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職場上我們可以觀察到,每個人的工作表現都有所不同,有人精神抖擻、士氣 高昂;有些人卻意興闌珊、得過且過。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努力水準,積極與慵懶的態度 背後潛藏著個人的工作動機,本節試圖探討工作動機的定義及相關理論。

壹、 工作動機的定義

動機(motivation)是促發我們行動的一種引力、慾望或需求,是行為的原動力,

引導個體努力不懈地去追求並達成任務。如果缺乏動機,會影響個體的努力意願,也不 會積極地追求目標的達成(詹嘉琦 2014)。動機是引發個體從事某項行為或維持已引起 的活動,並促使該行為朝向目標邁進的一種內在趨力(張春興,1994)。許士軍(1995)

認為動機會引領個體的行為,是由於個體接受某種刺激而誘發其需求,形成心理狀態的 警覺,促使個體採取各種行為或措施,以達成目標並獲得內在滿足,所以工作動機是工 作表現的基礎,也是促使個體完成工作或達成目標的一種心理歷程,並且影響個人的工 作行為(詹嘉琦,2014)。各家學者將工作動機區分為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茲表列如 2-4 所述:

表 2-4 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定義彙整表

學者 年代 內在動機 外在動機

表 2-4(續)

- 20 -

貳、工作動機的理論

學者分析工作動機,常將之歸納為內容理論(Content Theories)、過程理論(Process Theories)及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ies),以下就各理論進行探討,最後並加以 彙整成表。

一、內容理論(Content Theories)

內容理論試圖界定人們的需求,是指一個人生理或心理的慾望或期待,這些需求可 以透過目標的達成來獲得滿足,較為著名的主要理論為:

(一)需求層級理論(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由 Maslow 於 1954 年提出,人類有五種基本的需求,由低而高循序漸進為生理、安 全、歸屬、尊嚴及自我實現的需求(轉引自戚樹誠,2007)。

(二)存在、關係、成長需求理論(ERG 理論)

Alderfer(1969)提出 ERG 理論,包含三種核心需求:

1.生存需求(Existence Needs):係指人們維生的慾望,可透過食物、水、薪資 和工作環境來獲得滿足。

2.關係需求(Relatedness Needs):指個人想維持重要人際互動關係的需求,是 一種情感性的分享。相當於 Maslow 的安全、歸屬及尊嚴的需求。

3.成長需求(Growth Needs):指個人追求自我發展的欲望,透過有創意或生產 力發揮潛能,實現理想與抱負的需求(轉引自戚樹誠,2007;林孟彥,2006)。

(三)三需求理論(Three-Needs Theory)

McClelland(1976)提出三需求理論,說明工作的主要動機源自三項需求:

1.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是超越他人,達到水準以上成功的驅動力。

當人們心中有想要達成的目標時,就會產生驅力,以獲得滿足。

2.親和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係指尋求與別人建立友善且親近之人際關係 的欲望。

3.權力需求(Need for Power):促使別人順從自己意志的慾望。權力需求高者,

在團體中希望能居於領導地位,可以去指揮或支配其他人(轉引自戚樹誠,2007;林孟 彥,2006)。

(四)雙因子理論(Two-factors Theory)

Herzberg(1959)指出兩種不同的工作要素:激勵因子(Motivator Factor)與保健 因子(Hygiene Factor),也稱為激勵保健理論(轉引自林孟彥,2006)。。

表 2-5 Herzberg 雙因子理論

二、過程理論(Process Theories)

(一)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

係為 Vroom 於 1964 年提出,該理論建立在三個概念:1.期望(Expectancy):個人 對努力就會達到績效的期望,其一為努力愈大,則績效愈高;其二是績效愈高,則報酬 愈大。2.價值(Value):個體知覺到所獲得報償的價值,是績效與獎賞的連結,如果任 務完成,可獲得之價值。3.激勵效果(Outcome):達成任務之機率與可獲得價值相乘積,

- 22 -

即為最終之結果。(轉引自余朝權,2010、翁源泰,2008)。

(二)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

Adams(1963)提出員工希望獲得相當的資源分配結果是一種公平的狀態,員工會 將自己的投入(Input)和成果(Outcome)的比例,與參考對象相比較,以確定自己所 得的結果是否平衡。分為:1.投入:在工作上的貢獻,如時間、付出的努力與技能水準 等。2.結果:個人從工作中所獲得的薪資、地位等。3.比較對象:可能是組織內或組織 外的自比與他比。4.公平與不公平:個人的所得/投入之比率與比較對象,互相比較後的 結果是否受到公平對待(轉引自戚樹誠,2010、翁源泰,2008)。

(三)差距理論(Discrepancy Theory)

是指員工期望從工作中獲得的與他實際得到的結果,兩者之間的差異值,決定了員 工工作滿足的大小(戚樹誠,2007)。工作滿意決定於個人知覺到實際工作報酬與期望 報酬間的差距。

三、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ies)

Skineer 於 1971 年提出「增強理論」,其重點在於真正控制個人行為的是增強物,

探討工作行為被激勵的行為,如何可以長久的維持(轉引自曹斐雯,2011)。下列就將 上述理論加以彙整:

表 2-6 激勵理論彙整表

類別 理論 學者 年代 理論變數

內容 理論

需求層級理論 Maslow 1954 生理、安全、歸屬、尊嚴、自我實現 的需要

ERG 理論 Alderfer 1969 生存、關係、成長

三需求理論 McClelland 1976 成就需求、親和需求、.權力需求 雙因子理論 Herzberg 1959 激勵因子與保健因子

表 2-6(續)

