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大陸文化安全的建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大陸文化安全的建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國際事務學院.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立. 邱坤玄. 博士.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中國大陸文化安全的建構 Ch. engchi. i Un. v. 研究生:張竣程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七月.

(2) 摘要 中共中央於 2006 年 10 月 11 日第 16 屆 6 中全會中,通過綱領性文件《中共 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其目的,表面上是在有 系統化地規劃出「和諧社會」的理論、圖像與願景,從而提出現階段「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的新戰略思路。但實際的目的,除了是在建構以胡錦濤為核心的第四 代領導集體的實踐型意識形態,確定第四代領導集體的工作重點之外,最主要的 是要在解決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造成的社會矛盾、 「社會不和諧」 ,並從經濟建設為 唯一核心走向突出社會建設,以因應改革開放以來所產生的各種「失衡」與社會 矛盾擴大,維持大陸的社會穩定。 對此中共中央早於 2004 年第 16 屆 4 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 政 治 大. 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除具體列出中國大陸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即當前社會「不. 立. 和諧」的主要矛盾外,並將「政治安全」 、 「經濟安全」 、 「文化安全」與「資訊安. ‧ 國. 學. 全」,列為當前中共國家安全戰略管理之四大支柱。為什麼「文化安全」於當前 之中共國家安全戰略管理中,有如此突出的角色地位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文. ‧. 化管理」的內在性質,以及前揭戰略環境變化所引致的中共對其國家安全弱點與. sit. y. Nat. 缺口的新的新戰略憂慮,兩相交疊的結果。. io. er. 前揭《決定》中所提出的大陸社會當前諸多「不和諧」問題,表面上是分別 屬於經濟、社會發展政策,以及在大陸隸屬於行政管理(國務院)範疇的法制建. n. al. Ch. i Un. v. 設、行政監察(反腐敗鬥爭)、社會教育、反滲透(安全情報)等事務性工作,. engchi. 但實際上,中共在此是以精神導引面向的「意識形態鬥爭」之戰略高度,將之做 政策概括。透過此《決定》所新形成的戰略管理架構是:對外反制導引社會不穩 定的「和平演變」因素,對內則重新向人民「畫大餅」一一更系統化地規劃出中 共做為「現代化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社會」之理論、圖像與願景,爭取政治 認同。並以「文化安全」的機制運作,做為此項國家安全戰略管理的主軸。為何 「文化安全」是中共此一新「意識形態鬥爭」戰略部署的核心呢?這與「文化安 全」的「軟實力」本質直接相關。文化的「軟實力」性質,主要是相對於硬實力 而言的。因為文化具有引導、激勵、凝聚等功能,對社會大眾可以「起著『隨風 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發展文化軟實力不能依靠強制或者行政命令,那 樣就違背了文化軟實力的發展規律。」故中共對其「文化安全」的把握,才是其 i.

(3) 把握此一新波「意識形態鬥爭」的前提。 綜合而言,「文化安全」的相關政策作為,對於當今中共國家安全戰略的地 位,將越來越重要。其主要原因是中共政權的外在環境(經濟全球化、資訊化科 技革命、國際格局變遷等) ,與上述內在環境之變化交互影響、交互作用的結果。.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關鍵字:軟實力,文化安全,文化戰略 ii.

(4) 目. 錄. 摘要.............................................................. ⅰ 目錄. ⅲ.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章節安排. 12. 第二章 中共文化安全的理論基礎. 14. 第一節 中共的國家安全取向. 14. 立. 政 治 大. 第二節 文化安全之內涵與特徵. 17. ‧ 國. 學. 第三節 中共的文化安全戰略概念. 26. Nat. n. 第三節 中共文化安全的決策機構與決策行為者. Ch. 第四章 中共文化安全的戰略架構. 31. er. io. 第二節 中共文化安全的機制架構. al. 31. sit. 第一節 中共文化安全的政策. ‧. 第三章 中共文化安全政策的機制與管理. y. 第四節 國家安全與文化安全關係. 21. engchi. i Un. v. 39 48 57. 第一節 導引社會思想. 57. 第二節 對「文化軟實力」之競爭進行戰略管制. 66. 第三節 傳播媒體之管制. 74. 第四節 對台文化安全之戰略管理. 79. 第五章 結論. 8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9.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 94. 參考文獻. 101 iii.

(5)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條件。文化的生存狀態不僅積澱著一個民族和 國家過去的全部智慧和文明成果,而且還蘊含著它走向未來的一切可持續發展的 文化基因,是其存在和發展的全部價值與合理性之所在。因此,一旦這種文化遭. 治 政 大 就構成了國家文化安全的全部內容和意義。進入新的世紀,全球化的浪潮席捲世 立 界各個角落,而美國做為全球化的一個「滋生物」、「怪胎」和「陷阱」,成為 遇威脅和侵略,則必然要給民族和國家帶來深刻的文化危機和民族危機,從而也. ‧ 國. 學. 資本掠奪的一種新的當代形態,並直接威脅著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作為重要的國家議程,成為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國家共同的行. ‧. 為邏輯。在當前英語媒體壟斷全球傳媒市場,廣大發展中國家文化入超嚴重的現. sit. y. Nat. 狀下,英語文化正在侵入其他民族語言的文化領地。全世界 6800 多個語種中有. al. er. io. 40%的語種所代表的文化正面臨著生存危機。1發展中國家從本土文化受到侵蝕出 發,批判自不待言,然而世界最大的文化出口國美國仍然感到文化不安全,也時. n. iv n C 時發出西方文化走向衰落的預言,這就值得反思了。從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 hengchi U 落》,到湯恩比的《歷史研究》,到杭廷頓的《文明的衝突》,西方學者不斷以. 超前的眼光批判西方文化正在被東方文化「新陳代謝」,揣測東方文化可能取而 代之而對其構成的威脅。除了一貫執行的海外文化市場開拓以外,911 之後,美 國更是感受到國際形象下滑帶來的危機,繼而開展了一系列「文化復興計畫」; 2. 法國是處於西方文化體系中的歐洲強國,面對美國文化的擴散,法國也認為自. 己不安全,繼而構建了以保護法語純潔性為核心的法蘭西文化振興體系;東方國 家韓國、日本更認為自己不安全,由此誕生了日本漫畫產業和韓劇、日劇向世界 1. David Harrison,Geographic Magazine,Oct.2007. 911 後,美國政府為應對恐怖主義行動和反美主義情緒,制定了一個通過文化外交改善國際形 象的「文化復興計畫”,成立於 2003 年 7 月的美國國務院文化外交諮詢委員會是該計畫的執行 機構。 1. 2.

(6) 的廣泛傳播;和平崛起中的中國同樣感受到了不安全,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大規 模發展,成為儒家文化復興和中國軟實力戰略的一部分。正是由於這種「普遍不 安全感」的存在,處於世界文化格局不同位置的國家在文化安全的維護上體現出 了驚人的相似性,而要實現國家的文化安全, 「不單在於要造就一種安全的現狀, 還要造就一種安全的心態」。 然而,在判斷本國文化是否安全時,民族國家卻往往會陷入認知的困境,這 裡,文化「安全」與「不安全」的界限難以分辨。 以當前的文化現象為例,美國好萊塢電影為什麼在英國人看來是大眾文化的 「自由流動」,而在許多國家看來是「文化入侵」?印度寶萊塢電影對整個印度 次大陸甚至中東國家影響深遠,卻為何沒有像美國文化在中東地區引起「文化衝. 政 治 大 起亞洲國家「文化入侵」的恐懼?拋開意識形態、國家利益因素的影響,在認知 立. 突」?韓劇、日劇的影響力在亞洲地區正日益與美國影視劇抗衡,又為何沒有引. ‧ 國. 學. 層面上,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與「安全」概念本身的複雜性有關。. ‧. 貳、研究目的. 當今,以文化為核心內涵的「軟實力」競爭已經構成國際政治博弈的一個. y. Nat. io. sit. 重要戰略「制高點」。面對著文化在世界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不斷提升的. n. al. er. 現實,中國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力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 i Un. v. 力」,對內在不斷地提高國家文化原創能力,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對. Ch. engchi. 外還必須積極、主動地開展文化交流與交往。惟此,才能為國家文化的大發 展大繁榮創造一個有利的國際安全環境。 中國將文化安全當作非傳統安全問題來看待,並將其納入國家總體安全戰 略之中肇始於 2002 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大」。在這次大會上,中共一改過往 只注重軍事安全、政治安全為核心的傳統安全因素的觀念和做法,形成了既 包括傳統安全又包括經濟安全、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在內的「綜合安全 觀」,提出了「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的提法。 2004 年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則在對中國當時面臨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 進行深入分析的同時,又對非傳統安全的內涵做了具體而詳細的闡述,明確. 2.

