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永續農業經營組織之研究-以領導人特質為論述中心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永續農業經營組織之研究-以領導人特質為論述中心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永續農業經營組織之研究-. 政 治 大 以領導人特質為論述中心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顏 愛 靜 博士 研究生:廖 國 柱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〇 七 年 七 月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2) 謝誌 感謝上帝! 感謝上帝讓我進入政大地政系,有幸認識顏愛靜教授以及接受她的指導, 如今才能順利完成學業。本系規定最低修業年限是三年,因此能夠在年限完成 學業和論文是本系每個研究生的目標,要完成這個目標,需要無比毅力與意志 力,尤其是在最後的口試階段,日以繼夜的修正補漏,幸好有愛靜老師不斷的 打氣與督促,更要謝謝口試委員李承嘉校長和徐世榮老師的鼓勵和指導。今 天,能夠順利畢業,若非來自師長以及身旁週遭好友的鼓勵與支持,將難以成 功。. 治 政 完成論文需要犧牲許多時間與精力,但是世上沒有任何付出是徒勞無功,學習 大 立 與農業也是相同之道理。為了完成研究,經常得在工作空檔一個人開車從台北 聖經剛好有段話也與農業有關:「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雖然為了學. ‧ 國. 學. 到宜蘭,再到花蓮,甚至還越過濁水溪跑去阿里山鄉靠近曾文水庫之茶山部 落,儘管每次車程一個小時到五個小時不等,長途跋涉舟車勞頓,但是每次聽. ‧. 完農民對永續農業的堅持與熱誠,不僅疲勞頓失,更深深觸動我的內心,原來 從事農業的辛勞外人根本無法體會,謹在此向農民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Nat. sit. y. 再次感謝愛靜老師,以及研究室同仁的協助,還有一路陪伴的學長姐:國. io. er. 祥、昭洋、世賢、書騰、偉仁、淑惠,每次寫到心煩意亂之際,他們就是我轉 移目標的對象,另外也感謝兩位分別在期初與期末擔任精闢評論人之瓊文、亭. n. al. i n U. v. 伊學姐,以及感謝兩位學妹秀伶、欣薏的大力支援,群組「政大真男人」的真. Ch. engchi. 誠鼓勵,104 級一起共學的同學,能夠與大家一起學習是我的榮幸。最後感謝 我的家人與生命愛侶,若不是你們的無怨無悔、默默在背後扶持,讓我可以全 力以赴,造就今日的我,願與你們一起分享生命的喜悅。 廖國柱. 謹致於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民國一百零七年七月.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3) 摘要 永續農業的基礎,在於健康的土地。我國從事永續農業者以小農居多,然 而當小農面臨資源稀缺以及農業技術不足之困境,即影響其繼續從事永續農業 之意願,為延續永續農業經營之發展,以組織型態集結眾人之力便具有重要意 義。領導人是組織經營之核心人物,其領導力或動員組織群體之溝通協調能 力,是否積極對外尋求資源以拓展經濟規模、充實農業知識等,均與領導人個 人特質有正向之關聯。其中,五大人格模式(Big-Five Model)對預測領導人之 人格特質具有相當準確性,因此本研究選定全國五個永續農業組織領導人,透 過問卷深度訪談與參與式觀察等研究方法,藉由五大人格模式探析農業組織領 導人人格特質對組織發展的影響以及找出除了五大人格特質外,其他足以影響. 政 治 大 當作培育人才之參考,邁向農業永續經營發展之目標。 立. 組織發展之人格特質。最後期藉本研究提供建議給政府,找出最適宜農民或者. ‧. ‧ 國. 學. 關鍵字:永續農業、五大人格、領導人特質、組織經營.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4) Abstract Healthy land is the foundation to th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most of the persons who are engaged in th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re peasants; however, when the peasants are experienced in the shortage of resources and the insu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t will affect their willingness in doing th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Therefore, to continue developing the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t will be of significance to gather power from people by the organization type. A leader is a key person in the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his or her leadership or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to mobilize the organization group, and whether he or she can seek out for resources aggressively to expand the economics of. 政 治 大 characters of the leader. As the big-five model is very accurate in predicting the 立 personalities of the leader, this research has chosen five leaders in the sustainable scale and to collect the agricultural knowledge are all correlated to the personal. ‧ 國. 學.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personalities of the leaders in th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rganizations using. ‧. the big-five model, through deep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 by participation. In addition to finding out the big five personalities, this research also investigates other. Nat. sit. y. personalities that ma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rganizations. Finally, it is expected that by this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can be provided to the government as. io. n. al. er. a reference most suitable for the peasants or for the breeding of manpower, thereby. i n U. v. marching toward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h. engchi. Keywords: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big five personalities, leadership,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地區範圍與名詞釋義......................................................................................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3. 第二章 相關理論及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永續農業經營組織理論........................................................................................ 15 第二節 集體行動理論........................................................................................................ 20. 政 治 大 第四節 小結........................................................................................................................ 39 立 第三節 領導人特質理論.................................................................................................... 