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101 課綱微調爭議

第二節、 檢核小組的組成與權限爭議

從上一節可知,2012 年 5 月,在 101 課綱專案小組修訂完成課綱後不久,

教育部長蔣偉寧便要求歷史教科書審定委員依照「民眾意見書」修改教科書,

為這次微調課綱的衝突拉起帷幕。在本節討論檢核小組組成與權限問題前,先 來看看「民眾意見書」中有那些意見,內文如下:

民眾建議意見─必要修正建議:182

1.凡提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或大陸地區時,不應簡稱「中國」,應視行文改 為「中共」、「中國大陸」、「大陸」等。

2.在涉及政治層面或是國際關係領域時,應避免以「臺灣」來取代「中華民 國」的正式名稱。民國 36 年行憲後,提及政府時,也應稱為「中華民國政 府」、「我國政府」或「政府」。不宜稱為「國民政府」或「國民黨政府」。 3.不應提及「臺灣地位未定論」,凡提及臺灣地位時應確定說明臺灣屬於中華 民國的事實,並說明此一事實從 1945 年國際開始無任何異議。

4.在處理李登輝特殊國與國關係時及陳水扁一邊一國論時,應同時提及馬英 九「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立場,並同時說明此一立場是遵循中華民國憲法 的陳述。

民眾建議意見─強烈修正建議183

1.正確使用名稱,在面對「荷西」、「明鄭」、「清」、「日本」、「中華民國政 府」在臺灣行使權力的用語時,宜在客觀尊重歷史見是與歷史書寫立場上,

宜有區別。

(1)以「荷據」(荷蘭佔據)或「荷領」(荷蘭佔領)取代「荷治」(荷蘭統治);

西班牙用語亦同。

182 取自周婉窈臉書「史記文化高一臺灣史教科書的前因後果」,參考網址:

http://bit.ly/2Eq6UqQ,參考時間:2017 年 12 月 30。

183 取自周婉窈臉書「史記文化高一臺灣史教科書的前因後果」,參考網址:

http://bit.ly/2Eq6UqQ,參考時間:2017 年 12 月 30。

66

(2)「日本統治」宜改為「日本殖民統治」;簡稱「日據」時期,而非「日 治」時期。

(3)不宜使用「清領」,應使用「清朝治理」或「清治」時期。

2.教科書必須要有正確史觀。

(1)不應以「明帝國」、「清帝國」稱呼明、清兩朝,而應稱「明朝」、「清 朝」、「清廷」。

(2)鄭氏三代奉明為正朔,其在臺灣的統治,宜為「明鄭時期」,不宜以「鄭 氏王朝」、「東寧王國」稱之。

(3)清朝和列強關係,不應稱「清英」、「清法」、「清日」,而應該「中美」、

「中法」、「中日」。 3.公允原則。

(1)在提及臺灣政經發展時,應本公允原則,教及歷史關鍵人物、政黨的作 為,不應有一面倒的敘述。

(2)在述及戒嚴等問題時,也應清楚說明當時的時代背景。

(3)增加地方自治的成果 4.中華文化為主體原則

(1)在提及臺灣文化的多元發展時,應強調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也不應以切 割中華文化和臺灣文化的方式來解釋此一發展。

(2)在提及臺灣這個移民社會時,也應強調在漢人大量移民後,中國人和中華 文化已經成為主體的事實。

民眾建議意見─積極修正建議184

1.不應只簡單陳述清廷應對琉球問題的不當,因而認定是清廷就棄了琉球的 宗主權。而應說明清廷當時的確對國際法並不了解,可在日本併吞琉球時,

清廷曾堅持並未放棄對琉球宗主權。

184 取自周婉窈臉書「史記文化高一臺灣史教科書的前因後果」,參考網址:

http://bit.ly/2Eq6UqQ,參考時間:2017 年 12 月 30。

67

2.提及長濱文化時,應說明學界雖難定論,但此一文化和華夏文明可能有 關。

從上述「民眾意見書」內容就可以看出濃厚的大中國思想,試圖要政府將 教科書的敘述調整回「黨國體制」下的大中國思想架構。儘管「民眾意見書」

中的政治立場偏頗,但政府仍要求課綱審定委員依照「民眾意見書」審定教科 書的內容,可見政府亦有意將教科書的書寫回復到過去「黨國教育」下的大中 國思想脈絡。同年9 月,教科書審定委員謝大寧、張亞中等認為,必須自己編 撰歷史教科書,否則根本無從在臺灣建立正確的史觀。185因此在 10 月成立克 毅、史記、北一等出版社,將他們編寫的教科書投入教科書審查,試圖打破 101 課綱中關於臺灣史教科書內容編寫的規定,造成教科書審查過程中衝突不 止,甚至延燒到政府公文書的書寫,使得行政院於2013 年 7 月發出新聞稿,直 接以政治的力量統一公文書用詞。隨後政府更以「錯字勘誤、內容補正及符合 憲法」為由,依照《高級中學法》組成了史無前例的檢核小組,開始檢核教科 書內容,但檢核小組除了檢核教科書內容外,檢核小組更在第一次小組檢核會 議時提出臨時動議,提議由檢核小組分組課綱微調小組,檢核並微調課綱內 容,因而引發了本次課綱微調的爭議。

本節主要討論檢核小組組成人員、組成依據及檢核小組具備的權限範圍。

一、檢核小組的成員組成

關於這次課綱微調爭議中,首先遭到各方質疑的就是檢核小組召集人、小 組成員的專業問題。此次課綱微調,教育部聘請世新大學兼任教授王曉波擔任 檢核小組召集人,再由王曉波邀請小組成員,組成以十人為一組的檢核小組,

