象析論﹙1987~2000﹚》35整理出解嚴之後幾種重要的新詩寫作類型,其中 包含了生態詩的產生與確立。在謝三進《台灣生態詩之初期作品研究—以《自立 晚報》副刊一九八四年「生態詩.攝影展」為例》 ,36以「生態詩.攝影展」中發 表的詩人對「生態」的定義不同談,進而切入生態詩的作品觀點評述。黃昱升的 37. 《當代台灣生態詩》 對於生態詩的範疇開展,進一步探討關於詩中的環境描寫, 社會的環境如何影響詩人,歸納出「紀實—想像」與「對立—和諧」兩條脈絡來 看待。對於上述資料給了我深刻啟發,若生態詩同時也包含著對生態預警的想像, 能否看待羅智成詩中對於現實社會的批判、末日書寫的手法運用?在這樣的視點 出發,給予詩另外一層的理解。 二、空間與現代性批判 《透明鳥》中詩人透過「找尋」這個主題,對許多的生命意義還有心靈關係 展開探索。透過旅行帶回來的鳥籠,寫異國的氛圍還有空間性質的探索,加上哲 學理與童詩的平衡架構,同時在詩作中也看到現代性強烈的情感與批判。我想透 過幾個層次談論詩作中的現代性,首先是對空間的辯證,在空間的概念中,大衛 哈維(David Harvey)認為資本主義之下的發展,強化了不同時空的溝通關係,透過 新發明的事物,讓世界的空間產生重組、加速與相互參與,在生活之間不斷的交 涉,稱之為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在這樣的空間性之下,羅智成在詩 作中是如何批判了科技還有空間在心靈之中產生的質變?在詩作中怎麼樣呈現 對空間性的差異?深層的分析他的哲學思考、對話與聆聽的思維過程。. 林于弘《解嚴後臺灣新詩現象析論(1987~200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0.1。 謝三進《台灣生態詩之初期作品研究—以《自立晚報》副刊一九八四年「生態詩.攝影展」 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2)。 37 黃昱升《當代台灣生態詩》(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 2013)。 35 36. 11.

(16) 三、城市地景與空間概念 最後,我把地市地景與空間的主題聯結在一起,更進一步將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的《空間詩學》38納入其中討論。巴舍拉從詩的意象觀點出現,對都市 還有科技的批評,他從家屋開始論起情感與建築之間關連,空間體驗不一定與個 人過去的經驗或記憶有所關連。而這對羅智成詩作中的角落感、遼闊的旅行空間 感,又是怎麼樣產生對照與互動的? 另外,空間關係是筆者於羅智成在《地球之島》與《透明鳥》所觀察出的串 連焦點,兩書在的詩文脈絡中各中展開空間觀,前者的敘事為一種空間觀察,將 範圍擴大為整個星球;後者於平凡的記念品烏籠展開敘事,以一沙一世界的微小 卻遼闊的意味推衍深刻的哲思。所以筆者將於最後一章以空間為焦點,試將兩本 較少人討論的詩作作出研究性質的試驗分析。. 38.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 12.

(17) 第二章 從《地球之島》看文明 2010 年出版的《地球之島》與上一本《夢中邊陲》在內容形式上的表現都 出現差異。羅智成對自己的詩集有「主題式」的搜羅集結概念,大致上主題類似 的,書寫感覺相仿的會比肩出現在同本詩集中。而《夢中邊陲》在前面談到,探 索夢境就如同探索自身潛意識裡的行為,而詩人透過夢與記憶創作出另一個別於 現實世界的「第二十五時區」 。這是屬於與前面詩集《夢中書房》與《夢中情人》 相似的主題詩集,但是屬於寫作時間差不多的夢中三書與《地球之島》能夠看出 多少可以讓我們比較、或是找出創作理念類似的地方嗎? 詩人在《地球之島》的序言當中,談到一些較為關鍵的詞來向我們初次介紹 這本詩集,例如「後文明」 、 「新絕句」 、 「非文明意象」 、 「末世氛圍」 「末日書寫」 等等。這些詞彙作為詩人自我省思創作歷史有他的意義,在於更明顯的對讀者展 現他的表達與感情,而讓讀者有大致的方向座標。對於此書與《夢中情人》的相 似情境與作者自設的目標,序言之中大方的提到自己已淺嚐過,39利用詩來探索 「人類的生物本質與文明的情欲本質」。而對於站在讀書與創作者的兩方,羅智 成作為創作者的角度彷彿給了讀者「如何」去看待他自己的作品,也幫讀者試著 切入、分析自我的意識,等於給了一條明顯的路徑。作為一個創作者,羅智成是 深刻且有意識的向讀者宣揚自己的理念,而他也不吝惜地分析自己,解明自己的 創作。而這樣的線索要如何完整的看待?又有多少作者可能意外帶出的主題?如 試以自然生態的角度來看待,詩中的對地球、自然關懷精神和生態詩的精神訴求 是否貼合?如果以「末日、再造」這種觀點來看羅智成詩作,循線以往的詩作是 否與已開始有這樣主題的描寫?這樣的文明探索又有多少是異於或是相似於夢 中三書利用夢的意象及形態來書寫「文明」思維?這些都是筆者將要在這個章節 中主要企圖探索的目標。. 39.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 ,頁 14。. 13.

