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工作效能及其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工作效能及其相關研究

第二節 工作效能及其相關研究

工作效能主要源自 Bandura 自我效能理論而來,故本節首先探討自 我效能定義與內涵,進而分析特教教師兼任行政工作工作效能內涵,最 後探討與工作效能相關之研究。

壹、 自我效能的定義

自我效能的概念最早由社會認知論學者Bandura 於1977年所提出,

其要義是當面對一項挑戰性工作時,個人能否主動地全力以赴,將決定 於他對自己自我效能的評估(張春興,1994)。而自我效能是一種動態 的概念,會隨著自己過往經驗的累積歷練後,從成功的經驗中逐漸衍生 出自己是否具備完成該項工作的自我把握與感受,亦即對自身能力的一 種判斷;其強調的並非個人所擁有的技術能力,而是個人運用這些技能 能達成任務的能力判斷,其中包含了源自認知、社會及行為所衍生出的 能力,具有左右個體行為,達成目的之作用(李夢麟、任慶宗、方顯 光,2007;Bandura,1986)。

貳、 Bandura 的交互決定論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中有「觀察學習論」、「交互決定論」和「自 我效能論」三種基本概念,其中的交互決定論是以行為、個人及環境三 個主要因子構成,亦即人的行為是由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下所產生,而 非單一的變項可以影響,必須和行為互相配合才能夠展現其效果,如圖 2-1 所示。舉例說明:教師若不願意進修研習,那麼開再多的研習也無法 對教師產生影響;同樣的,個人也必須藉由行為的產生才能夠有所影響。

觀察學習論則是提到有別於惟藉由直接經驗才能學習方式,人藉由 觀察楷模的行為進行學習,並透過自我評估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環境,

由此可知,個人對自我效能的覺知,與實際行為表現有明顯的關聯,高 自我效能者能夠盡可能的發輝自己的潛能,進而導致在工作上的表現以

23

及追求自我實現的機會。

圖 2-1 Bandura 交互決定論 參、 自我效能的運作機制與工作表現的關係

Bandura 曾指出自我效能對一個人的人格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 為其信念會影響個人對行動的決策,因此,假如人們相信一個情況超過 他們的能力,他們將避免這個難以應付的狀況;相反的,當判斷自己能 夠處理當下的情況時,行為則會十分果斷,這種對自身能力的判斷即為 自我效能,亦即個體確信自己可以執行產生一特定結果所需之行為的感 覺 (Bandura, 1997)。而此種效能感則是判斷個人在含有新奇,無法預 測和壓力因素的情境下,所能組織並實行有效策略的程度 (Bandura,

1986; Bandura & Schunk, 1981)。 一、自我效能的運作機制

根據 Bandura (1977) 的研究發現,個人的正確自我評估,源自下 列四種形成自我效能的資訊來源:

(一) 成就表現(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

個人成就表現是最具影響力的效能預期來源。成功的經驗 可以提高個人對自我能力的預期,相反的,如果失敗的經驗不

個人

行為 外在環境

24

斷重複,則會降低自我效能。

(二) 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當觀察到他人從事和自己相似的工作時,若別人的經驗是 成功的,則會因此受到鼓勵,認為別人能成功,自己應該也 會,此種楷模學習的方式,可以讓學習者觀察目標典範是如何 克服困難,因而提高自我效能知覺。

(三) 言詞說服(verbal persuasion)

係透過他人鼓舞性的談話或正面的回饋,使個人相信其具 有完成任務的能力,藉以提昇自我效能。語言說服因是最常使 用、最易提供且較易獲得,因此是最普遍的自我效能來源(許 永熹,2002)。

(四) 情感激發(emotional arousal)

個人在面對情境的挑戰時,會產生壓力、焦慮或是興奮、

期待、愉悅等情緒的反應,其表現會因此生理反應來判斷自己 的能力,若產生有利的反應,則會提高自我效能,對成功有所 預期;反之則會降低結果表現。

自我效能資訊來源 行為

圖 2-2 自我效能運作模式 資料來源:Bandura(1977:195)

成就表現

替代經驗

言詞說服

情感激發

自我 效能

行為選擇

思考模式與情緒反應

努力付出與持久性

25

二、自我效能與工作表現的關係

當個人接受到一項工作時,便會開始使用左列四種方式形成資訊來 源,進而產生右列三種行為模式,分述三種行為如下:

(一) 行為選擇(choice behavior)

當個人認為能夠完成此項任務時,會有自信的著手進行;

相反的,若認為無法達成項目,則會選擇逃避的方式;所以如 果是有效的自效能,不論任務多麼艱難,個人皆會積極參與,

努力達成目標,提升自身的能力;反之若是失敗的自我效能,

則會採用逃避的方式面對問題。

(二) 思考模式與情緒反應(thought patterns and emotional reactions)

