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第二節、研究回顧

在 95 歷史暫綱爭議爆發後,輿論界、社論界、學界各方皆有諸多關於此次 爭議的討論,但內容可能會因為立場、篇幅而受到限制或是產生偏頗。同時,

除了上述各界討論外,各大專院校亦陸續出現以本次爭議為研究主題的碩博士 學位論文,這些碩博士學位論文在資料蒐集上應該較為完備,具一定程度的學 術訓練與專業,且不必受到報章雜誌篇幅的限制,在內容上能夠更加深入、公 允的討論 95 歷史暫綱的爭議,因此筆者以這些碩博士論文為本文討論 95 歷史 暫綱爭議的基礎。

在這些關於 95 歷史暫綱爭議事件的研究中,林青萸〈課程與權力運作以高 中歷史科課程綱要修訂為例〉14、廖翊君〈教育政策發展之論述分析—以 95 高 中新課程為例〉15、羅若禮〈糾結中誕生的歷史教科書─從 95 課綱爭議談起〉

16、江荳〈高中歷史教科書審查過程探討:政治意識形態〉17、季節〈高中歷史 課綱史觀變遷之研究:1990 年代迄今〉18等文,在不敢將受訪名單公開情況 下,以這些訪談資料做為描述課綱修訂過程、爭議原因的材料。在林青萸、廖 翊君等文,都是在蒐集課綱小組成員參與課綱會議的說法,並搭配部分非小組 成員對於 95 歷史暫綱的看法後,描述 95 歷史暫綱兩次課綱小組會議運作的過 程,認為 95 暫綱在第一次小組修訂過程過程中,雖然多少有意識形態上的爭 執,最後仍舊從專業的角度出發,認為課綱小組在沒有太多政治考量下完成了 課綱草案的修訂。但認為第二次小組召開由於受到時間壓力以及內部缺乏完整 的溝通,加上受到外來意識形態的強力干預,在當時教育部長杜正勝共同參

14 林青萸,〈課程與權力運作以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修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 士學位論文,2005 年。

15 廖翊君,〈教育政策發展之論述分析—以 95 高中新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2007 年。

16 羅若禮,〈糾結中誕生的歷史教科書─從九五課綱爭議談起〉,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學位論 文,2007 年。

17 江荳,〈高中歷史教科書審查過程探討─政治意識形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 士班,2008 年。

18 季節,〈高中歷史課綱史觀變遷之研究:1990 年代迄今〉,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 碩士論文,2014 年。

6

與、主導會議下,完成了具有特定政治立場的 95 歷史暫綱,使得課綱爭議持續 延燒。羅若禮一文,同樣採訪談做為研究方式,受訪者高達 29 名,其中非課綱 小組成員占大多,該文採用新聞報導手法描述課綱修訂及爭議過程,多採用非 課綱小組成員的不具名受訪者對 95 歷史暫綱課綱小組的批評、質疑,直指第一 次課綱小組是一個總召「選用親近人士」組成的團隊,以及公布的課綱草案將

「臺灣史單獨成冊」、「明史 1500 年後至於世界史」有著強烈的「去中華化」目 的,更直指在第二次課綱小組公布調整後的課綱後,是政府力量介入並受「同 心圓理論」影響所完成的產物。再來,江荳一文同樣採取不公開受訪的課程綱 要委員、審定委員、出版社編輯、高中歷史教師等名單的方式,以上述訪談資 料推測課綱小組運作的整體過程,在這些不敢公開的訪談人士中,大部分人認 為課綱修訂過程中受到政治力的介入,以及杜正勝「同心圓理論」的影響,使 課綱成為為政府服務的工具。最後,季節一文提到國家認同,容易因為教科書 內容書寫的不同而不同,在比對 88 年正中版教科書;95 歷史暫綱的康熙、南 一、龍騰版教科書:101 課綱的龍騰版教科書後,指出民進黨為了藉由「同心 圓理論」培養出一批不認同中華民國的學子,而從 95 歷史暫綱開始了新的課程 安排。上述的各篇文章,多以未公開的受訪者,甚至非課綱小組成員的訪談資 料,做為描述 95 歷史暫綱的依據,並在最後將 95 歷史暫綱的成因引導至是具 有特殊的政治目的,因而可能扭曲了原本 95 歷史暫綱最初修訂的本意。

至於洪瑀韓〈95 高中歷史課綱修訂脈絡下高中歷史教師主體性之探討〉

19、李皖玲〈95「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分析─以臺灣史與中國史的歷 史教科書為例〉20,則是透過面訪教師,從教師的角度了解教師對於 95 歷史暫 綱的解讀、接受度,以及教師對於相關爭議的處理方式,同時指出教師的聲音 長年來在課綱修改過程中遭到忽略,建議未來在課綱改革時要開放教師發聲空

19 洪瑀韓,〈95 高中歷史課綱修訂脈絡下高中歷史教師主體性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 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 年。

20 李皖玲,〈95「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分析─以臺灣史與中國史的歷史教科書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7