(18) 第一節 「新絕句」的承繼與轉化 在《地球之島》中,輯一的〈地球之島〉組詩是運用特別的形式處理,這樣 的詩作他自言為「新絕句」。在此筆者將看待由古典文學之中的「絕句」是如何 引發詩人興趣,進而創作出一連串的組詩?又有多少繼承與化用自傳統絕句;換 個方式而言,古典文學中的養分又是如何默默地影響著他的詩作?所謂的新絕句 中的「新」又有多少成分? 絕句,常見的形態大致上可以分成「五言絕句」與「七言絕句」兩種以字數 來區分。而絕句與律詩在中國文學裡,又同屬「近體詩」的範疇。所謂近體詩有 別於古體詩而言,近古之分若以時代大概分界為唐朝時期。又若以作詩的方法上 來說,在唐朝時期形成的風氣在作詩方面有非常嚴格的限制,不如古體詩以往那 般自由,無論是在絕句或是律詩方面都是詩的形式從更早之前發展以來,更加帶 有藝術層次的文化結晶。 絕句的發展,無論五言或是七言都來自五言古詩與七言古詩的形式變化而來, 民歌或是文人章句都影響著其中的發展。明代的王夫之在《薑齋詩話》中說明: 「五言絕句自五言古詩來,七言絕句自歌行來,此二體本在律詩之前。」40在兩 晉六朝時代加入了樂府之故,或入文人聯句又或歌行,使得絕句的發展自然而來。 41絕句到了唐朝時期極為興盛,無論是內容的多樣性又或者是格律的運用靈活,. 都是各代以來的集大成。清代的王士禎在《唐人萬首絕句選序》中說: 考之開元、天寶以來,宮掖所傳,梨園弟子所歌,旗亭所唱,邊將所進, 率當時名士所為絕句爾。故王之渙『黃河遠上』、王昌齡『昭陽日影』之 句,至今艷稱之。而右丞『渭城朝雨』,流傳尤眾,好事者至譜為陽關三 疊。他如劉禹錫、張祜諸篇,尤難指數。由是言之,唐三百年以絕句擅場, 即唐三百年之樂府也。42. 王夫之,《薑齋詩話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頁 203。 葉嘉瑩有〈簡談中國詩體之演進〉 :五、七言絕句之格式,則恰為律詩之半,以四句為篇,除 對偶不必詩求外,其平仄諧韻對格式均與律詩全同,故世多有人以為絕句乃截律詩之半而成者。 然考之詩歌演進之歷史,則此種以四句為篇之五七言小詩,其產生實早在律詩之前,如漢樂府雜 曲之「枯魚過河泣」 ,橫吹曲之「出塞歌」 ,固已皆為五言四句之體式。葉嘉瑩, 《迦陵論詩叢稿》 (台北:大塊文化,2012),頁 26。 42 清 洪邁編, 《唐人萬首絕句選》(台北: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四庫全書 本序言。 40 41. 14.

