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9

第伍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壹、大陸文化發展的抉擇

大陸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所發起的「破四舊、立四新」,不但造 成對傳統文物的巨大破壞、教育體系的全面中斷、更使得教育研究發展留下一大 段空白。其後發動「批林(標)批孔(子)」、「批孔(子)揚秦(始皇)」,

更被稱為「二次文革」。總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國大陸文化已

「氣若游絲」。中國文化、文物的大破壞、學術思想界的真空狀態可謂空前。此 一空窗期,正好由「海外歸國學人」(海歸派)填補,在改革開放期間,主張「全 盤西化」的「河殤派」與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都是在此情境下開展的。中共 當局對「全盤西化派」的戒心當然是可想而知的。

文革後,鄧小平所主導的「改革開放」路線,成功的恢復經濟生產力,挽救 了瀕臨崩潰的社經制度,這條修正主義路線,在1990年代衝破「姓公與姓私」與

「姓資與姓社」的爭議,並隨著中共與國際社會接軌後,至今已成為主流意識形 態(官方意識形態),不可逆轉,中共建政後的路線之爭,至此亦已終結,理想 主義的革命性的意識型態觀」(教條主義)成為歷史的塵埃。在「改革開放」的 歷程中,中共雖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張,為其實踐綱領,但基 本上其路線是向右修正,這樣的修正也使其「一黨專政」統治的合法性受到質疑,

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中共雖依靠「強力的鎮壓」與「民族主義訴求」

穩固其統治權威,但基本上經濟向右,政治向左的矛盾,仍是未來其不得不面對 的問題;且隨著經濟的資本主義化,資本主義的各種弊端所衍生的社會問題,如 貧富差距的擴大、官員貪污腐敗的與東西發展失衡等種種的問題,如無有效處 理,都會威脅其統治地位。而改革開放後,讓一度消失的民間公共論域,重新復 起於社會,這股民間力量有何發展與對其公民社會的建構有其影響,以及其與中 共政權維持何種關係,對中國大陸的文化變遷產生何種影響,則值得後續的觀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0

與期待。

貳、建立自主思維的主體性

中國想提高自己的國家文化軟實力,前提需要建設中國思維的主體性。失去 了這個主體性,思維一旦被美國化或者歐洲化,中國很難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

當然也就無所謂擁有國家文化軟實力。思維的主體性建構及其成熟性程度,是衡 量一個大國是否真正擁有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誌。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超 越西方的文化經驗確立中國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思想體系就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 和意義。因為正是這種思維的主體性才是確定存在的主體性的唯一標準。而正是 這樣的標準,才能夠把你和別人相區別,你才能具有存在的價值,否則,你的存 在就只是別人存在的一種延伸和方式而已。

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設與外銷中華文化這個偉大目標的實現,一個最具 戰略性意義的任務,就是要建設這樣的文化主體性。由於這種文化的主體性是只 有建築在思維的主體性上才能完成的一項革命,因此,完成這項革命是實現文化 主體性建設的根本性前提。同時,還由於這種思維的主體性具有建構人的心理結 構的重要意義,而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又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另一個民族的顯著標 誌,一切文化的生存都是它的外在表現形態,因此,建設中國思維的主體性,不 只是要實現中國精英階層思維主體性建構,更為重要和更為關鍵的是整個國家和 民族、民眾思維的主體性建構。只有這樣的主體性建構,才能夠完成和實現在國 家戰略競爭層面上的文化軟實力的提高。一個國家必須要有一套自己的價值觀作 為支撐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如果僅僅把外國的東西拿來,而沒有自己的價 值標準,那麼,要想保持社會文化穩定健康的發展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難以 想像的。

參、文化軟實力的具體展現

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國家發展過程中的戰略競爭能力,它是一種與其他國家的 文化戰略競爭過程中相比較而存在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通過這個國家和它的 人民的整體性力量表現出來的,而不僅僅是它的文化代表性人物,儘管沒有這樣 的文化代表性人物無以集中體現這個國家文化軟實力所達到的一個高度。因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1

