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理論基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理論基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根據前章所闡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蒐集整理國中特教組長 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探討,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 礎。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理論基礎;第二 節為特教組長之工作探究;第三節為特教組長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 關研究。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理論基礎

壹、 工作壓力之理論基礎 一、 壓力之意涵

「壓力」(stress)一詞源自拉丁文「stringere」,來自於物理與工 程學上所使用的名詞,其用意是指物體受到外力作用所產生的一種抗 力。心理學家將這個概念應用在生物學上,用以描繪個體強烈的情緒對 生理功能產生的影響(江坤誌,2001;吳榮福,2002;沈翠吟,2003;

高國慶,2005)。

一般而言,壓力的定義可分三類:第一類是「反應型」定義,認為 壓力是個人對於有害環境的反應形式,也就是個人對於內外在環境事件 的反應。第二類是「刺激型」定義,把壓力視為環境的刺激,強調社會 與外在環境的變化對個人的影響。第三類是「互動型」定義,此觀點認 為壓力是個體對環境的要求或內在需求的容忍量,超過個人、心理、生 理和社會資源所能適應的程度,便產生壓力(沈翠吟,2003)。

以生物學的觀點來說,個人的生活型式太偏離原始人類所採的生活 方式即會產生壓力;心理學的觀點認為,個人的行為與心理歷程無法應 付生活的種種要求即會產生壓力;從社會學觀點來看,人與人的互動形 式與其所構成的團體有問題時便會產生壓力;社會心理學的觀點則認為

8

個人與環境之間無法適配即會產生壓力。因此探討工作壓力必須採統合 的觀點以兼顧各家理論基礎(吳宗立,1996)。

楊豐佳與陳志典(2009)歸納各種觀點,將壓力視為個人因外在環 境的變動而產生的生理反應狀態,是個人與環境,特別是職場上、業務 上各種有形、無形交互作用的產物,當個體感受到威脅或挑戰時,所引 發生理與心理的變化,它是由「刺激」、「評價」、「反應」所組成的。

Folkman 和 Lazarus(1985)將壓力定義為個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是 個人評估環境對自己造成威脅,且超過了自己的能力與資源時所帶來的 不愉快感受。

張春興(2000)將壓力定義為個體生理或心理上感受到威脅的一種 緊張狀態,此種狀態使人在情緒上產生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感受。

陳紹綿(2008)採互動的看法,將壓力定義為個人遭受到外界刺激 時,生理和心理皆產生負面情緒及緊張狀態,並且造成生理和心理失衡 的狀況,而這些反應也會隨著個人各方面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

吳榮福(2002)將壓力定義為是一種個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交互關 係,當個人的環境中具有威脅性的刺激出現時,經認知後,假如他的能 力和經驗無法克服困難,此時及構成壓力。

綜合上述對壓力的解釋,可以發現其共同的特性在於都是個體對內 外在環境刺激的反應狀態,且因個體本身特質條件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 結果,是一種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後的結果。

二、 工作壓力之意涵

工作壓力(job stress)是由壓力定義衍生而來的,凡因工作有關 的因素而引起的壓力,都稱之為工作壓力(吳宗立,1996)。但必須具備 三個條件:第一,它是外在環境的要求與個人內在的能力與需求交互作 用下產生的差異與不平衡狀態。第二,它已經造成個體身心狀況脫離正 常功能,而引起主觀不愉快感覺的心理反應。第三,這些壓力反應必須 是因工作而引起的(周俊良等,2005)。

9

沈翠吟在 2003 年的研究中將工作壓力定義為個體面對工作環境要 求或特定事件刺激時,因一時無法消除威脅、脫離困境,而產生一種被 壓迫的感受或緊張狀態,使個體身心狀況脫離正常功能,而造成環境、

生理、心理三方面的失衡狀態。

McGrath(1997)認為,工作環境的要求如果超出個人的應付能力或資 源,即構成潛在的壓力;Sutherlander 和 Cooper(2000)則認為工作壓力是 在一種情境中,工作者與工作相關因素互動後,改變了(中斷或提升)

工作者的心理或生理狀態,使工作者心智或身體被迫離正常功能(引自 何東墀,1990)。

林建陽(1997)認為工作壓力可視為對工作者的過度期許或要求,

使工作者產生焦慮、緊張、急躁或疲乏狀態,即工作者與工作環境有不 調和現象。

王玉麟(2006)將工作壓力視為個人與工作環境互動所產生的一種 歷程,認為工作壓力是來自個體在工作環境中,由於工作上的要求或自 我實現的期望立場,造成身心失衡事件其所察覺與調適的過程。

吳宗立(1996)探討工作壓力的理論時,將壓力的界定歸納為三種 論點:(1)壓力是一種刺激:壓力是由於外在的「壓力源」所激發,壓力 源是客觀存在的外在事件,會使人產生身心不舒適的一種感受;(2)壓力 是一種生理反應:壓力是生理反應系統的一種設計,保護自己免於環境 的壓迫;(3)壓力是人與環境的互動:壓力為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 果,經由個人對於環境的判斷與評估而產生。並將工作壓力定義為個體 感受到工作情境的刺激,使個人和工作環境之間產生失衡的現象,因而 威脅其認知、生理、心理的平衡時,及產生工作壓力。

