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新絕句」的承繼與轉化

在《地球之島》中,輯一的〈地球之島〉組詩是運用特別的形式處理,這樣 的詩作他自言為「新絕句」。在此筆者將看待由古典文學之中的「絕句」是如何 引發詩人興趣,進而創作出一連串的組詩?又有多少繼承與化用自傳統絕句;換 個方式而言,古典文學中的養分又是如何默默地影響著他的詩作?所謂的新絕句 中的「新」又有多少成分?

絕句,常見的形態大致上可以分成「五言絕句」與「七言絕句」兩種以字數 來區分。而絕句與律詩在中國文學裡,又同屬「近體詩」的範疇。所謂近體詩有 別於古體詩而言,近古之分若以時代大概分界為唐朝時期。又若以作詩的方法上 來說,在唐朝時期形成的風氣在作詩方面有非常嚴格的限制,不如古體詩以往那 般自由,無論是在絕句或是律詩方面都是詩的形式從更早之前發展以來,更加帶 有藝術層次的文化結晶。

絕句的發展,無論五言或是七言都來自五言古詩與七言古詩的形式變化而來,

民歌或是文人章句都影響著其中的發展。明代的王夫之在《薑齋詩話》中說明:

「五言絕句自五言古詩來,七言絕句自歌行來,此二體本在律詩之前。」40在兩 晉六朝時代加入了樂府之故,或入文人聯句又或歌行,使得絕句的發展自然而來。

41絕句到了唐朝時期極為興盛,無論是內容的多樣性又或者是格律的運用靈活,

都是各代以來的集大成。清代的王士禎在《唐人萬首絕句選序》中說:

考之開元、天寶以來,宮掖所傳,梨園弟子所歌,旗亭所唱,邊將所進,

率當時名士所為絕句爾。故王之渙『黃河遠上』、王昌齡『昭陽日影』之 句,至今艷稱之。而右丞『渭城朝雨』,流傳尤眾,好事者至譜為陽關三 疊。他如劉禹錫、張祜諸篇,尤難指數。由是言之,唐三百年以絕句擅場,

即唐三百年之樂府也。42

40 王夫之,《薑齋詩話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頁 203。

41 葉嘉瑩有〈簡談中國詩體之演進〉:五、七言絕句之格式,則恰為律詩之半,以四句為篇,除 對偶不必詩求外,其平仄諧韻對格式均與律詩全同,故世多有人以為絕句乃截律詩之半而成者。

然考之詩歌演進之歷史,則此種以四句為篇之五七言小詩,其產生實早在律詩之前,如漢樂府雜 曲之「枯魚過河泣」,橫吹曲之「出塞歌」,固已皆為五言四句之體式。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

(台北:大塊文化,2012),頁 26。

42 清 洪邁編,《唐人萬首絕句選》(台北: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四庫全書 本序言。

此段說明在唐代的幾個作絕句的詩人高手,如王之渙、王昌齡、王維等名家,

更有民間喜愛者將出色作品譜曲傳唱,可見其形式受歡迎之程度。而且以唐代名 家而言,五言絕句有李白、孟浩然、劉長卿、元稹、白居易等名家,七言絕句則 有李商隱、杜牧、劉方平等。

就如同時代的變化、文明的進步,事物的發展也是具有承襲以及創新的。如 絕句的由來據後人所整理發現早在漢代時期的古詩樂府,就已有五言四句的形式 出現,到了六朝時期這樣的創作形式更加流行。唐代初期陳子昂、沈詮期對於詩 的格律聲調有所調整,才形成唐代流行風格。宋代時期流行風格又與唐代不同,

大致上平實且喻理,且宋代詩吸收了許多唐詩的優點企圖加以轉化,創作出自己 的風格。宋詩也各有其代表,如王安石、蘇東坡、陸游等都各自有名作傳承後代。

至清代時期仍有絕句名家,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將自已的感情生活、未來的生 活期許、國事的關心以及他的精神思想融入其中。可以想見,文人將自我的想法、

生活的體驗放進詩中,絕句的創作形式至近代仍方興未艾。

而當二十世紀初期,來自於許多知識分子的思考有關於新文學的創造,企圖 藉由文學改革人民的思考,如胡適與郭沫若提倡著將中國詩歌現代化,繼之戴望 舒對現代新詩的主張,他們又在提出主張的同時用自己的創作來實踐,使得詩的 形式慢慢形式口語形式,在字數與音律上也不再像從前近體絕句律詩那樣受到限 制,而開啟了更加自由新穎的表現方式,打破了許多形式,詩與文的界線變得不 那麼鮮明。當詩歌作為改革進步或是表現生活口語的工具的時候,所謂古典詩中 的詩意就會出現變化,它有可能無法承載起排山倒海而來的新事物、現代人的世 俗情感、不同文明的碰撞之下,相較於不受拘束的現代白話詩,受到了來自歷史 時代的挑戰。在時代之下,所謂詩的原則或是功能,時刻受到時代作出變化。而 作為一種載體,文學的形式是人類表現自我感情的工具。如果舊有的工具無法適 應使用,自然就會產生改變工具,傳統之中進一步產生新的原則。而詩人在創作 的過程中如果感到想像或技巧受到侷限,會自然構思出新的文體。但是生活在現 代之中,以現代文體自由創作詩的羅智成,卻轉身回頭找尋舊有的詩歌形式,這 又是另一種新的嘗試,重新地詮釋絕句,以他自己的定義。羅智成說明自己的創 作詩為「新絕句」,那麼正對於所謂的絕句,指的應該是從六朝以來變化而成,