(7) 提出要「始終把國家主權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確保國家的政治安全、經 濟安全、文化安全和資訊安全」。3 眾所周知,「軟權力」概念最早由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哈佛大學教授喬瑟 夫‧奈伊所提出,意指「在國際事務中運用媚惑代替脅迫實現所渴望結果的能 力。」奈伊指出,「要把軟權力看作是實施新的國家安全戰爭所能運用的最重要 的工具和手段,因此,絕不能低估軟權力在國際機制和維護國家安全方面的作 用!」4。對於「全球化」 ,特別是「美國化」的文化霸權力量入侵,中共學界體 會尤深,並將其提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視其為嚴峻的危機。 關於此節,中共過去動輒以「對外宣傳」因應之,且自三○年代以降的對外 宣傳績效,認為充當喉舌的共產黨宣傳工具,當可以發揮「細雨潤無聲」的功能,. 政 治 大 外有別」的策略操作。面對全球化大幅擠壓空間與時間的畛域,中共過去宣傳的 立 透過強勢作為進行之,這種類似傳播學的注射論作法,但究其實質,只是一種「內. ‧ 國. 學. 單一維度(single dimention)的理論與作為,早就在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場 域裡被逐步拆解。中共在對外宣傳的環節上,必須發展出一套攻守兼具的理論、. ‧. 戰略與體系,才能因應紛沓而來的挑戰。. 有鑑於此,中共學界近年發展出「文化安全」的理論,除受到中國大陸政府. y. Nat. sit. 的高度重視。在政策上,2006 年中共頒佈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 n. al. er. io. 劃綱要》中,已經將「文化安全」提升到國家利益的戰略高度,且成為組成國家. i Un. v. 安全的重要環節。同時,也被中共列為「國家社科基金『十五』規劃項目」以及. Ch. engchi. 「國家『211 工程』建設重點項目」。. 事實上,「文化安全」研究對於台灣學界而言,是一個較為陌生的領域。原 因在於此節涵蓋中國大陸區域研究、政治學與傳播學等面向,卻又不屬於這些面 向的核心要目。但此節攸關中國大陸的國家基本利益、國家戰略走向甚鉅,影響 也十分深遠。期能深究其義,掌握其變遷發展的脈絡,以利政府及相關部門妥為 因應。因此,本研究預期目的主要如下: 一、釐清安全、國家安全與文化安全三者的脈絡與定義。. 3. 中央文獻出版社。《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年,頁 289-290。 4 Nye,Joseph S.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2002,p176. 3.

(8) 二、釐清中國大陸學界是如何逐步建構文化安全。 三、釐清中國大陸文化安全是透過何種途徑進行建構。 四、釐清中國大陸建構文化安全的效益及可能威脅為何? 五、提出對於中國大陸文化安全的建議與評析。.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全球化是討論當代中國一切的問題和基礎。這不僅是因為全球化作為一種語 境,正在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我們思考問題的維度,更重要的是,全球化正影響. 政 治 大 世界的經濟結構,也深刻地影響世界上的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在全球化時代 立 著人類歷史改變的進程5。全球化作為一種改變世界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僅改變. ‧ 國. 學. 裡,一個國家的力量不再侷限於單項的國家實力,文化成為人類社會財富創造的 嶄新型態,同時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而文化國力作為軟實力(soft. ‧. power)已經成為國際力量平衡的重要因素。美國學者 Nye 提出將國家實力分為 「硬實力」與「軟實力」兩大類的觀點,「硬實力」是指支配性實力,包括基本. y. Nat. sit. 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科技力量等;至於「軟實力」,則是具有彈性的實. al. n. 的重要價值體系。6. er. io. 力,包括國家凝聚力、文化普遍被接受的程度等,從而使文化成為評估綜合國力. Ch. engchi. i Un. v. 文化並不是虛無的單純精神力量,它滲透於經濟組織和社會結構中,發揮著 動員、協調、調動、組織國力或者是蠱禍人心、渙散國力的作用。通常情況下, 當一個國家的民眾對主權國家的政治合法性有比較一致的認同感時,該國家的政 治體系就處於比較良性的運作狀態。反之,當一個國家的民眾對主權國家政治合 法性持懷疑的態度,國內的政冶壞境就會惡化並產生社會動盪,進而危及國家安 全。7 由於認識此節的重要性及迫切性,2004 年中共第十六屆四中全會確定,將「文 化安全」列為國家四大安全之一。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 5. 胡惠林。《文化產業發展與國家文化安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年。 Nye,Joseph S.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2002,p176.。 7 禹建萍。〈全球化時代的國家文化安全〉。《河南工業大學學報》,(6)。2007 年,頁 53。 4 6.

(9) 指出:8 始終把國家主權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堅決維護國家安全。針對傳統安全威 脅和非傳統安金威脅的關係相互交織的新情況,增強國家安全意識,完善 國家安全戰略,抓緊構建維護國家安全的科學、協調、高效的工作機制。 堅決防範和打擊各種敵對勢力的滲透、顛覆和分裂活動,有效防範和應對 來自國際經濟領域的各種風險,確保國家的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 全和信息安全。 顯見,中共當局除意識到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外,並將文化安全列為國家的重 9. 大問題來安排和部署,以確保中共得以取得明確控制權。 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 中心也體認到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漸出現的五大隱憂。包括:西方發達國. 政 治 大 改革」等旗號,有計畫的進行滲透、分化,公開性與隱蔽性相結合,全方位、多 立. 家對中國的文化滲透愈演愈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打著「民主、自由、人權、. ‧ 國. 學. 層次、多角度、多手法的進行滲透。10. 其次是網際網路成為西方文化滲透的主要工具及載體,西方發達國家憑藉佔. ‧. 據著信息傳播的制高點,利用即時聊天工具、電子郵件、網路論壇、線上廣播、 線上電視、電影以及電子商務等散佈各種詆毀、顛覆中國政權的信息,傳播煽動. y. Nat. sit. 性、破壞性言論和政治謠言,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中國民眾的文化思維和價值判. n. al. er. io. 斷;第三則是青年人、三失群體是西方文化滲透的主要對象。11這些西方國家針. i Un. v. 對三失群體急於尋求安慰及解脫的困境,利用傳媒對中國的民主建設、經濟發. Ch. engchi. 展、和人權狀況等大肆抨擊,憑藉已宣揚多年的「自由民主」意識,對一些民眾 進行反政府煽動,並給以廣泛的同情和輿論支持,對他們進行滲透。最後則是地 下非法文化組織活動有所蔓延,但盜版、盜錄層出不窮;以及影響社會穩定的不 良思潮,諸如迷信、邪教與黃賭毒之類。12 目前,中共學者對於文化安全內涵的界定尚未達成共識。其中比較有代表性. 8.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9/26/content_2024232.htm.(閱覽日期:2013.3.5) 王佐書。《中國文化戰略與安全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 10 長子中。〈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領域面臨的隱憂〉。《中共山西省省委黨校學報》,31(1)。 2008 年,頁 82。 11 所謂「三失群體」指的是中共的圍有企業改制、重組、破產等所引發的職工下崗失業、農村土 地徵用所造成的農民失地、城市房屋拆遷所形成的居民失房的三大弱勢群體。 12 長子中。〈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領域面臨的隱憂〉。《中共山西省省委黨校學報》。2008 年, 頁 82-83。 5 9.