間、增加教師進修管道,提升教師專業能力,進而提升教學品質。以及未來應 針對課綱修訂成立專責教育改革研發機構;避免教科書在編輯、審查中強行加 入個人主觀意見;教師不斷自我充實,最後在臺灣意識與中國意識間尋找一個 新的平衡點。

從前文的回顧發現,撰文本應較嚴謹學術態度碩博士學位論文,卻不敢公 開受訪者訪談名單,並以這些訪談內容描述課綱修訂過程、爭議原因,可能扭 曲 95 歷史暫綱真正的用意。因此,本文筆者藉由重新訪談當時的課綱小組成 員,並從課綱修訂程序、人員聘任,以及「同心圓理論」出現原因、用意等,

來釐清 95 歷史暫綱的各項爭議與背後原因。

101 微調課綱引發的爭議部分,由於事發時間稍近,尚無太多討論此議題 的學術論文,其中僅林雨佑〈社會運動抗爭現場公民記者的身分及實踐─以反 課綱微調事件為例〉21一文,討論課綱微調事件發生當下的社會狀況,作者親 身參與 2015 年的反課綱微調運動,以自身實務經驗針對採訪記者、抗爭者、現 場警察等做深度面訪,將反課綱微調運動抗爭做一完整的重現,分析社會運動 抗爭事件中各階段行為所屬於的類型,將這次抗爭過程的各個階段做一分類,

讓讀者清楚了解本次反課綱微調運動的始末與類型。討論公民記者的出現對於 抗爭現場會造成什麼影響、公民記者本身的角色定位跟主流記者有何差別,以 及公民記者本身跟現場抗爭者區別跟共存問題,但因為警察、抗爭者、記者、

公民記者在抗爭活動中的角色並不相同,因此對於公民記者的認同態度也不大 相同,對於警察、記者而言,辨別記者與否主要是藉由身分而非行為本身。發 現公民記者本身則容易遭到有心者利用而扭曲本意,且沒有辦法跟記者享有相 同權利,但卻是現代社會改變傳統媒體為資訊主要傳播角色的重要一環,但易 隨著抗爭而生,隨抗爭消止而消失。

在課綱微調爭議爆發後,社會上出現許多關於課綱微調爭議的新聞、訪

21 林雨佑〈社會運動抗爭現場公民記者的身分及實踐─以反課綱微調事件為例〉,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2016 年。

8

問,或是一些文章對於事件的相關整理、討論。其中關於高中生反對課綱微調 一事,〈評高中生反課綱微調事件〉、〈再評高中生反課綱微調事件〉兩篇文章,

前後時間貫穿 2015 年 5 月到 8 月間學生的抗爭活動,在這次的抗爭活動中,學 生一改過去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開始積極參與本次對微調課綱的抗爭活動,

要求政府停止不法的微調課綱,但學生參與微調課綱的抗爭活動,也引來了負 面的質疑,如部分人士質疑藍錄鬥爭、統獨意識進入校園,儘管社會上正反意 見分歧,但一定程度的也顯示了學生對於課綱批判反省的能力,以及肯定了學 生參與社會改造與實踐的能力。並期許教育部能夠以透明、公正的方式來化解 社會各界對於課綱微調的質疑。22

另一方面,也有幾篇文章討論課綱微調的法源依據,在郭復齊〈課綱微調 的法律定性與爭議〉、周志宏〈高中課綱微調的法律問題〉、劉靜怡〈由實務參 與 95、99 課綱經驗看此次社會科課綱微調爭議〉、黃帝穎〈高中課綱微調的合 法性及救濟可能〉等三篇文章中提到,課綱法源依據主要是《高級中等法》或 是《高級中等教育法》,但當《高級中等法》廢止後,依此法所訂的課綱是否仍 能繼續使用,且《高級中等教育法》亦未提到任何關於舊課綱是否繼續沿用,

因此課綱本身的效能有其疑慮。23另外,課綱本身的性質,教育部主要將其歸 類為行政規則,文中提到本次課綱微調在程序上牴觸了《行政程序法》,因此立 法院可依其《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要求教育部更正或廢止微調課綱,24強調教 育部必須在微調課綱爭議得到解決前,暫緩微調課綱的推行,將對社會、書商 的影響減至最低。

最後,關於課綱在審議上的相關討論,像是黃政傑〈課綱微調之研修審議 評析〉、〈評中小學課綱審議機制的修法方向〉兩篇,討論課綱研修審議機制,

並以該機制檢視課綱微調的審議情形與正當性,發現幾項問題:第一,因為早

22 〈再評高中生反課綱微調事件〉,(台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頁 27。

23 〈高中課綱微調的法律問題 與談人─周志宏〉,(司法改革雜誌,100 期),頁 59。

24 郭復齊,〈課綱微調的法律定性與爭議〉,(新社會政策雙月刊第 40 期,2015),頁 13-14。

9

在 2013 年就開始對十二年一貫的課綱進行全面調整,預計 2016 完成、2018 年 施行,在這段時間中插入微調課綱看似多於。第二,檢核小組的設立依據不

在 2013 年就開始對十二年一貫的課綱進行全面調整,預計 2016 完成、2018 年 施行,在這段時間中插入微調課綱看似多於。第二,檢核小組的設立依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