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準備活動 1. 課前複習與預習

第三節 小組討論法的教材設計

81

第三節 小組討論法的教材設計

95 與 100 課綱均強調小組討論法是發展學生核心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師應 就教學單元設計適當的「歷史問題」,由學生分組討論並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看 法,或與同組成員交換意見,使學生在討論中逐漸檢驗、澄清與修正看法。115然 而就實際的教學現場來看,受到國中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影響,歷史課程內容刪 減甚多,多數高一學生的先備知識不足,因此研究者在進行討論教學法前,先利 用講述法補充相關的歷史知識,再進行以學生為本位的討論教學法,冀以達成更 好的學習效果。

壹、小組討論法概述

「教學」是師生尋求「教師如何教得更完美」與「學生如何學得更成功」的 歷程,因此教學者應該透過教學設計,運用適當方法,使學習者學習到學識認知、

道德價值與行為技能。116為達到有效的教學,可使用直接教學與間接教學兩種策 略。直接教學策略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成敗與教師對課程的妥善規劃與否息息 相關。117間接教學是不直接告知學生教學問題的解決方法與結論,改以引導學生 從教師給予的材料中,自己去發現問題關連、類推答案,最後形成結論和獲取新 知118;教學方法上可使用合作式學習或小組討論法等,筆者在此單元採用的是後 者。使用小組討論法前,應先了解其功能、進行程序、優缺點與注意事項等,茲 概述如下:

一、功能:

陳國彥認為討論教學法運用在社會領域教學上,於認知、情意、技能三方面

       

115 歷史學科中心網站,

http://203.68.236.93/xoops2/instpage.php?r=&w=100%&h=800&url=203.68.236.92/95course/95-1.ht m。

116 沈翠蓮,《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 年,頁 3、6。

117 同上註,頁 53。

118 同上註,頁 56。

82

均有其功能,茲分述如下:119 1. 認知方面:有三項功能—

(1) 熟悉教材:學生在進行討論前須先閱讀指定資料,正式進行時,更須對資料 進行深入的探究,因此學生需運用舊經驗,同時有效組織與綜合,因此對教 材自然較為熟悉。

(2) 改變態度:討論教學時,可讓師生彼此詰難和辯駁,使學生更能從其他觀點 來檢視自己的行為、感覺和信念,也更能改變自己的態度。

(3) 解決問題:討論法可讓參與者從各個角度去考慮問題,如此的解決方式,易 獲得多方共鳴。

2. 情意方面:亦有三項功能—

(1) 激發學習興趣:討論法進行的多是較具爭議性的題目,學生會因投入較深而 學得更多且更深入。

(2) 增進團體的向心力:學生在討論法中有表達個人觀念和感受的機會,而在衝 突激盪後,會發展出彼此接納、尊重和容忍的素養。

(3) 促進團體的自我了解: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可意識到異於他人的參考架構和 信念系統,進而重新調整、建構自己的意義網路。

3. 技能方面:有兩項功能—

(1) 發展批判思考的技能:討論時因情境隨時在變,因此學生必須懂得防衛、應 用、改變、解釋和重組自己的觀念,思想會變得更敏捷。

(2) 培養民主參與的技能:討論時每個人都可發言,表達看法,學生也因此必須 聽取不同的意見,針對問題提出質疑,這種說、聽與發問的技巧,是民主社 會的重要技能。

二、進行程序

小組討論法一般由教師主導,實施過程可分為準備、討論、評鑑三階段,其

       

119 陳國彥、吳宗立,《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2002 年,頁 131-133。

83

步驟如下圖:120

1.選擇主題 2.收集資料 第一階段 3.成立小組 4.訂定時間 5.排列座位

6.分配角色 1.引起動機

第二階段 2.說明程序 3.進行討論 1.綜合歸納 第三階段 2.總體評估

▲ 圖3-3-1 小組討論的教學步驟

三、優、缺點

(一) 優點:討論法的優點很多,如可培養學生發表的能力、訓練學生的思考能 力、訓練學生的辯才、培養學生批評與判斷能力、訓練學生意識能力、訓練 學生蒐集資料與運用資料的能力、學生可在討論中相互溝通及交換意見、學 生可分享他人的經驗與資料、可養成互助合作的習性、可培養團體的榮譽感、

可訓練民主政治中集思廣益的群眾運作能力、可培養民主素養、培養自學的 能力、培養積極正向與負責態度等。121

(二) 缺點:教師在上課時不易控制時間、會影響教學進度、少數不愛發表的學 生在討論中不易獲益、少數被動學生不能與他人充分合作、人數過多時會影 響討論效果、實施不當反而會造成學習上的混淆、教師未具備熟練的發問或

       

120 張霄亭、朱則剛、張鐸嚴、洪敏琬、胡怡謙、方郁琳、胡佩瑛,《教學原理》,頁 231。

121 整理自高廣孚,《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出版社,1988 年,頁 487-488;張添洲,《教材教法—