(10) 的觀點主要集中在三個層面,包括:13 一是主權論:胡惠林以系統整體的觀念對文化安全進行了界定, 14指出國家 文化安全是一個國家的文化主權神聖不可侵犯,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發展 選擇必須得到尊重,包括國家的文化立法權、文化管理權、文化制度和意識形態 選擇權、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的獨立自主權,是國家文化生存免於威脅或危險的 狀態。 二是價值論:林宏宇認為文化安全是指本國文化的精神形態不受別國不良文 化形態的影響與傷害,保持本國文化固有的繼承性與民族性。15欣榮則認為文化 16. 安全是一個主權國家的主流文化價值體系, 免於遭受來自內部或外部文化因素 的侵蝕、破壞或顛覆,以完整地保持自己的文化價值系統。. 政 治 大 地選擇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抵制其他國家試圖以意識形態的政治、經濟、民主 立 三是功能論:林寧側重綜合功能,17指出文化安全是一個國家能夠獨立自主. ‧ 國. 學. 模式強加予本國的做法,防範其他國家對本國人民文化生活的滲透、保護本國人 民的價值觀、行為方式、社會制度,保持文化的民族性,維護民族自尊心和凝聚. ‧. 力,並通過國家文化交流擴大本國文化的影響。. 另陳筑君認為, 18 軟權力是指一個國家透過該國具有吸引他國的特色的文. y. Nat. sit. 化、政治的價值觀、外交政策的正當性、有道德的說服力來形塑、感動、模仿,. n. al. er. io. 甚至同化他國的一種能力;文化軟權力是指通過該國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魅力來. i Un. v. 潛移默化他國的一種無形力量。文化軟權力是軟權力中的組成部份之一,作為軟. Ch. engchi. 權力中的文化因素對於當前硬權力持續發展的中國來說,是亟需重視的一個課 題,目前中國的國家文化安全問題,外部受到西方價值輸入、文化霸權擴張、加 入 WTO 挑戰的影響;內部則有傳統文化破壞、意識型態分歧、多元意見控管等 因素。在因應對策方面,大致包括:文化創新、文化體制改革、積極創造文化產 業、發展傳播媒體事業、制定有效的文化安全管理機制,並從戰略的高度位置擬 定文化大國戰略。至於尚待克服的文化安全問題則有: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問 13. 解學芳。 〈一個全心的學術研究領域:國家文化安全〉 。 《高校社科動態》 ,(2)。2007 年,頁 16。 胡惠林。《文化產業發展與國家文化安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5 林宏宇。〈文化安全:國家安全的深層主題〉,《國家安全通訊》,(3)。1999 年,頁 12-13。 16 欣榮。〈建立文化安全體系捍衛我國的文化安全〉 。《國家安全通訊》, (3)。2002 年,頁 16-18。 17 林寧。〈關注文化安全加強先進文化建設的思考〉 。《理論月刊》,(6) 。2004 年,頁 23-26。 http://scholar.ilib.cn/A-QCode~aq200502003.htm1(閱覽日期:2013.3.5) 18 陳筑君。《中國的文化安全問題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6 14.

(11) 題、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多族群的國家文化認同的問題、農村文化建設的問題、 腐朽文化氾濫的問題、網路負面危害的問題、文化主權弱化的問題等。 程美信指出,19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世界大國,除了經濟、軍事、科技等硬 實力外,必須在思想哲學、文化藝術、價值觀念和社會制度等軟系統方面具有引 領地位。中國學術界文化人士一直呼籲政府大量發展國家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 的偉大復興,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文化産品和思想觀念的對外輸出。惟當前的 漢語熱和孔子學院能夠四處掛牌,它仍無法挽救傳統文化和漢語文字悄然死去的 客觀事實。此外,不論是解決中國自身文化矛盾和向世界輸出中國人的思想,絕 不可在過往經驗中找到有效處方,而是要通過創造力作為歷史開源的新動力。 胡惠林則認為,20國家文化軟實力來自於民眾對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的. 政 治 大 實力,是通過該國國民的整體生活狀態和生活方式所達到的自由和文明程度體現 立 認同,具體表現為國民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和內在凝聚力。一個國家的文化軟. ‧ 國. 學. 出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成為民眾的自覺行為方式和融會於民眾的日常 生活方式的價值選擇與表達,才能成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所需要的凝聚力量。. ‧. 衡量這一程度的標準是民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在憲法的框架下實現公民 的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和表達自由,是實現每個個體自由全面發展的文化民權保. y. Nat. sit. 障,並構成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基礎和價值取向。. n. al. er. io. 張殿軍、鄭興剛認為當今時代,21以文化為核心內涵的「軟實力」競爭已經. i Un. v. 構成國際政治博弈的一個重要戰略「制高點」。面對著文化在世界綜合國力競爭. Ch. engchi. 中的地位不斷提升的現實,中國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力增強國 家的文化「軟實力」,對內在不斷地提高國家文化原創能力,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的同時,對外還必須積極、主動地開展文化交流與交往。惟此,才能為國家文化 的大發展大繁榮創造一個有利的國際安全環境。 師英傑認為中國要實現「和平崛起」的戰略目標,22不僅要有硬實力的支撐,. 19. 程美信。〈思想貧困的文化戰略----從孔子學院看中國軟實力〉。2012 年。 http://www.arthoop.com/news/201206/news_9d28de8ff9bb6a3fa41fddfdc28f3bc1.html(閱覽日期: 2013.4.24) 20 胡惠林。〈文化民權:國家文化軟實力建構的戰略基礎和價值取向〉。《探索與爭鳴》 ,第 10 期。2010 年。 21 張殿軍,鄭興剛。〈對外文化交流: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 2 期。2013 年。 22 師英傑。〈論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建構原則〉。《湖北大學學報》,38(1)。2011 年。 7.

(12) 還必須依靠文化軟實力的運作。建構中國文化軟實力應遵循五條原則:堅持以一 領多的原則,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元化的指導思想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 想,以駕馭當今文化層面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堅持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原則,從而 確保中國文化軟實力建構的獨特內涵,重塑中國在全球背景中的文化身份;堅持 文化創新原則,這樣才能保持文化的生命力與活力,才能使文化具備輻射力與感 染力;堅持會通整合的原則,不僅要與外會通,積極發展,博采眾長,還要正視 中國多民族、多習俗的現實,整合內部資源;堅持人本原則,這是中國文化軟實 力建構的主體原則,即要以人為主體,進一步落實以人為本的戰略方針。 23. 于炳貴、郝良華指出, 在全球化浪潮中,抵制文化帝國主義、維護國家文 化安全,已成為中國當前迫切解決的重大課題。作為構築國家文化安全的一種根. 政 治 大 程。因此,要從根本上全面實現對文化創新能力的提高,克服對西方文化的能力 立. 本性戰略選擇,國家文化創新能力系統建設,是一個全民族的國家文化建設工. ‧ 國. 學. 依賴,並加大國家對文化創新能力系統建設的政策投入,制定政府為實現國家文 化創新能力系統建設,而必須面對全球文化競爭之文化政策和產業政策。只有這. ‧. 樣,面向 21 世紀的中國文化在全球化和文化帝國主義入侵的背景下才可以獲得 獨立自主的全新發展,而且也只有在這樣的發展中,才能獲得中國國家文化安全. sit. y. Nat. 的全面保障。. n. al. er. io. 綜而論之,文化安全的內涵應該可以概括為「本國文化精神型態不受別國不. i Un. v. 良文化影響與傷害,保持本國固有的繼承性和民族性。24在保護本國文化主體性. Ch. engchi. 於不墜的同時,也保障了中共政權的合法性基礎。由心做起,民眾心之所嚮,政 權的施政才得以風行草偃,國家機器的統治成本也能因此降到最低。對於全球化 紛沓而來的問題,才能形成有效的文化壁壘。 至於國家文化安全管理機制,是一個國家按照本國的文化利益和國家戰略需 求,建立起來的對國家文化安全狀態進行預警、應對和恢復的組織體系和制度形 態。由於各國的文化背景及其在世界文化力量格局中所處的位置的差異,不同的 執政主體獲取國家政權的方式和途徑的不同。因此,無論是國家文化安全管理機 制的形成,還是作為一種國家文化制度的組織機構運作,國家文化安全管理機制. 23. 于炳貴、郝良華。〈全球化進程中的國家文化安全問題〉。《哲學研究》,第 7 期。2002 年 姜敏、馬瑞清。〈中國文化安全中的主要矛盾及應對策略〉。《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3(4)。2007 年,頁 135-136。 8. 24.

