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工作投入的理論與分析

本節分成三部份,先說明工作投入的定義,再闡述工作投入的理論模 式,最後介紹工作投入之研究層面。

壹、 工作投入的定義

一. 工作投入的意義

「工作投入」一詞最早是由 Lodahl 和 Kejner(1965)所提出,其等定義為:

工作在個體自我印象(self-image)中的重要性程度。Saleh 與 Hosek(1976)

認為工作投入是指個人認同其工作的重要性,且願意用心付出參與;Paullay、

Alliger 與 Stone-Romero(1994)認為是個人在認知上專注、參與、關注於其 目前的工作;陳郁汝(2002)認為是工作者個體心理認同其工作的認知信念狀態。

李新民(2003)也持 Saleh 與 Hosek 的觀點,指認同工作的重要性,且願意用 心付出參與的程度。

綜觀上述國內外對於工作投入的解釋可知,工作投入是一種結合個人認知、

情意,和行為的複合性概念。認知的部分,涵蓋個人對於工作的知覺與認同程度;

情意的部分,包含個人對於工作的內在情感和態度;行為的部分,則指個人在工 作上所付出的實際行動。易言之,工作投入的程度須視個人特質與工作環境因素 的交互作用而決定。因此,當個人知覺到工作的過程和結果可以滿足內外在的需 求,並且意識到唯有透過個人的努力與行動方能使此需求獲得滿足,在此條件 下,個人就會具有較高程度的工作投入。

二、工作投入的內涵

徐鶯娟(1995)將工作投入分為工作專注、工作評價、工作樂趣三個層面調 查之;陳啟勳與葉連德(2001)共編製 9 題,名為工作投入;黃英忠與黃培文(2001)

共編製 20 題,用整體總分來研究工作投入;邱淑媛和李三仁(2005)則分為工 作參與和工作關懷;李新民(2003)分為工作認同與工作參與;黃建安(2004)

分為工作專注、工作評價與生活影響等三層面;陳嬿如(2007)分為工作樂趣、

工作專注與工作準備等三層面;吳宗祐與鄭伯壎(2006)用「我非常投入我的工

作」、「我為我的工作而生活」與「投入我的工作是我最重要的事情」等三題來探 討工作投入;陳春希、湯雅云、何秉真和劉晉昌(2007)將工作投入分為工作承 諾與工作意願等二層面。

由上可知,工作投入的內容有研究工作之專注、評價、樂趣、參與、關懷、

認同、樂趣、準備、承諾、意願等層面,如徐鶯娟(1995);也有探討工作在個 人生活中所佔重要性的程度,如吳宗祐與鄭伯壎(2006);也有不分層面,用總 分來研究,如黃英忠與黃培文(2001)、陳啟勳與葉連德(2001)。可見,不同的 研究所用的層面彼此有所差異。

貳、工作投入的理論模式

根據文獻上的探討,學者對工作投入研究中,闡述許多不同的看法,根據不 同意見,歸納工作投入中與本研究較重要的三種理論模式,包括期望模式、動機 模式、綜合理論模式。分別說明如下:

一、期望理論模式

Vroom(1964)認為當個體知覺到工作的績效可使自我尊嚴需求上獲得滿足,

且認知工作的績效是可以經由個人的努力而獲得,則個體就會對工作產生投入。

Vroom 在「工作與動機」(Work and Motivation)一書中提出了期望理論的模式

(expectancy model),認為個人是否會採取某一行動的傾向受到兩個因素的影 響。第一個因素是取決於行動是否能達成期望結果的可能?代表著個人估計工作 後獲得報酬,需求得以滿足的可能性;第二個因素是行動所產生的結果是否具有 滿足需要的價值?。亦即是工作的代價,此一代價有正、負之分,如工作獲得質 或精神上的報酬即為正值;反之,如工作失敗或受到懲罰,即為負值。第一個因 素 Vroom 稱之為「期望」(expectancy);第二個因素則稱之為期望價值(valence),

具有愛好或價值的含意,指個體對不同結果的認定與愛惡。Vroom 的理論架構如 圖 2-1 所示,可由 F=V × E 的公式來加以說明:

F:Force;指個人內在動機的力量,由個人工作投入程度來表示。

V:Valence;指個人對此項工作結果的價值感,也就是工作的代價。

E:Expectancy;指個人評估工作後獲得報酬及需求得以滿足的可能性。

圖 2-1 Vroom 期望理論模式概念圖

資料來源: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由圖 2-1 可知,F 與 V、E 成正比,當 V×E 的值越大時,個人工作投入的程度 也就越高;但若 V 或 E 之中有一值很低時,其工作投入的程度也會很低。期望理 論模式提出之後,即受到許多學者的討論,其中有些學者對此模式也提出了批評,

如 Campbell 與 Printchard(1976)認為期望理論假設人是可認知的,有理性的 且具有經濟取向的,所以會不斷地對周遭的事物加以考量,做最有利於自己的打 算,但在現實中,人們有時因思考方式不同或是能力限制,並不是如此理性。再 者期望理論模式也因為忽略了個別差異, 及回饋系統對動機的影響而飽受批評

( 鄭來長,1992)。 二、動機性工作投入模式

Kanungo(1979)認為工作投入是一種心理認同的信念狀態(a belief

state of 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而此狀態則根源於個人過去社會化 的歷程,以及工作環境滿足個體需求的潛力而定。Kanungo 的動機性工