負責檢核 101 課綱的國文、地理、歷史、公民教科書內容,但檢核小組卻在檢 核小組會議上發起臨時動議,決議以分組的模式負責 101 課綱的微調工作,此 舉引發了各界的批評聲浪。

185 唐詩,〈史記文化推手張亞中 誓將教科書賣到各學校〉,《民報》2014 年 5 月 6 日,參考網 址 https://is.gd/MyBxLE,參考時間:2016 年 7 月 31 日。

68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51519,參考時間:2017 年 12 月 29 日。

69

從上表可以明顯發現,前幾次的課綱小組成員皆是臺灣史的學者,但這次 微調課綱成員不僅沒有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相關專家學者,反 倒以文學系、經濟系等非歷史科系人員,負責本次歷史課綱的微調,一改過去 課綱小組成員採用師範院校、中央研究院等專家的常態。且課綱微調小組成員 更被質疑不具有臺灣史專業,其中朱雲鵬以經濟學家的身分參與歷史課綱微調 最為不適任,微調課綱內容甚至出現鴉片戰爭為台灣開港通商原因的明顯錯 誤,加深各界對課綱微調小組成員適任性的疑慮。

各界紛紛質疑,王曉波本身為哲學系教授,並非歷史本科出身且不具臺灣 史專業,另外兩位負責歷史科微調的教授亦非臺灣史專業,甚至朱雲鵬本身更 非歷史系出身,卻能擔任臺灣史課綱微調工作。

委員姓名 服務機構

95 歷史課程暫行綱要

張元(召集人)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周樑楷(召集人)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陳國棟 中央研究員歷史語言研究所 黃富三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周婉窈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98 歷史課程綱要

周樑楷(召集人)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吳學明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 蔡錦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周婉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101 微調課綱

王曉波(召集人) 私立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 黃麗生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

朱雲鵬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系 李功勤 私立世新大學通識中心

70

如教育聯盟總召林致宇曾質問過王曉波:

「明明是中國史的為何來修臺灣史?」187 關於這點,王曉波在新聞訪談上強調:

「你可以 google,我有多少臺灣史的著作跟論文,我也在大學開臺灣史的 課,也指導臺灣史的論文!」188

同樣的問題,在筆者親身訪談王曉波時,他亦表示:

「我在世新是擔任通識課的教授,通識課裡面我擔任的是臺灣史的課程,

而且我還有臺灣史的論文,還有得到國科會的獎助。」189 王曉波認為自身雖非歷史本科出身,卻有臺灣史專業的。

根據外界對於對於課綱微調小組在臺灣史部分專業的質疑,除了朱雲鵬本 身為經濟學者明顯與歷史專業無關外,本文將依序將王曉波、李功勤、黃麗生 三人臺灣史相關著作整理製成表格如下:

(1)王曉波相關著作

190

著作

出版時間 書名 出版社 出版處

1985 《臺灣的殖民地傷痕》 帕米爾書店 新北 1988 《臺灣史與臺灣人》 東大圖書公司 臺北 1992 《臺灣史論集》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北京 1997 《臺灣抗日五十年》 正中書局 臺北 2001 《臺灣意識的歷史考察》 海峽學術出版社 臺北 2014 《臺灣命運機密檔案》 海峽學術出版社 臺北

187 〈王曉波:我有很多臺灣史著作,你可以 google。〉,《新頭殼》2015.7.31,參考網址: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5-07-31/62918,參考時間:2017.9.23。

188 〈王曉波:我有很多臺灣史著作,你可以 google。〉,《新頭殼》2015.7.31,參考網址: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5-07-31/62918,參考時間:2017.9.23。

189 筆者訪談資料,受訪者 I:王曉波,2017 年 8 月 29 日,地點:台大校園。

190 王曉波,國立台灣大學,參考網址:http://bit.ly/2DczoFi。

71

72

73

191 李功勤,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參考網址:http://gd.wp.shu.edu.tw/generaleducation/,參考時 間:2018 年 1 月 12 日。

74

192 黃麗生,國立海洋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參考網址:http://chss.ntou.edu.tw/files/11-1042-2952.php,參考時間:2018 年 1 月 12 日。

75

76

「祖國」,其統派立場不言自明。用詞部分,其不選用較為中性且具有法理基礎 的「日治」而改用統派學者一貫使用的「日據」一詞,既缺乏理論基礎,又顯 示其偏狹觀點,亦或是鄭成功擊退荷蘭取得台灣以使用「收復」一詞,並表示 當時所出現的「台灣意識」僅是中國的一個地方意識,試圖加強台灣與中國的 連結。193最後,在視角方面,王曉波在其《臺灣機密檔案》一書中,實透過收 錄各界對戰後美國對台政策的激烈批判,質疑美國從企圖奪取台灣,到出賣台 灣給日本,以挑撥中日衝突,甚至戰後試圖託管台灣、支持台灣獨立等,194藉 此擁護其本身「親中反美」之政治立場。綜合以上三點,不難發現王曉波帶有 特定立場詮釋臺灣史,且在研究議題上較為陳舊,未能與時俱進。除此之外,

出版其論著的出版社,大多有著反共與兩岸統一等特殊目的,加以海峽兩岸出 版社係由王曉波所創立,從其出版的各類書籍如《九二共識文集》、二二八系列 叢書,不難看見其宣揚統派觀點之用心。綜上所述,加上王曉波曾言:

出版其論著的出版社,大多有著反共與兩岸統一等特殊目的,加以海峽兩岸出 版社係由王曉波所創立,從其出版的各類書籍如《九二共識文集》、二二八系列 叢書,不難看見其宣揚統派觀點之用心。綜上所述,加上王曉波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