28. ‧ 國. 學. 第三章 永續農業組織領導人模式之建構................................................................ 42 第一節 由集體行動探討永續農業組織經營.................................................................... 42. ‧. 第二節 組織領導人特質建構研擬.................................................................................... 51. sit. y. Nat. 第三節 小結........................................................................................................................ 56. io. er. 第四章 個案概況與研究分析.................................................................................... 61 第一節 組織概況與訪談對象介紹.................................................................................... 61. al. n. v i n Ch 第二節 組織成員深度訪談分析........................................................................................ 71 engchi U 第三節 領導人深度訪談分析............................................................................................ 84 第四節 綜合分析................................................................................................................ 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結論...................................................................................................................... 103 第二節 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2 附錄一........................................................................................................................ 120. I.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6) 表次 【表 1】五大人格特質以及主要切面....................................................................... 37 【表 2】五大人格特質對永續農業經營組織之影響............................................... 60 【表 3】組織成員訪談問卷....................................................................................... 71 【表 4】各組織成員訪談領導人特質歸納............................................................... 82 【表 5】領導人訪談問卷........................................................................................... 84 【表 6】各組織領導人五大特質歸納....................................................................... 96. 治 政 大 【表 7】本研究訪談分析歸納彙整表..................................................................... 108 立. Nat. y. ‧. ‧ 國. 學. 圖次. er. io. sit. 【圖 1】本研究訪談組織位置圖............................................................................... 10. al. 【圖 2】研究流程圖................................................................................................... 14. n. v i n Ch 【圖 3】組織文化特性圖........................................................................................... 17 engchi U 【圖 4】OECD 中信任、聲譽、互惠和參與者合作程度關係圖........................... 26 【圖 5】信任、聲譽、互惠和集體行動的關係....................................................... 46 【圖 6】領導的功能................................................................................................... 53 【圖 7】無人機照片................................................................................................... 67 【圖 8】永續農業組織經營領導人組織行為運作圖............................................. 101. II.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在二次大戰之後,為因應人口急速增加,各國強力發展科技農業,大量生 產食物以配合國民生活需要。在過度強調農業生產擴張的結果,農業環境遭受 諸多破壞,並在農藥與化學肥料的侵蝕下,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農業生物多 樣性(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1也大量減損,不僅造成人類身體與生活直接或 間接的損害(Galaz,Moberg,Olsson,Paglia And Parker, 2010:361-362),甚至引起 社會動盪不安的氛圍,危及人類世代的生存與發展。2有鑑於此,歐洲及日本等. 政 治 大. 國家有識之士,開始重視改善農業環境,保護自然環境以及永續發展。31987 年. 立. 聯合國第 42 屆大會中,「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 ‧ 國. 學. 告,提出永續發展的理念,並將「永續發展」一詞定義為:「能夠滿足當代的需 要,且不致危害到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4 自此「永續發展」理念逐漸 成為世界各國於環境治理上,最高的指導原則與目標。然此必須建立在人類與. ‧. 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基礎上,以避免人類過度使用自然環境,危及人類世代的. n. al. er. io. sit. y. Nat. 生存發展。5而自然環境中的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亦是農業發展的. 1. Ch. i n U. v. 農業生物多樣性範圍及於農業生態系,包括栽培的與野生的動植物以及微生物在遺傳上、物種 上、以及生態系上的所有組成份。這些生物的組成份乃是農業生態系的結構與功能永續進行之 所必需;然而非生物性的組成份如土壤養分、水土保持、以及經濟、社會、文化、與國際關係 的 層 面 , 也 都 有 相 當 大 的 關 係 。 郭 華 仁 (2013:1) 農 業 生 物 多 樣 性 與 農 業 永 續 經 營 。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201305.pdf. engchi. 2. 二十世紀透過「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回應了糧食安全的考量。但同時,食品的安全與環境 劣化兩大議題卻被犧牲了。近年來的氣候變遷已被認定是肇因於將儲存在化石燃料中的能量釋 放到大氣中。現代農業產生的均一產品築基於同質性作物品種、機械化、農藥與肥料的使用 等。農業機械直接使用化石燃料為能源,而化石燃料也用於生產農藥與肥料,因此化石燃料是 現代農業的主要推手也是造成氣候變遷的重要殺手。作者對利用農業系統作為生質燃料生產與 能源供應的可能性進行討論。(Wang,Yue-Wen,2009) 3. 一般來說,人們對於食物、環境以及營養,是需要被教育的(Yuki Kato,2013:379)。. 4. 資料來源: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http://nsdn.epa.gov.tw/Nsdn_Article_Page.aspx?midnb1=BB&midnb2=B4&midnb3=0&midnb4=0,搜尋日 期:2017.02.27。 5. 永續農業一詞譯自英文 Sustainable Agriculture,從字面上來看可分成「永續」與「農業」兩部 份,有永遠持續發展農業之意。