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95 歷史暫行綱要爭議

第三節、 95 歷史暫行綱要內容與統獨立場爭議

一、課綱內容爭議

在 95 歷史暫綱草案公布後,立刻引來了各方對於課綱內容、立場的批評與 質疑,從前文可以看到各界對於課綱小組成員選聘、課綱會議過程、公聽會等 的質疑,從訪談與政府資料可以發現質疑者對於課綱的質疑多屬無的放矢,甚 至扭曲事實。接下來,本節將以課綱內容與統獨立場爭議做為討論重點,期望 能夠了解原本課綱內容安排的用意,以及釐清外界對於課綱立場的質疑。

在討論課綱爭議之前,我們先來了解 95 歷史暫綱當初修定的原則。

課綱小組為了要增加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減輕教學上的壓力、加強與世界 的連結,以下為 95 歷史暫行綱要修訂的三點原則。117

1.高一、高二的臺灣歷史、中國歷史及世界史都採「略古詳今」、「影響深遠」、

「文化遺產」、「結構取向」及「教學需求」之原則。

2.高三的歷史專題力求:

(1)加強培養學生在閱讀、思考、辨析、論證等方面的能力 (2)學習史學方法,反思三年來學習歷史的心得

(3)強調從今日臺灣觀看東亞(含中國大陸)、亞太及世界史上的重要問題。

3.課綱及教材應能反映當今歷史學界的研究成果,亦即選取在學界取得共識的 觀點,或大致贊同的說法。學者的一家之言不宜採用,帶有濃厚黨派色彩的歷 史解釋亦應避免。

根據上述原則,課綱小組在修訂 95 歷史暫行綱要時,將「臺灣史單獨成 冊」、「明代 1500 年後置於世界史」,同時希望教師在教學上能夠略古詳今,減 輕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壓力,但上述安排,在新課綱公布後卻引來各方批 評,教師認為新課綱的安排會增加教與學雙方的壓力、時序上的錯亂等。在近

117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修訂經過」,歷史學科中心,參考網址:

http://203.68.236.93/doc/95course/content/98-06.pdf,參考時間:2017 年 12 月 10 日,頁 515。

44

年研究方面,洪瑀韓與李皖玲兩篇文章,列出「臺灣史比重增加」、「明代史置 於世界史」、「課程時數減少」等新課綱所造成的問題,下文將以筆者訪談、蒐 集所得的資料,針對上述問題逐項釐清。

(一)、在臺灣史比重增加的問題

洪瑀韓一文提到:

「臺灣史比重變大,抵抗的力量多在學校居多,尤其是老師身上,他們的 困難第一個當然有些是認同意識的問題,有些是他們沒受過歷史教育,第二個 是沒有進修管道,這幾項加起來時,就讓一些老師年資夠的選擇提早退休,年 資不夠的就囫圇吞棗,我的四周圍也是有這樣的問題。」118

因課程加深加廣,教師可能面臨專業能力不足、重新備課等挑戰。

(二)、教學時數問題

原先 88 課綱的教學時數安排如下:

「高一史地每週原各二節,修訂為三節。高二社會學科修訂為世界文化

(歷史、地理篇)及現代社會,每週教學節數各二節,學生應在上述科目中每 週修習四節。高三為中國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等四個選 科,每週各二至四節,修訂為歷史、地理二個選科,每週各三節。」119

95 歷史暫綱課程時數安排如下:

「高中一、二年級,每學期二學分,每週上課二節。一年級第一學期為台 灣史,第二學期為中國史。二年級為世界史,分兩學期講授。」120

從上述可以看出課程時數遭到縮減,加上後來第二次課綱小組將明代 1500 年後的歷史重新置於中國史,造成中國史課程壓力更加沉重,但課綱小組已將 台灣史與中國史重複的部分刪除,表示如果教學上遇到與國中重複的部分,教

118 洪瑀韓,〈95 高中歷史課綱修訂脈絡下高中歷史教師主體性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 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 年,頁 68

119「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修訂經過」,歷史學科中心,參考網址:

http://203.68.236.93/doc/95course/content/98-06.pdf,頁 599。

120 〈普通高級中學 95 課程暫行綱要〉(歷史),教育部,2004,頁 43,下載網址:

https://www.k12ea.gov.tw/cur/,下載時間:2017 年 12 月 10 日。

45

師簡略說明即可,藉此減輕教師在教學上的壓力。121

(三)、明代史置於世界史

關於第一次課綱小組公布課綱草案時「明代史置於世界史」的爭議,在

〈高中歷史課程綱要之爭議與檢討專案報告〉中提到:

「如果將中國史詳編在兩冊,則範圍廣大的世界史將被壓縮成一冊,似有 不妥,於是將西元 1500 年以後的中國史放到高二。理由是因為西元 1500 年以 後的世界各國交流日益頻繁,任何民族文化都已不能『遺世而獨立』,而且過去 的教科書的敘述,雖然國家的歷史系統一貫分明,但學生讀中國史、世界史,

往往對同一時期其他地區的重要發展缺乏橫向聯繫與瞭解。」122

課綱小組在給立法院的報告中強調,新課綱是採取打破過去中國時間軸的限 制、政治意識型態的控制,改從國際、全球化發展的角度編寫。123

關於這項課程上的改變,洪瑀韓一文提到,教師擔心課程架構的改變,會 造成學生在學習和適應困難,也擔心學生時序觀念過於薄弱會造成觀念上的混 淆,新課綱如此安排顧及了教學的深度但忽略了廣度,這是教師在教學現場上 的顧忌。總體而言,大多數的教師認為這項改變是必須的且符合現代發展,但 教師仍強調中國史部分應讓學生有清楚的學習脈絡,在有脈絡的前提之下,再 詳談明代經濟與世界的關係。124