發展與革新》,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 年,頁 304。

準備

討論

評鑑

84

討論技巧等。122 四、注意事項123

1. 為使學生能提早準備,教師應提早宣布討論日期及注意事項。

2. 對於平時不愛發言或發言感到困難學生,教師宜多加鼓勵,並給予其發言機 會。

3. 教師須協助建立各種討論之常規,如主席之位置、紀錄之任務、座次安排、

發言順序等。

4. 進行討論時,教師須在各組間巡視,且應視實際需要,聽取其發言或適時提 供協助。

貳、小組討論法的教學活動設計 一、討論前的準備

在進行小組討論之前,師生都應該有所準備。以下分別敘述教師與學生應進 行的準備。

(一)教師方面:

1. 訂定主題:

為落實「歷史解釋」的教學目標,筆者對此單元設計了兩個相關問題,第一 題是「元朝統治中國期間,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實施族群等級制。請問實施背景 為何?各民族間是否少有交流互動情形?漢人地位是否真的很低?」第二題是

「蒙古與滿洲皆以周邊民族入主中原,但元朝政局始終動盪不安,立國不及百年 而亡;滿清不僅享國長達268 年,而且盛世之隆可以媲美漢唐,其何以如此?試 分析說明之。」124

2. 蒐集資料,編製講義:

       

122 高廣孚,《教學原理》,頁 488-489;張添洲,《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頁 305。

123 參考林進材,《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 年,頁 175-179;林寶山,《教學

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 年,頁 202-203。

124 第二題的題目來源是陳豐祥編,《高中歷史》(二),台北:泰宇出版社,2010 年,頁 118。

85

針對兩題討論的題目,研究者蒐集了幾份相關資料作為學生討論的參考依據。

以下分別加以說明:

(1)第一個討論主題是探討元代的族群政策,學生在國中教材中學到的是元朝將 全國人民分為四個等級,而且在政治、法律、科舉上均受到不平等的對待,

因此過去對元朝批評最多的即是族群等級制度。然而筆者希望讓學生能更深 入探討蒙古制定此項政策的背景,也了解在此政策下,不同族群間仍有交流 之情形。選用的資料有四則:

1. 九儒十丐的說法

韃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

十丐,各有統轄。

~引自鄭思肖:《鐵函心史》

2.元代的社會階級:

關於元代的社會階級,有所謂「九儒十丐」之說,即一官、二吏、

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但此說並非事實,

例如元代的儒戶,地位並不低,他們大都以任教為生,頗受優待,可以 免徭役及兵役。一般說來,在政治、社會、經濟和軍事各方面,社會階 級的畫分,大致依蒙古人、色目人、漢人(華北漢人、契丹、女真、渤海 等)、和南人(華南漢人)四大類,待遇有很大的差異。元代考試制度中名 額依上述四類的限制,就是這種差異的一個例證。在這四類中的色目人,

原為「各種各類」或「各色各目」,後來用來指外族人。元代色目人指蒙 古、漢人、南人以外的部族。重用色目人也是蒙古人實行政治、社會和 軍事控制的一種手段。

元政府各級官署的長官都由蒙古、色目人擔任。漢人、南人很少被 任用。如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掌黜陟)。地方的達魯花赤原則上也不

86

用漢人、南人。一般較高級的行政人員和掌管軍政與武備的官吏也多為 蒙古、色目人。入仕途徑除上述考試制度中的名額限制有利於蒙古、色 目人外,學校有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蒙古、色目承蔭甚濫,如府 達魯花赤的承應人可以作縣達魯花赤。陞遷時也以蒙古、色目人占優先。

雖然社會階級大致依民族而畫分,但是在經濟上若干漢人、南人豪 族和地主仍然掌握經濟和社會勢力,從而提升其政治地位。元代的上層 階級,實際上是由蒙古、色目貴族,漢人南人官僚、地主、富商,以及 僧侶所構成的。

~節錄自陶晉生,《中國近古史》,臺北:東華書局,1979 年。

3.元代的中國支配—中國支配的蒙古至上主義

元朝支配了蒙古本土和中國,成為繼遼金之後的第三個征服王朝。

遼、金都只占有中國的一部分,南方依然有中國王朝存在;但元朝則併 合了南宋,領有中國全域。實際上,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北方民族首次統 治江南。因此,元朝在統治中國時就沒有像遼金兩朝那麼容易了。

元世祖忽必烈似不懂漢語,但卻是中國文化的愛好者,重用漢人學 者劉秉忠(1216~74 年)等人,定中國式的年號、國號,建立了中國式的王 朝國家。在官制、財政方面也相當繼承中國的傳統,這在統治上說,是 理所當然的。但世祖並不像大多數的遼、金兩朝皇帝,只是陷溺、傾倒 於中國文化,他還一方面致力於堅持、發揚蒙古族的傳統。

吾人雖然不知道來到中國內地的蒙古人究竟有多少,但可以想像大 約是中國全人口的百分之一。以絕對少數的支配來統治中國,如果沒有 極端強烈的民族意識,顯然就會像前代的征服王朝一樣,同化於中國文 化而失其民族精神。因此,世祖在統治中國時,在政治上、社會上都建 立了一套賦予蒙古族極端優位、特權的體制,可以說是蒙古至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