(13) 作的運作系統,在不同的社會制度形態下都有著很大的區別。25 像是美國,既沒有文化部,也沒有文化立法,更沒有明確的文化政策,在維 護文化安全上頭,卻是首屈一指。像是美國國土安全文化局(Homeland Security Cultural Bureau)的總幹事 Carolyn Parker Mayers 所言,26「國家安全不斷變化,令 人難以置信地與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方面糾纏在一起。20 世紀,美國文化和價值 觀一直是我們國家最大的財富,並向全球擴展。21 世紀,戰爭(包括我們正在 進行的反恐戰爭)的得失成敗,將主要取決於人們心靈和頭腦—不論在美國國內 還是國外,取決於我們能否贏得人們的心靈和頭腦。」 在此基礎上,美國國土安全文化局標榜其目的,在於使廣大公眾和領導人理 解文化在促進和威脅國家安全中的作用,通過調整、引導文化生產的格局,達到. 政 治 大 研究,發現和消除國家安全中存在的文化隱患;在國內外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培 立. 保護國家利益、維護國家安全的目的。至於該局進行運作的手段,則是通過調查. ‧ 國. 學. 養、提升積極的美國文化形象;支持民間文化活動,為文化機構提供諮詢;通過 研討會、出版物等形式,對文化機構領導人和管理者進行培訓。27. ‧. 美國基於國家利益建構自身的文化安全運作機制,且明示其目的和手段。它 不僅廣泛向領導人宣傳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出版以「文化安全」為主題的刊物,. y. Nat. sit. 與好萊塢電影生產商、電影協會等組織密切聯繫,還組織以「文化安全」為主題. al. n. 心。28. er. io. 的少年兒童夏令營,以使得文化安全觀念在美國政治、經濟、教育各領域深入人. Ch. engchi. i Un. v. 同樣地,中共目前的對外宣傳機制是如何轉型為文化安全體系,以符合其國 家安全四大支柱的位階?相關組織體系是如何運作?外界對此節諱莫如深,對研 究者而言,更是一項霧裡看花的挑戰。過去,中共對外宣傳機制的部署,既有線 性組織的領導,也有非線性的協調或者是越級的任務編組。在中共機構改革後, 類似文化安全機制的運作,是如何在平時與突發狀況體現出來?其理論與戰略在 「歸口管理」後事權是否統一,勢將成為本文的研究重點。. 25. 胡惠林。《文化產業發展與國家文化安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年。 Mayes,Carolyn P.A Letter From Our Director General . http://www.hscb.org. 2003. 27 HSCB.http://www.hscb.org.2003 28 張玉國。《國家利益與文化政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年。 9 26.

(1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壹、研究途徑 「研究途徑」指的是研究者採取什麼樣的角度或價值取向,來解釋研究對 象。在這裡,「理論」對研究者在解釋研究對象時,可扮演一種「指導者」或提 供「有價值的關切點」的角色。所以,「理論」也是常被借用的理想研究途徑工 具,只是不同「理論」的解釋角度、關切點之適切研究對象範團各有不同。本文 基於「戰略」及「文化」概念所衍生出的關切點,所採取的研究途徑,主要有以 下三種:. 治 政 大 化安全戰略」的分析,看成是一種「歷史解釋」的過程。嘗試把被解釋事項 立 (explanation)發生後的結果與歷史事實相結合,並建立被解釋事項與歷史事實 之間具「延續性」(continuity)的因果關係。. 學. ‧ 國. 第一、歷史研究的途徑(historica1 approach):把中共「國家安全戰略」 、 「文. 第二、系統理論(Systems Theory)的途徑:主要是採用 David Easton「政治. ‧. 系統論」的觀點,29把中共政權親為是一個有生命、內部結構是有機的政治行為. Nat. sit. y. 的「行為體」,來分析其中「國家安全戰略」和「文化安全」政策的制定、管理. al. er. io. 過程,解釋其轉變及進行預測。在這個研究典範上的分析工具使用,本研究藉用. iv n C 架構的骨架,將之簡化、修正成適應、中共國家安全體系之機制狀況的新分析架 hengchi U n. 了美國學者 Daniel Kaufman 等人所提出的,原本是針對美國國家安全政策的分析. 構,即「中共文化安全政策分析架構」。其主要修正差別為:. 一、戰略所追求的「價值」 :由「自由、生存、財富」 ,修正為包括「主權維護、 國際地位、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二、將國家文化安全政策產生過程中之體系內部過程:由「國家利益」→「國家 戰略」→「國家安全體系」→「國家安全政策」→「國防政策、外交政策、 兵力結構、軍事戰略」,修正為「國家利益」→「國家安全戰略」→「國家 文化安全體系」→「國家文化安全政策」→「國家文化安全戰略管理」。 三、上項「國家安全體系」主要因素原為「行為者」 、 「立法」 、 「組織」 、 「預算」, 29. Daniel Kaufmann,Jeffrey S.Mckitrick and Thomas J.Leney(eds.),U.S.Nation Security:A Framework for Analysis(Lexington,Massachusetts:Lexington,Books,1985),p.5.轉引自翁明賢。 (突圍:國家安全的 新視野) 。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頁44。 10.

(15) 修正為「國家文化安全體系」主要因素為「中共中樞決策系統」 、 「文化安全 政策決策制定者」及「職業文化安全專業家」三項。 第三、非傳統安全的觀點:以後冷戰時期之世界國家安全觀點之轉變,分析 中共的「新安全觀」。. 貳、研究方法. 本文採用「文獻分析法」(literature analysis),文獻分析法又稱為歷史文獻 法,是一種系統化的客觀界定、評鑑與綜合證明的研究方法,以確定過去事件的 真實性、其主要目的在於暸解過去、洞悉現在、並預測未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政 治 大. 文獻分析在題材選擇與歷史研究法並無明顯差異,所差的不過是目的與陳述方式. 立. 的不同。但是,文獻分析法若與歷史研究法並列,容易引人誤會為單純的文獻「沿. ‧ 國. 學. 革」介紹,或者只是歷史性的陳述與報導而己,使得文獻分析檢測能力變得彷彿 文獻的價值是依附於歷史上。如此一來,喪失了意義與價值,尤其是文獻所突顯. ‧. 的啟示作用與參考功能文獻資料分析,所呈現歷史演變的因果關係與辯證。精確. y. Nat. 地說,此一研究法是一種因果推論的研究方法。文獻指的是過去歷史記載下的知. io. sit. 識,涵蓋的範團甚廣,由於文獻是否是真實的歷史記錄,對整體的研究價值產生. n. al. er. 重要影響,所以資料蒐整、分析、過濾、與檢驗,成為此一研究方法的重點。值. i Un. v. 得注意的是,文獻即使是真實的歷史記錄,能所呈現的只是真象的某一部份,而. Ch. engchi. 不是事件真實的全貌,筆者將契而不捨的發掘及還原歷史的真相。其次,文獻資 料究竟是第一手,還是第二手以上的資料,有時亦會影響文獻分析時的效果,從 事文獻研究時亦不應輕忽。 另外,除了這些考量因素之外,文獻分析法也有一些步驟需遵循。第一,研 究者必須選擇及確定研究對象與範圍,再根據研究範團與對象進行文章的假設擬 定。假設的目的是提供研究者實證的基要命題,根據假設命題進行史料文獻的蒐 整,藉此找到支持或反對的證據。第二,區分主要資料(primary sources)與次要 資料(second sources)。主要資料通常是第一手資料,研究者藉接觸第一手資料, 瞭解文獻史料的原委-頗為珍貴且有利於舉證事件始末。但是,研究者受時空環 境與本身所能接觸資源條件所限,往往只能蒐集到第二手,或者只是前人已經完 11.

(16) 成的考證資料。實際上,第一手資料固然珍貴,但並非所有第一手資料皆可充當 有力證據,有時經過檢證或重新詮釋過的二手資料,可用程度甚至不亞於第一手 資料。正如觀察法一般,文獻分析法雖是科學的研究方法之一,使用上仍有一些 優點與缺點。 本文依循「文獻分析法」原則與理論,透過引用官方資料、檔案或正式學術 論文作為研究資料來源與分析基礎,並針對資料做有系統地整理及分析。文獻來 源主要為中國大陸政府官方資料,包括領導人在公開場合的談話以及相關報導, 中國大陸官方媒體的報導資料,中國大陸統計局之統計數據;另外還有中國大陸 及台灣學者對文化安全所撰寫的學術論文、期刊和專書等。 經分析歸納整理前述相關文件,本文將以中國大陸當前國家安全戰略背景為. 政 治 大 執行,並分析文化安全政策對中國大陸之影響。 立. 出發點,探討中國大陸對文化安全之警醒,及中國大陸對文化安全戰略之擘畫與. ‧ 國. 學. 第四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章節安排. ‧ sit. y. Nat. 本研究採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文獻資料蒐集與分析。目前國內關注中共「文化. io. er. 安全」議題者並不多見。舉其要者,僅陳筑君(2006)所撰寫的《中國的文化安 全問題之研究》等文,對於深入瞭解助益有限。在中國大陸方面,則是從國家戰. n. al. Ch. i Un. v. 略的架構思考此節。目前,除相關專論約 356 篇,已經初步針對文化安全的相關. engchi. 議題進行探討,惟囿於中共對外宣傳及文化安全等實際運作,多屬於中共政權內 部難以言宣的秘密,相關資料取得十分困難,且礙於本文篇幅無法全數兼顧,因 此在研究精準上可能會有其疏漏不足之處。 至於研究架構第一章為緒論,本章將依序介紹本文的研究動機及目的、理論 與研究可能碰到的障礙及研究方法,還有回顧學者相關議題的研究和論點,以驗 證作者的途徑是否正確。 第二章為中共文化安全的理論基礎,本章介紹中共新的國家安全觀是綜合政 治安全、軍事安全、社會安全、經濟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在. 12.