從該名詞內涵來看,其概念可說源自生物動態性農業或有機農 業,而且在許多研究中,因僅論及技術層面的問題,所以常常在提及它時,與有機農業、自然 1.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8) 根本。農業主要功能為提供人類糧食、纖維等基本生活之需求,而農地又是農 業、農村、農民之根基(李承嘉,2012:88-91),因此永續農業6的基礎,在於 健康的土地,土地健康方使土地具備利用的可能性(顏愛靜,2013:107138)。是以,近年來永續農業、生態農業以及有機農業7於焉而生,成為世界各 國農業發展的新趨勢(顏愛靜、陳胤安、吳宜庭,2016:72)。 農業永續發展,須兼顧環境、經濟、社會三者關係。亦即永續發展必然包 含維繫地球生態,要求人類必須生活在地球承載範疇內,以經濟與社會系統支 持 長 期 穩 定 的 環 境 治 理 關 係 ( 徐 世 榮 、 黃 信 勳 , 2016 : 5 , Susanne Padel, 2001:42)。因此要維繫良好的生存空間,必須有賴於人類的自主管理與約制。8 而永續農業生產系統的發展需要,幾可以確定係社會需求之核心。 9 陳吉村 (1995:4-6)認為永續農業內涵如下:. 政 治 大. 永續農業是兼重三生全面發展的農業。. •. 永續農業是維持地力與生態平衡的農業。. •. 永續農業是提供高品質及健康農產品的農業。. ‧. ‧ 國. 立. 學. •. 農法等名詞並列(林俊義,2005:3)。. y. Nat. 6. sit. n. al. er. io. 永續農業一詞譯自英文 Sustainable Agriculture,從字面上來看可分成「永續」與「農業」兩部 份,有永遠持續發展農業之意。從該名詞內涵來看,其概念可說源自生物動態性農業或有機農 業,而且在許多研究中,因僅論及技術層面的問題,所以常常在提及它時,與有機農業、自然 農法等名詞並列(林俊義,2005:3)。 7. Ch. i n U. v. 根據農委會的定義:「有機農業是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 質,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之管理系統,並達到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目標之農業。」 2007 年 1 月,農委會開始實施「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有機農業」及其產品即納入政府 的法律規範。有機農業有時亦被稱為生態農業、低投入農業、生物農業、動態農業、自然農 法、再生農業、替代農業、或永續農業之一種。各國法律或農業協會所使用的名稱或定義經常 不同,例如歐洲聯盟的十二個國家,雖然用相同的管理條例,卻分別採用生態農業、生物農業 及有機農業三種名詞作為法律上的稱呼。在台灣,農委會及農林廳則採用「有機農業」一詞。 ( 資 料 來 源 : 有 機 農 業 全 球 資 訊 網 , http://info.organic.org.tw/supergood/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00981。)但是,另有學者郭華仁 指出,「我國目前法規只有『有機農產品』的定義,沒有『有機農業』的定義。」. engchi. 8. 「有機」一詞也被認為是把農場這個概念當作一種有機體,而不是所用的投入物的類型,在歐 洲國家,有機農業被稱為生態農業或生物農業,反映了對生態系統管理和生物調控過程的依 賴,而不是外部投入。有機農業的發展主要是由第一批有機農民自己在少數先驅的幫助下推動 的,知識和信息首先通過非正式網絡分配。其次是有機農業組織的建立,有時由對農業或農村 發展有興趣的人來促成(Padel,2001:42)。 9. 如果要維持和改善人類健康,經濟和精神上惠及生產者和消費者,保護環境並為日益增長的世 界人口生產足夠的食物,理想的農業系統是永續必要。人口不斷增長,土地退化和增加糧食需 求,透過土壤質量管理來維持農業生產,對於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的)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 全和減貧問題至關重要((Singh, Pandey, Singh,2011:339–353)。 2.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9) •. 永續農業是低成本高收入的農業經營方式。. 不過王俊豪(2008)曾表示:「安全農業與農地永續利用為當代農業政策的 兩大主軸,但依我國現行農業施政的規劃,前者多偏向消費端的食品安全與市 場擴展;而後者則多強調自然資源端的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兩者分軌平行, 缺乏政策間的聚焦與收斂。」10 另外,學者顏愛靜(2013)認為相較於其他國 家,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偏低,當面對全球性異常的氣候變遷,首當考量的是確 保國內糧食安全(2013:188)。 可見農業永續發展並不是一個特定最終狀態,而是一個過程及目標,使農 業系統沿著目標發展成永續性軌跡(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10:3-4)。基 此,為了促成對永續性 11 目標邁進的進程,進而發展實質永續農業的願景,採 行集體行動的模式是必要的,也是較為可行的方法。12 近年因為食安風暴引起. 政 治 大 題。於是以無毒、友善或是有機耕作等方式所生產之農產品,逐漸受到消費者 立. 的關注,國人開始注意飲食安全,特別對農產品生產過程中過度使用農藥的問 的青睞,也吸引許多農民投入相關農業之經營。江復明(1998:77)表示:「我. ‧ 國. 學. 國從事農業經營的大都小農居多,因發展規模不大,經濟效益偏低,缺乏競爭 力。直到民國 90 年起訂定施行「農業產銷組織輔導辦法」及「農業產銷班設立. ‧. 暨輔導辦法」後,農民才開始慢慢組織起來,各地農民團體如雨後春筍般興 起。」因此農業經營為適應消費市場趨勢以及提升競爭力,並達到一定經濟規. y. Nat. sit. 模,以組織型態組合的農民團體有絕對之必要。同理,永續農業為達到永續經. al. er. io. 營之發展,也有賴以群聚方式之型態來組織運作,以利適應市場與提升競爭. n. 力。因此永續農業組織對永續農業的發展非常重要,責任也十分重大,在我國. Ch. engchi. i n U. v. 10. 二十世紀透過「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回應了糧食安全的考量。但同時,食品的安全與環境 劣化兩大議題卻被犧牲了(Yue-Wen Wang,2009)。 11. 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永續性被描述為以一種可以輕易地持續到無限的未來而不需要負擔負面影 響的方式以及提供核心社會需求的能力。永續發展的大多數定義是根據三個廣泛的社會目標: 即環境,經濟和社會健康或福祉。例如,永續農業系統可能是提供食物、飼料、礦物、生物燃 料和其他社會商品,以及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提供合理的經濟回報,為農場動物提供無殘忍的做 法,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健康和可負擔得起的食品,同時維持或加強自然資源基礎農業的依賴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10:23)。 12. 永續農業是一個廣泛概念,而非具體方法。它包含農業管理實踐和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 認識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傳統農業發展將無法滿足 21 世紀不斷增長的人口的需求。傳統農業 面臨減產或成本上漲,或兩者兼而有之。在同一片土地上重複種植農作物如麥田,導致頂層土 壤,土壤活力,地下水純度和有益微生物的枯竭,昆蟲的生活,使作物易受寄生蟲和病原體的 傷害。主要關注的是越來越多的化肥和殺蟲劑以及用於耕種土壤和增加灌溉成本的能源需求。 雖然傳統的方法使作物產量大幅度增加,因此僅初期獲得高利潤,但未被視為未來理想的方法 (Singh et al, 2011)。 3.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10) 整體農業發展有其無法取代的地位。質言之,為了達到農業經營的永續性,將 人力、物力以及農業資源集中化,以組織型態經營農業,才是達成永續農業具 體實踐目的。13 集體行動是一群人為了彼此之間共同的利益所組成,並且採取相同行動之 組織。14 但農業組織之集體行動發展目標應因地制宜,無論是在耕作習慣或在 地機構之設置,都應將集體策略綜合納入組織政策的共同框架之內(Vanni, 2014:117)。如 Uetake(2013:3)定義:「集體行動是一群人為獲得共同利益 而採取行動」,這包括兩種意涵:即團體行動以及共同利益。具體來說,集體行 動是一群在「行動及心理層面」,因區域與空間緊密連結,共同參與社區共同事 物,並以行動及相互歸屬情感共識所組成的組織(陳美惠、李來錫、林晉戎, 2006:7)。尤其永續農業本身受限於先天自然條件與經營規模等因素,所受的. 政 治 大. 衝擊更甚於其他產業,農民必須透過組織合作運作,策略結盟提高生產力,進 而增加收益。. 立. 要言之,組織(Organization)是集體行動主要態樣,而組織組成之後需要. ‧ 國. 學. 領導人(Davies, Blackstock, Brown and Shannon, 2004:46)。領導人是集體行動 中的核心角色,更是靈魂人物,不僅須具備領導能力及動員組織群體協調的能. ‧. 力,使自己與其他參與者在行動及心理層面上,都具備互相歸屬的共識信念, 還需要時常對外尋求資源,拓展經濟規模,充實有關農業專業知識並以身作. y. Nat. sit. 則。事實上,組織領導人之角色,乃是促使組織是否能夠準確邁向永續農業發. al. er. io. 展目標的掌舵者,倘領導人本身不具備領導特質或是經營組織能力欠佳,則組. n. 