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與研究結論,茲提出下列幾項建議,做為實務與 研究之參考。

94

一、宜事先參酌學生的想法,規劃生活科技領域之設計與製作課程主題 本研究從學生訪談與課堂觀察發現,大多數的國中學生對於動手製 作課桌模型的生活科技課程,表現出良好的學習興趣與合作態度,也對 於從頭到尾親手完成一件作品產生成就感,完全不同於其他學科在教室 聽講、考試、寫作業的傳統學習方式。為使學生能喜愛生活科技的學習,

讓科技教育發揮寓教於樂的教育價值,教師應事先了解學生的想法,藉 以規畫不同主題的設計與製作課程,藉由「做中學」的探索過程,不僅 幫助學生熟悉基本的科技知能,而且有助於學生的生涯自我探索、發掘 學習興趣,進而適應未來多變的科技社會。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為使研究結果更具有推論性,宜將研究對象擴及不同地區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桃園市某國中一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生,造成研 究結果在推論上的侷限性,建議未來的相關研究可以延伸至國內不同地 區的國中學生,了解不同對象的學習成就差異情形,以利提升研究結果 的推論性。

(二) 為增加資料分析的可信度,宜兼採不同的研究工具加以輔佐 本研究使用的團隊合作態度量表為自陳式量表,因學生填寫時可能 受到自我及社會期望的影響,將導致填答內容部份失真,進而降低統計 分析結果的可信度。因此,建議後續研究者宜兼採不同觀點的評量方

95

法,例如:學生的軼事記錄、友伴互評法等,以利輔助自陳式量表的不 足之處。

(三) 為了解學習成就的保留效果,未來相關研究宜考慮在課程結束 後一段時間實施延宕測驗

本研究第四章的統計結果發現,兩組的學習成就測驗之後測分數沒 有顯著差異。因此,建議未來的實驗研究在衡量學習成就時,宜考慮實 施延宕測驗,誠如黃一泓與王貞雯(2011)的研究帶來的啟示:為探討 國小五年級學生採用心智圖作為筆記工具對數學科的學習成就及學習 態度的影響,第一次總結性評量的兩組分數未達顯著差異,但第二次(延 宕後測)分數達顯著差異,藉此說明心智圖法對學習成就具有保留

(retention)效果。

9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明傑、陳玉鈴(譯)(2002)。 Robert E. Slavin 著。教育心理學:理 論與實務。臺北市:學富文化。

吳佳珈(2013)。電腦化心智圖融入童詩寫作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寫 作成就之影響。教育研究論壇,4(2),183-205

吳明隆(2009)。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臺北 市:五南。

吳明隆(2011)。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英長(1996)。討論教學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理論(頁 270-293)。 高雄市:復文。

吳慧珠、李長燦(2003)。Vygotsky 社會認知發展理論與教學應用。載 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 105-158)。臺北市:心 理。

李文石(2005)。運用概念構圖輔以小組討論在高中力學學習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長燦(2002)。發展對話與反省社群的國小數學教學模式之研究─

Vygotsky「可能發展區」概念的探討與實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97

李春芳(2004)。教學技術。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 185-254)。 臺北市:師大書苑。

沈冠君(2004)。國小資優生心智繪圖教學之成效研究-以社會學習領域 為例。資優教育研究,4(2),65-104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林妙真、張佩芬(2013)。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制度下的學生核心能力 與評估:大學教師、系主任、院長的觀點。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

(4),37-68。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林慧珊(2012)。心智圖教學對五年級學童創造力與語文學習態度之影 響。教育研究論壇,4(1),219-251。

林寶山(2003)。實用教學原理。臺北市:心理。

洪駿命(2013)。基於心智圖之數位說故事專題學習模式對學習動機、

問題解決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博士 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胡雅茹(2010)。心智圖超簡單。臺中市:晨星。

孫易新(2013)。台灣心智圖法學位論文研究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易新(2014)。心智圖法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商周。

98

徐昊杲、邱佳椿(2002a)。技職教育研究教戰手冊-SPSS 基礎篇。臺北 市:師大書苑。

徐昊杲、邱佳椿(2002b)。技職教育研究教戰手冊-SPSS 進階篇。臺北 市:師大書苑。

常雅珍(2005)。全腦開發記憶策略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常雅珍(2010)。心智繪圖應用於大學「教育研究法」課程之實例--以某 校幼保系大三學生上課為案例。長庚科技學刊,13,65-83。