(17) 內的國家安全觀。30而其中的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一個新的課題,也是國家 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是影響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因 素;對中共政權而言,其在面對全球化,資訊化所帶動的內外環境變化時,文化 安全就越來越自然地成為其國家安全的關鍵因素。 由於中共政權的權力來源與屬性,特別係對西方民主國家的差異性,使得在 面臨全球化的衝擊下。所引發的國家安全自我憂慮,著眼在文化因素所起的「和 平演變」。因此,文化安全乃成為中共整體國家安全戰略核心。且其重要性正日 益顯著。 第三章為中共文化安全政策的機制與管理,針對中共對其國家實力的構築, 不是建立在空泛的理論或構想,而是認為在國家發展的不同階段,應有不同的重. 政 治 大 實力有所忽視,惟在經濟發展已達一定程度,中共則對其軟實力之發展,提出新 立 點要求,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發展是中共發展國家實力建設的主訴求,對於軟. ‧ 國. 學. 的、更高的要求,尤其對文化軟實力的加強,更為當前戰略執行重點。 第四章為中共文化安全的戰略架構,在中共的戰略思維中,文化安全戰略,. ‧. 是一個國家為實現其國家安全戰略的整體,所進行的國家「文化管理意志」和「文 化利益」的統一。認為他是由特定的政治實體和代表特定的政治實體利益的人,. y. Nat. sit. 對社會文化行為所進行國家規範、促進、導引系統,因此,中共文化安全戰略的. n. al. er. io. 管理架構,是指以一定的社會文化現象,根據一定時期的國家「文化利益」,制. i Un. v. 定文化政策並加以確實執行,以實現國家文化目標的行為者及其組織架構,所形 成的體系。31. Ch. engchi. 第五章結論,則依研究觀察提出中國在文化安全所作之努力與不足之處,並 將在既有基礎上,繼續蒐集相關資料,包括蒐集有關的中共對外宣傳與文化安全 相構連的資料,以及更廣泛的學術文獻檢閱,並進行資料的整理與分析,以為後 來探究。. 30. 李春霞。〈我國國家文化安全面臨的威脅和保障措施〉。《南陽師範學院學報》,(4)。2007 年,頁 12-13。 31 梁守德主編。《新形勢與新國際觀》。北京:中央編譯,2004 年。 13.

(18) 第貳章 中共文化安全的理論基礎. 當前中共新的國家安全觀,是綜合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社會安全、經濟安 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在內的國家安全觀。32而其中的文化安全, 是國家安全的一個新的課題,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背景 下,文化是影響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中共政權而言,其在面對全球化、 資訊化所帶動的內外環境變化時,文化安全就越來越自然地成為其國家安全的關 鍵因素。儘管如此,文化安全卻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因為:文化因素的影響是深. 政 治 大. 層的、潛移默化的,且不會導致損害國家安全利益的直接後果。. 立. 由於中共政權的權力來源與屬性,相對其他自由民主國家,尤其是西方民主. ‧ 國. 學. 國家而言的差異性,使得它在面臨全球化的衝擊下,所引發的國家安全自我憂 慮,主要並非落在政治或軍事因素,而是在於文化因素所起的「和平演變」。因. ‧. 此,文化安全於今乃成為中共整體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此一特殊現象的重要. y. Nat. io. sit. 性,正日益顯著。. n. al. er. 從總體的、一般性的概念來說,文化安全就是以國家和社會意識形態為核心 33. Ch. i Un. v. 的民族凝聚力的安全。 本章以下,將針對中共文化安全相關的理論環節進行探 討。. engchi. 第一節中共的國家安全取向. 在中共學界,對於「國家利益」的界定各有不同,有的認為「國家利益是民 族國家追求的主要好處、權利或受益點,反映這個國家全體國民及各種利益集團. 32. 李春霞。〈我國國家文化安全面臨的威脅和保障措施〉。《南陽師範學院學報》,(4)。2007 年,頁 12-13。 33 樂後聖。《國家和平發展戰略》 。北京:中國入口出版社,2004 年。 14.

(19) 34. 的需要與興趣。」 ; 有的認為國家利益是「一切滿足民族國家全體人民物質和精 神需要的東西;在物質上,國家需要安全與發展,在精神上,國家需要國際社會 尊重與承認。」35有的認為國家利益的定義是「國家需求認定的各種客觀對象的 總和。」 ;36還有的認為「國家利益是一個國家維護和創造本國大多數居民生存和 發展所需的諸因素的綜合,是主權國家在國際環境中生存與發展需要的綜合體。」 37. 大陸學者子杉認為:「國家安全就是指一個國家處於沒有危險的客觀狀態, 是維持主權國家存在和保障其根本利益的各種要素的總和,也是國家生存和發展 的基本前提」。38顯然,這裡所指的「國家根本利益」,不僅僅指國家政權的存在. 治 政 和領土完整,而且還包括國家的經濟利益、貿易條件保障、關鍵性資源的獲取途 大 立 徑、主導意識形態的安全等其他方面。與此概念相連結地,亦有部分大陸學者將 ‧ 國. 學. 一般的國家安全事務(或稱國家安全的關注焦點),分為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 ‧. 對內是指國家的安寧和穩定;對外則是指國家免受外來的侵略、干涉和控制。事. sit. y. Nat. 實上這種提法與前項(子杉)之定義是相連結的。. io. al. n. 於以下命題的:. er. 綜合上述各種主要提法,就中共國家安全的取向而言,彼等之立論基礎統一. Ch. engchi. i Un. v. 對於一個國家的安全來說,最根本的事務就是要確保國家的生存和發展,確 保國家獨立自主的主權地位,而且,這些事務才是國家安全的最高價值所在。. 據此,後者再對國家安全的實踐(完善)面向加以分類,認為:國家安全可. 34. 王逸舟。〈國家利益再思考〉。 《中國社會科學》,(2) 。2002 年。 http://qkzz.net/magazine/1002-4921/2002/02/1604529.htm(閱覽日期:2009.3.5) 35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年。 36 洪兵。《國家利益論》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 年。 37 朱炳元編。 《全球化與中國國家利益》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 38 子杉。《國家的選擇與安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年。 15.

(20) 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39. 一、民族和國家的生存不受威脅,這是國家安全的基本要素; 二、國家領土的完整不受侵犯; 三、國家的政治獨立和主權完整,即維持和發展國家的基本政治經濟制度, 並保證其不受外國干涉和控制; 四、國家經濟和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轉。. 準此以降,由中共所領導的大陸學界乃至政府,基本上是口徑一致地認為:. 治 政 「國家利益」是一個主權國家在總的國際關係中生存與發展需求的總和,它是國 大 立 家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鄧小平曾經指出,在維護國家安全的鬥爭中,不 ‧ 國. 學. 論哪一國「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他認為. ‧. 在國際鬥爭中,是非是涉及中國根本利益的是非,利害是關係中國社會主義發展. y. Nat. 能不能達到本世紀和下世紀目標的利害,任何國家都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中. er. io. sit. 國利益的苦果。40有鑒於此,中共將國家利益視為一個主權國家、國民利益的最 高體現,被確定為中國此時對內、對外政策的最高準則。而國家主權對中共而言,. al. n. iv n C 則更是做為一個民族國家對內高於一切和對外獨立的權力,無疑地更是國家利益 hengchi U 中的核心,也是中共所認為的,一個國家得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鄧小平 即曾說:「除了人權、人格之外,還有國權和國格,而後者要比前者更重要」。41. 簡言之,在由中共所領導的現代中國大陸,鄧小平已確切地將維護國家利益 定位為國家安全利益的最高準則,同時也將之視為國家安全的核心內容;而維護 主權,則更是被其認定是國家利益之前提。其後繼的中共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 等領導人,亦服膺此節,迄今未曾稍有動搖。. 39. 張建華編。 《中國面臨的緊要問題》 。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88 年,頁 14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頁 57。 41 朱炳元編。 《全球化與中國國家利益》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頁 330。 16 40.

