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相關理論及文獻探討

第四節 小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第四節 小結

集體行動理論本身主要的目的,乃是一群人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開展群 體性的行動,達到彼此共同的目標的行為。誠如學者所述:「集體行動是一群人 為獲致共同利益而採取行動 Uetake(2013:3)」、「集體行動乃「以團體(直接 或 透 過 組 織 的 利 益 ) 採 取 行 動 以 追 求 成 員 所 意 識 到 的 分 享 利 益 Marshall

(2009)」。從永續農業組織的角度具體地說,它被定義為「由農民所採取與其 他人和組織協同之一系列行動,以處理當地的農業環境議題」。更早之前,國外 學者 Meinzen DicK(2004)等人觀察有關集體行動的態樣之後,也加入更明確 定義以及他們共同特質:「一群人們的參與,分享利益,共同且自願行動追求他 們的利益」(Vanni,V:2014:21-23)。Ostrom(1990:39)更主張集體行動是 出於一種經驗主義而發展出來的自我或自治形式的理論。此外 Ostrom(1990:

182)從共用資源(CPR;Common-Pool Resources)的案例內以及成功解決集體 行動問題的研究中,得出一個結論就是這些較大的組織系統,都是從組織較小 的時候逐漸發展而成。換句話說,成功的集體行動組織,是從小規模組織時開 展出來的方式是正確的(Luke &Chris, 2015)。67當較小規模的組織順利開展之 後,就能夠明確地建立集體行動之社會資本,之後組織變得更具規模時,也是 基於在之前已經建立奠定的基礎上產生更大與更複雜的制度安排來解決更大的 問題(Ostrom, 1990:190)。

從文獻中探究農民以集體行動方式組成,對於農業發展以及永續性具有緊 密的關聯。農業組織的開展是以農民為單位,由農民個人再結合其他人集體行 動,群策群力相互依存,朝向共同的目標。在開展集體行動之前,發起人扮演 關鍵性的角色,某種程度來說,發起者幾乎自然而然成為組織的領導者。Paul

(2005, 2010:17)曾對經濟學中的公共企業家精神「熊彼得」(Schumpeter)

領導力提出自己的說明,他認為領導力是經濟集體行動理論的關鍵特徵,而且 集體行動幾乎是藉由領導力開展。因此可以得知,永續農業組織之集體行動從 領導力開展是一個重要因素,易言之,領導力在領導人尚未獲得組織正式授權 之前,就已經發揮領導力。在永續農業組織中,集結眾人之力並且朝向共同目 標或理念的集體行動組織,在此之前領導力已經開始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力。再

67但另有一種集體行動,是透過集體領導形式,如公共機構和自主授權經由合作實現基於共同目 標和價值觀的共同願景,並以集體方式藉此傳達至所需要傳達的每個組織,旨在促進、影響和 提高公共價值,這以永續社會發展,維護環境和促進經濟福祉等複雜因素和不斷變化背景下,

極具價值(Stephen&Keith,2010:1)。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者,組織未來經營發展是否朝向組織目標前進,領導人之領導力就顯得十分重 要,因領導人受到人格特質影響,而組織經營以及組織成員則受領導人之領導 力影響,環環相扣下,領導人特質便有探究之必要。誠如張潤書(2004:1)所 述:「領導力基本上就是一種影響力,影響個人或是團體行為的方式。」

目前人格特質之研究經過學者多年驗證,認為五大人格理論(Big-Five Model)具有一定的準確性。人格特質是研究領導人所關注的議題,五大人格 發展模型,更能夠清楚認識領導力的高度有效性(David and Adrian, 2012:9)。

由上得知,領導人特質對領導人甚至對於組織經營的影響與永續農業組織發展 具有緊密的連結性。

組織的主體是人,因此如果組織只是被當作一個工具,而不具備願景或其 他更有利的價值,很容易會被改變與背棄(Paul, 2005, 2010:83)。永續農業組 織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結構,不論是組織內部或是外部因素(如政府部門或其 他非政府組織)其中的實質意義,都與領導人對組織的經營管理方式有關,而 領導人又受人格特質之影響。因領導人的領導不是一個集體過程,而是作為整 個組織運作的決定因素,即領導力已經變成組織代名詞。如此便增加了領導者 的責任與風險。本研究從文獻中觀察,當領導人面對組織經營時有幾個面向需 要認知:

(一) 多元化成員。來自不同背景的多元化成員,要如何具備溝通技巧、包容 性以及公平以待。

(二) 組織運作環境。面對複雜的組織運作環境,尤其是來自於外部的競爭,

如何在經營理念、目標甚至社會制度上適應環境的變化。

(三) 組織本身的變化。組織勢必要隨著社會環境變化。在高度地不確定性和 不穩定的組織狀態下,組織勢必要更加靈活運作;在逐漸複雜化、且高 度的知識化需要下,如何結合使組織成員更加緊密相互依賴。

從事永續農業經營的農民,在尚未加入或成立組織前都是單打獨鬥的情 況,因此遭受了許多挫折與打擊,加上農業技術的不足,產量遲遲無法提升,

在生產成本無法降低且資源、設備缺乏種種因素之下,導致耕作面積無法擴 大,甚至農產品不知銷售給誰的窘境,造成收入十分不穩定,久之即萌生退 意。當以集體行動成立永續農業組織之後,給從事永續農業的農民帶來希望,

不僅資源取得容易,農業技術提升,更重要的是不用擔心農產品的銷售管道,

漸漸地收入也更加穩定與豐厚。因此永續農業組織對於永續農業的經營發展十 分重要,這有賴於領導人集合眾人之功,發揮積極的影響力帶領組織朝向永續 發展。不過眾所皆知的是,任何劇烈的環境變化容易使人感到脆弱與不足,甚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至困惑與沮喪,要保持冷靜十分不易,也因此造成許多領導者無法繼續帶領組 織。

故此,領導人之人格特質就顯得重要,尤在組織行使權力時,更應具備良 善之動機(企圖心)與道德感努力經營組織。另外永續農業組織結構以靈活為 主,不要過度僵化,隨時配合需要採取任務編組解決問題。當領導人清楚認知 組織不同面向,建立及養成專屬組織特有的組織文化,積極溝通幫助成員建立 強化組織力量,可以增進永續農業組織經營的效能。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