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中共文化安全的戰略架構

第一節 導引社會思想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7

第肆章 中共文化安全的戰略架構

第一節 導引社會思想

壹、發展中國的民族主義

中共自 1979 年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在經濟上取得令世人囑目的重大成 就。同時,此一經濟改革也推動了中國大陸的思想、政治、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社 會結構開放性轉變。但是,到了 1989 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緊縮的政治 氣氛再加上中共當局的支持與鼓勵,使得中國大陸的社會思潮,又轉向新一波的 保守主義與愛國主義的討論。民族主義的氛圍,再度散發並籠罩住中國大陸。112

一、發展民族主義

美國學者杜贊奇(Prasenjit Ouara)從民族主義與現代化之辯證整合的觀點,

即從歷史與民族主義相互整合的角度,「解構」(de-constructing)中國的民族觀。

他主張現代民族認同的內容與形式,是一種在現代民族國家架構內,與歷史認同 相互對話後的產物。從這樣的理解來觀察中國,他認為 1911 年民國革命之前,

中國知識份子對民族主義之辯論,是民族國家現代觀點與傳統原則的歷史觀點的 辯論。從這個角度分析,杜贊奇認為,國民黨和共產黨二者都是民族主義者,而 二者意識形態鬥爭的重要形式,就集中在較量各自將多少的歷史予以轉化,或是 把各自的革命理念化成為民族觀念。113

儘管杜贊奇所提出來的觀點,對吾人研究中國民族主義問題很具有啟發性,

112鄭國智。《中共對臺統戰策略之研究:公元 2000~2002 年》。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2 年。

113Praseniit Duara 著,王憲明等譯。《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年,頁 87-9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但須注意到杜贊奇的理論,是一種對民族主義者主觀認知層面所作的分析他強調 的是菁英對歷史的操縱而形成的民族概念。然而,造成這種認知的客觀因素是不 能忽視的,吾人仍必須顧及時代、環境對中國催逼了什麼要求之後,再進行主觀 層面的分析。以下即針對中共建政後,依照客觀環境對中共政權所形構的重大現 實問題的角度,來分析中共的民族主義發展軌跡,並加以適當的詮釋。

(一)毛澤東時期的民族主義

事實上,一般的早期西方學者,即認為毛澤東的共產主義是一種民族形式 的共產主義,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Signification of Marxism)即為其顯要特 徵。然而,中國這種自毛澤東以降的「民族主義復興」現象,並非只孤立地在中 國大陸發生。在冷戰結束後的一段時期裡,世界政治發展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 形形色色的民族主義情緒,在全球範圍內抬頭:伴隨著各地區對自己傳統文化價 值的重新肯定,在後冷戰時期的國際大環境中,民族主義復興成為主要國際潮流 之一。

「東方」做為一種西方的社會科學概念,常以「亞洲條件」或是「亞細亞生 產模式」來進行論述;這也是馬克思和韋伯(Max Weber)認知東方的來源。簡 言之,東方社會是被西方社會視之為落後、缺乏社會變遷、未現代化、以及沒有 中產階級文化、沒有市民社會的社會,並以這些認知做為其對「東方」在民族識 別上的特徵。從這裡開始,「東方」在概念上代表的是一種「差距」的集合或是 一連串缺失的表列,缺乏社會階級、缺乏私有財產、在生產模式中缺乏歷史變遷。

114此外,在馬克思和韋伯的觀念中,東方的國家政治,尚是專斷及具有不確定的 性質。

自古以來,東方從來沒有做為一個單一的世界存在過。可是,在現實世界上,

東方一詞確普遍存在。這中間所顯示的意義,乃在於東方是被當做西方的對立面

114董立文。《論九十年代中共的民族主義》。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

而提出來的一一原來西方人使用東方的概念,在於表達落後、停滯之意。但是,

長期以來,非西方的各族人民,受到西方先進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優勢壓迫 之下,所產生出來的逆反心理,也會使用東方這個詞,來向西方人表違反抗強權 與保存自己文化傳統的意願。

從哲學的層次而言,民族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基本上是相對立的。民族主義以 縱向的標準,意即從民族性,來劃分人類;馬克思主義以橫向的標準,亦即從經 濟,來劃分人類。115因此,民族主義將革命建立在民族意識上,而馬克思主義將 革命建立在階級意識上,二者是不相容的。事實上,民族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也是 依循不同的工業化理論,並對現代社會提出相異的政治綱領。但從這個層面看,

