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培養「歷史解釋」能力的教學評量—

第一節 認知目標的教學評量

103

第四章 培養「歷史解釋」能力的教學評量—

以「近世北方民族的爭勝」單元為例

評量(assessment)是經由觀察、表現、專題評定或紙筆測驗獲得學生學習情 形的各種程序,並由此對學生的學習形成價值判斷130,因此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 要的一部份。評量並不是教學過程的結束,而是衡量學生學習成就的高低、分析 教學得失與診斷學生學習困難,以作為實施補救教學及個別輔導的重要依據。131 筆者針對本教學單元所擬定教學目標進行相關的評量,為兼顧多方面的教學目標,

除紙筆測驗外,也採取觀察、晤談、分組討論學習單、問卷調查等多元方式,以 期獲得更完整的評量成果。

第一節 認知目標的教學評量

教學評量的目的在改進學生的學習行為,因此取材內容少、實施次數多、有 時不具名作答或不計算分數的形成性評量,比起總結性評量,更能達到這些目的。

132本研究是以形成性評量為主,但為兼顧多方面的教學目標,除紙筆測驗外,也 採取課堂提問、分組討論發表及書寫學習單等方式,以期明瞭學生是否達成認知 領域的教學目標。以下即針對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進行個別試題分析。

◎ 行為目標:1-1 能解釋征服王朝的概念 1.評量方式:課堂提問

老師:在了解魏復古的理論後,請問同學這位西方的漢學家將中國的王朝分成哪 兩類?

學生:(大部分同學回答)典型的中國王朝、滲透王朝與征服王朝 老師:那請問同學,魏復古為什麼這樣分期?阿寬你來回答。

       

130 李坤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 年,頁 1。

131 陳豐祥,《歷史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 年,頁 1-3。

132 歐滄和,《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 年,頁 8。

104

阿寬:嗯,他是按照統治者是漢人還是北方民族。

老師:很好,有掌握到魏復古學說的重點。那有同學能說明,他為什麼又將少數 民族統治中國類型分為滲透王朝與征服王朝?老師抽到小凱,請說說看。

小凱:是從支配權力者的立場來看嗎?

老師:好像不對喔!請參看課本 74 頁。

小凱:喔,滲透王朝是指他們在建立政權前,就從塞外內徙,逐步以半和平的方 式獲取政權;征服王朝是定居在中國邊境,憑藉武力征服中國部分或全部 領土。

老師:總算答對了。不過我們學習歷史不僅僅是要獲得歷史知識,也要再進一步 思考,所以老師想請問同學,你們覺得魏復古對統治中國王朝的分類方式 合理嗎?為什麼?……同學思考好了嗎?請先以舉手的方式表達你們的 看法。贊同魏復古看法的同學請舉手,好,有 16 票;那反對魏復古看法 的同學請舉手,好,有 17 票。那老師先請贊同的同學表達你們的看法,

小金,你來說說看。

小金:嗯,我覺得他的分法很合理,就感覺很順啊!

老師:可以再多說明一下嗎?

小金:我不知道耶!

老師:還有沒有人要補充?

學生:……

老師:好,剛才也有很多同學不贊同魏復古的理論,有人要說說看嗎?阿成你覺 得呢?

阿成:我不是很贊同,因為上次老師有提到五代十國的發展,我記得老師說五代 有好幾個朝代是沙陀族建立的,那他們是屬於甚麼王朝?所以我覺得魏復 古的分類應該更詳細些。

老師:哇,我覺得阿成講得很好,老師也沒想到五代也有許多外族建立的朝代耶!

105

非常好,有沒有人還要補充的?小燕要說嗎?

小燕:我覺得魏復古的分類標準很奇怪。

老師:為什麼?

小燕:因為我覺得征服王朝在征服中國之前,都有重用某些漢人或進行漢化啊,

並不是完全沒有跟漢人接觸;而滲透王朝也有用武力征服中國的舉動,所 以我覺得征服王朝中有滲透的情形,而滲透王朝中也有征服中國的情形。

老師:小燕的回答好棒,她的觀察很入微,也很有自己的想法,這就是老師問你 們這些問題的目的。同學要知道,我們現在所學的征服王朝理論是某個學 者的看法,當然他是根據許多歷史資料建構出自己的一套理論,這就是所 謂的「歷史解釋」,不過你們不一定要同意他的看法,比如有一些日本學 者就不同意魏復古的看法;但是在反駁別人的說法時,自己一定要言之有 據並且言之有理,這方面同學可以透過多閱讀、多思考來加以增強喔!