(21) 第二節中共文化安全之內涵與特徵. 壹、「文化安全」在當前中共國家安全戰略中之角色 由於中共政權一向擁有對整個中國大陸社會之資源,進行權威性價值分配的 權力,其價值選擇,對於中國大陸某些政治、社會或經濟結構的變化,具有決定 性的影響。因此,這裡的中共「文化安全」,事實上是中共通過其對中國大陸社 會的統治行為,來體現其在國家文化發展上的意志,並實現其對中國大陸之政治 發展、社會發展,甚至是經濟發展的國家安全戰略管理。在概念上,並非是聽任. 反映,而是中共意識形態導引的結果。. 學. ‧ 國. 治 政 中國大陸的「社會」,發展其被客觀環境所制約的「文化」狀態。亦即,中共所 大 立 希望中國大陸「文化」的發展趨勢、並非是中國大陸客觀環境、客觀歷史條件的 ‧. 「文化安全」之戰略功能,著重在軟性、無形的,但也是全面性、長久性的,. io. er. 與「文化安全」的「軟實力」本質直接相關。. sit. y. Nat. 對於當今中共所正面臨的「社會不穩定期」而言,具有相當高的時代適合性。這. 文化的「軟實力」性質,主要是相對於硬實力而言的。因為,文化具有引導、. al. n. iv n C 激勵、凝聚等功能,對社會大眾可以起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 hengchi U. 化作用。但同時,發展文化軟實力,也是不能依靠強制力或者行政命令,那樣就 違背了文化軟實力的內在發展規律。這種文化安全的特殊性,正好可補充中共當 前的戰略缺口和弱點。 中共於 2006 年 10 月的中共第 16 屆 6 中全會中,通過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 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明確將「政治安全」、「經濟 安全」、「文化安全」與「資訊安全」,列為當前中共國家安全戰略管理的四大支 柱。事實上,中共此一「四大安全」的提法和概念,是深具時代針對性的。在前 揭戰略環境變化中,中共以經濟戰略為核心的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到了 21 世紀,. 17.

(22) 已經明顯引致某些中共國家安全戰略上的弱點與缺口。這些戰略缺口與弱點,集 中反映在該《決議》中所同時揭示的當今中共社會內部的矛盾狀況,即社會的「不 和諧」現象。 若從政治學或社會學的相關發展理論的角度做思考,或從制約「不和諧社 會」政策的內在邏輯做思考,都會發現:若要根本性的改善當今中共社會「不穩 定」 、 「不和諧」之社會矛盾狀況,其有效的途徑,亟需涉及大幅度的「政治改革」 。 尤其是進一步開放、擴大人民直接政治參與的權利。但是,這現階段中共做不到, 也不願意做。既是如此,為補國家安全之戰略弱點與缺口,中共乃轉而以另謀建 立保護其新「政治利益」與新「社會利益」為特色的新國家安全戰略管理架構,. 治 政 做為實際應對此波社會矛盾狀況的對策。 大 立 《決議》中所提出的大陸社會當前諸多「不和諧」問題,表面上是分別屬 ‧ 國. 學. 於經濟、社會發展之政策,分別隸屬於行政管理範疇的內部建設事項。但實際上,. ‧. 中共在不推動「政治改革開放」的戰略前提下,對之是以精神力量導引面向的「意. sit. y. Nat. 識形態鬥爭」之戰略高度做概括的,並以「文化安全」的戰略概念和運作機制,. io. er. 做為對應此項新國家安全戰略挑戰的主軸。它的實質內涵重點是:對外反制導引 中國大陸社會、政治不穩定的「和平演變」因素;對內則重新向人民「畫大餅」. al. n. iv n C 一一更系統化地規劃出「現代化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社會」 之理論、圖像與願景, hengchi U 爭取政治認同。 文化的定義若從結構上劃分,可以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三 個層面42,而中共「文化安全」的「文化」 ,是從其價值系統意義上做定義的文化。 中共將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做概括。它的戰略角色,除了上述的適應 並保護中共的新「政治利益」與「社會利益」之外,另外還有一個重要戰略功能 必須一提一一它也是當今世界潮流所推動下的一種重要的經濟戰略型態。 中共「文化安全」的機制運作,也包含經濟面向的政策;它主要表現在提. 42. 李金齊。(文化安全釋義)。《思想戰線》 ,33(3)。2007 年。 18.

(23) 高中共的「文化產業」之競爭能力之上。這個戰場,涵蓋兩大領域:它既是精神 層面的中外文明程度高低的競爭,即征服世界人心的競爭,也是經濟層面的產業 能力、市場的競爭。後者對於中共及世界各國而言,在經濟上創造的產值越來越 可觀,占各國 GDP 的比重也越來越高。也就是說: 「文化安全」的性質,於今是 中共發展「軟實力」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中共能否克服經濟發展的瓶頸、 獲取進一步經濟成就的關鍵。在戰略規劃上,它是中共增長軟、硬實力的有機結 合表現,也是中共當今在對抗美國等強大「帝國文化主義者」文化勢力的支撐槓 桿。. 政 治 大 貳、中共文化安全之內涵與特徵 立 ‧. ‧ 國. 來做概括。. 學. 中共對其「文化安全」的內涵,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健康發展. 此一「文化安全」的精神層面目的,若從文化建設的實踐角度來看,是要使. sit. y. Nat. 中國大陸的文化變遷,由中共「正確的」價值觀念導引,即由中共所揭櫫的「社. n. al. er. io. 會主義精神文明」做導引,使中共本身的價值體系,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i Un. v. 念,並保持穩定性。從社會功能的面向來說,中共的「文化安全」,是要對社會. Ch. engchi. 整體之協調發展,發揮「調適」的作用。從全球化的背景來看,中共的「文化安 全」是要保持中國文化的民族性,及文化選擇與發展的自主性;即對中國的「文 化主權」進行維護。 綜合上述可知:從精神意義上來說,中共「文化安全」的戰略立意,是一種 長途而宏觀的設計,是要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整體發展,做出具有框架性 規範作用的深遠建設。而這個戰略的實施過程,本身也是中共的一個根本性核心 價值的實踐過程。 在外觀上,即中共「文化安全」在政策面向上的表現,是要使中共之軟、硬 實力兼備。在增強軟實力方面,中共著重強調、鞏固或拯救當前中國大陸人民的 19.

(24) 「文化認同」 。 「文化認同」是任何一個民族國家之所以繼續存在的重要因素,也 是個人或國家判斷其一切「文化利益」的基礎。在建立「文化認同」的導引和宣 傳政策上,中共的做法和我中華民國政府當今的政治立場,自然有所不同。但是, 其中落差最大的地方,在於中共所宣稱而中華民國政府卻從來都堅決反對的中共 「政治意識形態」說法:中共定義「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並強調以此特 點是做為當代「中國入」的重要辨識標誌之一。這在歷史意義上,是一個非常不 合理的命題。但對中共的「文化利益」而言,卻十分明顯,因它是使中國人民認 同中共實施「階級性國體」的合理性來源。 其次,中共也提出一些能使「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重新相連結的. 治 政 價值理念,並將之寫入中共黨的文件內,形成其重要的文化政策,成為其宣傳上 大 立 的重點,並希望能將之引導成為當今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例如,江澤民的 ‧ 國. 學. 「三個代表」思想、胡錦濤的「以人為本」思想等。事實上,這樣的文化安全政. ‧. 策作為,也被中共定義為:是一種「實踐型的」中共意識形態。. sit. y. Nat. 事實上,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結. io. er. 果。其原由是:中共主觀上(實際上是基於文化戰略的需求)將其當代的「社會 主義主流價值體系」,定義成為以下具有三層結構關係的意識形態:最上層意識. al. n. iv n C 形態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思想和「三個代表」思想構成: hengchi U 中層是以「民族精神」主流價值體系構成;下層是以公民、規範性的道德構成。 中共設想:通過這三層文化價值子系統的建構和相互聯繫,可使中共在社會之主 流價值觀的塑造問題上,順利將中共的「文化利益」與「政治利益」緊密結合在 一起。 再其次,中共的「文化安全」政策內涵,也表現在經濟戰略的領域。中共希 望以發展「文化產業」,做為中國一個新的經濟建設的立足點,並藉此取得與世 界各「文化大國」,共同競爭越來越龐大的世界文化市場的利益。在這個政策思 考向度上,中共也正大力倡導「提高中國的文化創力」。因為,它是提高中共之. 20.