(19) 此段說明在唐代的幾個作絕句的詩人高手,如王之渙、王昌齡、王維等名家, 更有民間喜愛者將出色作品譜曲傳唱,可見其形式受歡迎之程度。而且以唐代名 家而言,五言絕句有李白、孟浩然、劉長卿、元稹、白居易等名家,七言絕句則 有李商隱、杜牧、劉方平等。 就如同時代的變化、文明的進步,事物的發展也是具有承襲以及創新的。如 絕句的由來據後人所整理發現早在漢代時期的古詩樂府,就已有五言四句的形式 出現,到了六朝時期這樣的創作形式更加流行。唐代初期陳子昂、沈詮期對於詩 的格律聲調有所調整,才形成唐代流行風格。宋代時期流行風格又與唐代不同, 大致上平實且喻理,且宋代詩吸收了許多唐詩的優點企圖加以轉化,創作出自己 的風格。宋詩也各有其代表,如王安石、蘇東坡、陸游等都各自有名作傳承後代。 至清代時期仍有絕句名家,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將自已的感情生活、未來的生 活期許、國事的關心以及他的精神思想融入其中。可以想見,文人將自我的想法、 生活的體驗放進詩中,絕句的創作形式至近代仍方興未艾。 而當二十世紀初期,來自於許多知識分子的思考有關於新文學的創造,企圖 藉由文學改革人民的思考,如胡適與郭沫若提倡著將中國詩歌現代化,繼之戴望 舒對現代新詩的主張,他們又在提出主張的同時用自己的創作來實踐,使得詩的 形式慢慢形式口語形式,在字數與音律上也不再像從前近體絕句律詩那樣受到限 制,而開啟了更加自由新穎的表現方式,打破了許多形式,詩與文的界線變得不 那麼鮮明。當詩歌作為改革進步或是表現生活口語的工具的時候,所謂古典詩中 的詩意就會出現變化,它有可能無法承載起排山倒海而來的新事物、現代人的世 俗情感、不同文明的碰撞之下,相較於不受拘束的現代白話詩,受到了來自歷史 時代的挑戰。在時代之下,所謂詩的原則或是功能,時刻受到時代作出變化。而 作為一種載體,文學的形式是人類表現自我感情的工具。如果舊有的工具無法適 應使用,自然就會產生改變工具,傳統之中進一步產生新的原則。而詩人在創作 的過程中如果感到想像或技巧受到侷限,會自然構思出新的文體。但是生活在現 代之中,以現代文體自由創作詩的羅智成,卻轉身回頭找尋舊有的詩歌形式,這 又是另一種新的嘗試,重新地詮釋絕句,以他自己的定義。羅智成說明自己的創 作詩為「新絕句」,那麼正對於所謂的絕句,指的應該是從六朝以來變化而成, 至唐代大為興盛而一直流傳下來的絕句形式。不同於清末明初的白話詩改革,雖 然同樣是改變舊有近體詩,羅智成在現代詩的土壤中自然成長,《地球之島》企 圖用近體絕句詩的感覺來嘗試新的方向。 回頭過來看待羅智成在《地球之島》序言中談到他所創作的「新絕句」有這 樣的想法:. 15.

(20) 四行一首的新絕句形式,主要是因為在這一時期我對形式、聲音或節奏重 新有了初學者般的鮮明意識。我一直認為絕句或四行詩,應該就是中文詩 最小的完整單位了,因為吟詠動作的完成,至少要包括音律或語氣上一整 套起承轉合的完成,或一正一變的兩組 couplets。但在「地球之島」我 刻意以某種世故又率性的方式,來演練我對於這個基本詩型的想像。43 從這段話我們不難發現詩人對於絕句的認識。他把絕句看作一個完整的單位,以 及透過詩是吟詠動作完成,注重音律、語氣,在行文的佈局方式也該透過起承轉 合,有一個完整的連續動作,而且針對他所說的一正一變 couplets,也能夠看出 其中概念有所謂的相對相應相稱的美感存在。這是他對絕句的基本想像,但是其 實已經精準地命中許多絕句的基本概念。談論絕句如何構成,以及比較《地球之 島》中如何形塑有著詩人風格的絕句詩,以下筆者將分成詩的形式中字數、格律、 對仗等等形象來各別討論。 所謂詩的外在形式,便是作詩的定則,詩人以此定則來填字譜詩,有著嚴格 的形式,自古以來在近體詩之中,字數是有著限制的,無論是五絕二十字或七絕 二十八字,五律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五絕在字數上只有區區二十字,七絕 也只多了七個字,以這麼少的字數來創作,當詩人無論在表現心中所想的詩情時 或是寫景物,常常會難以做到面面俱到,往往使用以景喻情或是集中描寫片斷事 物情感,以代替全體。近體詩無論是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單純羅列安排起 來,四句橫一列,或是兩兩相對,規範著字數所得到的優點,同時也可稱之為藝 術之美的,是純粹的整齊之美。 詩句的構成,要在短短的五、七言中,包羅若干事物,含蓄若干意境,且意 境要求高雅,要求深遠,甚而要求有言外之意,不盡之情,使其以感人能動人, 使人能生同感,能生共鳴。44 以絕句字數來看待羅智成的詩作,卻不同於這樣的規範。他在現代詩的原則 裡使用它的自由的字數,並沒有任何一首詩照著絕句每句五字或七字的規則。但 是卻有企圖排列字句的詩,如這首〈故鄉〉: 也許妳是我的故鄉. 何嘗不是我的異國?. 親密中繾綣著陌生. 信賴中刺探著刺探. 無時無刻準備離開. 愛與恨都無法久留. 始終. 43 44 45. 我就是我的故鄉我就是我的異國45.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 ,頁 15。 許清雲,《近體詩創作理論》(台北:洪葉文化,1997),頁 9。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 頁 53。. 16.