織有如無人掌控的馬車一樣,無法朝向永續發展方向,甚至可能會因此瓦解,. Ch. i n U. v. 使農業永續經營之鵠的陷入困境之中。15 本研究曾接觸幾個經營不善的農業組. engchi. 13. 「農民組織」,廣義而言係指以農民為對象 所組成的組織均屬之。而依據農業發展條例第三條 第九款規定:「農民團體:指依法組織之農會、漁會、農業合作社及農田水利會。」臺灣的農民 組織,如農會、農業合作社等均有其設立組織之法源。至於農業產銷班在農業經營上扮演著擴 大經營規模、增進經濟利益、促進 社會參與及組織學習的功能角色,是最小的農民組織(張明 瑜,2008:2)。 14. 集體行動的作用,越來越多用於分析農業和農村發展情況的趨勢。大多數的研究和分析都涉及 到集體行動帶來的經濟效益,由於農民在食品供應鏈共同協調方法,藉由提高規模經濟,並通 過降低交易成本,更具積極經濟影響(Vanni, 2014:26)。 15. 通過解釋研究結果引用文獻,我們歸納了一個名為「動員領導力」的架構,描述領導力在「跨 部門社會互動」或「跨部門社會夥伴關係」(CSSP; Cross Sector Social Partnerships)的形成階段所 發揮的作用,並確定了 CCSOs(Collaborative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的主動領導活動,將許 多不同領域中協作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研究結果表明,形成 CSSP 的領導力在促進社會運動 的強化領導活動方面是最有用的(Kevin McDermott, Elizabeth C. Kurucz, and Barry A. Colbert, 2017:4)。 4.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11) 織,發現組織鬆散、向心力不足,組織領導人與成員理念不同,造成組織難以 延續的情形。組織運作過程當然有諸多因素需要克服,例如組織的經營以及後 續發展,其中牽涉許多內部與外部因素,在這樣的過程中,在在考驗領導人的 領導能力,而領導人要如何因應與解決這些問題,則受人格特質之影響。16 集體行動理論對於領導人在組織所扮演之角色,已逐漸受到重視,但是領 導人在組織中究竟是如何展現領導力以及個人特質如何影響組織之運作,有關 文獻並不多見(IvánD. Lobo,Maria Velez,Sergio Puerto, 2016:4)。17在農業組織經 營領域中亦同(王精文、徐碧慧、李珍玫,2007:160)。但是領導人在集體行 動組織具有重要地位,亦是農業組織能否永續發展之重要推手。因此本研究要 探求的即是領導人帶領組織的方式,動員組織成員的行為,以及對外取得組織 所需要資源的方法,均與領導人個人特質有相當程度之關聯性。要言之,領導. 政 治 大 而領導人若能夠進一步清楚認知並提升組織成員彼此間之信任、聲譽、互 立 惠,對促進集體行動組織發展更加堅實(Uetake,2013:15)。 此外,目前我. 人之人格特質,對於永續農業組織發展能否朝向永續性目標具有重要性影響。 18. 19. ‧ 國. 完備,有無更進一步探討空間,亦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學. 國政府對永續農業組織之發展,不論在政策制定或是實務執行上是否已經充足. ‧. 為了更深入了解領導人特質(Trait of Leadership)在永續農業組織發展產生 的影響作用,對於其人格特質的預測與了解,就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領導人在. Nat. sit. y. 人格特質影響下,領導作用力對組織是助力或是阻礙,具有關鍵性意義。 20 換. al. er. io. 句話說:領導人經由個人特質,對組織產生的影響力與組織能否朝向永續發展. n. 進程目標,並促使集體行動發揮最佳效益具重要連結性。就農業組織經營者而. Ch. engchi. i n U. v. 16. 為有效推展農業環境的永續發展,集體行動的開展即藉由領導人帶領地區性的農民成員,或聯 合其他可能的成員以及其他組織共同行動,以獲得與農業生產或非農業生產有關的共同利益 (顏愛靜、孫稚堤、陳亭伊,2016:64)。 17. 學者 Lobo 等人亦認為:集體行動理論主要側重於理解團體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制定規則, 以及監督遵守和解決投訴的機制。對集體行動如何出現和關鍵個人所扮演的角色的關注較少。 未來有關領導力和創業精神的文獻有助於填補這一空白。 18. Uetake 認為集體行動有以下關鍵因素。從組織特性來看:社會資本、小團體或大型團體與職能 機構、禀賦的異質性和身份和利益的同質性、領導、資訊或通訊。 19. 在人際關係中,雙方都是以各自為己,並企圖以最低代價,獲取最多的收穫。然在人際關係之 建立維繫有賴互惠之共識,使雙方在所付出代價中獲得充分滿足之收穫,則人際關係得以延 續。如非互惠,則一方必須以「權力」或「武力」脅迫對方成立依賴性人際關係。在自由民主 的社會與國家中,人際關係的建立在於互惠原則之上(張華葆,1992:135)。 20. Robbins 認為,雖然領導與管理有不同的定義,但是實務上兩者角色所扮演的內容,仍然難以 區分(黃家齊編譯,2011:(11),1)。 5.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12) 言,若要經營成功,有賴良好的組織運作與領導,且快速回應環境挑戰及解決 問題,在市場上搶奪先機。此際,該組織的領導人即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不 僅要規劃組織之願景、協調意見,也要具備積極行動力為組織尋求更多資源 (如銷售管道或企業支持)。另外面對個人或整體利益時,願意以無私付出讓成 員信任領導人之決策並配合執行,皆是考驗領導人的領導能力。因此組織發展 的關鍵是領導人,透過組織運作,強化組織成員對組織的向心力,突破以自身 利益為主的侷限,讓整體團結合作、彼此信任,使組織更有效能,達到組織永 續發展的目標。 早期對於人格研究並不完整且無理論分類,直到近二十年才有五大人格模 式(Big-Five Model)之建構,而五大模式的建構也讓許多國內外研究人格特質 學者一致認為,對預測領導人之人格特質具有準確性。我國有關五大人格模式. 政 治 大 則十分有限。然農業組織之領導人對組織永續發展極具關鍵性意義,因此本研 立 究欲藉五大人格模式建構預測與探析我國農業組織領導人人格特質對農業組織 的研究已出現在教育、醫學、金融和公部門等文獻之中,但對農業組織的研究. ‧ 國. 學. 發展的影響。另外,本研究也試圖找出組織領導人除了五大人格之外,是否存 有其他影響組織永續經營的人格特質。為暸解農業經營組織領導人與組織永續. ‧. 發展之關係,本研究透過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和台南區農業改良場之推薦,選定 五個實際從事農業永續經營多年之組織領導人與成員加以探究,這五個農業組. Nat. sit. y. 織在永續農業領域不論是經營規模或是運作方式都十分穩定,也曾獲得各級政. io. al. n. 人名稱如下:. er. 府農業主管機關的許多獎項,深獲各界所肯定,足為本研究所需。組織與領導. Ch. i n U. v. (一) 宜蘭縣三星鄉「有限責任宜蘭縣有機友善農業生產合作社」及陳帥之理 事長。. engchi. (二) 花蓮縣光復鄉「花蓮縣有限責任花蓮縣原住民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及 蘇秀蓮理事長。 (三) 花蓮縣玉里鎮「東豐拾穗農場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國旗先生。 (四) 花蓮縣玉里鎮「保證責任花蓮縣龍鳳甲良質稻米運銷合作社」,執行長: 龔文俊先生。 (五) 嘉義縣阿里山鄉「茶山雜糧產銷班第二班」,安啟信班長。 以上各組織在經營過程中勢必曾遭遇許多經營上的困難與艱辛,經過多年 後領導人對組織經營的甘苦經驗應十分豐富。因此,引發本研究動機如下: (一) 農業組織領導人應具備什麼樣的領導特質,可以提升組織成員配合集體 6.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13) 行動組織運作?以及領導人應具備的特質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特質適合 組織永續發展?另外領導人在個人特質之外,是否應具備其他領導能 力,帶領組織朝向永續經營。 (二) 領導人對組織所獲得的資源,是否公平使用於組織之中,而成員對於資 源的分配是否有其他意見? (三) 政府部門在永續農業政策上,該如何落實?另外對於欲從事永續農業的 農民,政府應該如何協助轉型,以利開展永續發展。 期藉領導者本身經驗,以及組織成員的回應,了解領導者在集體行動中如 何帶領組織內部成員、向外擴展組織關係,並在此發展過程當中所遭遇的種種 甘苦,如何發揮關鍵影響力,帶領組織邁向永續目標。. 二、. 研究目的. 立. 政 治 大. 基於前述研究動機,本文期望藉由集體行動理論、五大人格模式分析與文. ‧ 國. 學. 獻回顧,先探究領導人在集體行動中重要關鍵事項,並分析農業組織領導人之 人格特質,最後建構與發掘其他適合組織發展之領導特質,以利達到永續農業. ‧. 發展的目的。透過領導人與成員深度訪談,並藉參與式觀察,對研究個案深入 瞭解及探究。故本研究目的有三:. y. Nat. sit. (一) 從集體行動理論了解組織成員的相互作用,再從五大人格模式理論,梳. er. io. 理領導人人格特質之相關要素。. al. n. v i n Ch 著重於理解群體成員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提供機制、組織承諾以及相 engchi U 互監督,至於領導人如何在集體行動中開展領導力較少被注意。而成功 集體行動的主要目的在於達到群體的共同目標。但是集體行動主要. 集體行動的核心,領導人則是重要的關鍵角色,但聲譽、信任、互惠卻 是透過組織中所產生的聯合行動(The Joint Action),且相互正面積極地 影響組織中每個成員,強化彼此合作,增加集體行動的淨利益(Vanni, 2014:34)。人格特質是了解領導人特質的重要因素,而五大人格特質理 論是近年許多研究領導人特質主要方法,因為它涵蓋各種人格特質,也 能夠解釋人格中許多顯著的變異。