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95 歷史暫行綱要爭議

第四節、 小結

在過去的戒嚴時期,歷史教育主要都以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歷史、思 想,以及反共復國為教學重點,歷史教育被政府用來做為灌輸人民以中國為中 心的國家認同,以及合理化自身統治的工具,使得歷史教育長期與人們生活脫 節,人們無法藉由歷史來了解自己腳下生活的這塊土地。

到了 21 世紀,95 歷史暫綱為了要增加學生們對生活土地的親切感、學習 歷史的興趣,以及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能力,因此在經過課綱小組的討論後,

決定將過去被安排於中國史的臺灣史分離出來單獨成冊。同時為了配合世界歷 史的發展,選擇將明朝 1500 年後的歷史與近代世界史做連結,讓學生能夠在學 習歷史的過程中,更加瞭解同時期中國與世界的互動。

但因為新課綱的課程安排,挑戰了過去以中國為國家認同中心的傳統觀 念,使得草案公布後,在第一時間就招來各界質疑課綱成員聘用不公、課綱修 訂過程中遭到政治介入,以及課綱試圖「去中國化」,使得原本單純的課綱充滿 了濃厚的政治氣息,也造成第一次課綱小組所公布的課綱草案被迫撤回重新修 改。儘管後來課綱撤回重新修改,卻因為課綱仍維持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 的安排,加上政治色彩鮮明的杜正勝就教育部長,使得課綱無法免去遭到政治 介入的批評。

以下將根據前面三節「課綱小制定程序問題」、「95 課綱課程安排爭議」、

「課綱統獨立場爭議」所用資料與做結論。

首先關於「課綱制定程序問題」中,各文章資料對課綱制定程序的質疑與 所使用的資料部分:

關於課綱小組成員選聘質疑部分,羅若禮、江荳、季節等文的受訪者大部 分皆非課綱小組成員,在這些文章的受訪者中,除了部分人士如吳展良、盧建 榮外,其餘皆不敢公開受訪者的名單、內容,但這些文章仍採用受訪人士中非 課綱成員對於 95 歷史暫綱制定流程、人員選聘的猜測,描繪 95 歷史暫綱的制

55

定過程。在筆者重新查訪原課綱小組成員後,受訪者皆嚴正否認上述這些文章 中所寫內容,認為這些內容嚴重扭曲了 95 暫綱制定流程、人員選聘的過程。

在公聽會的部份,現場確實因為參與人員十分複雜,造成現場秩序混亂不 堪、發言內容偏離主題,但根據現場記者的紀錄,羅若禮一文所提,發言時間 遭有心人士佔據應非事實,而與王仲孚不清楚發言規則,沒有登記發言有關。

第二,關於「95 課綱課程安排爭議」部分:

關於洪瑀韓與李皖玲兩篇文章中教師們,對於新課程所提出的擔憂,以及 現階段在教學部分所遇到的困難,主要是從教學現場專業角度而不從意識形態 出發,在兩篇文章結論中可以發現,教師們在了解新課綱的課程安排用意後,

多是選擇採取充實專業,如研習、分享教學經驗等方式因應。156 最後,關於「課綱統獨立場與同心圓問題」部分:

羅若禮一文中,吳展良對於臺灣史單獨成冊一事,選擇從政治上的統獨立 場切入,不論是羅若禮一文中的李慶華或是季節一文都是直接將張元與第一次 課綱小組討論出來的新課程安排,與杜正勝「同心圓理論」做連結,認為 95 歷 史暫綱帶有「去中國化」的政治目的,使得課綱問題政治化。但關於課綱本身 統獨立場問題,張元於立法院被質詢時亦強調:

「第一冊編臺灣史最主要的考慮是希望將綱要裡面最重要的精神,也就是 提升歷史學習能力的觀點落實在實際的學習上。因為臺灣史對學生來說比較熟 悉、比較親切,找資料也比較容易,可以設計很多不同的教學活動,對他們歷 史思維的發展是最有幫助的,所以我們把臺灣史擺在高一上。」157

