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 Locke 記憶理論的質疑

第一章 Locke 的個人同一性記憶理論

三、 對 Locke 記憶理論的質疑

(一)違背同一性可傳遞原則

Locke 選擇用種種心理要素中的記憶來定義一個人,但我們是無時無刻不在 遺忘的。Butler 和 Thomas Reid 運用 Locke 的記憶理論進行思想實驗,提出了「勇 敢的軍官(the Gallant Officer)」悖論。假設有一個小男孩,因為偷蘋果而被懲罰 了。多年之後,他成長為了優秀的少將,衝鋒陷陣。又過了許多年,他成為了運 籌帷幄的將軍。當他成為少將的時候,他記得自己曾因偷蘋果被懲罰。而當他被 授予將軍頭銜的時候,他記得自己衝鋒陷陣的經歷,但完全忘記了偷蘋果這件少 年時期的小事。「如果在邏輯上有任何真理的話,那就是那個將軍和在學校被鞭 打的人是同一個人,但是將軍的意識卻無法追回到他被鞭打的如此久遠的時間。

因此,根據 Locke 的學說,將軍並不是那個在學校裡被鞭打的人。」(Reid, T. ,1975) 也就是說,A 與 B 同一,B 與 C 同一,而 A 與 C 不同一,這顯然是邏輯上無法 成立的等式,也違背了直覺上的同一性可傳遞原則。

(二)陷入循環論證

第二個反對意見被稱為循環反對(the Circularity Objection)。我們的記憶可 能會是虛假的和完全不可靠的。我們可以接受人們似乎記得某些他們並沒做過的 行為,而做那些行為的其實是他人。其中一種記憶叫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 即在腦海中再現以前發生的事情。相較於其他感官,嗅覺氣味觸發的記憶通常更 加生動,因為負責處理氣味信息的嗅球和處理記憶的海馬體相連。但除了氣味之 外,圖像也可以觸發情景記憶。問題在於,我們腦海中重現的記憶不一定都是真 實準確的。二十一世紀初的一項研究中,受試者們被給予四張照片,其中三張是 他們孩童時期的真實照片,另外一張是合成的,內容是他們和家人乘坐熱氣球。

受試者在兩周內總共瀏覽照片三次,在實驗結束時,半數聲稱記得熱氣球遊覽的 經歷,並且能夠詳細描述。與此類似,2011 年開展的另一項實驗,讓受試者閱讀 新聞頭條,其中有些新聞是真的,有些是偽造的,甚至配有圖片。當受試者被詢 問是否記得這些新聞事件時,如果有配圖,他們就會自信滿滿地說他們記得事件 的發生,即使那是偽造的新聞。無獨有偶,法國心理學家Jane Piaget 曾經清楚記 得他的保姆在香榭麗舍大街上擊退過綁匪,但多年後保姆坦言那完全是她捏造的。

以上證據表明,我們記得經歷過某件事情,並不代表那件事情真的發生。因

此,需要檢驗記憶中的事件是不是真的發生,如果記憶是虛構的,它當然無法成 為同一性的標準。記憶理論家定義了真實記憶和表面記憶(apparent memory):

真實記憶指的是一個人對經歷某件事情的記憶直接由事件本身引起;表面記憶指 對不存在的事件的記憶,或不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記憶。只有真實記憶可以連結經 歷事件的我和現在的我,成為同一性的標準。

一個記憶成為真實記憶的條件,就是擁有記憶的人和經歷事件的人是同一的,

但這就如Bishop Joseph Butler 所言,此處造成了循環,記憶本身以個人同一性作 為前提。需要真實記憶來檢驗同一性,但要想檢驗記憶是否真實,需要事先知道 同一性。「每個人都應該真正覺得它是不證自明的,有關個人同一性的意識是預 設的,因此不能用來形成個人同一性,就算在另外一個例子中也不可能形成真理,

因為這些都是預設的。」(Butler B. ,1975) 在此,個人同一性的記憶理論遇到了 循環論證的詰難。

(三)對於同一性來說,記憶是不夠的

雖然許多哲學家支持心理連續性理論,但也認為Locke 所說的經驗性記憶不 足以構成個人同一性的標準。Locke 認為個人同一性是獎懲的必要條件,意味著 一個人只需對他記得的事情負責,即有意識做的事情。而且個人同一性是恰當問 責的充分必要條件,除此之外不存在任何藉口或可減輕罪責的可能性。但這個聲 稱與日常思維存在分歧,並且會導出道德上令人反感的結論,因為這意味著一個 罪犯可能會因為一時失憶而逃脫他應得的懲罰。

Locke 認為,這是因為日常思維沒能分清人類和人的概念。我們通常不會懲 罰一個瘋子清醒時犯的罪,或懲罰一個清醒的人瘋癲時犯的罪,但我們不會否認 我們在處理同一個人的事情。Locke 承認這一點,但認為這不足以構成對他的反 對,反而證明了他對人類和人在普通思維中概念混淆的聲稱。也就是說,如果同 一個人類在不同時間有不同的無法互通的意識(incommunicable consciousness), 那麼同一個人類就可能在不同時間是兩個不同的人。但這很明顯,是不可能正確 的,我們確實有藉口或減輕刑罰的概念和理由,即使他擁有犯罪的記憶。而即便 罪犯因為酗酒等失去了犯罪的記憶,我們也有理由懲罰他。Harold W. Noonan 認 為,我們之所以認為懲罰瘋子清醒時做的事情是不對的,是因為懲罰只能給予那 些有理智的人,那些可以理解懲罰意義的人 (Harold ,W., N. ,2003: 41)。況且瘋癲 的開始和結束並不涉及失憶,根據記憶理論,這並不該被分為兩個人。

Locke 的個人同一性理論作為一種道德和法律責任理論是失敗的,部份原因 在於他過分訴諸於記憶,而記憶僅僅是眾多心理因素的其中之一。正如萊布尼茲

認為,記憶對道德來說不是必要的,並且因此對個人同一性來說也不是必要的。

6假如我忘記了關於我的全部,甚至包括自己的名字等基本信息,需要通過別人 的教導來學習我之前所有的信息和狀態,但我仍然可以保留我的權利,而不需要 先失去這些權利,再重新繼承。也就是說,就算我失去了記憶,我仍然可以保持 道德同一性,維持同一個人(Leibniz, G. W. ,1981: 237)。

因此,記憶理論後來被發展為心理連續性理論,即認為在定義個人同一性的 時候,不僅要考慮到經驗記憶,還需要涉及其他類型的心理事實(psychological facts)。除了記憶之外,還有許多其他類型的直接心理連接,比如意圖(intention)

和之後的行動之間的連接等。普遍來講,過去的因素和現在的心理特徵之間的任 何因果聯繫,都可以被歸為心理連接的概念。

6 萊布尼茲認為個人同一性是道德責任的定義基礎。構成人和野獸身體的實體形式與靈魂是不同 的,它們無法反思,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此無法發現必要的和普遍的 真理,因而沒有道德品質。有智慧的靈魂知道自己是什麼,並可以指稱自己,不僅形而上地保持 和存在著,而且能在道德上造就同樣的人。因此,根據萊布尼茲的觀點,要成為同一個人,僅保 持同一個實體是不夠的,還必須在道德上保持同一,面向懲罰和獎賞(Leibniz, G. W. ,1981: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