因此,選擇以五大人格理論梳理本研 究個案之領導人個人特質。 (二) 分析建構研究個案中農業組織領導人特質,以及對組織成員產生之影響 力。另外探究領導人還應具備何種特質,才能達到農業組織永續經營發 展。 7.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14) 農業組織領導人對於農業組織永續發展具有重要任務,是集體行動 成功與否的關鍵角色。為了讓組織得以順利開展,對於領導人本身領導 特質就有探討之必要。本研究透過訪談分析建構研究個案中,各不同組 織領導人的現存特質,以及在現存特質之下,對組織成員的影響力。本 文運用 McCrae and Costa(2008)五大人格模式(Nathan W. Hudson and R. Chris Fraley, 2015; Corey L. M. Keyes,Kenneth S. Kendler,John M. Myers,Chris C. Martin, 2015;林坤霖、楊麗安、蔡新永,2013),意即領 導預測因子的五大構面切面內容逐一建構探討。另外,透過領導人與組 織成員的訪談回應中,發掘各領導人除現存特質之外,是否還存在其他 特質或是能力,對農業組織現在以至於到未來能夠具備永續性發展。誠 如永續發展之定義,農業組織領導人特質能否滿足組織之需要,帶領組. 政 治 大 (三) 透過建構農業組織領導人特質,對政府未來推展永續農業組織之參考, 立 以及未來打算從事農業組織農民,提出最適當的建議。 織朝向永續農業之發展。. ‧ 國. 學. 因健康意識抬頭,台灣部份高所得家庭開始購買以永續農業為主的 農產品(不論是有機或是友善耕作),或許未來當永續農業農產品之價格. ‧. 與傳統農業具有相同水準時,也能受廣大消費者的支持。因此,永續農 業組織的發展對從事永續農業的農民至關重要,而經營永續農業組織的. y. Nat. sit. 領導人是關鍵因素,他必須要認清未來趨勢、尋求組織定位、勾勒願. al. er. io. 景、創造對組織有利態勢,進而帶領組織變革。希冀透過本研究,理解. n. 對永續農業組織領導人應具備之特質、風格對組織最有利,亦或領導人. Ch. i n U. v. 可以再強化本身能力,引領組織朝向共同利益發展。最後期藉本研究提. engchi. 供政府針對永續農業組織,找出最適宜的農民或當作培育人才之參考, 逐步邁向農業永續經營發展的目標。. 8.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15) 第二節 研究地區範圍與名詞釋義 一、. 研究地區範圍. 領導人是集體行動組織得以順利開展以及達成永續目標的關鍵,對於永續 農業之經營深具決定性影響。然永續農業組織找尋不易,願意接受訪談者更是 有限,是以本研究挑選訪談組織之前,除透過網路搜尋永續農業組織,剔除組 織經營運作不佳或是經查證未實質運作組織以外,主要透過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和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大力推薦,選擇宜蘭縣三星鄉、花蓮縣光復鄉和玉里鎮、 嘉義縣阿里山鄉等地,推展永續農業多年且組織發展已較為成熟並頻頻獲得各 級農政機關與各界肯定之組織和領導人,作為本研究對象。另外,本研究也透 過組織領導人推薦組織內部較資深且表達能力較佳之成員進行訪談,惟每個成. 政 治 大 本研究訪談期間自 106 年 8 月起至 107 年 4 月止,每次訪談時間約一個小時至 立. 員都有自己農場規模,故不另外介紹,僅以各農業組織主要設立地點介紹之。 三小時不等。. ‧ 國. 學. (一) 宜蘭縣三星鄉「有限責任宜蘭縣有機友善農業生產合作社」及陳帥之理 事長。. ‧. (二) 花蓮縣光復鄉「花蓮縣有限責任花蓮縣原住民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及. sit. y. Nat. 蘇秀蓮理事長。. al. er. io. (三) 花蓮縣玉里鎮「東豐拾穗農場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國旗先生。. v. n. (四) 花蓮縣玉里鎮「保證責任花蓮縣龍鳳甲良質稻米運銷合作社」,執行長: 龔文俊先生。. Ch. engchi. i n U. (五) 嘉義縣阿里山鄉「茶山雜糧產銷班第二班」,安啟信班長。. 9.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1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1】本研究訪談組織位置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10.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17) 二、. 名詞釋義. (一) 永續農業 永續農業一詞譯自英文 Sustainable Agriculture,從字面上來看可分成「永 續」與「農業」兩部份,有永遠持續發展農業之意。從該名詞內涵來看,其概 念可說源自生物動態性農業或有機農業,而且在許多研究中,因僅論及技術層 面的問題,所以常常在提及它時與有機農業、自然農法等名詞並列(林俊義, 2005:3)。 (二) 組織與組織行為 組織(Organization)是由二個人以上的個人所組成,為達成共同目標,而 有意識地持續運作的社會團體(黃家齊,2011:1(2))。學者吳秉恩(1986:. 治 政 大 義之共同目標、具有彼此互動關係的人員、與其他群體有互動機會、運用有效 立 方法及結構,以利用科技、人力及其他資源來完成任務。組織是為了達成特定 271-274)則歸納組織的意涵:組織是與環境互動並發展成體系、企圖達成有意. ‧ 國. 學. 目的而存在,因此由程序觀點,組織係指資源策劃、分配、運用、調整以及控 制之行為與過程。. ‧. 組織行為(Organizational Behavior;OB)乃研究個人、團體及組織結構, 對組織成員行為所產生的影響,運用知識來提高組織效能。換句話說,OB 主要. Nat. sit. y. 研究組織中人們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對組織績效產生怎樣的影響。正因為 OB. er. io. 特別關注工作環境,所以他的論點通常與工作、曠職率、離職率、生產力、人 員績效及管理有關。是故,OB 的主題包括激勵、領導行為與權力、人際溝通、. n. al. Ch. i n U. v. 團體結構與過程、學習作用、態度形成與認知、變革程序、衝突、工作設計及. engchi. 工作壓力(黃家齊,2011,1(3))。 (三) 組織文化理論. 組織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組織成員共同抱持存在於組織之內的 意義概念,使該組織有別於其他組織(黃家齊編譯,2011:(16)2.1)。另有學 者表示組織文化代表組織成員共同擁有的一種複雜的信念與期望所產生的行為 模式,代表著組織共同的哲學、理念、價值觀、信念、假設、期望、態度與規 範(林靈宏譯,1992:293;翁芳裕,1996:6;鄧熙華,2009:43;呂伊萍, 2014)。換句話說,組織文化是一種抽象且無形的概念,是真實存在組織之內, 卻又不容易具體描繪,因為組織文化是所屬組織特有的特殊意識,是集體的共 同認知。. 11.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18) (四) 領導人特質 領導人特質(Trait of Leadership)主要考量個人特質、以區別領導者與非領 導者。如 Margaret Thatcher 夫人、前南非總統 Nelson Mandela、Virgin 集團執行 長 Richard Branson、Apple 電腦共同創辦人 Steve Jobs,以及 American Express 董事長 Ken Chenault 等都被視為領導者,且都被描述為具有「魅力」、「熱情」 及「勇氣」等特質。但是這些針對人格、社會的、身體的或智能的探索,屬於 領導研究最早期階段,其功能主要區分領導者與非領導者。直到 1990 年後期的 五大人格模式(Big-Five Model)出現後,領導特質才有了進一步的突破。在許 多領導文獻中所出現的特質納入五大人格模式中的一項,其結果不僅一致且強 烈支持其為領導的預測因子。這五大構面為:外向性(Extraversion)、親和性 (Agreeableness)、勤勉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情緒穩定性(Emotional. 政 治 大 引用的結論是:「許多實證顯示,可靠、認真負責、細心、思慮周詳、善於組織 立 規劃、勤勉、持續不懈、成就導向者,幾乎在所有行業中都有高工作績效」(黃. stability)、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研究者根據五大人格特質最常被. ‧. ‧ 國. 學. 家齊,2011,4(1.3))。.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2.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1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於前述之目的,採用以下三種方法: (一) 文獻回顧 首先,整理國內外之集體行動以及領導人特質理論相關文獻、資料與論 述,梳理集體行動及人格特質的定義、理論演進以及分析架構,以建立往後個 案評析之理論基礎,並進而將個案實際情況和理論進行對話反饋。再透過文獻 回顧,設定深度訪談的內容與方向。再者,透過廣泛收集論文、期刊等,了解 集體行動領導人所扮演角色,進而釐清領導人特質對集體行動組織永續發展的. 政 治 大. 影響力,以及對成員內部與外部橫向與縱向的連接關係,以利研究的展開。. 立. (二) 參與式觀察. ‧ 國. 學. 透過訪談過程觀察受訪者受訪時之態度,或是適當時機從旁觀察個案群體 活動,如領導人於組織成員間互動情形以及領導人與外界接觸聯繫方式等。. ‧. (三) 深度訪談. 本研究將以半結構式訪談作為資料收集的方式,針對本研究的問題與目的. Nat. sit. y. 設計訪談大綱,問題構面分為促使永續農業組織動機因素、領導人人格特徵、. io. er. 