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小組討論

本節將針對小組討論的意義、功能、實施方式、以及相關研究等,

分別敘述如下:

一、小組討論的意義

美國人文主義教育學者 Mortimer Adler 是討論教學法的倡導者之 一,他認為經由討論教學法可以增進學生的思考能力。在班級團體中採 用討論教學法時,常將學生分成數個小團體進行討論教學,因此被稱為 小組討論法。換言之,小組討論法係將全班分為若干小組,小組每位成 員針對主題提出自己的想法與觀點,最後尋求多數人的共識與交集(林 寶山,2003)。小組討論的運作可透過不同的教學技術—腦力激盪法、

菲力普六六法、以及座談會等,使同儕之間在相互切磋的過程中,對主 題產生更廣泛、更深入的探究(李春芳,2004)。

二、小組討論的功能

從認知理論的觀點可知,學生之間小組討論的互動歷程可以增進學 習的成效(Van Blankenstein, Dolmans, Van der Vleuten, & Schmidt,

2013)。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發現,若學習的新知識要保留在大腦並與舊 有知識產生連結時,那麼學習者必須以某種方式對課程內容進行認知的 再建構過程,例如:我們可經由做摘要與整理綱要的技巧或者透過小組 討論來增進同儕間互相教導,對教材內容進行認知的再建構,進而提升

42

學習成就。Lev Vygotsky 認為,知識的形成是個體在社會中互動的結果,

也就是將外在的社會互動結構內化到個人的心智基模,並強調社會互動 對學習的重要性,透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討論與省思來建立個人的新 知識(簡妙娟,2003)。

小組討論不僅有助於知識的獲得、技能的訓練與態度的養成,也有 益於觀念的溝通、價值的澄清及問題解決(林寶山,2003)。當進行小 組討論時,小組成員針對問題,不僅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達成充分的 溝通,而且養成接受不同觀點的胸襟,因此小組討論可以訓練多元思 考、價值判斷、聽說表達、異中求同並解決歧見的能力,達到知識建構 的效果(李文石,2005)。

大致上,小組討論的功能有三:(1)經由小組討論過程,刺激學生主 動思考,更深入了解主題內容及其應用層面;(2)參與小組討論會培養學 生質疑、思辨的習慣,同時查覺自己的偏見,重新建構自己的觀點;(3) 在表達想法與聆聽別人的互動中,學習尊重他人意見的民主素養與風度

(李春芳,2004)。若從學生認知面與情意面而言,小組討論可以發揮 的功能如下(吳英長,1996):

(一) 認知方面

1. 熟悉教材:小組成員為了清楚表達想法,必須不斷地理解、修正 與組織教材知識,自然而然地就會熟悉教材內容。

43

2. 改變觀點:在彼此的討論甚至辯論過程中,從他人的不同觀點可 以檢視自己的想法,進而調整原有的觀點與成見。

3. 解決問題:透過集思廣益的小組討論所形成的問題解決方式,較 為多數人接受並得以付諸實行。

(二) 情意方面

1. 激發學習興趣:討論的過程可以滿足表達的欲望與人際互動需 求,進一步帶動學習的動力與興趣。

2. 增進團隊向心力:每一位小組成員都有機會表達個人的想法與感 受,當不同的看法經過一陣交流激盪後,彼此學會尊重、容忍、

甚至接納,建立良好的團隊氣氛,進而增進團隊向心力。

3. 促進自我了解:經由不同意見的比較之後,促使個人察覺到原本 狹隘的看法,也更加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三、小組討論的實施方式

當教師要舉行班級的小組討論時,須特別注意三項重點:(1)事先安 排合宜的場所與座位,以利小組成員間容易面對面互動;(2)有技巧的提 問,以便活絡討論的氣氛;(3)適時提出相關問題,化解偏離主題的困窘

(李文石,2005)。此外,實施小組討論時應掌握四項要領:(1)避免偏 離主題;(2)控制討論時間;(3)維持討論秩序;(4)人人皆有機會參與討 論(林寶山,2003)。

44

若要建立互動良好的小組討論,應考慮下列若干因素:(1)人數多 寡;(2)座位安排;(3)小組成員特質;(4)團體凝聚力;(5)溝通模式;(6) 討論技巧;(7)個別差異(張新仁,1999)。為順利進行小組討論,達成 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的實施方式可分為下列三個階段(李春芳,2004;

沈翠蓮,2001;林寶山,2003):

(一) 準備階段

1. 選定討論主題:事先設計事實性、詮釋性與評量性的問題,並發 給學生有關小組討論的主題與大綱。

2. 進行學生分組:最好採異質性分組,決定全班組數、各組人數(以 4 至 8 人為宜)、主持人與記錄者。

3. 規劃運作模式:訂定討論規則、時間分配、場地選擇及小組座位 安排,座位安排以面對面、容易溝通為原則。

(二) 討論階段

1. 說明討論程序:在小組討論前,教師應扼要說明整體流程,包括:

討論時間與規則、報告的時間與方式、以及教師回饋時間等。

2. 簡述討論主題:先引起討論的動機,再將書面討論單發給各小 組,以板書說明討論規則,教師簡述小組討論的主題與大綱。

3. 進行分組討論:(1)鼓勵學生發言,對他人意見應延遲批判且暫 不判斷;(2)提醒避免離題、尚未探討之處;(3)巡迴各小組之間,

45

適時暗示發言較長者,讓每個人都有發言機會,必要時回答小 組的問題。

4. 進行分組報告:每一組派人上台報告小組討論的重點內容,然後 教師適時給予回饋。

(三) 總結階段

1. 歸納結論:將各小組的意見做成適切的結論,並引導學生進一步 思考相關擴充性問題。

2. 表揚各小組的優點,同時扼要說明尚未充分討論的地方,鼓勵下 一次更佳的表現。

最後,教師除了根據討論主題提出歸納結論之外,應針對班級內各 小組的討論情形、表達方式及溝通技巧等提出評語與建議,做為下次小 組討論時改進的依據。

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