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相關理論及文獻探討

第三節 領導人特質理論

42Paul 認為有些位居領導職務的人,未必具有領導特質,進一步說,這些人可能根本不會領導組 織(Paul,2005,2010:37)。

43領導的話題是有爭議的。有些人認為,領導能力被高估了:組織的成功至少從戰略,願景或領 導層的偶然性中得到。他們認為,試圖定義偉大的領導者特徵已經被證明是無足輕重且相互矛 盾,關於領導能力的普遍的教訓是難以捉摸的。儘管我們認為這些論點可能有一定的正確性,

因為我們的研究也無法反映研究證據能夠壓倒排除一切的不確定性(David and Adrian,2012:6)。

44學者吳秉恩認為:「領導蘊含領袖人物無法離群索居,而需要在人際關係中方能發揮作用

(1986:364)。」

45領導者行為的研究,很多都來自於俄亥俄州立大學的領導研究計畫。其目的在找出對於達成群 體 和 組 織 目 標 有 重 大 影 響 的 領 導 行 為 構 面 有 兩 種 : 尊 重 和 建 立 結 構 。 一 、 所 謂 尊 重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and Adrian, 2012:6;吳秉恩,1993:361)。而且文獻對所謂完美的領導人,幾 乎一致認為是不存在的。不過儘管很難找到完美的領導者,但是在組織運作過 程與成員彼此合作之下,卻能驅使領導者展現完整的領導力。David and Adrian

(2012)即稱領導力應該是一種團隊合作的關係。領導力的展現存在各個領域 之間,人類群體生活幾乎離不開領導力(丁一顧、吳宜蓉,2017:16)。而領導 力也是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主要研究主題之一(David, 2014:140)。因此上 至國家領導人,下至社會每個階層,領導幾乎深入每個人的生活空間,而且每 個族群文化之間所展現的領導方式也大不相同。在有關文獻中發現,歐美國家 的領導方式偏向民主化方式,亞洲國家偏向威權領導方式。46

領導力是科學家們難以衡量,但卻又很期待建模的研究,因為領導的現象 不僅異常複雜,甚至連領導的概念也難以定型(張煥卿,1980:409;吳秉恩,

1993:375)。47

組織的主體是人,成員之間所產生的交互影響構成組織的「心理與社會系 統」(Psycho-Social System),而「領導力」就是在此系統中連結成員以及組織 之間的關係(張潤書,1994:1),吳秉恩(1993)曾說:領導力存在於二人以 上之人際關係,而其中一人試圖影響他人以達成既定目標之過程。因此領導力

(Consideration)是領導者喜歡互相信任、雙向溝通、重視部屬意見、及考慮他們的感覺程度。

高程度的尊重代表領導者與部屬之間心理上的接近;低程度的尊重代表領導者與部屬之間的心 理距離較大,不重視人性。二、建立構面(initiating structure)係指領導者喜歡定義和建立和部 屬為了達成組織目標,彼此所應扮演的角色。他們維持特定的績效標準,並且要求部屬遵守這 些規定與法規。簡單來說:擁有高度結構傾向的領導者,會關心自己是否按照預定方向來完成 工作,也希望別人遵守這些規定(林靈宏譯,1992:267)。

46今天,領導問題不僅在現代組織生活中,而且在整個社會中也是一個普遍問題。領導力的影響 已經超越了所有的領域,滲透到教育,體育,科學,藝術甚至家庭關係與人類有關的生命領域 之內。公司和企業都在努力成為市場的領導者,政治黨派希望新型魅力領袖,民主國家領導人 和強勢獨裁者同樣處於被稱為「領袖」的地位。所有的國家和國家都樂意讚揚世界的領導人

(Anatoly&Christiane, 2015:2)。

47政治科學家早期發展的民主領導模式,最早是由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

在 20 世紀 40 年代透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有關領域創設出來的。他在這項工作中提出的民主 理論包括一個民主的領導模式,用公司和市場的經濟類比,但令人驚訝的是,儘管熊彼特作為 經濟學家的聲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他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以及他的一些其他經濟著 作中提出的創業理論,但它並沒有與企業家進行類比(Paul,2005,2010:2)。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大致上就是影響他人(Influencing Other)的能力(周海娟、郭盛哲、黃信洋 譯,2013:419)。具體而言,「領導力」實質的意涵指的是能夠影響他人、激起

2012:135-134)。

文獻中將領導力所影響的對象包含影響者(Influencer)本身與被影響者

(Influence)。49這樣區分的目的與「權力」(Power)及「權威」(Authority)有 關。「權力」以強制力為其主要手段,例如藉由金錢或物質或是使人產生尊榮以 及聲望,具強制規範性。「權威」則是理性與合法的(Rational-Legal)、傳統的

(Traditional)、魅力的(Charismatic)(Weber, 2011:477;張潤書:1994:1)。50 但因本研究未如此細分,故不多贅述。

文獻主要關注領導力的三個面向:領導者如何出現,為何出現以及如何開 展領導(David&Adrian, 2012:7)。並探討是什麼樣的環境創造了領導者?是 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經驗塑造了他們?領導者如何以及何時發展他們的信念、

技能、知識、動機和動力?以上所述也是未來培養領導者所面對的問題。假設 領導力是可訓練的,也就是說某個個人經過一些培訓或是教育訓練,是可能被 形塑被教導成為領導者的話,那應該要關注的就是,需要採取何種方法來達 到。51另外,David&Adrian 表示,還有一個要關注的趨勢,在組織當中,追隨