與成員或外界互動情形、障礙克服等面向。在訪談進行中,未必依照訪談大綱 順序提問,而是依受訪者回答之實際狀況,將問題做彈性調整(Berg, 1998:. n. al. i n U. v. 70),以利訪談過程的流暢。在訪談過程中利用紙本與錄音最為有系統地記錄分. Ch. engchi. 析,透過受訪者互動交談中,更可以直接觀察受訪者情形以及如何詮釋自己, 做更好的透視(Miles,Wolfgang&Klaus;周海娟、郭盛哲、黃信洋譯,2013: 41)。本研究訪談的對象除組織領導人以外,亦需從組織內部成員,從客觀的角 度對於領導者的個人領導特質風格進行訪談、了解。因此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 法,了解領導人如何開展組織集體行動以及成員參與集體行動的動機和意願, 並藉言談舉止中推知集體行動成員間的信任合作關係、社會資本建構與人際網 絡互動,以探索領導人如何藉由其領導特質推展永續農業集體行動。冀望透過 對組織領導人以及組織成員的深度訪談內容記錄分析,歸納整理,並依其五大 構面分析,作為領導人特質評估判斷的依據。. 13.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20) 二、. 研究流程. 根據前述的研究內容,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2】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繪製). 14.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21) 第二章 相關理論及文獻探討 第一節 永續農業經營組織理論 一、. 永續農業組織理論. 永續農業一詞譯自英文 Sustainable Agriculture,從字面上來看分成「永續」 與「農業」兩部份,有永遠持續發展農業之意。從該名詞內涵來看,源自於生 物動態性農業,所以與有機農業、自然農法等名詞並列(林俊義,2005:3)。 我國農業曾歷經輝煌成就,之後因為政府扶植工業發展,至今難以與之並駕齊 驅,顯示農業發展停滯不前,遑論永續發展,其主要因素不僅因政府政策發展. 政 治 大. 轉向,家庭農場無法以企業化經營,農產品生產成本高而收益低(吳聰賢, 1982:264)。再加上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國外農產品進口競. 立. 爭壓力,影響農民所得以致農事意願逐漸低落,另有農地變建地以及農事人口. ‧ 國. 學. 短缺與氣候變遷等因素之影響下,讓我國的農業發展面臨嚴峻的考驗。 有鑑於此,農委會開始反思並提升農業整體競爭力,欲創造農業產業的優. ‧. 勢,企圖將傳統農業推動成為企業化組織經營模式,以之為施政方針。政府早 期曾經由農會推動「農事研究班」、「共同栽培班」、「共同經營班」,直到近年的. sit. y. Nat. 「農業產銷班」,積極接觸並透過農民聚合設立農業組織,提高生產經營管理能 力,增加長遠穩定之收益(孫文章、徐菱松、李謀監,2000:191)。此為我國. io. n. al. er. 政府對農業開展永續經營之先導。從政府施政方針觀之,為了更長遠的發展並. i n U. v. 提升競爭力,農業採取以組織型態或企業經營模式幾可確定是最有利之方法,. Ch. engchi. 也是一種發展農業永續性之做法。對農民本身而言,也能產生倍增的果效。研 究農業經營組織的文獻認為,組織對農民來說至少具有四種無法單獨完成的情 形:例如經濟或耕作面積擴充的能力、縮短完成目標的時間、累積足夠的農業 技術、知識以及組織才具備的資源渠道(黃樹民:2013:23)。對於從事永續農 業發展的農民來說,彼此合作共同參與組織經營,不僅可以拓展經濟規模,更 可以透過組織獲得所需,有利農業永續發展(Rahim, 2011:1166)。21永續農業 組織的本質,是為了達到特定目的之特定活動,並且強調「社會資本的互動」. 21. 倘若政府提供之農業政策性貸款資格限制更為寬鬆或透過財政預算,由特設農貸機構直接或間 接融通農民或組織所需資金。例如提供組織一定額度之貸款協助組織購買設備資源,如此也可 以降低永續農業組織經營成本,對於農業永續發展組織運作原則上具有一定助益(楊志平、林 豐瑞、彭克仲、李朝明,2008:511)。 15.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22) 以及「分工合作」。本研究統整文獻對永續農業組織幾個特點: (一) 需有二人以上。 (二) 要達成有意義之共同目標。 (三) 永續農業組織所要連結的是與環境互動發展而成的體系。 (四) 組織成員之間彼此有互動關係。 (五) 要與其他農業組織有互動機會。 (六) 運用人力、方法與科技和其他資源達成目標。 由以上觀之,永續農業組織更是一種人際關係的結構,運用資源來達成目 標。故此可以將永續農業組織視為一種社會系統(Social System),用以支撐農. 治 政 參與永續農業組織獲得認可、尊重,甚至擁有部份權力等等。 此外組織也是 大 立 溝通網絡,而溝通對永續農業組織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學者表示當面臨快速變. 民以及農業組織所需要的目的。22 再者農民也有心理與社會的需求,可以藉由 23. ‧ 國. 學. 化與競爭激烈的外在環境,為達成永續農業組織成員共同目標,內部溝通的良 窳便成為組織能否邁向成功的關鍵因素(黃煥榮,2007:27)。24. ‧. 二、. 組織經營特性理論. Nat. sit. y. 組織由數人集合而成,每個屬於組織中的個人,深受組織所影響,也深深 影響組織,並對組織發揮一定的作用力並產生共識與目標關係,形成該組織特. io. n. al. er. 有的意識活動,此稱為「組織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組織文化是組織. i n U. v. 成員共同抱持存在於組織之內的意義概念,使該組織有別於其他組織(黃家齊. Ch. engchi. 編譯,2011:(16)2.1)。組織文化代表組織成員共同擁有的一種複雜的信念與 期望所產生的行為模式,代表著組織共同的哲學、理念、價值觀、信念、假. 22. 組織是公眾凝聚力成員之間的互動和網絡,形成一個稱為地方社區的社會單位。這個社區有利 於成員在機構間進行互動,在組織中互相支持,以及體現每個成員利益成為社區一級的共同目 標(Rahim, 2011:1167)。 23. 王叢桂(2012:234)認為個體在不同生活領域與不同關係互動時,會喚起不同取向的自我價 值、需求或人際互動的觀念。因為生產結構所產生的社會變遷,對於不同關係與生活領域影響 速度並不相同。因此,個體所持有的各種文化取向的價值與需求會因為不同關係被啟發與影響 行為。 24. 黃同時認為組織溝通行為在影響組織整體效能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卻多只注意到正式溝 通的層面;至於非正式的溝通如八卦或傳聞,在組織與管理研究的領域不僅受到忽略,而且過 去幾乎都認定對組織只有負面的作用和影響。典型的論述就是認為閒談八卦會浪費時間,降低 組織績效;故管理者應減少組織人員談論八卦的機會。 16.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23) 設、期望、態度與規範(林靈宏譯,1992:293;翁芳裕,1996:6;鄧熙華, 2009:43;呂伊萍,2014;黃家齊譯,2011:(8)3.3;5;張潤書,2004;吳 秉恩,1986:28-54;5. 周海娟、郭盛哲、黃信洋譯,2013:367-369)。換句話 說,組織文化是一種抽象且無形的概念,是真實存在組織之內,卻又不容易具 體描繪,因為組織文化是所屬組織特有的特殊意識,是集體的共同認知。本研 究歸納整理後,逐漸整理出幾種組織經營的特性,符合永續農業組織經營所 需:強調團隊精神、重視成員感受的態度、革新與創意的精神、積極進取的企 圖心、維繫穩定之發展、集中結果與目標、精確的執行能力(圖 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3】組織文化特性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17.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24) 如同前述,組織文化是組織成員共同的認知。25 對永續農業組織而言,也 同樣具有屬於自己的文化特性,亦即以維繫生態環境及達到永續發展的核心價 值認知,並基此共同之價值開展永續農業,精確朝向永續農業發展的進程目 標。進一步言,永續農業組織之所有人在此核心認知下,彼此共同遵守永續農 業既定目標與文化底蘊發展而成之組織行為。26 但文獻表示並非所有的組織文化都是正面的,也有一些組織文化未必獲得 大眾的認同,例如推諉卸責、官僚化與貪瀆以及不道德組織文化(余一鳴, 2012:39)。永續農業組織儘管為數不多,但若能具備優良的組織經營特性,在 相濡以沫、相互影響之下,將加速達到組織經營之永續性發展目標。 在有關組織經營的文獻中表明,永續農業組織之組織規模通常不大,故不 需要與類似企業組織繁複分層結構,只要善用組織之人力、物力,不浪費資. 政 治 大 情形則可以考慮採用企業組織之作法,例如當永續農業組織面對組織重大決議 立 源,靈活運用得當,所產生的績效甚至可能比其他較大規模組織更好。但若干 或是重要獎懲,即可採取臨時性的任務編組,以共同決議方式執行,當任務完. ‧ 國. 學. 成之後再回歸平常。因為永續農業組織設立之目的是為了達到永續農業發展之 共同目標,應因地制宜、因人設事,為組織有利發展隨時主動改變,以避免僵. ‧. 化。因此農業組織結構可視規模、任務方式、成員需求或市場變化,隨時採取 適當的組織結構。同前述,永續農業組織是為了達到共同主要目標而組成,在. Nat. sit. y. 次要,且相對未觸及核心價值以外之情形,領導人不應拘泥形式。27. er. io. 文獻表示永續農業之耕作方式是真正對自然環境、經濟、社會最佳的農事. al. n. v i n Ch 生活體系之間保持有序的互動(吳聰賢,1993:3) e n g c h i U。因此永續農業組織更需要 各界支持,才能達到產業振興發展目標,反之若永續農業產業無法振興起來, 方法。換句話說,永續農業之發展必須在生態資源體系,經濟報酬體系和社會. 25. 