2.評量結果分析:

傳統學者採取以漢族為立場的思維,認為征服中原建立政權的北方民族最後 大多被漢文化同化,只有元朝漢化最淺。魏復古改採支配權力者的立場思考,將 中國歷代政權分為典型的中國王朝、滲透王朝與征服王朝。其論點是:征服狀態 造成民族之間的鴻溝,導致征服民族與被征服民族在文化上不可能相互認同或 者單向的「同化」,而是雙向的「涵化」。遼、金、元、清等征服王朝,在人數與 文化水平方面雖居劣勢,但他們往往是有選擇性的攝取漢文化,也力圖維護本民 族文化的完整。

此次提問的重點是要學生認知魏復古對中國王朝的分類方式,且能進一步解 釋征服王朝的概念並說明其理論的合理性。大部分的學生在經過學習後,大多能 說明其分類方式與分類原因,可知已達到認知目標中「理解」之層次;然而若要 學生說明其分類方式是否合理時,學生雖能表達意見,但多數均無法具體說明贊 同或不贊同之原因,只有阿成與小燕兩位學生可以具體說明,尤其是小燕的回答

106

可看得出她發現征服王朝與滲透王朝其實並不容易區分,因此其分類是有問題的。

她的說法雖不完整,但比起其他學生,已具備「解釋」的能力。由此次課堂提問 可發現,學生在歷史知識不足的情形下,較難針對重要歷史概念提出具體之說明,

所以當教師進行此種教學方式時,除了適當引導外,補充相關資料才能讓學生的 思維更深入主題。

◎行為目標:1-2 能解釋歷史文本敘述的合理性 1.評量方式:學習單

2.評量試題:

*請閱讀資料後並回答下列問題:

1. 本文提出蒙古大軍之所以不斷向外征戰的原因有哪三點?

2. 作者對哪一點不表贊同?為什麼?

3. 你贊同蕭啟慶的說法嗎?

4. 你贊同哪些觀點?為什麼?

蒙古征服主要由於經濟及心理兩點原因所推動。

在經濟的層次,農耕社會的豐裕物質生活一直是遊牧民族垂涎的對象,而率 眾掠奪農耕社會便是遊牧君主統一草原後的主要責任。在草原上群雄割據時,部 族長可率眾掠奪別部。但在統一草原後,唯有以農耕社會為掠奪對象,始能滿足 部眾的慾望。而且又如故傅禮初(Joseph Fletcher)教授所指出:由於生態環境的制 約,草原上並無「超部族政體」 (supra-tribal polity)存在的必要。超部族政體的 存在乃與掠奪農耕社會的慾望相互倚存。若無超部族的政治組織--部族聯盟或遊 牧國家--遊牧民便無法凝聚足夠力量發動大規模的掠奪戰。而可汗如不能滿足部 眾掠奪的慾望,便無法建立其權威。唯有不斷對外掠奪,其國家才不致土崩瓦解。

對農耕社會的佔領與徵取貢賦,則可說是掠奪的制度化與永久化。因此,成吉思 汗建立統一遊牧國家後,不斷對農耕社會發動掠奪戰與征服戰,不僅具有經濟上

107

的需要,也有政治上的必然性。

蒙古人持久的征服狂熱則必須自心理方面尋求解釋。七世紀阿剌(拉)伯人的 大征服主要是由回教宗教狂熱所推動。蒙古征服的背後亦有一股類似的力量。物 爾納斯基(George Vernadsky)便曾形容此一征服是蒙古民族的「心靈的爆發」

(psychic explosion),而這一心靈力量的來源便是蒙古人創造「世界帝國」的慾望。

古來遊牧民族便有與中國天命思想類似的普遍王權觀念,並由此一王權觀念衍生 出主宰世界,創造世界帝國的雄心。成吉思汗技巧地利用沙漫教(薩滿教),不僅 使蒙古人相信他是受「長生天」的厚愛而統治草原,而且使他們感染宗教性的狂 熱,深信蒙古民族乃是承受「長生天」之命,「倚恃長生天的氣力」而從事征服 世界、創建世界帝國之大業。

除去上述兩個原因外,過去有不少學者以氣候變遷來解釋遊牧民族對農耕社 會的侵略。十餘年前甄金斯(Gareth Jenkins)便主張,蒙古征服乃因氣候惡化所觸 發。據他說,十二、三世紀時,蒙古地區氣溫遽降,以致牧草低萎,牲畜乏食,

蒙古人不得不向外另謀生路。但是自整個遊牧社會史觀之,遊牧民唯有憑藉兵強 馬壯,能發動有效侵略。迫於饑寒的遊牧民則無法與農耕社會的高壘深池、堅甲 利兵相對抗。而且蒙古本土的天災,亦不足以解釋蒙古征服何以持續八十年之 久。而掠奪財富的強烈慾望及征服新土的宗教狂熱才是蒙古征服長期賡續的根本 原因。

~蕭啟慶,〈蒙古帝國的崛興與分裂〉,《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民 83 年 3.評量結果與分析:

十三世紀蒙古鐵騎踏遍歐亞大陸,前後八十年間,蒙古兵鋒東至日本,西達 中歐,北迄西伯利亞,南至爪哇、越南、緬甸,創建了歷史上幅員最廣大的陸上 帝國,其征服與統治影響深遠。133然而為何文化落後、人數不及百萬的蒙古游牧 民族能凝聚為一股龐大的力量不斷向外征服呢?為了使學生能進一步思考蒙古

       

133 蕭啟慶,〈蒙古帝國的崛興與分裂〉,《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民 83 年,頁 3。

108

不斷向外擴張的原因,筆者在課堂上介紹完三次西征的過程後,以學習單的形式 設計了相關的問題,以下即針對此三個題目進行分析:

(1)問題 1:本文提出蒙古大軍之所以不斷向外征戰的原因有哪三點?

由文章中可了解作者提出了經濟、心理、氣候變遷這三點,是蒙古大軍之所

由文章中可了解作者提出了經濟、心理、氣候變遷這三點,是蒙古大軍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