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空洞( empty )問題

第五章 Parfit 的關係 R 理論

二、 空洞( empty )問題

(一)空洞問題

Parfit 和 Nozick 一樣,考慮了俱樂部的案例。假如某一曾定期舉辦聚會的俱 樂部停止活動,幾年後,俱樂部的某些成員組成了一個具有同樣章程的同名俱樂 部,那麼究竟是原來的俱樂部重新開始活動,抑或僅僅是一個完全相似的俱樂部 成立了?Parfit 認為,「是否是同一個俱樂部」這一問題,既不真也不假,沒有確 切答案。

雖然問題無法得到答案,但Parfit 認為我們實際上已經擁有了關於該俱樂部 的全部信息。對於俱樂部的連續存在來說,重要的是有成員、並且成員按照章程 舉辦聚會。假如我們已經知道該俱樂部的規則,並且知道有人在按照規則舉行聚 會,那就已經知道了關於該俱樂部的一切,而無需回答是否是同一個俱樂部這一 問題。

Shoemaker 描述過一個類似的案例。1944 年,德國人摧毀了佛羅倫薩的著名 大橋。六年後,政府修復了這座橋。現在,在原址上矗立著一座與原橋設計完全 相 同 的 橋 , 採 用 文 藝 復 興 時 期 的 技 術 建 造 , 其 材 料 也 部 份 是 原 橋 的 石 頭 (Shoemaker S. ,1963)。如果以上事實都很清楚,那麼這座橋究竟是不是原橋呢?

Parfit 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爭論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對或錯是荒謬的。我們可以 認為它與原來的橋是同一座橋,也可以認為是一座新建的橋,答案沒有對錯之分。

這就是同一性的邊緣情況,就像禿頂或胖瘦的邊緣情況一樣。

僅管無法回答問題,卻擁有所有信息,Parfit 將符合這一點的問題成為「空 洞問題」。當提出空洞問題時,對該問題的不同回答僅僅是對事實或結果的不同 描述,因此無需回答問題,也能掌握一切信息。

因為空洞問題沒有答案,因此我們可以賦予它答案。當我們決定說它們是同 一個俱樂部,或不是同一個俱樂部的時候,並非持有兩個觀點,也並非在兩個事 實中進行選擇,而是在對同一事實的兩個描述中進行選擇。

(二)個人同一性問題是空洞問題

現在的我和一百年後的我,無論物理聯繫還是心理聯繫的程度,均處於遞減 關係中,那麼我死了嗎?我和一百年後的人是同一個人嗎?Parfit 認為在還原論 者看來,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也許會是不確定的。

所謂還原論者,即認為時間中的個人同一性這一事實在於某些更特定事實的 成立,並且這些事實能夠在不經預設這個人的同一性的情況下得到描述,或者在 不經公開主張這個人生命中的經驗為這個人所具有的情況下得到描述,甚至在不 經公開主張這個人存在的情況下得到描述。這些事實能夠以一種非人格的方式得

到描述(Parfit , D., 1984: 210)。最主要的還原論觀點即為物理連續性主張和心理 連續性主張。

Parfit 從 Williams 對心理連續性理論的詰難入手,討論了譜系,即一個一系 列事例構成的域,譜系中的每一個事例都與其相鄰事例非常相似(Parfit , D., 1984:

231)。

首先,構建一個心理譜系,類似於一個直角坐標系,在靠近原點的案例中,

A 會經歷細微的心理變化,正如普通人每天經歷的一樣;而在遠端的案例中,A 會經歷極大的心理變化,以至於變化後的人B 與 A 完全不存在任何心理連續性。

這個譜系中每兩個相鄰的案例之間的差別都是極其微小的,以至於很難決定究竟 哪些案例中A 會生存,哪些案例中的變化會使 A 停止存在。

Parfit 指出,在這個譜系中,似乎存在累積難題或者沙灘悖論(Parfit , D., 1984:

231)。因為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經歷心理變化,我們也都能夠同意,微小的心理 變化無法使我們停止存在。那麼累積足夠多的小變化,就會影響同一性了嗎?量 變和質變的邊界值在何處?將個人同一性案例類比於沙子和沙堆的區別,我們並 不認為一堆沙子要麼是沙堆,要麼不是沙堆,其中存在邊際事例。在邊際事例中,

「是否是沙堆」這個問題沒有明確答案,你可以說它是沙堆,也可以說它不是沙 堆。個人同一性的心理譜系也是一樣,在譜系中間區域的案例中,「A 是否將死 去」沒有固定答案,只要我們知道了A 和作為結果的人的心理連續程度,知道特 定聯繫是否會成立,就已經知道了所有事實。「A 將活著」和「A 將死去」並非 兩種可能性或兩種看法,而僅僅是針對同一事實的不同描述。因而,心理譜系下 的個人同一性是一個空洞問題。

接著,Parfit 又針對物理連續性理論,構建了一個物理譜系,其中包括物理 連續性的所有不同可能性。與心理譜系相似,在該譜系中的近端事例中,A 身體 中極少的細胞將會被替換;而在譜系的遠端事例中,A 身體的幾乎所有細胞都會 被替換。假設根據大多數人的直覺,在譜系的近端事例中,這個變化正如普通人 每天都在經歷的,因此作為結果的人就是A;而在遠端事例中,作為結果的人與 A 沒有物理連續性,因此不是 A。那麼對於譜系中的居中案例呢?

於是,Parfit 在這裏得出了和心理譜系相同的結論。在這個域的任何中心事 例中,「A 是否將死去」這一問題沒有答案,但我們已經知道會發生什麼了。我 們知道A 身體中某一比例的細胞將會被替換,也許某一比例的大腦也會被替換,

這就足夠了。我們無法回答作為結果的人是否是A,抑或是一個與 A 相似的人,

但這並不重要,無論是不是,從事實上來講都沒有區別。

最後,Parfit 聯合以上兩個論證,考慮了另一個涉及物理的和心理的聯繫性 兩者在程度上的各種可能的變化領域,即聯合譜系(Parfit , D., 1984: 237)。譜系 中的近端事例正如正常人的生活,A 經歷微小的心理和物理變化,並且我們都相 信作為結果的人還將是A;遠端事例中,A 將經歷巨大的心理的物理變化,以至 於作為結果的人與A 不具備任何心理和物理連續性。

Parfit 認為,無論是物理譜系、心理譜系還是聯合譜系,如果反對他的主張,

認為個人同一性並非空洞問題的話,就需要給出一個連續性的關鍵比例。連續性 低於這個比例,作為結果的人就不是 A,而是一個與 A 有些相似的他人;連續 性高於這個比例,作為結果的人就無庸置疑地是A。但我們很難相信存在這樣一 個明確的量變到質變的點,很難接受有一個關鍵的決定我們能否生存的細胞,或 一個關鍵的心理變化程度。因此Parfit 認為,在還原論的一些情況中,關於個人 同一性的主張既不真也不假,個人同一性並不一定有確定的答案。也就是說,只 要我們知道關於心理連續性和物理連續性的一切事實,就已經知道了一切。至於 是否是同一個人,只不過是對同一個心理連續性加上物理連續性事實的不同描述 而已,從事實上而言並無差別。因此,個人同一性並非總是確定的,在某些情況 下,這會是一個空洞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