主文化(dominant culture)代表組織大部份成員共有的「核心價值」(core values),亦即組織獨 特的性格。次文化(subcultures)常在大型組織發展成形,主要是某部份成員共同面對的問題、 情況或經驗。若組織沒有主文化,僅存在許多次文化,組織文化的意涵就不完整(黃家齊編 譯,2011:(16)2.3)。 26. 組織行為是洞悉組織的途徑之一,同時也是攸關組織根基信念及價值。例如組織的基本目的、 存在的主要意義、與周遭環境的連結性質,以及組織和成員的彼此關係(賴維堯,1998: 191)。 27. 學者賴維堯(1998)並歸類以下組織行為七大重要主題:激勵(Motivation) ;團體行為與團際行為 (Group and Intergroup Behavior);領導(Leadership);各工作團隊與授能(Work Teams and Empowerment); 工作環境對個人的影響(Effects of the Work Environment on Individuals);權力與影響力(Power and Influence);組織變遷(含組織發展)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cluding the Subfield of OD: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18.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25) 則將無法達到永續性目的(顏愛靜、傅小芝、何欣芳,2011:67)。永續農業組 織可以提昇我國農產業競爭力,達到穩定的經濟規模,更可以維繫自然生態的 平衡,且消費者可以獲得安全的農產品,達成永續發展,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基 層單位。為了讓永續農業組織發揮積極的作用,扮演著組織的經營中心、也是 神經中樞的領導人,就必須具有卓越的領導能力以及知識經驗來經營永續農業 組織,讓組織穩定且持續地發展。.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9.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26) 第二節 集體行動理論 一、. 集體行動以群體共同目標為主. 自從 Mancur Olson, Jr.自 1965 年著作《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以 來,從政治科學與經濟學理論的角度來探討集體行動。28 以經濟學理論的角度 研究集體行動,在當時的學術領域算是一個新的做法,因而這樣的理論公布之 後,有關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興起(Kuhnert, 2001;Uetake, 2012-2013;Vanni, 2014)。 Olson 認為集體的個人以無私或忽視個人利益,是不太可能尋求共同或集體 的目標。29 因為這種利他主義的觀念是特殊的,而自利行為通常被認為是人之. 政 治 大. 常情。尤其受到來自於與經濟收益有關,商人尋求更高的利潤,工人尋求更高 的工資,或者當消費者尋求更低的價格時,都是很自然的社會現象人情事理. 立. (Olson, 1965:14)。換個角度來說,集體行動的發想正是從關乎個人自身的利. ‧ 國. 學. 益為出發點,所引發的來自不同個體之間的群聚組織行為。. 大多數組織絕對特徵之一,著重於促進其成員利益的經濟層面。 30 但有些. ‧. 組織可能因無知而無法促進其成員的利益,而另一些組織可能被引誘為僅服務 於領導的目標(Olson, 1965:18)。團體利益應該從被廣泛接受的理性自利行為. sit. y. Nat. 前提中推導。換句話說,如果組織成員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標,並且朝向目標邁 進,基本上彼此之間的關係就可以變得更好。從邏輯上來說,組織中的每個個. io. al. n. 力。31. er. 體若從理性的(客觀)自我利益著眼,就很有可能會為了實現共同目標而努. Ch. engchi. i n U. v. 在 Olson 之著作中提到為了促進共同目標或集體目標,運用強迫手段,或. 28. Olson 書中提到已故政治學家 Harold Laski 認為「組織的存在是為了實現一群人共同的目的」。. 29. 在 Olson 首次出版「邏輯」一書的那年,Elinor Ostrom 也討論熊彼得,介紹「公共企業家」此 名詞給社會科學領域。他使用此概念作為一解釋工具,以解釋革新的水域管理公共企業如何產 生。他選擇一個動態理論的觀點,認為這是一個導致集體行動的「過程」,這也是他關注的焦 點。公共企業家的任務是,在不確定性下開始集體行動方案,第二,開始運作革新的過程最 後,致力於組織的和管理活動。Elinor Ostrom 認為,商業部門的企業家經濟變革是也是同樣方 式,公共企業家負責公共財(publicgoods)的供給。對於特定的外部條件,機械性的集體行動 反應並不存在(Kuhnert,2001:17)。 30. 另有學者表示,也有其他成立組織的動機:例如動員的能力、証明自己比他人優秀或證明自己 可以比過去更好、彼此分工合作的機會,以及激發創意的可能(Kuhnert,2001:23)。 31. 除非一個組織中的個人數量相當少,或者有強制手段或其他特殊手段讓個人為了共同利益而行 事,否則理性的,自利的個人將不會採取行動來實現他們的共同或集體利益(Olson,1965:15)。 20.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27) 者來自對個人化的激勵措施,也能達成實現共同或團體目標的共鳴。32 相對地 當成員願意接受這樣的激勵措施,組織也同樣會要求共同承擔實現組織目標所 涉及的其他共同成本或負擔。 33 若沒有以強迫手段或單獨性的激勵措施,組織 要實現共同目標並非易事(Olson, 1965:15)。不過有另一種由無私的個人或非 理性的個人組成的團體,也能在共同的或集體的利益上行事。但是 Olson 從動 機的角度觀察發現,這樣不僅不符合邏輯,也沒有實際意義。34. 二、. 動機是刺激集體行動之因素. 動機是個人行為的動力,成立集體行動組織,也是立基於個人內部刺激促 成人們組織活動的直接原因。個人一切活動是由一定的動機所引起,最終指向 一個目的。若將動機的概念區分,有以下四種意義:. 政 治 大. (一) 動機是內部刺激,導致個人行為的直接因素。. 立. (二) 動機為個人行為提出目標。. ‧ 國. 學. (三) 動機為個人行為提供力量,達到體內平衡。. (四) 動機明確化行為的意義(林仁和,2013:158)。. ‧. 當多數人之動機藉由行為並透過集體型態展現於外,進而形成組織行為即. y. Nat. 必須要聚焦促進成員共同利益,因動機的一致性對集體行動來說,是延續組織. sit. 的關鍵因素之一。若無組織行為,則單獨的個人無法發展共同利益,或者無法. er. io. 獲得充分推進目標的作用。因此,組織可以在有共同或團體利益的情況下發揮. al. 作用,儘管組織往往也是純粹的個人利益,但其特徵和主要功能是促進群體的. n. v i n 共同利益。質言之,在面對更長遠具體的目標與需要群策群力時,單打獨鬥的 Ch U i e h n c g 做法更難以達成。唯有將具有相同目標的多數人集合起來,朝向共同目標以及 共同利益之內,則組織利益的基礎就是多數個人的共同利益。因此,所有不同. 32. 經濟激勵措施當然不是唯一的激勵措施,人們有時也渴望贏得聲望,尊重,友誼以及其他社會 和心理目標。社會制裁和社會獎勵屬於「選擇性激勵」,也就是說,它們是可以用來當作各種激 勵選擇作法。社會激勵的本質也可以區分更細,頑固的個人可被排斥,合作的個人則邀請進入 核心中心。另外一些組織理論的也強調,以與貨幣同等的激勵方式可以獲得更大激勵感 (Olson,1965:77)。 33. 但是 Olson 在書中並未具體說明,組織與成員共同的成本與負擔係指哪些方面。. 34.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的群體可以分為許多層面,不僅從家庭、工作單位、社區成員、以至 於社交圈等,另外尚可以區分為政治組織、經濟利益、以及各種階級團體。這期間比較顯著的 共同點是,群體成員在心理上產生一定程度的聯繫以及相互的影響。因而群體的吸引性在於興 趣、價值、目標合意並且具一致性(林仁和,2013:8)。 21.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28) 類型的組織都期望利益是集中在共同利益上:例如工會成員期望更高工資、農 民期望有利的立法、企業希望商品銷售更高的價格,另外股東獲取更高股息和 股票價格,以及公民期望政府良好政策達到全民共同利益等。35 因此動機是個 人開展集體行動的基礎,結合多數共同利益所組成起來的整體行為。 Uetake(2013:3)如此定義:「集體行動是一群人為獲致共同利益而採取行 動」。36國內文獻亦有類似的定義,認為集體行動乃「以團體(直接或透過組織 的利益)採取行動以追求成員所意識到的分享利益」(顏愛靜、季美珍、張瓊 文:2015:55)。之後 Meinzen(2004:200)、Vanni(2014:21-23)等人觀察 集體行動的態樣之後,更具體明確定義他們的共同特質:「一群人們的參與,分 享利益,共同且自願的行動去追求他們的分享利益」。Ostrom(1990:39)曾提 出集體行動是出於一種經驗主義而發展出來的自我或自治形式的理論。37 綜合. 政 治 大 者)共同組織團體,出於自我或是自治形式,以達成共同的利益,並因此結合 立 組織的行為稱之為集體行動。 從事永續農業的農民也是基此,因為面臨農事 以上學者所說的類型,可以明白集體行動是特定人士(如在地農民或是參與 38. ‧ 國. 學. 方面諸多考驗,為了達到永續發展的可能,協同其他農民共同行動成立農業組 織。事實上集體行動之組成並非易事,因集體行動本身是一項複雜的社會活. ‧. 動,並且涉及許多利益相關者的活動,因為它採取的形式取決於集體內部和外 部人群的利益和成本分配。由於其廣泛和動態的管理,它是一個混合型治理結. Nat. sit. y. 構(Uetake, 2012:3)。例如集體行動組織制定規則以及管理資源規則需要公 平、協商並由參與者共同執行,簡單的規則更容易記住和執行(Uetake, 2012:. io. n. al. er. 23)。這對於涉及多個參與者的集體行動而言尤其需要。