(21) 全詩一行十六字共八句,在前面三句保持著八字一句一行十六字的節奏,卻 在第四行產生變奏,以二字句對接十四字句。可以看到詩人是有注意到詩中字數 的安排的,卻也在最後把現代詩自由分句的特色表現出來。〈還原〉也有同樣的 效果,在每句十六個字的規則之中,在第三句少了一個字,以此產生變化: 泡爛的圖書館裡堆積如山泡爛的書籍 糾黏在一起的紙張發脹發黃知識滿溢 密密麻麻的文字溶解脫落. 無從辨識. 還原為還沒被人類想出來之前的思想46 以及〈神木〉前面三行的安排為兩句兩句字數相對,但卻在最後一行以一短一長 句產生了變化。對於題目與形式的安排而言,這樣的安排正巧如巨木的圖像一般 產生立於眼前之感:. 有記憶的生物它活得最久. 高聳入雲龐然如島的巨樹. 在枯槁已死的厚厚樹皮下,專心吸吮生命最後的汁液 一座蜜蠟礦在朽木中形成 但記憶之樹一無所覺. 一座森林在它腳背上寄生. 一逕恆久地向內、向過去生長47. 其實就絕句而言,古代絕句原稱為「短句」、「截句」、「斷句」,這樣的命名給了 絕句在形式上的含義。在漢代有作〈柏梁臺詩〉,這是由漢武帝及其下臣子同作 一首詩一人一句而成的「聯句」。有這樣的推測為一人先作四句,其他人續作成 為聯句,若無人接續則成為絕句或斷句,這樣的名稱由來。所以加以「截」 、 「斷」 之後,有了這些相關含義,在作詩之時有了所謂「截然而止」的意味,詩句切斷 之後意蘊有時反而更顯綿綿不絕。通過這樣對絕句的意義對照,現代詩所謂的自 由斷句也是在追求一種意義或節奏的變化,羅智成對絕句產生的想像,或許不知 覺地脫胎自此也不一定。 至於談到有關絕句的形式,不得不提所謂的「節奏音韻」,聲律對絕句而言 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因為在形成唐代近體詩之前,深深受到來自漢代古詩樂府一 路承襲下來,再由六朝時期短歌西曲、永明聲律說等等影響。時代的演進,在魏 晉開始傳入的佛教,帶進了印度梵音,文人在環境之中受到對聲韻的薰陶又在絕 句規則中更上一層,在絕句之中講求平仄。葉嘉瑩在其著作中有言及: 46 47.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 ,頁 61。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 ,頁 67。. 17.