(25) 文化市場競爭能力的內在、無形資本。當今,中共對「提高中國的文化創力」之 投資與建設規劃的必要性,已有深刻體會。. 第三節 中共的文化安全戰略概念. 壹、中共的文化安全戰略部署 談到文化安全的戰略部署,應該先從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資源談起。所謂執政 資源,就是「中國共產黨執掌國家政權所依靠的客觀的、主觀的、物質的、文化. 治 政 的、體制的、概念的、歷史的、現實的資源。」 事實上,世界任何一個政黨執 大 立 政,都需要擁有其思想與文化上的資源,以引導群眾的認同,從理念上鞏固執政 43. ‧ 國. 學. 基礎。簡言之,這一點就是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在「文化安全」上多所著墨的用心,. ‧. 其意旨,無非在爭取自其「專政」的合法性的認同。. sit. y. Nat. 當前中國社會正處在轉型期,社會矛盾的發展越來越複雜。矛盾之主體日益. io. er. 多元化,涉及各行各業、各種生活面向,並且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 領域,呈現矛盾相互交錯的現象。而矛盾表現的形式,也日趨激烈,尤其是在民. al. n. iv n C 族、宗教、人權等問題上,已經被中共當局視為「敵對勢力對中國進行滲透、顛 hengchi U 覆和製造社會動亂的藉口」。中共能否處理好這些矛盾,關係到其「社會主義和. 諧社會」的構建成敗,關係到中共「專政」地位的穩固,也是對中共統治能力的 重大考驗。基於對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及迫切性之體認,中共於 2004 年第 16 屆 4 中全會中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首度將「文化安 全」確定列為國家四大安全之一。該《決定》中指出:. 始終把國家主權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堅決維護國家安全,針對傳統安全威脅. 43. 劉先春。《中國共產黨執政資源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2008 年,頁 124-125。 21.

(26) 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關係相互交織的新情況,增強國家安全意識,完善國家安全 戰略,抓緊構建維護國家安全的科學、協調、高效的工作機制。堅決防範和打擊 各種敵對勢力的滲透、顛覆和分裂活動,有效防範和應對來自國際經濟領域的各 種風險,確保國家的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 顯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共當局除意識到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外,並將 文化安全列為國家的重大問題來安排和部署,以便確保中共能明確取得對中國大 陸社會的控制權。44而中共迄今已意識到的,有關其文化安全環境的「威脅」因 素,則更是中共首要針對的敏感戰略對象。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即曾針對. 治 政 當前對大陸文化安全構成威脅的具體專項,列出以下的 大 「文化安全的五大隱憂」, 立 包括: 45. ‧ 國. 學 ‧. 一、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文化滲透愈演愈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打著. sit. y. Nat. 「民主、自由、人權、改革」等旗號,有計畫的進行滲透、分化,公開. io. er. 性與隱蔽性手段交錯,以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多手法的進行滲透。 二、網際網路成為西方文化滲透的主要工具及載體,西方發達國家憑藉佔據. al. n. iv n C 著信息傳播的制高點,利用即時聊天工具、電子郵件、網路論壇、線上 hengchi U. 廣播、線上電視、電影以及電子商務等散佈各種詆毀、顛覆中國政權的 信息,傳播煽動性、破壞性言論和政治謠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民 眾的文化思維和價值判斷; 46. 三、青年人、 「三失群體」是西方文化滲透的主要對象。 西方國家針對「三 失群體」急於尋求安慰及解脫的困境,利用傳媒對中國的民主建設、經 濟發展、和人權狀況等大肆抨擊。並憑藉已宣揚多年的「自由民主」意 44. 王佐書。《中國文化戰略與安全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頁 222。 長子中。〈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領域面臨的隱憂〉。《中共山西省省委黨校學報》,31(1)。 2008 年,頁 82-84。 46 所謂「三失群體」指的是中共的圍有企業改制、重組、破產等所引發的職工下崗失業、農村土 地徵用所造成的農民失地、城市房屋拆遷所形成的居民失房的三大弱勢群體。 22 45.

(27) 識,對青年人、 「三失群體」等民眾進行反政府煽動,並給以廣泛的同情 和輿論支持,對他們進行滲透。 四、地下非法文化組織活動蔓延,盜版、盜錄層出不窮; 五、影響社會穩定的「不良思潮」諸如迷信、邪教與黃、賭、毒之類的不良 文化蔓延。. 除了以上具體、首要的文化安全「威脅」專項之外,構成影響中共文化安全 的因素,尚有很多是潛在、間接和無形的因素,並無法全面列舉。所以,欲妥善 維護文化安全,事實上需要以較高的戰略層次,以及綜合性的全般思考,才能得. 文化安全之維護,提出以下兩大政策方向:47. 學. ‧ 國. 治 政 以做到。故在借鑒外國的經驗後,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甘肅省哲學社會科 大 立 學規劃辦公室等有關中共文化安全戰略部署的專家、學者,曾針對當前中國大陸 ‧ sit. y. Nat. 一、增強綜合國力. io. er. 認知到:西方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其根本原因在於他 們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後盾。一個國家的文化型態,是建立在經濟的基礎上。資. al. n. iv n C 本主義在經濟地位的強勢必然造成其在文化領域的強勢地位; 經濟和科技實力的 hengchi U 強大,為資本主義國家在文化領域的滲透上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因此,國家文 化安全戰略的前提,是發展經濟。經濟發展了,就能在世界競爭中處於優勢的競 爭地位,國家的文化安全也才能夠有所保障。. 二、構築文化屏障 認為文化需要交流和合作,但在交流與合作中,一定要有健全、完善、有效. 47. 長子中。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領域面臨的隱憂〉 。 《中共山西省省委黨校學報》 ,31(1) 。2008 年,頁 82-84;李天明、周暉、楊中華、關玉軍。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國文化安全策略研究) 。 《四 川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6) 。2007 年,頁 1-6。 23.

(28) 的文化安全防禦體系,包括預警機制、干預手段和進入限制等。其具體措施,包 括下列: (一)建立文化安全的警戒線:在全球化背景下,要通過對「文化商品」的 流動趨勢及市場狀況,針對其可能導致對中國大陸文化事業的威脅和不良後果進 行分析,及時準確地發出預告和警告,並迅速做出反應。運用法律、行政、經濟 等管理手段,把可能危及中共文化安全的因素和力量,控制在警戒線以下。 (二)加強資訊內容的安全管理: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堅決制止毒害入 民、污染社會和攻擊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容在境內網路中傳播,並要對外來文化產 品和文化服務,提出明確的准入條件要求。. 治 政 (三)建立資訊安全監控體系:完善和加強中國大陸之 大 「信息安全監控系統」 立 包括加強資訊內容安全管理、查處違法、防範網路犯罪攻擊、病毒入侵、網路洩 ‧ 國. 學. 密等之技術提供與支持;並建立相應的「網路輿情應急處置機制」,防範網路輿. ‧. 情失控,避免社會動盪。. sit. y. Nat. (四)培育好出版物市場:在出版物市場對編輯出版的各環節影響日益加大. io. er. 的情況下,並刻意著重培育新聞出版業,使其在出版物市場繼續居於主體和主導 地位。此節之實踐結果,將直接影響中國大陸意識型態的趨向與中共國家安全。. n. al. Ch. engchi. i Un. v. 貳、中共國家安全的戰略核心在「文化安全」 21 世紀的頭 20 年,被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是難得的「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對於這個戰略機遇期的判斷和態度,中共在其第 16 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 解釋的十分清楚,也就是扣緊「中國和平崛起的時代背景」,做為日後戰略發展 的重要部署。對此,江澤民曾說:「綜觀全局,21 世紀頭 20 年,對我國來說, 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48 2003 年 11 月 2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曾就「十五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發 48.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頁 19。 24.

(29) 展歷史考察」的問題,進行「集體學習」,以探討大國興衰的歷史規律。胡錦濤 在該次「學習」之後所發表的講話中說:「歷史一再表明,機遇極為寶貴,稍縱 即逝。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把握住了機遇,落後的國家和民族就有可能實現 跨越式發展,成為時代發展的弄潮兒;而喪失了機遇,原本強盛的國家和民族也 會不進則退,成為時代發展的落伍者。」49 綜觀近期中共之歷史發展,整體而言,中共第 11 屆 3 中全會後所帶來的思 想解放,帶來中國大陸經濟體制的改革;而在冷戰結束後,中共更逐漸體認到全 球安全威脅來源已發生變化,全球市場資源配置結構也出現重大變化,進而認定 「以意識型態為主的國際主義」,已漸成為西方強國對應中共「和平崛起」之基. 治 政 本格局特徵。從而「文化安全」乃被中共認定是其現階段 大 「國家戰略的根本利益」。 立 50. ‧ 國. 學. 此外,在自身的文化發展上,由於「全球化」現象使得中國大陸原本存在. ‧. 的,會對大陸之文化發展產生制約作用的體制性障礙和政策性壁壘一一破除,目. sit. y. Nat. 前中國大陸接受「全球化」所帶來的文化發展,面臨到的主要瓶頸,已經不再是. io. er. 資本和世界市場資源不足的問題,而是人才問題。針對此問題,胡惠林曾指出: 「文化人才構成和文化人力資源的質量,正在日益成為阻礙中國和平崛起的重要. al. n. iv n C 文化因素。」中共在全球化背景下,已確切地認識到:在現今的國際社會格局中, hengchi U 文化入力資源是其國家文化競爭力的核心;所有國家文化安全戰略的競爭與較 量,最終都將表現為人才的競爭與較量,也就是表現為爭奪高品質的文化入才的 競爭與較量;所有的文化戰略目標的實踐,離開了「人」都只能是一句空話。 故對中共而言,能否最大限度地挖掘和發揮中國人力資源的優勢,把豐富 的人力資源轉換成中國大陸的文化創造優勢,是對其「國家文化制度建設」的檢 驗,同時也是對中國文化凝聚力和吸引力的證明。因此,在文化、意識形態和心. 49. 學習簡報。 〈尋找中國崛起的脊梁〉,第 12 期。2006 年。 http://www.acem.sjtu.edu.cn/upload/publish/img/1070301451480.pdf(閱覽日期:2013.3.8) 50 胡惠林。《文化產業發展與國家文化安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年,頁 127-154。 25.

