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心理連續性與物理連續性

第六章 筆者的觀點

三、 心理連續性與物理連續性

(一)心理連續性與物理連續性的關係

筆者認為,人和其他存在不同的一點在於,人不僅是不斷發展的,而且具有 意識及自我意識,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連續存在。這種意識依賴於實體存在,因此 無法將物理條件和心理條件完全割裂。一個人,與其說是一具身體或一系列人格,

不如說是一段歷史,一個貫穿時間的統一整體,即自我組織的過程,其中包括記 憶、信念、人格等心理要素的具體內容及其形成過程,也包括承載著這些心理要

素的實體的發展過程,即可以追溯其歷史的存在。

對於作為載體的實體,一般來講它是身體,但我們也可以設想它是機器或電 腦程序等等。沒有載體,心理要素無法實現存在,心理要素是因為物理而具象化 體現出來的,正是大腦的生理過程或機器的運轉支持著我們的心理進程。心理狀 態的存在依賴於特定的物理基礎,那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包括物理、化學、生物 甚至是社會的因素,而物理要素的改變也總是伴隨著相應心理狀態的改變,現在 的感知就會影響之後形成的記憶的內容。

如塞爾所言,全部心理現象,包括慾望、期待、經驗和愛恨等,無論有意識 的還是無意識的,視覺的或是聽覺的,無論是痛覺、觸癢覺或思想,乃至我們全 部的心理生活,都是在腦中進行的過程產生的。(楊音萊(譯),2006:10)根據 研究表明,高智商人類的大腦構造和工作方式與普通人不同。他們大腦中與高階 認知相關的部分連通性比普通人大腦強,大腦中前腦島(anterior insula)和前後 帶回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ices),即與情感共情相關的神經網絡比普通人的 大腦更多參與了信息的傳遞,前額皮質被激活的方式也與其他人不同。抑鬱症儘 管是種心理疾病,也與大腦相關,科學家們認為抑鬱症是由腦部的某些化學物質 失調引起的,比如用來幫助調節情緒的血清素等等。一些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 的大腦中與獎勵和記憶有關的區域神經連接較弱,而與懲罰相關的區域神經連接 較強。另一個研究則發現,抑鬱症患者大腦裡控制注意力和情緒的區域異常活躍,

這可能是患者的負面想法揮之不去的原因。

心理要素也會影響物理因素,人類的急性應激反應就是如此。蹦極玩家在蹦 極後會立刻產生胰島素抵抗,以確保逼迫糖分進入大腦;給200 名學生講課的壓 力會令大學教授的炎症標誌物數值增高,阻止外部侵入物通過傷口進入體內,正 是這些應激反應給予了人類面對威脅的生存優勢。自主神經系統是一個控制諸如 血壓、呼吸和消化等意志無法控制的過程的神經網絡,在協調急性應激反應中起 著關鍵作用。在恐懼或憤怒時,負責「戰鬥或逃跑」反應的交感神經活動的活躍 度會暫時上升,而負責「休息和消化」反應的副交感神經活動活躍度則會下降。

17

心理要素和物理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沒有物理載體之間的聯繫互動,

沒有與世界的體驗,我們無法區分記憶或是幻想,無法區分自己和他人。但沒有 心理要素的單純載體,也不滿足作為一個「人」的條件。

17 來 自 微 信 公 眾 號 利 維 坦 2019 年 9 月 18 日 的 推 送 「 長 期 壓 力 如 何 影 響 大 腦 ? 」,

https://mp.weixin.qq.com/s/7f4wMw3h2hcsqxIMF3lMQg.

(二)同一性的關鍵在於心理連續性

由於物理條件只是心理要素的載體,並且容易改變,比如整容或者進行意識 轉移等。關於人類的意識,目前神經科學界依然達成共識,認為人的意識是神經 網絡中信息傳遞的過程的表現。部分神經科學家指出,人主要的精神活動,比如 學習、記憶和意識,都在大腦中發生的純粹電化學過程。因此,從理論上說,如 果我們可以將腦中的信息與進程從身體中分離出來,那麼我們的心智就不再受制 於個體功能與壽命的局限性18。所以物理載體在判斷個人同一性中並不重要,關 鍵在於心理要素同一性。但正如上文所說,記憶是不可靠而且容易改變的,正是 因此,以Locke 為代表的記憶理論才會面臨諸多質疑。包括 Parfit 在內的許多哲 學家似乎都認為,失憶則意味著沒有連續性,缺乏對其他心理要素的考量。(王 新生(譯),2005:410)因此,筆者認為僅僅以記憶作為個人同一性標準是不夠 的,而應該是眾多心理要素的合集,包括記憶、人格、能力和習慣等等,一切屬 於心理的成分。

當然,記憶也是十分重要的。正如休謨所說,記憶像我們指出我們各個不同 知覺之間的因果聯繫,因此,與其說記憶產生了個人同一性,倒不如說它發現和 揭示了個人同一性。只有借助記憶,才能在發現和揭示個人經驗之間的因果聯繫 的同時解釋並顯現個人意識的統一性(徐向東,2006:345)。我們借助記憶進行 自我反思,發現存在於不同時間點或時間階段之中的「我」的內在聯繫,從而對 自我形成觀念。