作投入模式(Motivational Framwork),如圖 2-2 所示。

工作投入程度 價值×期望

工作 目標

工作 結果

工作報酬對個 人需求的滿足

圖 2-2 Kanungo 動機性工作投入模式

資料來源: Kanungo, R. N. (1979). The concepts of alienation and involvement revisited.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1), 133

社會化歷程:文化、組織和團體的規

需求顯著性

工具性行為及態度

工作以外的活動:家庭社區活動等 工作以內的活動

知覺工作能夠 或缺乏滿足需 求的潛能

知覺家庭能夠 或缺乏滿足需 求的潛能

知覺社區能夠 或缺乏滿足需 求的潛能 需求的滿足

工作投入或疏離 工作投入或疏離 工作投入或疏離

工作相關的行為 和態度

工作相關的行為 和態度

工作相關的行為 和態度

Kanungo 整合心理學與社會學對工作投入與疏離的看法,經由個別的行為現 象與因果的條件來解釋不同投入型式,進一步分析個體的工作投入,是認知此一 需求在組織中獲得滿足的可能性所影響,工作能滿足個人需求和期望時,則產生 工作投入;當工作不能滿足個人需求和期望時,則產生疏離;對工作的投入或疏 離會產生不同的工作行為和態度。再者,工作投入受到個人過去社會化過程(如 文化、組織和團體的規範)及工作環境能否滿足需求的可能性所影響

(Mauno,2000)。

三、綜合理論模式

Rabinowitz 和 Hall(1977)對工作投入學者的文獻加以整合研究,提出工作 投入綜合理論模式, 認為工作投入是自我形象的一部分(job involvement as a component of self-image),與個體追求績效與自尊所導致的結果( job

involvement as performance-self-esteem contingency)。將影響工作投入的因 素歸納為三項,分別是:個人特質,工作情境和工作結果。

(一)工作投入是個人特質的變數:

工作投入是個人早期社會化過程的價值觀,所導引出個人的工作態度,是行 為的決定因子。工作投入既是個人特質,則會因為性別、年齡、婚姻狀態、工作 年資、教育程度等而有個別差異。

(二)工作投入是情境的函數(as a function of the situation):

情境因素可能影響個人的工作投入,組織可能會阻礙個人自我及成長需要,

而降低了個人的工作投入。工作投入亦可經由情境中的領導形態、參與決策、工 作職務及其他情境因素誘導產生。

(三)工作投入是個人特質因素與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工作投入是個人與情境互動所致,其交互作用的結果則包括了滿足心理需 求、肯定自我價值、個人成長、工作績效、工作滿足、曠職率、離職率、角色衝

突(role conflict)、角色不明確(role ambiguity)與成就等。

Robinowitz 與 Hall 的工作投入綜合理論模式,可用圖 2-3 來表示 之。

工作投入結果 個人特質

工作情境

工作投入

工作滿足 工作績效 離職率 曠職率

圖 2-3 Rabinowitz 和 Hall 工作投入綜合理論模式

Rabinowitz,S.L.& Hall,D.T., 1977.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Psychological Bulletin, 41:574。

綜上所述,大部分的研究都將工作投入分成多向度,並以 Rabinowitz 與 Hall 的綜合理論模式為主,去探討個人特質及情境因素對工作投入的影響, 這對有關 工作投入的研究變項探討的較為周全, 故本研究以 Rabinowitz 與 Hall 的綜合 理論模式為參考架構,探討在數位化時代學校組織溝通情形中,教師工作投入是 否改變及其改變因素。

貳、 教師工作投入之研究層面

國內近來陸續有學者以教師的觀點對工作投入有更深入的解釋,因 所依循的理論各有不同,對教師工作投入的涵義有著不同的見解以及更 深一層的探討,本研究彙整文獻如表 2-4。

表 2-4

工作投的內涵歸納表

學者 年代 對教師工作投入的看法及定義

陳淑嬌 1989 教師工作投入是教師工作表現影響自尊的程度、工作在 生活中所佔的地位及積極參與等融合而成的主觀感受。

郭騰淵 1991 教師工作投入是指教師對教學工作的評價,表現出工作 責任感、主動參與、高度投入,並以工作為生活重心。

李新鄉 1996 認為教學工作投入是指教師對教學專業工作之認同、主 動參與,並視其在教學專業工作上之表現對其自我價值 具重要性之心理狀態或工作態度;整體上言,是對教學 工作一種專注的情感,及相符應之認知和行為表現。

蔡麗華 2001 教師工作投入是教師關心學校活動或教學工作,並願全 心投入的程度。

邱奕光 2002 工作投入是教師樂於且專注所從事的教育工作,並對此 一工作之專業產生認同,且為期許做好此一專業工作,

在從事教育工作時,會做相關之準備工作與活動,並視 其工作的表現對自我價值與尊嚴具有重大之影響的一 種心理狀態或工作態度。

陳玫妤 2005 個人對教師工作的評價,認為教師工作是有趣且為生活 的重心,從工作中個人可以獲得滿足,願意專注於工作 以滿足自我需求,並由工作的結果判斷個人的價值。

陳玫妤 2005 個人對教師工作的評價,認為教師工作是有趣且為生活 的重心,從工作中個人可以獲得滿足,願意專注於工作 以滿足自我需求,並由工作的結果判斷個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