(30) 理領域裡,不斷強化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滲透力,也是現階段中共國家 安全的戰略的核心事項之一。. 第四節 國家安全與文化安全. 在當代國家的安全體系中,文化安全是一個重要的次級體系;而且,文化安 全所影響的,是國家安全的深層次問題。由於文化多元化與「全球化」現象相伴 而生,並以越來越便捷的信息傳播技術為通路和媒介,在全球範圍內不斷促進文. 政 治 大. 化的交流與融合。但是,這也同時引發了國與國之間的文化衝突;乃至引發文化. 立. 上,尤其是文化發展自主權上的相互鬥爭。故而,於今觀之,文化安全乃是國家. ‧ 國. 學. 安全的最高層次問題,它涉及國家發展的方向與價值的整體。也可以說:文化安 全是國家穩定與發展的精神層面前提,更是國家安全中最高層次的安全。. ‧ y. Nat. er. io. sit. 壹、文化安全與軟實力. 當代的全球化現象,正在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中國人思考問題的角度,更重. al. n. iv n C 要的是,全球化正影響著人類歷史改變的進程。 而把全球化常作是討論當代中 hengchi U 51. 國一切問題的基礎,也已逐漸成為中國社會菁英的共識。 全球化作為一種改變世界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僅改變世界的經濟結構,也深 刻地影響世界上的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在全球化時代裡,一個國家的力量不再 侷限於單項的國家實力,「文化」成為人類社會財富創造的嶄新型態,同時也是 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而「文化國力」作為軟實力已經成為國際力量平衡的 重要因素。其主要原因是:後冷戰時期國際關係的特徵是「和平競爭」,因此, 國家之間的權力(影響力)關係, 「文教力」等文化上的「軟權力」 ,即成為評斷. 51. 胡惠林。《文化產業發展與國家文化安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年,頁 100-106。 26.

(31) 相對綜合國力評比的重要基礎因素。. 52. 美國學者奈伊(Joseph S. Nye) ,是首位提出將國家實力分為「硬實力」與「軟 實力」兩大類觀點的當代學者。其所稱的「硬實力」是指支配性實力,包括基本 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科技力量等;至於「軟實力」則是具有彈性的實力, 包括國家凝聚力、文化普通被接受的程度等。53奈伊之軟實力觀點,於當代學界 引起頗大回響,從而使「文化國力」成為評估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 文化並不是虛無的單純精神力量,它滲透於經濟組織和社會結構中,發揮著 動員、協調、調動、組織國力,或者發揮著蠱惑人心、渙散國力的作用。在一般 情況下,當一個國家的人民對其國家的政治合法性有比較一致的認同感時,該國. 治 政 家政治體系就處於比較良性的運作狀態;反之,當一個國家的人民對該國之政治 大 立 合法性持懷疑的態度,國內的政治環境就會惡化並產生社會動蕩,進而危及國家 ‧ 國. 學. 安全。54故「文化安全」必然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部分,也可以說是國家安全的精. ‧. 神面向前提。. y. Nat. 目前,中共學界對於「文化安全」的概念、界定,尚未達成共識,但其中比. n. al. er. io. sit. 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層面的界說:55. 一、主權論. Ch. engchi. i Un. v. 胡惠林以系統整體的觀念對文化安全進行了界定,指出:文化安全是一個國 家的「文化主權」神聖不可侵犯。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發展選擇必須得到 尊重,包括國家的文化立法權、文化管理權、文化制度和意識形態選擇權、文化 傳播和文化交流的獨立自主權等不可侵犯;而文化安全,就是指一國文化之生 存,免於威脅或危險的狀態。56 52. 宋國誠。《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一公元 1990-2020》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年,頁 6。 Nye,Joseph S.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53. Alone,2002,p176. 54. 禹建萍。〈全球化時代的國家文化安全〉。《河南工業大學學報》,(6)。2007 年,頁 53。 55 解學芳。 〈一個全心的學術研究領域:國家文化安全〉 。 《高校社科動態》 ,(2)。2007 年,頁 16。 56 胡惠林。《文化產業發展與國家文化安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年,頁 106-107。 27.

(32) 二、價值論 林宏宇認為文化安全是指本國文化的精神形態,不受別國不良文化形態的影 響與傷害,保持本國文化固有的繼承性與民族性。57欣榮則認為文化安全是一個 主權國家的主流文化價值體系,免於遭受來自內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蝕、破壞 或顛覆,以完整地保持自己的文化價值系統的狀態。58 三、功能論 林寧側重文化的綜合功能,指出文化安全是一個國家能夠獨立自主地選擇政 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抵制其他國家試圖以包裹特定敵對意識形態的政治、經濟、 民主模式強加予本國的做法,防範其他國家對本國人民之文化生活進行滲透,保. 治 政 護本國人民的價值觀、行為方式、社會制度,保持文化的民族性,維護民族自尊 大 立 心和凝聚力,並通過國家文化交流,擴大本國文化的影響力。 59. ‧ 國. 學. 綜而論之,當代中國大陸學界對「文化安全」概念的相關具代表性學說,應. ‧. 該可用以下一個基本立場作「統一」上的概括:「本國文化精神型態,不受別國. sit. y. Nat. 不良文化影響與傷害,保持本國固有的繼承性和民族性。」60事實上,此一基本. io. er. 立場在保護中國之文化主體性於不墜的同時,也保障了中共政權的合法性基礎一 一由心做起,成為民眾心之所嚮,政權的施政才符以風行草偃,國家機器的統治. al. n. iv n C 成本也才能降到最低。而且,這對中共政權而言,在對應「全球化」背景下雜沓 hengchi U 而至的國家安全問題時,也能形成有效的文化壁壘。. 貳、文化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作用 首先,文化安全有助於一個民族國家本身,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 同感,並由此提高國家的整體安全程度。文化是維繫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團結穩 57. 林宏宇。〈文化安全:國家安全的深層主題〉,《國家安全通訊》,(3)。1999 年,頁 12-13。 欣榮。〈建立文化安全體系捍衛我國的文化安全〉 。《國家安全通訊》, (3)。2002 年,頁 16-18。 59 林寧。〈關注文化安全加強先進文化建設的思考〉 。《理論月刊》,(6) 。2004 年。 http://scholar.ilib.cn/A-QCode~aq200502003.htm1(閱覽日期:2013.3.5) 60 姜敏、馬瑞清。〈中國文化安全中的主要矛盾及應對策略〉。《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3(4)。2007 年,頁 135-136。 28 5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ence, we have shown the S-duality at the Poisson level for a D3-brane in R-R and NS-NS backgrounds.... Hence, we have shown the S-duality at the Poisson level for a D3-brane in R-R

Levine, 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 of 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humans, American Physi- ological Society, 1998. [8] St´ ephane Mallat, A Wavelet Tour of Signal Processing,

中國白話文學由新文學運動肇始,作家即努力求新求變。第二次世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藝術音樂教育 | STEM 教育 全球意識與文化敏感度 |體驗學習| 接觸大自然

Towards a model apprenticeship framework: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national apprenticeship systems. Globalization and new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mplication for

Kalinich, Activities and Rehabilitation Programs for Offender(Cincinnati: Anders Publishing Company. Palmer, Ted, Correctional Intervention and Research(Lexington, Mass:

We present a new method, called ACC (i.e. Association based Classification using Chi-square independence test),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lassification.. ACC finds frequent and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in a Chinese city”, in Thomas David DuBois and Jan Kiely (eds.), Fieldwork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 Research Guide, Routledge,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