48影響力的「基礎價值」(base value)指的是發揮影響力的條件。

49有時候領導者也同時為「影響力」之客體或主體(張煥卿譯,1980:420)。

50張潤書在其著作中表示:領導與命令或指揮係屬二事。命令帶有強制性,凌駕他人之力量,領 導並非如此,因為領導使組織中的人為達成共同目的而有效愉快的在一起工作的力量,是屬於 比較溫和且被人真正所接受的力量(張潤書,1994:3-4)。

51認知心理學家對領導力特別感興趣是決策,從不確定到決策或小組決策。領導者以何種方式做 出決定?是否以召開會議或打電話,購買或出售,提前採取行動還是打退堂鼓?他們是否諮詢 他人或單獨作出決定?他們是否做出衝動行為?他們在決定之前要尋找什麼樣的數據?也許最 重要的是:領導者是否比他們的追隨者做出更好的決策,並且高質量的決策有助於他們成為領 導者?在 21 世紀開始後不久,英國開始進行一項研究,分析領導者作出決定的腦部掃描,看他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Adrian, 2012:11)。要言之,領導者是團隊中的一員,是首先承擔集體活動安 排和集體任務組織的發起者,對決策的承諾、參與度和影響力都表現出更高的 參與水平,讓組織成員建立以領導者的追隨者為前提關係(Anatoly&Christiane, 2016:2)。52組織領導者還應具備專業知識、經驗和能力,有助於影響組織成 員思想、行為,走向共同的目標。領導力不再僅僅是集體過程,它甚至決定了 整個組織的活動,因此領導者的價值取向是人內心結構的關鍵要素,確保個人 的需求和利益趨勢所表達的某種行為模式的人格穩定性和連續性(Anatoly&

Christiane, 2016:2-5:28)。由此,價值取向(Value-Orientation)成為領導人動 機的關鍵因素。由文獻中了解,領導價值觀和選擇方向被證明是具有決定性。 領導者不適合個人英雄主義(Stephen&Keit, 2010:128)。因此當永續農業組織 領導人在組織運作過程行使權力時,必須要有良善的動機與價值觀,以及道德

們的大腦在跟隨者的時間是否有不同的功能(David&Adrian,2012:11)。

52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怎樣才能成為並保持領導呢?怎樣才能改變高效率的領導模式?新 領導在哪裡可以找到能夠滿足新需求的資源?什麼風格的領導和什麼技能將被高度追捧?對所 有這些問題找到全面的答案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在「間斷的平衡」(punctuatedequilibrium)期間 高 效 率 的 領 導 模 式 已 經 不 再 起 作 用 。 新 的 時 代 迫 切 需 要 新 的 方 法 ( Anatoly & Christiane,2016:33)。

DOI:10.6814/THE.NCCU.MPLE.006.2018.A05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感。

由上述可知,領導人個人特質,對於組織領導是否能夠達成目標,或是否 適宜繼續帶領組織,就有討論之必要。人格特質一直以來是研究領導人個人特 質主要之命題。領導力理論真正被關注是在1930 年納粹以及希特勒崛起,才開 始真正獲得社會學家以及心理學家的注意。直到 1980 年代,五大人格發展理 論,才逐漸建構清楚認識領導力的高度有效性(David&Adrian, 2012:3-9)。從 五大人格發展理論檢視組織領導者,是符合現代社會科學理論的範疇。而將五 大 人 格 理 論 與 集 體 行 動 理 論 相 結 合 , 亦 具 有 緊 密 相 關 性 (Hermann&Karl, 2014:521)。故此,永續農業組織領導人的個人特質,確實影響農業組織之運 作,倘若領導者的個人特質與價值取向或動機不具明確性與持續性,甚至不具 企圖心與道德感,縱有高度技巧領導力的領導人,仍有極大可能令組織走向停 滯或是解散的結果。

二、 五大人格特質理論

在探討領導人特質同時,人格特質理論(Personality)是必須了解的重要因 素(Shu&Richard, 2016:166(113-142))。因為人格是塑造個人行為的根本,

欲了解領導人在組織中的行為,預先知道其人格是有所幫助的。53「人格特 質」理論主要在心理學領域對各種心理以及生理因素之研究,但在組織行為領 域中,也適用於社會與人際關係技能之內。54人格是「個人整體心理系統的成 長及發展的動態概念」(吳秉恩,1993:123)。55事實上,正常的人格是一種穩 定的特性和傾向,它決定人們心理行為(如思想、感覺和行動)中的共同點及 相異點。人格的定義是很難可以完全界定清楚,但在人格的定義上,包含一個 重要的觀念,就是某種一致行為之表現被導致個人特性(林靈宏譯,1992:

35)。更具體來說,人格(Personality)視為個人對外界反應的方式,以及與他 人互動的所有方式(黃家齊編譯,2011:(4)4-5)。因此影響人格的因素是除了 先天遺傳之外,就屬後天環境的養成(林仁和,2013:93;黃家齊編譯,

2011:(4)4-5)。

53對於領導問題研究,學者專家最終歸納四種:人格特質研究法、環境決定論、功能研究法、交

53對於領導問題研究,學者專家最終歸納四種:人格特質研究法、環境決定論、功能研究法、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