民族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卻也都是在面對資本主義工業化社會時,所提出來的對 應之道。二者最重要的共同之處,在於對新工業社會秩序合法性的無效,具有共 同的認知。這裡的合法性即為經濟上的自由放任。而二者最重要的相異處,則在 於對國家角色認知的不同,民族主義視國家為滯後發展地區人民( the late developers)無可取代的保護者,在這一點上,也恰恰好與馬克思主義相反一一在 處理如何保證滯後發展地區如何順利工業化的問題上,馬克思主義拋棄了國家。

從上述對「東方」與「西方」之對立關係的歷史詮釋,以及從「馬克思主義」

與「民族主義」的哲學性內涵本質的相矛盾關係之說明,吾人應可清楚地得出以 下論點:毛澤東所提倡之中國民族主義,對於西方社會及馬克思主義者來說,存 在著意識形態上的敵對意識,也存在著政治立場上的對立關係。故對於毛澤東將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思想意涵,迄今西方學界仍存在若以下三種主要的不同 詮釋方式:116

1.表示毛澤東犧牲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而以中國傳統與現實為優先。

此說以舒勒(Stuart Schram)為代表。

115禹建萍。〈全球化時代的國家文化安全〉。《河南工業大學學報》,(4)。2007 年。

116董立文。《論九十年代中共的民族主義》。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0

2.是毛澤東為了跟國際派作權力鬥爭,所想出來的陰謀。此說以諾斯(Roben North)為代表。即認為毛澤東之民族主義,本質上只是政治鬥爭的工具,而非 真正的以民族認同訴求為出發的民族主義。

3.是毛澤東為了使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適用於特殊民族條件,所創造的理 論公式。此說以奈特(Nictick Knight)為代表。

但在事實上,這三種說法互不衝突。也就是說,在不同時期,對不同的對象,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不同的意涵。但是,就本文此處的主題而言,則須對 上述的第二種說法的意涵,再做進一步的說明。有關毛澤東提倡中國的民族主 義,是為了跟國際派作權力鬥爭的說法,筆者認為其意義應集中在毛澤東把民 族、國家與階級結合起來,形成一套中國式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學說。而毛澤 東運用這套把民族、國家與階級相結合起來的學說,雖然在中國民族主義革命的 反帝國主義與反殖民主義兩個目的上,獲得初步的成功,但毛澤東卻在「現代化」

這個目標上,則走入岐途,並遭遇嚴重失敗,尤其是走了十年「文革」的「曲折 道路」,使中國之「現代化」嚴重滯後。

1970 年代後期,鄧小平領導中共政權,總結毛澤東有「現代化」這個中國民 族主義目標上的錯誤經驗,重新以新的理論思想引導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現代 化」。

(二)鄧小平時期以後的民族主義發展

在如何使落後發展的中國走向「現代化」這個問題上,鄧小平做了以下兩個 戰略選擇(或稱「道路」選擇),而這兩個選擇,對後來中國大陸的社會、經濟 發展,產生不同於毛澤東時期的極大正面影響:其一是,鄧小平選擇了借用資本 主義的經濟建設手段為工具,來建設中國的現代化,並將這個借用資本主義建設 工具的歷史階段,定義為「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以此避開毛澤東所曾經嚴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1

反對的「走修正主義路線」的黨內批判,為其正要大力推展的「改革開放」路線,

摒除理論思想上的致命攻擊。其二是,鄧小平同時選擇了繼續走毛澤東的中國民 族主義道路。

並且,對於以上二個戰略選擇的「相結合」鄧小平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 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來做統一和總結。至此以後,「有意識地發展中國民族主義」

之戰略路線(道路),在中共內部對於中國未來之政治、社會發展道路選擇之爭 辯上,獲得了決定性的優勢與地位保證。

伴隨著鄧小平改革開政策所帶來的現實成就與收獲,鄧小平的繼任者江澤 民、胡錦濤等,均繼續沿用鄧小平的上述戰略路線迄今。而「有意識地發展中國 民族主義」,即依照中共的政治利益詮釋,來發展中國之民族主義,乃成為當今 中共對中國大陸社會,進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導引的主要政策內涵。

二、發展愛國主義

當今中共為了動員大陸人民繼續擁護中共政權統治的合法性地位,正持續對 大陸社會大力宣揚「愛國主義」。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不同,它不是一種理論,

也不是一種意誠形態,而僅是對民族國家表現忠誠的行動、姿態,或奉獻和承諾 把 1990 年代,面對中國大陸之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的巨大變革,中共的愛國 主義在思想領域上,成為解決中共統治危機的一帖靈藥。所以吾人可以說:中共 的愛國主義是毛澤東思想的一種面貌,是鄧小平理論體系的一個輔助說明,在 1990 年代,則是「江澤民領導核心」的一個精神支柱。

本文以下將從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之關係,及愛國主義的淵源與發展情況兩

本文以下將從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之關係,及愛國主義的淵源與發展情況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