常雅珍(2012)。心智繪圖暨多元化記憶策略融入大學「課後托育與實 務」課程之研究。長庚科技學刊,16,125-140

張文哲(譯)(2005)。Robert E. Slavin 著。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

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臺中市:倉海。

張惠媚(2013)。心智圖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三年 級低成就學童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論壇,4(2),113-132。

張新仁(1999)。討論的技巧。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頁 313-326)。 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精華。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9)。L. CampbellCampbell, D. Dickinson 著。

多元智慧的教與學。臺北市:遠流。

99

陳宥儒(譯)(2008)。Robert J. Sternberg, Wendy M. Williams 著。教育 心理學:教與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禾楓。

陳詠卉(2013)。整合「關鍵字學習法」、「栓釘法」與「心智圖法」之 英文字彙記憶術對於英語為外語大學生字彙學習效果之研究。淡江 大學英文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臺北市:心理。

黃一泓、王貞雯(2011)。以心智圖做為筆記工具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在數 學科的學習成就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0(2),91-114。

黃俊能(2006)。研究室內透過心智圖活動提高研究互動。元智大學資 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詹秀雯、張芳全(2014)。影響國中生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臺中教育 大學學報:教育類,28(1),49-76。

歐陽鍾玲(1982)。 心智圖在地理學上的應用。地理教育,8,63-70。

蔡文山(2007)。心智圖教學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創造力、學習成就、

學習動機之影響: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 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承志(譯)(2010)。Tony Buzan 著。超高效心智圖學習法。臺北市:

商周。

鄭媛文(2013)。同儕教導學習策略對學生學習成就與情意態度影響之

100

後設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8,217-242。

穆玲鈴(2010)。運用心智圖法提升國小學童表達溝通與分享能力之行 動研究:以低年級小組討論與上台報告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 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雲菁(譯)(2006)。William Reed 著。心智圖筆記術。臺中市:晨星。

錢昭君、張世彗(2010)。心智圖法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及 寫作表現之影響。特殊教育學報,32,79-99。

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 與教學新趨勢(頁 403-463)。臺北市:心理。

簡俐珊、吳麗媛(2011)。增進幼兒繪本故事閱讀理解之探究-心智繪圖 教學之應用。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3,53-87。

101

二、外文部分

Abi‐El‐Mona, I., & Adb‐El‐Khalick, F. (2008). The influence of mind mapping on eighth graders’ science achievement.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108(7), 298-312.

Bahar, M. (1999). Investigation of biology students cognitive structure through word association tests, mind maps and structural

communication grid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70(25), (UMI No. U124870)

Bamberger, Y. M., & Cahill, C. S. (2013). Teaching Design in Middle-School:

Instructors’ Concerns and Scaffold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22(2), 171-185.

Bennett, D. C. (1984). The effects of the 'mind mapping' technique on

learning.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Concordia University, Montreal,

Quebec, Canada.

Brennan, M. K. (2006). Mind mapping, graphic organizers and student writing. Masters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5(01), (MAI No. MR17867) Budd, J. W. (2004). Mind maps as classroom exercise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5(1), 35-46.

Buzen, T., & Buzen, B. (1993). The mind map book: How to use radiant

thinking to maximize your brain's untapped potential. New York:

Plume.

Bybee, R. (2015). Scientific literacy.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Education, 944-947.

Cockburn, E. (2011). Can children create mind maps as planning tools for

writ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102

U. K.

Costello, D. J. (2008). Assessing mind maps as an aide to career planning.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9(08), (UMI No. 3327687)

Costello, J. D. (2008). Assessing mind maps as an aide to career planning.

Unpublished dotoral dissertation, Northcentral University, Arizona.

Cunningham, M P W. (2006). The application of mind maps, as a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y, in a senior primary school clas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70(48), (UMI No. U235188)

D'Antoni, A. V., Zipp, G. P., Olson, V. G., & Cahill, T. F. (2010). Does the mind map learning strategy facilitate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medical students?. BMC medical education, 10(1), 10-61.