林水木(2001)認為工作壓力是個體就其工作本身,對於內外在環 境的變遷與需求,自覺難以既有的經驗與資源來加以處理,因而導致身 心的干擾與掙扎,致使個體的工作效能產生變化的一種現象。

10

吳榮福(2002)將工作壓力定義為個人與工作環境有關的各種因素 交互作用後,產生具有威脅性、壓迫性的身心知覺,經由個人特質與心 理為中介歷程後,產生消極性與負面的情感。

呂志成(2007)認為工作壓力是個體不能配合工作需求,因而對個 體造成壓迫感,而產生的不平衡狀態。

楊豐佳與陳志典(2009)對工作壓力採取交互作用的看法,認為工 作壓力是指由於工作的內容或周遭環境抑或人的因素所導致的緊張,而 使工作者感受到不愉快或負面的情緒,且其能力及其可用的資源,與其 工作環境需求之間無法調適配合所產生的差距所導致的現象。

陳佳瑩(2005)將工作壓力定義為組織或機構中的工作者,面對工 作上的情境,或個人能力無法承擔所對應的期待行為時,對個人在生理 與心理上所產生的不良影響。

Moracco 和 McFadden(1982)將學校教師的工作壓力視為教師工作現 場中所有對教師產生負面影響、威脅的因素,造成其身心狀態的改變。

Wisniewski 和 Gargiulo(1997)將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壓力定義為特教 教師面對特教工作本身所需的專業角色、責任與工作要求,以及工作環 境的壓力源,所造成的一種心理影響,並引發心理、態度、行為上的反 應方式。

杜昌霖(2005)將學校行政人員的工作壓力定義為在從事行政工作 的情境中,與外在的人、事、物互動時,某些要求無法達成任務,或個 人需求無法獲得滿足,在心理上、生理上產生異於一般教師的正常狀況,

使得身心失去平衡的一種現象。

李勝彰(2003)在研究中將國民中學教師的工作壓力定義為在從事 教學工作時,個人與工作環境交互作用下產生生理或心裡的緊張狀態。

張淑雲(2002)的研究認為「工作壓力」係指個體在工作環境中,

面對刺激事件,而使個體生理、心理產生難以負荷的狀態。

11

本研究所採用的工作壓力理論是 Moracco 和 McFadden(1982)所提出 的教師工作壓力理論模式(如圖 2-1)。

圖 2-1 教師工作壓力理論模式

資料來源:Moracco, J. C., & Mcfadden, H. (1982). The counselo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May, 549-552.

潛在

12

主要內容架構分為:

(一) 教師潛在的壓力源來自工作、社會及家庭三個方面:社會(經 濟、犯罪)與家庭(婚姻、子女問題)均會影響工作壓力,

而工作本身如工作負荷、家長參與及角色衝突等亦有壓力。

(二) 教師評估壓力時,受到其人格特質、過去經驗及價值觀念系 統影響:當個人開始評估其可能或已受威脅的個人自尊與幸 福時,才成為實際感受到的壓力來源。

(三) 個人感受到壓力情境,經認知評估後採取因應策略。

(四) 當壓力持續長期無法解除時,將影響身心健康,形成身心疾 病徵狀及職業倦怠現象。

貳、 因應策略之理論基礎 一、 因應之意涵

Lazarus 於 1966 年首先提出壓力因應的認知理論概念。Lazarus 和 Folkman(1980)提出因應策略係指個人面對內在與外在的危機時,為了保 持身心協調、減輕不適應的感受所採取的方式,包括認知和行動兩部份。

Folkman(1984)說明壓力的因應策略對個人有兩大作用:第一、可以調 節、平衡個人情緒或壓力;第二、解決帶來壓力的問題。換言之亦可以 直接將因應策略視作是壓力的「調節器」。

施淑芬(1990)認為因應方式(coping)是一種維持最佳工作績效 的方法。因應的形成是經由個人對壓力事件的認定之後所採取的策略,

以期使壓力感受減輕和減低壓力的負向結果,以維持個人身心健康和幸 福。

Folkman 和 Lazarus(1985)將因應策略定義為個體與環境產生有困 難麻煩的關係時,為解決、處理、減輕或調節此狀況所採取的認知與行 為方式。

13

Markham 認為因應策略是指個體遇到壓力情境,在認知與情緒行為 所做調適的努力情形;Auerbach 和 Gramling(1998)則將壓力因應定義 為經常使用於處理壓力情境與降低我們的壓力的思考與行動(引自周俊

Markham 認為因應策略是指個體遇到壓力情境,在認知與情緒行為 所做調適的努力情形;Auerbach 和 Gramling(1998)則將壓力因應定義 為經常使用於處理壓力情境與降低我們的壓力的思考與行動(引自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