(22) 平仄的形式,就是在齊梁之間,由於佛教傳入,大家學習佛經的梵唱,才 注意到拼音的反切,注意到四聲…文學的演進總是伴隨著這些作者自己對 文學體式的反省。48 另外,絕句的種類又約可分為四種聲律形式。49所謂用韻有所定式,以平聲韻為 多,較少用到仄聲韻,五絕七絕來說通常用韻為二、四句。而針對這樣的近體詩 的用韻脈絡,來觀察〈地球之島〉組詩能夠發現什麼? 絕句律詩等近體詩甚至演變到之後的宋詞元曲,不只有書面欣賞的功能,它 們都是可以作為被吟詠誦讀的對象,考慮到了字音的頓挫效果,產生了一定效果 的音樂性,而直到現代詩的產生,不再依賴或企圖經營平仄與聲調的關係。但是 卻在不同的角度上表現了現代詩的獨特的音樂性。寫作現代詩,有時考慮到作為 吟詠的對象,詩人對作品有時特別注重押韻。 隨著時代的演進,要談到明初時期的聞一多,從小受到傳統教育,就讀大學 之後接觸許多來自西洋的藝術創作觀念,使他對從古典文學過渡到新文學有許多 的想法。聞一多在創作上和理論上,都受英美詩歌的影響吸收西方的營養,卻並 隨波逐流地盲目反對中國傳統。50而他的創作理論也多半落實在他的作品中,這 首〈死水〉就很好的示範了他口中所說的新格律詩: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鐵罐上銹出幾瓣桃花; 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黴菌給他蒸出些雲霞。 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飄滿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們笑聲變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麼一溝絕望的死水,也就誇得上幾分鮮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聲。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裡斷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看它造出個什麼世界。. 葉嘉瑩,《迦陵說詩講稿》(台北:大塊文化,2012),頁 252。 四種為(1)律絕:平仄合乎平起格或仄起格定式的絕句,又稱今絕。(2)樂府絕:本以入樂為主, 屬歌行體的絕句。唐人新樂府中,受律詩影響,大抵平仄合律。(3)古絕:不調平仄的四句詩, 與古詩相同。(4)拗絕:律古間用,不講黏對的絕句。 《新譯唐詩三百首》(台北:三民書局,2004,7), 頁 422。 50 黃維樑,《中國文學縱橫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5),頁 95。 48 49. 18.

(23) 聞一多在這首詩中運用了許多富有音樂性的技巧,在形式上面每句九字,九 字之中,字詞與字詞之間產生音節,如: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爽性/潑你的 /剩菜殘羹、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黴菌/給他/蒸出些/雲霞」,這樣二字三字 的排列的長短變化。如兩行兩行一對,第二組韻ㄚ韻、第四組的ㄥ韻,第五組首 句與第四句的ㄝ韻,在韻律的變化安排也非常豐富。加以每句相同的字句,活潑 的運用中也達到了傳統絕句詩中的整齊對稱美,同時達到了視覺上的美與聽覺上 兩者的格律表現。我們可見當中西方文學觀念產生接觸的時候,詩人對詩歌藝術 的探討層面也開始重新自我審視。 當我們回到羅智成在《地球之島》詩中除了在〈神木〉中表現在詩中的建築 美,可以發現在其韻腳的安排上也富有變化,〈時光〉這首詩排除每句的字數, 在用韻上如同精巧的絕句一般,四行詩中一、二、四句使用了ㄡ韻而第三句不押: 當我回到地球. 人類已離開許久. 森林已收復了城市. 鷗鳥還在河口逗留. 無數棄置的錶心像貝殼遍佈沙灘 有的積著海水. 有的還在走動51. 再看另一首〈進化〉,ㄠ韻押了一、二、四句,同樣第三句不押: 當我回到地球. 人類已離開許久. 夕陽頻頻回顧. 成排貨棧空置的碼頭. 海豚無辜的眼神隱約閃爍下一次文明的燧火 被野放的寵物隔代遺傳著不解的憂鬱與溫柔52 在創作上羅智成對於他新絕句的概念,從這裡可以看出一點用韻的關係向著 傳統的絕句師法,但是當這兩首詩放置在一起的時候,「當我回到地球. 人類已. 離開許久」此句在兩首之間重覆出現。在詩集中此兩首詩為第一首與第二首,詩 人這樣的手法就如同我們在〈死水〉中看到的,「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出現在 首句與末段,復沓的手法除了強調之外,也多了詩句與詩句之間彼此的呼應性, 更多出了節奏上往復流暢之感。又或者,羅智成繼續使用「當我回到地球」作為 接下來幾首作品的首句,而片斷與片斷之間有了相同的主題句彼此呼應,甚至到 了六十頁的〈暖化〉仍然可以看見這句。這樣的技法在詩集中俯拾皆是,試看這 首〈海洋〉: 51 52.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 頁 22。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 頁 23。. 19.