重建「民眾」在建構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確立「文化民權」在 這其中的戰略基礎性地位,應當成為提高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價值取向。

社會的健康發展需要良好的文化環境,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不但是中國步入全球 化發展時代的緊迫任務,更是落實以人為本、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障,中國 只有自覺建構文化軟實力,才能確保未來改革的方向,才能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 加的文化需求,才能為中國的和平崛起提供重要保證,其具體展現在:

一、中國步入全球化發展時代的基礎

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進程中,伴隨著國家硬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文化軟 實力也得到了全面迅速的提升,實現了從被動到主動、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積極 發展。但同樣看到,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才剛剛起步,與發達國家之間仍有著 相當大的差距,軟硬實力發展水準的不平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在逐漸顯現,國 際國內社會對中國軟實力的現狀和未來也有著很多憂慮。尤其是在中國加入 WTO 後,文化貿易和經濟活動要遵守國際準則,對外開放的程度大大增加,無 論是在國際文化市場,還是在國內文化市場,都面臨一個和國外資本同台競爭的 問題,如果不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建構文化軟實力,不僅中國自己的文化產 品輸出有問題,影響力受到限制,而且還會被別人佔領本土市場,直接影響到國 家的文化安全。

二、落實以人為本、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障

發展先進的文化生產力,建構文化軟實力,其根本目的還是在於服務於人,

服務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根本需要。人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存在,人 也是最活躍的生產力要素,怎樣對待人,是國家軟實力與國家形象的根本之所 在。以人為本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主要的治國方略之一,「今天要堅持 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關 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品質,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170以人 為本就是堅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使人民對社會主義制度產生普遍認同感

170胡錦濤。〈美國耶魯大學演講全文〉。《人民日報》,2006 年 4 月 23 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1024/4322655.html(閱覽日期:2013.4.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2

和滿意感,從而達到思想上的協調統一,最大規模地將人心凝聚起來,進而推動 和諧社會積極構建。在全面生產中,其最終目的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 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佔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71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 文化的積極作用。通過建構中國文化軟實力重視人、尊重人、培養人,以人為主 體,有利於真正貫徹以人為本的政策方針。

三、確保未來中國改革的方向

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快速發展,GDP 總量 位列世界前茅,綜合國力大大增強,現代化、城市化的進程飛速。惟中國文化創 意產業的發展較西方發達國家還有很大距離,不僅複合型人才短缺,知識創新和 技術創新的效率更是不高。而目前中國的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收入分配不公,政 治體制改革滯後,經濟。在這改革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建立起先進文化、和諧 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確立社會發展的方向,解決深層次問題,抵禦 外來文化的腐蝕。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一種好的文化、制度和價值體系必 然成為經濟發展是否能向良性方向發展下去的深層的、決定性因素,決定了經濟 發展的方向。172在這個階段,文化的方向就會主導改革的方向,成為決定改革能 否向良性方向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四、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中國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 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一個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而現行文化狀 況無法適應這個要求,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馬斯洛需求 層次理論認為,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也就是說,在滿足基本的物 質層次的基礎上,人們更多地關注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注重個體的全面發 展。所以,隨著經濟的發展,人的更高級需求便會優先增長,而文化產品與文化 消費則會優先增長。目前,中國城鄉居民的文化教育消費支出在快速上升,並呈 現出多樣性、自主選擇性的特徵,而文化狀況與城鄉居民的文化需求嚴重不符,

171人民出版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1979 年,頁 123。

172顧江主編:《文化軟實力與產業競爭力》。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年,頁 8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3

文化發展中的一系列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中國公共文化設施不足已嚴 重制約了公眾休閒生活品質的提高。

五、和平崛起的重要保證

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代的主題,發展文化軟實力是張揚國家吸引力,贏得世

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代的主題,發展文化軟實力是張揚國家吸引力,贏得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