D'Antoni, V. A. (2009).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d map learning strategy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medical students. Unpublished dotoral

dissertation, Seton Hall University, Ann Arbor, New Jersey.

DeVellis, F. R. (2012).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Dhindsa, H. S., & Anderson, O. R. (2011). Constructivist-visual mind map teaching approach and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cognitive structures.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20(2), 186-200.

Farrand, P., Hussain, F., & Hennessy, E. (2002). The efficacy of the 'mind map' study technique. Medical education, 36(5), 426-431.

Gredler, M. E. (2012). Understanding Vygotsky for the classroom: is it too lat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4(1), 113-131.

Gundry, L. K., & Kickul, J. R. (1996). Flights of imagination: Fostering creativity through experiential learning. Simulation & Gaming, 27(3),

103

334-349.

Huang, T. F. (2008). A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ind

Mapping in Investigation Teaching.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71(67), (UMI No. H236865)

Kaiser, F. H. (1974). Little Jiffy, Mark IV.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4, 111-117.

Karpov, Y. V., & Haywood, H. C. (1998). Two ways to elaborate Vygotsky's concept of medi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1), 27-36.

Leaf, C. M. (1990). Mind-mapping: A therapeutic technique for closed-head injury. Masters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29(01), 108(MAI No. Masters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5(01), (MAI No. MR17867)

Leaf, C. M. (1997). The mind-mapping approach: A model and framework for geodesic learning.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9(01), 22A.

(UMI No. 0598734)

Mento, A. J., Martinelli, P., & Jones, R. M. (1999). Mind mapping in executive education: applications and outcom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18(4), 390-416.

Pollard, L. E. (2010). Meeting the demands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

study of mind mapping in a professional doctoral physical therapy education program. Unpublished dotoral dissertation, Capella

University, Minnesota.

Shuttleworth, J. (2005). Study skill use, motivation and the efficacy of the

"mind map" techniqu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70(45), (UMI No. U220039)

Siyepu, S. (2013).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in the learning of

104

mathematics.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3(2), 1-13.

Van Blankenstein, F. M., Dolmans, D. H., Van der Vleuten, C. P., & Schmidt, H. G. (2013). Relevant prior knowledge moderates the effect of

elaboration during small group discussion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Instructional Science, 41(4), 729-744.

Warren, J. (2012). Mobile mind mapping: Using mobile technology to enhance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34(1), 72-81.

Williams, M. H. (1998). The effects of a brain-based learning strategy, mind mapping, on achievement of adults in a training environment with consideration to learning styles and brain hemisphericit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0(05), 1525A. (UMI No. 9934688)

Willis, C. L., & Miertschin, S. L. (2006). Mind maps as active learning tools.

Journal of Computing Sciences in Colleges, 21(4), 266-272.

Zonzi, A., Barkham, M., Hardy, G. E., Llewelyn, S. P., Stiles, W. B., &

Leiman, M. (2014).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as an ability to play in psychotherapy: A theory‐building case study of very brief therapy.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87(4), 447-464.

.

105

附錄

106

附錄一 教學實驗教案(實驗組)

單元名稱 課桌模型之設計與製作

教材版本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第 二冊。新北市:作者。

教學對象 國中一年級學生 教學節數 12 節課

教學資源

生活科技專科教室 半成品擺放空間

基本手工具:鉛筆、直尺、線鋸、C 型夾、砂紙、白膠 能力指標

8-4-0-1 閱讀組合圖及產品說明書

8-4-0-2 利用口語、影像(如攝影、錄影)、文字、圖案、繪圖或實物,表達 創意與構想。

8-4-0-3 瞭解設計的可用資源與分析工作 8-4-0-4 設計解決問題的步驟

8-4-0-6 執行製作過程中及完成後的機能測試與調整

教學理念

為探討心智圖法對生活科技學習成就之影響,研究者以「課桌模型之 設計與製作」為教學活動主題,採用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實驗組採 用小組討論法搭配心智圖法,控制組僅使用小組討論法,兩組差別在於小

為探討心智圖法對生活科技學習成就之影響,研究者以「課桌模型之 設計與製作」為教學活動主題,採用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實驗組採 用小組討論法搭配心智圖法,控制組僅使用小組討論法,兩組差別在於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