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發展活動

第二節 講述教學法的教材設計

62

第二節 講述教學法的教材設計

講述教學法是古今中外最早為教師所採用的教學法。隨著時代變遷,講述法 最為人詬病的即是其屬於單向溝通的教學模式,然而對歷史教師來說,講述法仍 有其不可取代性,主要是與歷史學本身的性質有關。「歷史敘述」與「歷史解釋」

被視為歷史的兩大要素93,因此對中學歷史教育來說,講述法還是最能傳達要義 的方法之一。

壹、講述法概述

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之處,便是歷史是過去發生過的事情,具有 不可重現的特點;然而教師仍要透過各種方法將學生帶入過去的場景中,這時教 師如何講述便很重要了。歷史教學內容中有些是不易透過直觀感受到的知識,如 政治、經濟等,此皆須透過教師的講授方能形成歷史概念。94然而講述法雖適合 用於教導知識,但往往容易流於注入式教學,因此在進行講述法時,應該要明瞭 此種方法適用的情境、優缺點、進行的程序、講述要領等。

一、適用的情境

講述法可將有系統、合乎邏輯順序的內容傳授給學生。此法適用的情境約有 下列幾種:95

1. 引發學習動機:語辭生動活潑,可以喚起學生的舊經驗,引發其學習動機。

2. 介紹單元內容:以講述法循序介紹,會使學生對教材內容有完整的認識。

3. 說明解釋疑惑:對於一些艱深的教材,學生無法完全理解時,教師可加以解 說以消除困惑,並加深對內容的印象。

4. 歸納整理教材:講述法十分適合提綱挈領式的講述重點,也可使學生有系統        

93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頁 211。

94 李佳玲,《中學歷史教學設計與教學法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003 年,頁

10。

95 張霄亭、朱則剛、張鐸嚴、洪敏琬、胡怡謙、方郁琳、胡佩瑛,《教學原理》,台北:國立空

中大學,2001 年修訂再版,頁 225-226。

63

地吸收知識和概念。

5. 提供補充教材:教師可隨時以口語敘述,補充遺漏或簡略的教材。

6. 進行大班教學:人數眾多的班級或集會時,教師或主講者可依預先準備好的 教材來進行說明,節省授課時間和反覆說明的麻煩。

7. 教導系統知識:知識結構愈嚴謹的學科內容,愈適合以講述法來傳遞知識,

如語文、數學、史地、物理和化學等課程均屬此類。

二、優點:

講述法能行之久遠,不被時代所淘汰,根據黃光雄的歸納,認為有以下幾項 優點:96

1. 方便:此法不受時間、場所的限制。

2. 經濟:進行此法時,不需太多的的輔助教材,因此從經費觀點而論,是十分 經濟的。

3. 省時:對於教學進度有壓力的教師來說,講述比較能切合實際的需求,因為 採用其他教學法,是需花費較多時間的。

4. 訓練學生聽力:聽覺是認知的重要途徑之一,透過講述法,可訓練學生從中 去掌握訊息、捕捉意義,進而轉化成系統化的知識。

三、缺點:講述法有以下缺點--97

1. 單向式教學,較難引起學生學習動機。講述法常是教師講、學生抄,教師給、

學生受,因此教學過程較缺少變化而流於呆板。

2. 刺激源缺少變化,學生不易集中注意力。中學生在演講中的注意力大概只能 維持二十至三十分鐘,因此若教師在課堂上未能穿插其他教學法,或本身語 言表達技巧不佳等,學生自然不易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四、進行的程序

講述教學法的過程,學者認為可以分階段進行。其教學階段約有以下三種:

       

96 黃光雄,《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出版發行,1988 年,頁 118-119。

97 黃光雄,《教學原理》,頁 120。

64

(一) 胡佛(K. H. Hoover )認為可採取揭示綱要(initial summary)、詳述內容(detailed information)、綜述要點(final summary)三階段。流程圖如下:98

1.全單元綱要 第一階段 2.上節要點 3.本節要點 第二階段 本節內容

第三階段 1.舊要點 2.新要點

▲ 圖3-2-1 講述法的教學階段

(二) 林寶山為使教學過程更清楚,將講述法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流程圖如下:

99

▲ 圖3-2-2 講述教學的過程(一)

(三) 以階段區分有其便利性,但教學過程中,還有其他多變的因素,因此有學者 以林寶山的四階段為架構,另補充九項教學步驟。流程圖如下:100

       

98 黃光雄,《教學原理》,頁 121、123。

99 林寶山,《教學論: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出版社,1990 年,頁 257。

100 張霄亭、朱則剛、張鐸嚴、洪敏琬、胡怡謙、方郁琳、胡佩瑛,《教學原理》,頁 228。

揭示綱要

詳述內容

綜述要點

引言階段 (5-10 分鐘)

  正題階段 (10-30 分鐘)

摘要及提問階段 (10-15 分鐘)

結論階段 (5 分鐘)

65

1.引起學生注意 第一階段 2.告知學習目標

第二階段 1.喚起舊有經驗 2.介紹學習內容

第三階段 1.提供學習指引 2.誘導主動學習 3.提供正確回應 4.評估學習表現 第四階段 結論或複習

▲ 圖3-2-3 講述教學的過程(二)