(24) 見過藍鯨那樣巨大的飛禽嗎 海洋,只是太濃、太厚或太藍的大氣 有光就可以穿越,有鰓就可以飛翔 歌聲傳得好遠,永遠都不會沉澱53 和這首〈呼吸〉: 海洋,只是太濃、太厚或太藍的大氣 這樣的想像讓我的想像比較容易呼吸 但別把天空從我們體腔放走 否則海洋將侵入你的肺. 把所有想像化為泡沫. 54. 這兩首詩並置在同一面並不是一種巧合,詩人有意在描寫海洋的這兩首詩中 也鑲入了同一句「海洋,只是太濃、太厚或太藍的大氣」。把兩首詩用這句話緊 緊地牽連在一起,達到了現代詩在展現節奏上特別的技法。而又由於《地球之島》 是一連串的組詩,所以當同樣的句子在不同的題目上出現,反而營造出相同的氣 氛互相照顧。 考慮到詩的內在便是內容主題,以及作詩的開展與收束。絕句的作法是有一 定的步驟的,通常會考慮到起、承、轉、合的方式。依前人論述近體詩的章法, 起是發端,承是銜接,轉是轉折,合是結束,這是詩家慣用的格法。55在絕句的 四句之中,首句為起,或比興起,或敘事寫景起,都要切合詩題。次一句為承, 最好承襲首句。在第三句的時候必須為轉,轉變視點、轉變情緻或增添情意,又 必須有韻緻。第四末句為合,目的在收結全局。56絕句的字數很少,所以在起承 轉合的基本方法之中,最好能達到情韻深厚與通篇一致。 羅智成自言新絕句「要包括音律或語氣上一整套起承轉合的完成,或一正一 變的兩組 couplets…。」除了詩中情韻的營造與佈局之外,不難看出他對於絕句 中「對仗」的觀念認識。在絕句之中,行文多半是不太對仗的,而且也以不對仗 的句子居多,對仗一般而言出現在律詩之中,律詩的中間兩聯是必須要求對仗的, 數量詞對數量詞、名詞對名詞等等。並且平仄也需相對才好。雖然如絕句名篇來 說,也一些運用了對仗的技法,例如李白的〈夜思〉與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為 末兩句對,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為前兩句對。而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絕句與律詩. 53 54 55 56.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 ,頁 26。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 ,頁 27。 許清雲,《近體詩創作理論》(台北:洪葉文化,1997),頁 231。 《新譯唐詩三百首》(台北:三民書局,2004,7) 頁 423。. 20.

(25) 也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並且如果在觀察之中加入了對仗句的句式,詩就能夠在 行文之間更加鬆散有致。對仗不至可以讓詞彙更加駢麗,聲音節奏也能更加有力 度,並且具有建築式的對稱美。 古典詩歌的基本對偶有許多種類,常見的有人名對、事物對、疊字高、雙聲 對等等。57對仗在古典文學的範疇之中,以形式內容而言,應該較為偏向作詩的 形式。但是若考慮到羅智成所說的「一正一變的 couplets」,讓筆者感受到其中 的意義在於詩意的相對呼應而非音律平仄的追求。如果把句式的相對當作是針對 內容的對比,是一種文字之間相對又相合的呼應狀態。 首先考慮到對偶形式的句法,看待這首〈北方〉: 野花怒放於冰河犁過的濕地 編織繁衍為地球禦寒的毛衣 像急著儲存太陽能以備入夜後發光 一望無際的小風車們在晚霞中搖曳58 以兩組一正一反的互相觀照的概念來說,這組詩做了很好的詮釋。首句與第 二句為一組敘事,起句象徵百花盛開的美麗春天氣息,野花作為詩的焦點,而作 為主角牠有著編織的擬人動態形象。承句進一步說明將開展的植被譬喻為毛衣, 在三四句的下半組詩卻將視點調高,轉使人注意到光線已轉趨為暗,那些細小輕 盈的野花們在風中自由舞動,收束在晚風中。 另外再看這首〈氣旋〉: 強風中有疾雨迎面而來像無數小海洋 迅速薄薄的淹沒毛細孔和呼吸的鼻腔 間歇地我像洄游的魚一般悽愴 間歇地像逆風的候鳥一樣驚慌59. 據王力《漢語詩律學》 、李玄深《古典詩歌常識》所論,從內容來說約可分對二十種對,如人 名對、地名對、史事對、天文對、時令對、地理對、器物對、飲食對、顏色對、形體對、方位對、 宮室對、干支對。從形式而言又可分以十六種類型的對仗,如實字對、虛字對、聯綿字對、連用 字對、倒裝對、錯綜對、隔句對、流水對、掉字對、逆挽對。 《古典文學三百題》(台北:建宏書 局,2002),頁 522。 58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頁 57。 59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頁 58。 57. 21.