自我效能較低者,在面對問題往往會先入為主認為自身能 力不足,導致其花費過多心力在可能的失敗上;而成功的。

(三) 努力付出與持久性(effort expenditure and persistence)

自我效能較高者,往往較能夠努力付出而且具有堅持到底的 意志,在遭遇困難時,自我效能較低者會選擇放棄較不願嘗試,

但自我效能高者則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突破現狀,進而達成自己 的目標。

三、小結

Bandura的理論指出了個人對於自己完成目標、解決問題的整體性 能力自覺,會影響個人工作任務的表現與持續力,以及個人在工作上的 適應力和工作績效(Bandura, 1986),進而影響其工作上的競爭力,

由上述研究中,在在都顯示了自我效能與工作表現的關連性。近年來,

我國亦有不少研究者針對此議題進行研究,可知此議題確實引起不少人 興趣。其整理如表2-4。

26

Bandura的自我效能與績效模型圖(如圖2-3),可以解釋為特殊教育教 師在教導特殊生的情形下,由於較難立即得到學習績效,久而久之導致 其歸因為自我效能較低,進一步導致特殊教育教師在任務目標、努力程 度、持續力以及適應力上面較不願作嘗試,如此惡性循環,必會導致工 作效能不彰;反之則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27

圖 2-3 自我效能與績效模型圖

肆、 工作效能的意涵

工作效能的概念主要由自我效能延伸而來,Bandura (1993) 自 我效能的信念,會影響人們如何感覺、思考、激勵自己及表現行為(引 自李茂興譯,1998)。前述的說明中亦提到自我效能的高低會導致行為 選擇的結果。在實際的工作現場中,個人面對挫折的堅持度以及努力程 度,以及自我覺知能夠處理問題的能力,都會導致工作效能的成果;舉 例說明:自我效能低者,面對問題時,較容易對工作半途而廢,相反 的,工作效能高者,越能夠努力工作,因為他認為自己有這樣的能力去 面對難題,最後成功。

Switzer、Nagy 和Mullins (2005) 認為,自我效能低的人會較難 因應新的情勢,也較無法適應工作要求、挑戰及挫折,因此也會對組織 提供的教育訓練自我設限。相對地,高效能的員工則較易從教育訓練中 獲得啟發與助益,自我效能亦與這些員工的受訓動機和成就有密切的關 係。也就是說,自我效能對訓練效益與訓後移轉,都有正向的影響

(引自李育枝,2011)。

自我效能 工作績效

歸因 行為結果 努力目標 努力程度 持續力 適應力

28

由上述研究可知,若自我效能較高者,對於學習的動機以及接受新 知的機會遠較自我效能低者為多,在工作職場上,也較具備接受挑戰、

解決問題以及面對挫折的容忍度,甚至影響到工作的表現及持續力,不 對自我設限的態度也導致其成功的機會遠多於後者(Bandura,

1986)。

伍、 教師工作效能相關之研究

國外學者對自我效能的研究非常多元,可以從研究中看出自我效能 與工作效能的相關性。根據 Judge,Jackson,Shaw,Scott 和 Rich

(2007)的研究指出,個人差異會影響自我效能與工作表現之間的關 係。該研究所內含的個人差異包括:心智能力、覺察與領悟力、宜人 的、外向的、坦誠開放、情緒穩定、生命經驗等。這些個人差異的因 素,都會提升自我效能對其工作表現的預測力(引自李育枝,2010)。

可見個人的正向情緒或是長處,對於工作效能有其影響。

而根據鍾美月(2012)的研究中亦提及身為學校行政人員必須要能 夠運用計畫、組織、領導、溝通、評鑑等方法,充分運用校內人、事、

財、物做系統化的領導與經營,整合與善用各種資源,透過有效的溝通 協調與良性互動,凝聚認同共同目標,營造和諧、互助、信賴的團隊工 作氣氛,以建立良好的績效,進而提昇學校效能,實現教育目標與願景 之程度。其中有許多因素(例如溝通協調、良性互動)都是相當強調個 人特質的部分,可見正向的特質以及長處對於行政人員的工作效能來說 可說是相輔相成。試著從國內研究者針對工作效能的相關研究中分析,

可以看出工作效能大致可以分為行政執行、自我發展、學生輔導、人際 溝通與情緒調適五大構面(宋潔、何甯、汪鑫、李豔剛,2008;李育 枝,2011;高景志,2005;葉琇燕,2008;劉昌仁,2007;劉政龍,

2010;顏朱吟,2009),如表 2-5 所示。

29

30

資料來源:修改自李育枝(2011:頁42)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