不管使用的是哪一種教學流程,都是為使教學過程更順暢且更有意義,其模 式都是秉持「歸納—演繹—歸納」的精神,101希望學生能習得更完整又詳盡的內 容。

五、講述要領

講述法具有別的教學法無法取代的優點,但在進行的過程中,教師若忽略其 教學技巧或要領,很容易變成「發聲」的機器。應該掌握的要領如下:102 (一) 講述的技巧上:教師需口齒清晰、說話流暢、生動活潑、用語適切、音量適 度、速度適宜等。

(二) 講述的內容上:應配合教材的難易、深淺等情形,適時補充教材,或刪除艱 深內容。尤其在解釋概念時,要配合學生程度舉出適當例子。

(三) 講述的姿態上:態度要自然大方、從容不迫、和藹愉快、篤實誠懇;表情要 切合內容需要、常面帶微笑;借助手勢的輔助,以增進學生的了解;目光要溫和        

101 黃光雄,《教學原理》,頁 122。

102 整理自黃光雄,《教學原理》,頁 124-125;高廣孚,《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出版社,1988

年,頁460-465;張霄亭、朱則剛、張鐸嚴、洪敏琬、胡怡謙、方郁琳、胡佩瑛,《教學原理》,

頁229。

引言

正題

綜述要點

結論

66

而不冷峻、自然而不緊張;舉止要溫文儒雅、適當走動、關心學習;精神上則要 精力充沛且熱心指導。

針對歷史課程講述法的使用,宋佩芬曾針對八位國中社會領域中歷史專長教 師,進行講述教法的研究。由學生問卷及教學觀察發現,比較能提升思維能力的 講述特色有:1.講述有脈絡使因果合理;2.以故事劇情與比喻使人感受歷史;3.

以多媒體、史料與細節敘述使歷史視覺化與情境化。對於因果關係與神入歷史的 思維產生負面的影響因素有:1.以小故事犧牲歷史因果重點;2.簡化人物與事件;

3.補充內容過多造成認知懸缺。103雖是針對國中教學所做的研究,但對高中教學 仍有一定的啟發。

六、注意事項

講述法的教學過程中,容易形成單向式教學,同時也會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 的問題,因此可使用以下幾種方法補救:104

(一) 建立師生雙向式溝通:海曼(Hyman)認為應創造一迴路系統,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應適時穿插問答或討論,讓學生也傳達訊息給教師,教師可透過雙向溝通,

調整或修正教學內容。

(二) 調整講述時間,穿插其他教學方式:教師可在教學的過程中,適時穿插討論、

問答或練習。

(三) 配合教材適時使用教學媒體或教具:教師可適時增加視覺方面的刺激,激發 學生學習動機,但刺激過多,反而會分散注意力。

貳、講述法教學活動設計

Good(2003)引用 Ausubel(1963)的說法,認為有效的講述能提供學生自己得 花好幾個小時才能獲得的知識。教師有效地組織知識,便能為學生建構有用的認        

103 宋佩芬,〈講述中的歷史思維教學:一些可能與問題〉,《師大學報:教育類》,53 卷 1 期,2008

年,頁192。 

104 黃光雄,《教學原理》,頁 123-124。

67

知鷹架,而好的講述法需做到知識的清晰性與充滿熱情的表達。105以現行國中歷 史內容的薄弱,在沒有既定的知識基礎上,要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能力,應 該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此時教師適當的以講述法先建構其鷹架,便變得非常重要 了。然而張元認為講課不只是把課本的內容或細節交代清楚,還要提供資料與學 生討論,同時也要設計問題。106因此研究者除以講述法補充基本史實外,還編製 講義、學習單,設計相關問題,盡量避免「滿堂灌」的情形出現。

教科書是依照課綱編寫的主要教學工具,因此在進行教學之前,教師應對教

材內容進行研究,設計系統性的知識體系,並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107筆者 所選擇的單元是第二冊6-2「近世北方民族的爭勝」,此單元涵括的時序觀念是從 宋朝到清朝,時間的縱深較長,著重在「征服王朝」這個主題,因此將此單元分 為「北方民族建立政權的模式」、「征服王朝的特徵」、「近世政權的族群政策與對 漢文化的態度」等三個主題加以探討。

一、北方民族建立政權的模式

此部分的主題是介紹「滲透王朝」與「征服王朝」。過去在介紹中國歷朝發 展時,常以漢族的角度出發去解讀異族入主中國的種種措施。1949 年魏復古與 馮家昇出版《中國遼代社會史》(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Liao),將中國歷代 政權劃分為兩類:一為「典型的中國王朝」,一為「滲透王朝」與「征服王朝」。 該書摒棄漢族中心的思維模式,108從支配權力者的立場,探究征服王朝和中國社 會之間的關係,頗有助於明瞭近世社會的多元文化特質。其立論是:征服狀態造 成民族之間的鴻溝,導致征服民族與被征服民族在文化上不可能相互認同或者單

       

105 宋佩芬,〈講述中的歷史思維教學:一些可能與問題〉,《師大學報:教育類》,53 卷 1 期,2008

年,頁176。

106 張元,〈談談轉型中的歷史課堂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十一卷六期,2001 年,

頁23-24。

107 于友西著,《中學歷史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年,頁 213。

108 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說,其理論依據有二:一是採「五德終始說」,計其年次,以定正閏;一是

依《公羊傳》加以推衍,強調「居正」、「一統」二義。參閱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

卷六,臺北市:新文豐,2003 年,頁 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