(26) 將它分為兩組對應句,首句二句在風雨中開展視點,這波氣旋很快速地襲捲 而來將毛細孔全部淹沒在疾雨汪洋之中,。兩長句之後承接三四兩短句,視點稍 稍地往內回縮,將自己完全隱沒的狀態比喻成洄游的魚、逆風的候鳥。長句短句 的對比,自由地運用將會產生呼吸一長一短的節奏效果,此詩在第三四和的運用 可以視為承轉一氣呵成的完美氣旋。 下面的〈生態〉則不同於前兩首的對比架構: 鹿神頭上頂著巨大分岔的森林 地熱烘焙著凸蘚. 冰雪窩藏著受傷的哺乳動物. 蛛網綴飾著露珠. 花香蠱惑著政教合一的蜂群. 不為人知的是. 60. 巫術始終統治著大自然. 這是一首有著視覺效果以及嗅覺效果的詩。與前面不同的是,詩人將對比句 放置在中間二三句,地熱的溼氣供著苔蘚的生長而令人有危機感的蛛網卻綴襯著 露珠,大自然顯得又自由又危險。最後一句分為兩句,「不為人知的是」這句話 來得突然,就像在告訴你一個秘密一般的口氣是這首詩的轉句,下半句則說明了 整個生態的神秘感全都來自於巫術,這才把整首詩收合起來。 當我們在談起文學的傳統上意義與創新的承繼,必須先認識所謂優良美好的 傳統使文化風格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傳統的意義是歲月相承之後前人經驗的 精華之處,在此更進一步努力的創作才能夠更上一層樓。〈新絕句〉在許多的層 面上,站在古典絕句的肩膀卻書寫更異色於古典時期的內容。. 60.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頁 56。. 22.

(27) 第二節. 生態詩與生物本質. 《地球之島》以「後文明」的末日空間作為探索的焦點,這般的空間與畫面 感並非習以為常的灰黑色,反而帶有藍灰色與些許綠意。島嶼的意象運用特有的 圖像式記錄,使得詩中的視角都像一張張末日即可拍。羅智成於序言言明: 試圖從大自然、從比較生物性的視野,重新看看這個星球和我們自己。61 筆者繼之從生態保育與自然科學的視點切入,企圖找出與生態詩學對照的可 能性,把敘述想像放置來解釋與歸類。所以首先我們必須爬梳台灣自然生態詩的 歷程與脈絡。 生態文學經由前人研究者如劉克襄、吳明益等已能呈現出環境倫理與生態議 題的多方面解讀。目前台灣的學界之中,對於生態研究的論述大多以散文為主, 關於現代詩的取材較為缺少。討論自然與書寫的論述中也比較普遍缺乏生態相關 學科的知識,依然有能再進一步的研究書寫。前行研究者開啟於莫渝,62繼之有 向明、63林燿德、64曾貴海65等人。而詩人蕭蕭也於其《台灣生態詩》中談起台灣 生態詩最初的根苗: 戰國時代孟子曾倡導「斧斤以時入山林、數罟不入洿池」這樣的言論,這 是古老中國護生惜物的生態觀念,可見生態一詞尚未出現,生態觀念卻早 已萌生於心……以台灣新詩而言,台南鹽分地帶詩人吳新榮於一九三五年 已寫下〈煙囪〉探究了空氣污染與控訴資本主義的問題……能夠以覺醒的 意識刊登一系列生態詩作品,提供大量觀察文本的,直到二十世紀八○年 代才出現……繼之於一九八四年六月至八月間,於向陽所主編的《自立晚 報》副刊上策畫了「生態詩.攝影展」專欄,邀請二十二位詩人創作二十 四首生態詩配以攝影作品,整理出三個台灣生態詩論述重點:「批判人類 缺染環境生態」、「以自然為主體思考」與「文學層面反省」……。66.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頁 13。 莫渝, 〈關愛我們的生活空間—十年來「環境汙染」詩篇的回顧〉 《台灣文藝》第 87 期,1984。 63 向明編,《七十三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 64 林燿德,〈生命場中的蒔花女—論陳斐雯的詩〉《商工日報》春秋副刊,1986 年 1 月 19 日。 65 曾貴海,〈台灣戰後的環境生態詩〉 《留下一片森林—從衛武營公園到高屏溪再生的綠色行動 反思》(台中,晨星出版社,2001),頁 125。 66 白靈、蕭蕭、羅文玲編,《台灣生態詩》(台北:爾雅出版社,2012),頁 12-15。 61 62. 23.