至唐代大為興盛而一直流傳下來的絕句形式。不同於清末明初的白話詩改革,雖 然同樣是改變舊有近體詩,羅智成在現代詩的土壤中自然成長,《地球之島》企 圖用近體絕句詩的感覺來嘗試新的方向。

回頭過來看待羅智成在《地球之島》序言中談到他所創作的「新絕句」有這 樣的想法:

四行一首的新絕句形式,主要是因為在這一時期我對形式、聲音或節奏重 新有了初學者般的鮮明意識。我一直認為絕句或四行詩,應該就是中文詩 最小的完整單位了,因為吟詠動作的完成,至少要包括音律或語氣上一整 套起承轉合的完成,或一正一變的兩組 couplets。但在「地球之島」我 刻意以某種世故又率性的方式,來演練我對於這個基本詩型的想像。43

從這段話我們不難發現詩人對於絕句的認識。他把絕句看作一個完整的單位,以 及透過詩是吟詠動作完成,注重音律、語氣,在行文的佈局方式也該透過起承轉 合,有一個完整的連續動作,而且針對他所說的一正一變 couplets,也能夠看出 其中概念有所謂的相對相應相稱的美感存在。這是他對絕句的基本想像,但是其 實已經精準地命中許多絕句的基本概念。談論絕句如何構成,以及比較《地球之 島》中如何形塑有著詩人風格的絕句詩,以下筆者將分成詩的形式中字數、格律、

對仗等等形象來各別討論。

所謂詩的外在形式,便是作詩的定則,詩人以此定則來填字譜詩,有著嚴格 的形式,自古以來在近體詩之中,字數是有著限制的,無論是五絕二十字或七絕 二十八字,五律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五絕在字數上只有區區二十字,七絕 也只多了七個字,以這麼少的字數來創作,當詩人無論在表現心中所想的詩情時 或是寫景物,常常會難以做到面面俱到,往往使用以景喻情或是集中描寫片斷事 物情感,以代替全體。近體詩無論是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單純羅列安排起 來,四句橫一列,或是兩兩相對,規範著字數所得到的優點,同時也可稱之為藝 術之美的,是純粹的整齊之美。

詩句的構成,要在短短的五、七言中,包羅若干事物,含蓄若干意境,且意 境要求高雅,要求深遠,甚而要求有言外之意,不盡之情,使其以感人能動人,

使人能生同感,能生共鳴。44

以絕句字數來看待羅智成的詩作,卻不同於這樣的規範。他在現代詩的原則 裡使用它的自由的字數,並沒有任何一首詩照著絕句每句五字或七字的規則。但 是卻有企圖排列字句的詩,如這首〈故鄉〉:

也許妳是我的故鄉 何嘗不是我的異國?

親密中繾綣著陌生 信賴中刺探著刺探 無時無刻準備離開 愛與恨都無法久留 始終 我就是我的故鄉我就是我的異國45

43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 ,頁 15。

44 許清雲,《近體詩創作理論》(台北:洪葉文化,1997),頁 9。

45 羅智成,《地球之島》(台北:聯合文學,2010), 頁 53。

全詩一行十六字共八句,在前面三句保持著八字一句一行十六字的節奏,卻 在第四行產生變奏,以二字句對接十四字句。可以看到詩人是有注意到詩中字數 的安排的,卻也在最後把現代詩自由分句的特色表現出來。〈還原〉也有同樣的 效果,在每句十六個字的規則之中,在第三句少了一個字,以此產生變化:

泡爛的圖書館裡堆積如山泡爛的書籍 糾黏在一起的紙張發脹發黃知識滿溢 密密麻麻的文字溶解脫落 無從辨識 還原為還沒被人類想出來之前的思想46

以及〈神木〉前面三行的安排為兩句兩句字數相對,但卻在最後一行以一短一長 句產生了變化。對於題目與形式的安排而言,這樣的安排正巧如巨木的圖像一般 產生立於眼前之感:

有記憶的生物它活得最久 高聳入雲龐然如島的巨樹 在枯槁已死的厚厚樹皮下,專心吸吮生命最後的汁液 一座蜜蠟礦在朽木中形成 一座森林在它腳背上寄生 但記憶之樹一無所覺 一逕恆久地向內、向過去生長47

其實就絕句而言,古代絕句原稱為「短句」、「截句」、「斷句」,這樣的命名給了 絕句在形式上的含義。在漢代有作〈柏梁臺詩〉,這是由漢武帝及其下臣子同作 一首詩一人一句而成的「聯句」。有這樣的推測為一人先作四句,其他人續作成

其實就絕句而言,古代絕句原稱為「短句」、「截句」、「斷句」,這樣的命名給了 絕句在形式上的含義。在漢代有作〈柏梁臺詩〉,這是由漢武帝及其下臣子同作 一首詩一人一句而成的「聯句」。有這樣的推測為一人先作四句,其他人續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