睡眠問題也是心理連續性理論面對並無法迴避的主要詰難之一,我們幾乎三 分之一的人生都在睡覺。Negal 提出了「白晝-個人概念」,這種人的存在一定涉 及一個不間斷的意識流,並且睡眠就等於死亡。(王新生(譯),2005:416)儘 管Parfit 回應稱,睡眠導致的意識流間斷並不會毀掉心理連續性,(王新生(譯), 2005:416)但筆者認為,睡眠中的意識流並沒有間斷,睡眠中的人依然是具有 意識的。正如電腦處於待啟動狀態時,我們不會認為其中的程序不存在一樣。有 一種夢境被稱為清醒夢境(Lucid dream),做夢人知道自己在做夢,並且有些清 醒夢者聲稱可以控制自己的夢。研究發現,與普通的睡眠相比,清醒夢者在清醒 夢境中的條理更加清晰,並且他們的大腦表現為在某些特定頻率上更為活躍——

大腦中與自我反映和自我評價有關的區域更為興奮。科學家甚至將清境夢境稱為

「意識的混合形態(hybrid state of consciousness)」,表明整個大腦的交流有所加

18 來 自 微 信 公 眾 號 : 利 維 坦 2019 年 7 月 2 日 的 推 送 「 人 死 後 意 識 可 以 複 製 嗎 ? 」,

https://mp.weixin.qq.com/s/DHUVzS365qwjgWxvVb48pQ ( 原 文 見 medium.com/swlh/memory-neuralink-and-immortality-of-consciousness-834bb1e62e1d).

強。

當然,大多數時候我們並記不起來夢到了什麼,只是在清醒之後感到一種剛 剛做了夢的感覺。睡眠研究者們將最初的模糊感覺稱為「白色夢境」,認為其真 實本質是一個科學之謎。白色夢境可以發生在睡眠週期的任何階段,更有可能發 生在快速動眼睡眠期間。研究者認為,白色夢境並非反應記憶的缺失,而代表不 同睡眠狀態之間的界限,由一種沒有具體感官內容的基本意識形式構成,類似於 意識知覺的最簡形式。19因此,處於夢境中的人並非完全無意識,相反,在睡眠 中,大腦處於有意識、有知覺的狀態。當我們考察一個處於睡眠狀態的人時,我 們會傾向於認為這個人依然具有意識,只是並非明顯表現出來的狀態,而是潛在 的、待激發的狀態。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是一個連貫的意識流,僅管天生依賴大 腦存在,但並不一定依賴於大腦。

(三)歷史因果鏈條

但筆者並不認同 Parfit 的觀點,即任何原因都可以造成連續性。Parfit 觀點 的錯誤之一就是,認為任何一種因果依賴都足以導致心理上的連續性和/或聯繫 性。因為如果是這樣,那麼聽過我說話、聽過我講述自己經歷的每一個人都與我 某種程度心理連續。一個人的經驗可以引發另一個人的經驗,僅管兩個經驗之間 存在因果聯繫,但依然分屬於兩個人,而無法在兩者間構建同一性。根據 Parfit 的觀點,只要確定(1)是否有足夠程度的心理連續性,(2)是否基於任何原因 因果關係,(3)是否無分支,如果三個條件都能滿足,那麼就有個人同一性。這 種因果關係的依賴過於寬泛,需要加以限制。筆者認為,因果關係應該具有歷史 的要素。

Donald Davidson 在「Knowing One’s Own Mind」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沼澤 人」案例。有一天A 在沼澤邊散步,突然一道閃電同時擊中他和旁邊的一棵樹,

將 A 劈死,同時產生某種特殊的反應,產生了一個和 A 一模一樣的複製品,

Davidson 稱之為沼澤人。(Davidson, D. ,2001) 沼澤人擁有 A 的記憶,認得 A 的 朋友,像A 一樣行動,但他並沒有思想,無法認出任何人或記得任何事,不認知 任何事情。(Davidson, D. ,2001:19) 也就是說,雖然沼澤人擁有和 A 一樣的心理 狀態和心理要素,但此處的因果關係僅僅是一道閃電產生的化學反應,缺少歷史 的因果關係。當沼澤人像A 一樣說話的時候,由於缺少歷史的認知和學習過程,

他並不知道這些話語的意義。因此 Davidson 主張,如果無法複製學習的過程,

19 來自微信公眾號利維坦 2019 年 5 月 5 日發布的推送「那些你記不起來的夢可能從未存在」,

https://mp.weixin.qq.com/s/jay6Ffz84_xMgJ3rJibV_g.

也無法真正複製意義。筆者認為,沼澤人說明了歷史的因果鏈條對個人同一性的 重要性,如果沒有歷史因果性,產生的僅僅是一個Scott Campbell 所說的「隨機 者(Random)」(Campbell, S. ,2005),而非真正的同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