二、95 歷史暫行綱要統獨立場爭議

新課程綱要在課程的安排部分,將臺灣史單獨成冊、明代 1500 年後置於世 界史教授,是為了要增加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了解本土,並減輕教學與學習雙 方的壓力,但課綱草案公布後,卻遭到質疑新課綱做意識形態的思考、批評,

導致課綱與政治意識形態有了連結,進而擴大成國家認同的統獨之爭,張元時

121 〈普通高級中學 95 課程暫行綱要〉(歷史),教育部,2004,頁 76,下載網址:

https://www.k12ea.gov.tw/cur/

122 《立法院公報》第92 卷第 45 期,2003 年 11 月 3 日,頁307。

123 〈高中歷史課程綱要之爭議與檢討專案報告〉,《立法院公報,第 92 卷第 45 期(下)》,1993 年 11 月 1 日,頁306-308。

124 洪瑀韓,〈95 高中歷史課綱修訂脈絡下高中歷史教師主體性之探討〉,頁 76。

46

期的課綱草案被迫暫緩實施,周樑楷接任後的課綱小組,課綱繼續被質疑與杜 正勝同心圓理論有關聯,甚至質疑杜正勝以部長身分介入課綱修訂來達到去中 國化、台獨的目的。各方質疑如下:

吳展良表示:

「課綱將臺灣史從中國史的脈絡中抽出,並將明中葉以降的中國史,置入 世界史的作法,可說是典型的『一邊一國』乃至兩國論的史觀。」125

李慶華表示:

「張元起草編寫的高中課程綱要,以同心圓作為架構,把臺灣擺中間,再 放入中華民國、中國、世界各國,根本就是故宮院長杜正勝的理論。」126 質疑杜正勝是操弄新版課綱真正的影武者。127

陳文茜於報導中指出:

「教育部施行九五課綱的目的在形塑「台灣民族主義」,她提醒教育部不要 為了政治目的,犧牲下一代的未來。」128

季節一文表示:

「儘管後來民進黨為了爭取中間選票,部分承認中華民國的正當性,可是 細看其中央執政八年,仍不斷在教育上推動其『臺獨史觀』,方法包括採用『同 心圓史觀』,以及在課文和課綱設計中,隱含將不同時期的臺灣統治者都描述成 外來政權的思維。(張亞中,2012:41)」129

「本來增加臺灣史的內容沒有什麼不好,然而在增加的過程中,卻常常伴 隨著隱約將臺灣當成國家的台獨思維。」130

「陳水扁當選總統後,決定採納杜正勝早在李登輝執政末期就提出的『同

125 吳展良,〈下一代需要什麼樣的史觀?〉,《中國時報》2003 年 9 月 20 日,參考時間:2016 年 7 月 31 日,網址:http://www.education.ntu.edu.tw/school/history/text/20030919.htm。

126 羅若禮,〈糾結中誕生的歷史教科書─從九五課綱爭議談起〉,頁 2。

127 《立法院公報》第 92 卷第 45 期,2003 年 11 月 3 日,頁 340。

128 「九五暫綱爭議多 立委籲教育部懸崖勒馬」,大紀元報,2005 年 5 月 26 日,參考網址:

https://www.epochtimes.com/b5/5/5/26/n934452.htm,參考時間:2018 年 1 月 23 日。

129 季節,〈高中歷史課綱史觀變遷之研究:1990 年代迄今〉,頁 153。

130 季節,〈高中歷史課綱史觀變遷之研究:1990 年代迄今〉,頁 71。

47

心圓史觀』,也就是先講臺灣史,再論中國史,最後談世界史,明確區隔了臺灣 史和中國史的界線。為此著手提早修訂課綱。」131

江荳一文提到:

「杜正勝就任部長之初,即提出『同心圓理論』,要求修改現有的地圖,讓 臺灣橫躺於地圖上,以彰顯臺灣的主體性,並以臺灣為中心,思考臺灣的重要 性。相較於以往以世界或中國為中心的地圖來看,如此標新立異的主張,似乎 是受到執政者政治意識形態之影響,以貫徹執政者臺灣獨立的思維為最終目 標。」132

根據上述各方對於杜正勝「同心圓理論」與 95 歷史暫綱關係的質疑,下文 將探討杜正勝「同心圓理論」以及臺灣史單獨成冊的形成背景、目的。

(一)、95 歷史暫綱形成背景與杜正勝「同心圓理論」形成的差異 1.張元與課綱小組課程安排始末

關於張元將臺灣史獨立出來,置於高一上學期教授,是課綱召集人張元教 授及其團隊於 2003 年自主研擬出來的,當時教育部長是黃榮村,杜正勝僅是故 宮博物院院長。關於課綱課程安排一事,黃榮村於立法院被質詢時提到:

「教育部給杜院長的聘函是 2003 年 6 月 13 日才發文,杜院長從來沒有跟 我談過任何高中課程綱要的事情。」133

強調杜正勝在受聘為審查委員前,並不知道任何關於課綱的事情。

杜正勝在受訪時也提到:

「張元在課綱修訂前一段時期,他多去研究英國的歷史教學,因此受歐美 影響當然很自然的是,且外國都是從自己的周圍環境開始的,沒有像臺灣從中 國,從跟自己生活的環境完全不同的開始,所以我想張元是因為這樣的情勢之 下提出了新的課程想法。所以他改變,主要是因為那時候他是研究英美的歷史

131 季節,〈高中歷史課綱史觀變遷之研究:1990 年代迄今〉,頁 38。

131 季節,〈高中歷史課綱史觀變遷之研究:1990 年代迄今〉,頁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