複雜的規則通常難以理. i n U. v. 解,並且在有意或無意之間增加了違反者的數量,導致成員之間不信任。此. Ch. engchi. 35. 大多數經濟學家也相應地接受了這項研究的基本前提,即組織為一種共同利益或者利益而運 作,就一個特殊類型的組織而言,即國家也是組織的一種型態(Olson,1965:114)。 36. Uetake(2013:3)同時表示參與集體行動來管理農業環境共同體並不僅限於農民,也可能擴展到其 他激勵行動的利益共享者和組織。 37. 從單打獨鬥到協調或參與集體行動,是一個不平凡的問題。將個人獨立行事的情況轉變為協調 活動的情況所涉及的成本可能相當高。所產生的利益由所有佔用者共享,無論他們是否承擔改 變情況的任何成本(Ostrom,1990:54)。 38. Kuhnert 表示:自 Mancur Olson 以其書「集體行動的邏輯」(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挑戰社會 主義之後,其思想在經濟學領域確實引起相當的關注。例如,Elinor Ostrom 稱集體行動理論為 「政治學的核心主題」(the central subject of political science)及一般的社會科學。然而,儘管是 重要發展,對於重塑集體行動的力量,我們的認知仍舊伴隨著迷惑。理論的過程主要是完成 「維持成功集體行動的組織機制」之解釋。然而,負責其「實現」(come into being)的動態是不 被瞭解的。 22.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29) 外,所制定的規則還需要符合當地風俗民情,必要時,成員應該具有參與修改 的機會,以便適應當地環境的具體特點,從而使成員更容易遵守(Ostrom, 1990:179)。綜上所述,當從事永續農業之農民共同自願採取集體行動,影響 他們採取行動的正是動機因素,而這個動機因素的基礎即是為了追求農業永續 發展所引起的刺激。. 三、. 集體行動是解決問題之方法. 如同前述集體行動是一群農民與其他人組織共同行動解決當地農業環境問 題的一系列行動(Uetake, 2013:3)。然而參與集體行動管理農業環境共同體並 不限於農民,應擴展到其他激勵行動的利益共享者和其他平行組織。因為許多 農業環境共同點包括集體空間因素,即在這同一個空間但同樣受惠之人,例如. 治 政 大 供應方式(Uetake, 2013:3;OECD, 2012)。 立 Olson 認為較小規模的組織中,少數人比較願意以組織行為來實現共同目. 消費者。而農民彼此之間的協同作用以及消費者之間的程度也會影響農產品的. ‧ 國. 學. 標,但在大型公眾組織卻並非如此,因為大型組織運作起來也比較刻板,不若 小型組織來的活躍(1965:143)。這對永續農業組織亦然,規模較小的農業組. ‧. 織運作靈活,組織活動與聯繫更為迅速與確實,易於達成既定之目標。誠如 Ostrom(1990:56)表示集體行動可以解決(1)提供新機制(2)可信任的組. Nat. sit. er. io. 提供了解決方法。. y. 織承諾,(3)關於彼此相互監督。39 要言之,集體行動對於農民所遭遇的問題. al. v i n C h,且集體行動的經濟規模與單獨小農相比更穩 如搜尋銷售管道以及農業知識) i U e h n c g 定。對從事永續農業的農民來說,若集結更多的人、設備與資源,促成達成農 n. 對單打獨鬥未參與組織的農民來說,加入組織之後不僅降低農業成本(例. 業永續是有正面效益的。集體行動也分為兩種態樣:(1)合作:由下而上,農 民對農民的集體行動(2)協調:由上而下,由中介者所領導的集體行動 (Daviex, 2004;Uetake, 2012:3)。由上而下的集體行動大都是配合政府政策推 動並且可能獲得來自地區性部門的援助(Vanni:2014:21-23),我國的農業組 織也有類似的情形。本研究接觸的永續農業組織都是由下而上自主成立,在成 立過程中或多或少從政府獲得部份補助,但政府並未干預組織的發展,由組織. 39. 學者表示組織成員之間透過私下的政策開展,達成與一致的協議,且比任何由外部力量來發展 與施加的解決方法更有效率。更確切地說,參與者能夠創造一個永續的解決方法,且能對他們 自己產生約束力(impose constraints on themselves)。簡單來說就是內部的規範比起外部的干預更 好。對於集體行動組織的開展是至關重要(Kuhnert,2001:17)。 23.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30) 自主發展。. 四、. 集體行動可能遭遇的問題. 集體行動理論也並非毫無瑕疵。集體行動雖係特定人為追求共同利益而組 織的一種行爲態樣。但是集體行動可能面臨的阻礙,也實實在在影響集體行動 的發展,例如搭便車行為、交易成本(尤其是實施集體行動的初始階段)、以及 對集體行動的懷疑。40 Olson(1965)在其著作中,解決了搭便車(free rider) 問題而導致的合作困境。雖然成員相信組織會以共同利益之名義行事,但他認 為如果一個團體中的多數人都達到團體的目標就會獲益,但少數個人就容易發 生搭便車情形(Uetake, 2013:7)。但搭便車的問題在公共財的情形時才會發 生,在永續農業組織則不易發生。因為永續農業組織的成員都有自己的農場, 而組織提供的資源與支援與公共財的性質不同。不過永續農業組織成立初始之. 政 治 大. 交易成本,仍係影響組織發展不容忽視之問題。. 立. 另外,政府政策制定的限制與成本也會讓農民對參與集體行動的意願產生. ‧ 國. 學. 不利影響,引起農民對政府在永續農業方向和政策選擇的隱憂。例如對從事有 機耕作農民的認證制度與認證費用,對於農民所造成的限制與申請成本較為沈. ‧. 重,以及鄰田污染的問題也成為有機農民的負擔。近日立法院所制定通過之 《有機農業促進法》,從法律層面保障永續農業發展,雖然執行成效如何尚未可. sit. y. Nat. 知,但至少可以鼓勵農民參與永續農業之意願。如同前述儘管永續農業組織現 今仍存在著些許之阻礙,但農民願意參與集體行動,並非基於純粹的自我利. io. 服。. n. al. er. 益,而是為了永續農業長遠之發展,縱有問題或是政策上的限制,亦願逐一克. Ch. engchi. i n U. v. 因為共同的目標與利益成立集體行動組織,集結許多不同成員之間的多元 禀賦也是屬於可利用資源,組織成員之間的身份和利益的同質性對於促進群體 活動非常重要。在適當情形下,農民在相同的地理環境之內,實踐類似的農業 場域和分享共同的利益,透過非政府組織和其他人的外部支持提供不同資源, 更適合集體活動。在組織成立階段來自政府和非政府實質的經濟支持對於集體 行動來說非常重要。這也是本研究從各組織中得到證實,因為對農民來說,在 成立開始階段常會衍生許多成立的交易成本,因而導致增加集體行動之困難。 對於非經濟支持,地方政府的輔導可幫助潛在組織成員,並推展地區性的. 40. Uetake(2013:14)集體行動的某些懷疑態度(例如個人主義,慣性,意識,證據的可接受性) 也可能成為集體行動的障礙。 24.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31) 集體行動,農改場農業研究和產品開發、技術支援和創新可以賦予農民更多農 事能力,減低農民技術困難之發生。中介機構和協調員(如政府組織,政府計 劃工作人員、研究中心人員等)的支持可以提供有關問題和政策措施的信息, 參與者之間的聯繫,以及相關人員和資金來幫助集體行動(Uetake, 2013: 16)。總的來說,搭便車問題,成立組織初始的交易成本以及對集體行動的消極 態度和政策不確定性等障礙,雖然可能阻礙集體行動的自主發展,但在某些情 況下,農民可能會先自行嘗試找出克服困難的方法。另外部份文獻認為小型組 織更適合幫助成員相互了解,也更容易防止搭便車(Olson, 1965; Uetake, 2013: 11),加上如果小型組織之內部規範、決策程序和操作方法確實執行,成員間的 集體動力就可以提高組織運作能力。本研究訪談組織領導人時曾表示,對永續 農業組織而言,當組織剛成立時若能夠獲得更多的農業技術與財物支援的話,. 政 治 大. 可以降低成立的困難與強化動機。. 五、. 立. 集體行動中的社會資本. ‧ 國. 學. 本研究接觸之永續農業組織係由下而上向外開展之集體行動組織。因為惟 有由自主發起與管理的集體行動農業組織成員最熟悉當地條件,更能夠處理在. ‧. 地問題(張瓊文,2016:18)。當組織內部規範能夠妥適安排制定,領導人又具 備足夠的社會資本,則組織的發展較為穩定。. Nat. sit. y. Vanni 以及 Ostrom 曾提到,在諸多集體行動的案例當中,參與者之所以願. er. io. 意參加集體行動,是根據集體行動過去的聲譽,來決定是否信任集體行動中的 其他參與者。依據 Ostrom(2002:5)所述,成功集體行動的因素,是信任以. n. al. Ch. i n U. v. 及和所有參與者互惠與規範的連結,此為組織堅實的社會資本。因為信任是參. engchi. 與者與其他人在集體行動內彼此間主要關係點,透過資源共享之互惠行為,並 與其他人共同從組織內建立穩固之聲譽。因而聲譽、信任、互惠的相互聯合行 動(The Joint Action)顯得十分重要,因為這些因素互相且正面地影響,並強 化合作的結果,增加集體行動的淨利益(Vanni:2014:29-30)。在集體行動理 論中主要側重於理解團體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制定規則,以及監督遵守和解 決投訴的機制。對集體行動如何出現和關鍵個人所扮演的角色的關注較少,領 導力與人格特質有關文獻有助於填補這一空白(Lobo,2016:(2))。. -. 25.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 Give the chemical symbol, including superscript indicating mass number, for (a) the ion with 22 protons, 26 neutrons, and 19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At least one can show that such operators  has real eigenvalues for W 0 .   Æ OK. we  did it... For the Viraso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