(28) 而針對《自立晚報》副刊的「生態詩.攝影展」研究者謝三進另有論文專指 討論。他從生態詩論述的基礎之上,先把生態詩初期作品分類分析為「文化」 、 「自 然」 、 「美學」三條脈絡,再繼之著重於生態詩的文化批判、自然思索與美學經營 方面的探討,是近年來研究台灣生態詩的重要論文之一。67謝三進此篇論文將前 行研究對生態詩的論述定義整理,將各學者的論述整理進一步分析為三大類: 「環 境汙染、自然生態破壞」 、 「思考人與自然平衡、以自然為主體價值」 、 「思考詩的 文體特性與社會性討論生態詩」。同時以此三種面向展開他以生態詩攝影展這個 專欄中生態詩的探討。另有研究者黃昱升68以一九八○年代至二○一二年此一範 圍的詩作,將生態詩分為「田園理想」與「生態現實」兩部分探討建構。著重於 理想現實以及自然社會環境還有人與動植物的互動來敘述探究。近年來的寫作描 寫自然生態與環境破壞的詩題更加為多,許多的詩作皆著重於人類心靈的變質與 資源利用的問題等等。羅智成在《地球之島》中特別以「島嶼」形象論起更加延 伸其自然體驗與生態變遷的思索與經營。以下筆者試以研究者謝三進的整理脈絡 來思考詩作中對於生態的對照與省思。 一、環境與文化批判 近代科技的進步提供了人類在生活上的富足舒適,在人口快速成長的現今, 自然資源也跟著無止盡的開發使用。在發展下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反倒危害了生 活的健康與生存。環境汙染包含了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其中工業與 交通運輸、農業的開發都是這些主要的問題原因之一。 大氣中的污染包含著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塵、懸浮微粒等,使得呼吸道 不適、支氣管炎等病因。加上交通運輸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將使地表的溫度 快速增加。氣候是影響人類發展歷史的重要因素之一,《氣候創造歷史》一書作 者以地球科學研究者的角度,指陳從小冰川期、地中海黑暗時代、匈奴遷徒這些 重大歷史事件都與氣候有關,更影響著人類命運的驟變,乾旱和饑荒都是很大的 威脅,同時也點出全球暖化的危機,對於氣候能否創造歷史這個問題,在其中的 章節是持著肯定態度。69 根據謝三進的研究指出,生態詩透過檢討工業,更深入地反省了類在追求物 質發展的行為。在《地球之島》第二輯的〈月曆〉組詩,羅智成於序言之處這樣 敘述:. 謝三進,〈台灣生態詩之初期作品研究—以《自立晚報》副刊一九八四年「生態詩.攝影展」 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68 黃昱升,〈當代台灣生態詩〉(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3)。 69 許靖華,《氣候創造歷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 67. 24.

(29) 詩集中的第二輯「月曆」 ,是二○○八年我在《幼獅文藝》上的詩作專欄: 在那年的每一個月,我都根據當月在台灣這塊島嶼上長期積累的經驗與感 受寫一首詩,再加以象徵化、季節化、月令化。它其實是非常在地、非常 台灣的,但是我還試圖把個人的感受或對當代文明的疏離,刻鏤在更為恆 久的,島嶼的氣候、地形或更普遍性的自然、人文環境的基本特質上,所 以它比較不像「月記」或紀錄,比較像月曆或月令圖。 與〈新絕句〉相同的是流露出對地球以及生態關懷的字句,利用島嶼的意象 重新詮釋了台灣的生活空間,但又多了「生活在此處」的那樣此時此刻存在的生 命情感。其中〈八月〉 (節錄)這首詩是這樣子的: 八月 風一停駐就死亡 整座島嶼 ------也許整個星球都 籠罩於燠熱的蚊帳 妳掀開長帳 俯身看我 但我卻急著離開這 發炎、暖化的地表 藉由睡眠、失眠或想念…… 蚊蚋、飛蛾、金龜子和隕石 會在掀開蚊帳時飛進來 浮萍、布袋蓮和水燈則會 流向淤塞著水母的大海 但我卻急著離開這 發炎、暖化的地表 藉由消費、纏綿或想念…… 一切都在分解. 重組. 一切都在傳染. 融合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order to apply for a permit to employ Class B Foreign Worker(s), an Employer shall provide reasonable employment terms and register for such employment demands with local

Should an employer find it necessary to continue the employment of the Class A Foreign Worker(s), the employer shall, within four (4) months prior to the expiration of the

By contrast to the often heavily edited and revised printed Chán scriptures of the Sòng period (many of them eventually being integrated in the official Buddhist canon

In particular, we present a linear-time algorithm for the k-tuple total domination problem for graphs in which each block is a clique, a cycle or a complete bipartite graph,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