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闡述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論述學習成 就;第二節訂定研究目的、待答問題及研究假設,藉以聚焦具體的研究 目標;第三節界定研究範圍與限制,包括研究變項、研究對象及研究方 法;第四節陳述重要名詞的概念性及操作型定義,進而呈現研究主題的 意涵。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提升學習成就有賴於適切的教學方法及良好的同儕互助合作

長久以來,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一直是學校正規教育持續關注 的重要議題之一,對當前的科技教育而言,若能具體提升學生的學習成 就,則有助於科技教育的永續發展,尤其是在升學主義掛帥、非考科需 被重視的大環境下。

心理學家維高斯基(Lev Vygotsky)認為知識的形成是個體將外在 的社會互動關係內化到個人心智基模的結果,因而強調人際互動對於學 習的重要性並提出近側發展區理論(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其帶給我們的啟示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經由教師的協助或 同儕的合作後,能夠達到的潛能水準高於獨自努力的學習成就(吳慧 珠、李長燦,2003)。

2

過去研究指出,影響國中學生學習成就的因素包括:個人學習態 度、師生互動關係、同儕合作情形、家長社經地位、以及家長參與子女 學習的程度等(詹秀雯、張芳全,2014)。其中,教師若事先了解學生 如何學習,然後採用適切的教學方法,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才能有效 地幫助學生發揮內在潛能,獲致更好的學習成就;另一方面,良好的同 儕合作方式能夠促進認知、技能與態度方面的成長,對學生的學習而言 具有正向的影響,並達成更佳的學習效果(鄭媛文,2013)。

二、心智圖法融入生活科技教學的學習成就有待探討

關於科技教育學習成就的議題,該領域已有許多專家、學者及中小 學教師陸續投注心力,以各種教學策略探究不同面向的學習成就,包括 認知、技能與態度層面,並累積了相當數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從過去 的研究發現,採用的教學策略較少以視覺化方法—心智圖法,進行科技 教育相關教學主題之探究。曾經三度獲選美國年度績優教師的 Campbell 在其著作《多元智慧的教與學》(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中指出,心智圖法是一種有效的視覺化策略,若教師使用 心智圖法進行教學,則學生可以很快地產生有關主題的「圖像」並記住 重點內容(孫易新,2013;郭俊賢、陳淑惠,1999)。

相關研究指出,使用心智圖法教學策略能幫助學生的認知結構較為 寬廣,促進學生的概念理解及概念間連結脈絡更為豐富,進而提升學生

3

的學習成就(Abi‐El‐Mona & Adb‐El‐Khalick, 2008; Dhindsa & Anderson, 2011)。然而,以心智圖法做為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成就不一定產生正 向的助益。林慧珊(2012)探究心智圖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創造力及語 文學習態度的影響,發現實驗組與傳統教學組的語文學習態度沒有顯著 差異。常雅珍(2012)研究結果指出,實驗組的「課後托育學習成就測 驗」分數沒有顯著優於對照組。黃一泓與王貞雯(2011)教導國小五年 級學生採用心智圖作為筆記工具,結果得知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數學科總 結性評量分數未達顯著差異。錢昭君與張世彗(2010)實施的「心智圖 法寫作教學方案」後,未能提升實驗組學生的寫作組織結構能力。沈冠 君(2004)研究結果發現,以心智繪圖融入社會學習領域,國小資優生 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學習成就沒有達到顯著差異。

從教育實踐角度而言,身處教育現場的教師如何在日常教學活動 中,運用適切的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強調「做中學」的科 技教育領域,當視覺化的心智圖法融入教學方案時,是否可以提升學生 的學習成就?經參酌相關研究之建議,未來有關心智圖法的研究方向,

可嘗試以特定領域之教學主題去探討學生的學習成就(孫易新,2013)。

綜合上述,本研究以心智圖法做為教學方法,從認知、技能與態度等三 個面向,探討學生在生活科技領域設計與製作課程的學習成就。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