過程 理論

期望理論 Vroom 1964 期望、價值、激勵效果

公平理論 Adams 1963 投入、所得、比較對象、公平與否 差距理論 Locke 1976 期望值、實際得到的結果

增強 理論

增強理論 Skineer 1971 前件控制、後果增強物、增強分配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工作所獲得的,除了薪資、獎金及福利之報酬和升遷以外,成就感以及來自他人 認同,還有人際關係也是重要的工作動機。對個人而言,工作本身的內在價值,即個人 的工作動力來自於本身的興趣、喜好、工作本身的特質及吸引力、從中得到滿足感、從 工作中自我挑戰及獲得自我實現等,都是引領個體持續工作的動力。

第四節 工作承諾的意涵及相關理論

工作承諾代表員工從事該職業的一種工作態度,包括對職業的專業認同、專業關 係、工作信念及滿意度、投入工作等要素,積極的工作態度能提高留任傾向。從工作 承諾中可以了解其個人對工作之執行態度、投入程度及對組織的忠誠度,並能預測其 工作績效,組織必須有效留住優秀員工,以提高績效及組織競爭力(程禹欽,2013)。

壹、工作承諾的意涵

承諾(Commitment)的概念始於 1956 年 Whyte 所提出,意指組織成員對組織的忠 誠度、投入與貢獻(吳定,2006)。承諾是個人所產生的情感依附經過理性評估後,對 某件事情產生認同,並能影響使其願意付出心力,也可以解釋為對職業積極投入的工作 表現及行動(黃瓊蓉,2000)。承諾會因不同的職業及工作內容,有不同的程度。承諾

- 24 -

含有個人自我認同的價值存在,使個人表現出持續性行為,承諾會因個人的意願來加以 抉擇而從事某一種行為,這也就形成個人認同或情感依附的傾向。

承諾強調三個重要因素:一、強烈的相信及接受組織目標與價值;二、願意努力的 為組織做事;三、有強烈的想法及意願繼續做組織的成員。工作承諾是對一種職業有持 續性專注的工作投入,講求對個人的工作價值。其重要性在於能引導工作者專心且專注 地投入其所認定的工作,歷經長時間從事該職業,成為其生涯中顯著的角色,因此承諾 可說不單是一種工作態度,更是個人選擇生活形式的體現(張嘉鴻,2006)。Becker(1960)

認為承諾是一種造就人類持續職業行為的機制。Wiener(1982)指出承諾是個人內化的 規範力量,促使個體表現出合乎組織目標的凝聚力與行為。Klinger、Barta 和 Maxeiner

(1980)認為工作承諾是測量個體行為的指標,在目標完成或放棄之前,存在對當前事 務執行的內在動力(轉引自林添鵬,2009)。Robbins(2014)提出工作承諾意旨員工將 身體、認知與情緒等全部的能量,都投注在工作績效上(黃家齊等人 譯,2014)。

Gallagher 和 Parks(2001)認為工作承諾應包含組織承諾、工作價值道德、工作投 入及職業承諾及專業承諾等,此五種形式屬一致性;工會承諾屬於不一致性的形式。

Morrow(1983)則提出工作承諾應包含:工作價值、職業承諾、工作投入、組織承諾 及工會承諾。本研究採 Morrow(1983)對工作承諾所提之分類加以個別探討,但因本 研究對象為公務員身分,故排除工會承諾,做出以下整理如表 2-7:

表 2-7 工作承諾的類型

類型 概念 內容

工作價值 以價值為取向的承諾 個人對於承諾的感受在於價值的高低,工作 的努力成就決定價值。

職業承諾 以職業為取向的承諾 一個人對於職業有重要的認知;職業在個人 終身的重要程度。

表 2-7(續)

工作投入 以工作為取向的承諾 個人對於工作的心理認同;注重工作績效與 個人聲望及自尊。

組織承諾 以組織為取向的承諾 個人渴望成為組織的成員,接受組織目標並 願意為組織付出努力。

資料來源:程禹欽(2013)、徐珮瑛(2009)及研究者自行整理

一、工作價值(Work Value):

價值包括個體尋求需要的目標,由工作中達到自設的目標,藉著獲取價值感而達到 滿足。工作價值為個人從事工作時,所抱持的信念及評斷工作意義的標準,滿足個人的 需求,並憑此引導個人工作行為與追求工作目標。工作價值具有以下的特性:(一)個 人所具有的認知、情感與意向之工作信念;(二)在個人需求與滿足間反應其一致性;(三)

價值體系彼此之間具有重要程度的次序性;(四)導引個人工作行為的方向與表現(徐 珮瑛,2009)。

二、職業承諾(Occupational Commitment):

職業承諾、專業承諾、職涯承諾是指承諾於個人之職業,在某些情況下是可替代的。

專業承諾(Professional Commitment)是指個人在其專業領域或職業上認同或投入的程 度。職涯承諾(Career Commitment)是指個人從進入工作職場到退休的工作,包含一生 在其工作生涯中的許多不同工作(徐珮瑛,2009)。職業承諾是個人對於他所選擇的職 業或特定工作的信念、價值的接受度及願意從事該職業並成為其中的一員,是一種心理 上的連結,認同所選擇的職業或特定工作,對於職業產生的情感性反應。

專業承諾(Professional Commitment)是指個人在其專業領域或職業上認同或投入的程 度。職涯承諾(Career Commitment)是指個人從進入工作職場到退休的工作,包含一生 在其工作生涯中的許多不同工作(徐珮瑛,2009)。職業承諾是個人對於他所選擇的職 業或特定工作的信念、價值的接受度及願意從事該職業並成為其中的一員,是一種心理 上的連結,認同所選擇的職業或特定工作,對於職業產生的情感性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