澄清課綱與同心圓理論無關。

除此之外,95 歷史暫綱的理念亦與 1990 年代英國「歷史科工作小組」聲 明相同:

「學生必須要學習英國史,但也應該適度瞭解歐洲史與世界史,尤其不能

156 洪瑀韓,〈95 高中歷史課綱修訂脈絡下高中歷史教師主體性之探討〉,頁 90-94。

157 《立法院公報》第 92 卷第 45 期,2003 年 11 月 3 日,頁 343。

56

以「英國價值」為準則,如只從和英國的關係深淺來衡量外國歷史的重要與 否。」158

並在課程安排中,發現其將歷史教學大綱,將教學單元分為:核心的英國和歐 洲史/世界史單元、選擇性主題單元、學校自訂單元,與 95 歷史暫綱課程依序 為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模式相同,顯示在課綱修訂之初並沒有任何統獨 立場的考量。證明 95 歷史暫綱是張元出於歷史教育的專業與領課綱小組多方討 論而成,並非是受到杜正勝「同心圓理論」指導,更沒有特定的政治目的。

但造成課綱問題政治化的原因,就如同杜正勝所說,在「同心圓理論」於 20 世紀末提出後,就遭到臺灣媒體過度的渲染,以及臺灣保守派的攻擊,使得 課綱在原本就統獨爭議不斷的臺灣,演變為意識型態的爭議。159

綜上所述,新課綱的出現,主要是基於召集人過往研究經驗,以及課綱小 組成員專業討論後所完成的。但為什麼仍引發了 95 歷史暫綱爭議?其主要原 因,是 95 歷史暫綱草案在新課程安排上,一改過去臺灣史附屬於中國史的型 態,讓臺灣史的部分單獨成冊,並將中國近代史部分併入世界近代史,削弱過 去從戒嚴時期一直以來以中國為中心的國家認同意識,使得過去以中國為國家 認同中心的人無法接受,進而對 95 歷史暫綱發起各種批評、質疑,試圖將新課 綱恢復為過去中國史、世界史二分法的型態,維持臺灣與中國的連結,鞏固過 去的國家認同意識。至於本文所列舉的論文中,其中江荳、季節等人的論文,

可以發現該類型文章對於課綱調整問題的研究,明顯採取反對立場,並透過非 課綱小組成員的訪談資料來佐證其觀點。此類文章除在採用的資料上有諸多問 題外,研究者或其指導教授的政治立場對於其研究的立論亦有深遠影響,如江 荳本身出身於台中的政治世家,其父為前立委江連福,與國民黨關係密切,其 論文中所呈現的政治立場明顯較為接近國民黨對於兩岸問題的觀點;至於季節 的文章,其指導教授張亞中,在研究成果上多傾向黨國威權體制的角度出發,

158 林慈淑,《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台灣學生書局,2010 年,頁 61。

159 杜正勝,《新史學之路》,頁 71-72。

57

研究戰後的政治菁英,加以其對台灣本土文化的偏頗觀點,實不難發現其立 場,至於謝大寧、林忠山兩位口試委員皆在 101 課綱微調案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述諸學者的研究觀點、立場對於季節文章立場的影響實不言可喻。綜合上述 分析,本文認為,吳展良、盧建榮、李慶華、陳文茜等人在不知悉課綱小組運 作流程下對 95 歷史暫綱的各種批評,扭曲了課綱修訂的本意,造成大眾對於 95 歷史暫綱的誤解,進而使得課綱爭議嚴重化。至於對 95 歷史暫綱採取明顯 反對立場的文章,似有以「學術論文」形式,包裝其政治觀點之情況,甚至扭 曲 95 歷史暫綱訂定的流程以及其真正用意,對於 95 課綱之爭議未能客觀呈 現。而本文僅能盡可能的釐清爭議,並期望未來能夠有清楚的會議紀錄等資料 揭露,讓大眾更清楚 95 歷史暫綱的修訂過程與造成爭議的原因。

58

第三章、101 課綱微調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