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工作滿足

工作滿足對個人、組織和社會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黃明慧,1987;鍾 任琴 1990;宋世雯,2000)。對個人而言會影響其心理及生活;對組織而言是一 種內部危險警訊的指標;對整個社會而言,更可提供社會政策與計畫擬定之參考

(許士軍,1977;宋世雯,2000);因此,本研究將進一步瞭解工作滿足的定義,

並探討相關實證研究的結果。

一、工作滿足的定義

何謂「工作滿足」?國內外學者各有不同的解讀。最早提出「工作滿足」

(Job Satisfaction)這個名詞的學者是 Hoppock(1935),他認為工作滿足是工作者生理 與心理兩方面對環境因素的滿足感受,亦即工作者對工作環境的主觀反應。Locke

(1976)將工作滿足定義為「個人評價其工作或經驗而產生的正向或愉悅的情緒 狀態」。McCormick & Ilgen(1980)認為工作滿足是一種工作者對工作的態度。

陳彰儀(1995)定義工作滿足為個人從工作中獲得的愉悅感。許士軍(1995)則 認為工作滿足即為:「一工作者對於其工作所具有的感覺(feeling)或情感性反應

(affective response)。」總之,學者們對工作滿足的定義已明確地表示工作滿足 必定和個體本身的情緒有關,若個體能從工作中得到愉悅的情緒則可謂之工作滿 足;反之,即表示個體對該工作感到不滿,有負面的態度。

自從霍桑實驗(Hawthorne Studies )以後,國內外學者便開始致力於「工作滿 足」的研究。而Hoppock 於 1935 年提出此一概念後,隨即成為行為與管理科學 界競相研究的主題,但各學者對工作滿足之定義亦有所不同。國內學者徐正光

(1977)將其歸納為綜合性、差距性、參考架構說三大類,本研究參考以往工作 滿足相關之研究, 將各學者的說明依此三類彙整列舉如表 15 所示。

表15 工作滿足的定義彙整表 Porter & Lawler

(1968) 差距性 工作滿足的程度視個人從工作中實得的報酬與預期的報

酬差距而定,差距越大,則越不滿足。 工作的報酬 心理因素 Blum & Naylor

(1968) 綜合性 認為工作滿足是工作者對其工作及與工作相關的因素和

生活抱持不同態度所產生的結果。 工作本身

工作相關因素 Smith、Kendall&

Hulin (1969) 參考架構 Chruden &

Sherman(1972) 綜合性 認為工作滿足是動機過程的一個重要現象,是表示個人察 McCormick &

Tiffin(1974) 參考架構 認為工作滿足是個人從工作中獲得或體驗到的需求滿足程度。 工作中的 Coffey,Athos 需求滿足

& Raynolds (1975) 差距性 認為工作滿足是指個人期望的報酬與所得到的報酬間函

數。 工作報酬

Hackman & Oldham

(1975) 綜合性 認為工作滿足分成一般滿足與特殊滿足。 工作中的

Salancik &

Pfeffer(1977) 參考架構 工作滿足是個人對工作情境的一種由社會因素所建構而 成的理解情形,而不是客觀事物狀態的一種直接結果。 參考架構 情境因素 McCormic &Ilgen

(1980) 綜合性 認為工作滿足是一種工作者對工作的態度。 工作態度

(續)表15 工作滿足的定義彙整表 Schemerhorn,Hunt &

Osborn(1996) 綜合性 個人對於工作所感覺到的正面與負面態度的程度。 工作態度 資料來源:郭盈卿(1999),郭嘉珍(1999),黃智(2000);本研究修訂整理。

綜觀上述,可知與工作滿足有關的定義相當多,以下就國內相關研究對工作

(續)表16 學者對工作滿足的各種觀點論述

McCormick 認為是個人從工作中所所經驗到的需要滿足程度(彭駕騂,1979)。

何素秋(1999)

個人需求 工作滿足是動機過程的一個重要現象,即表示察覺員工的需要及需要被滿足的 程度。(Schaffer,1953)。

工作角色 工作滿足是指一個人對其目前的扮演工作角色所抱持的情感取向(Price,1997) 工作層面 工作滿足為個人對其工作或工作各層面所持的一種情感性反應,特別是對工作

情感反應 Hoppock(1935)認為工作滿足就是員工心理和生理對環境因素滿意的感受。

Vroom(1964)則認為工作滿足與工作態度常被交雜使用,二者都是指個人對目 前工作扮演角色,所抱持的情感取向。Hackmn 和 Oldham(1979)二人將工作 滿足分成一般滿足與特殊滿足。

王培志(1997)

比較性

情感反應 Blood 和 Hulin(1960)主張,個體的工作越符合其參考的群體標準,工作滿足 程度會越高;反之則滿足程度低。Adams(1979)指出,每個人經常會在有意無 意間,以自己對工作的投入與所得的結果之比率,和其他人相比較,如果比率 相等則認為平等,否則會感到不平等,這也就是所謂的「公平理論」。

差距性 情感反應 Locke(1976)認為個人對於某些工作層面的滿足與否,端視其感覺本身所得到 的,和所期望的差異而定;若毫無差異則感滿足。Porter 和 Lwler(1971)也認 為,工作滿意是一個人感覺「應該得到結果」與「實際得到的成果」之間差異 (Consequences)變數(許士軍,1977;林啟鵬、陳宇嘉,1982;莊靜宜,1999)。

在此僅就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作一概括性的整理和描述。

(一)國內方面:

陳森仁和黃國隆(1982)認為工作滿足既非完全取決於個人變項(如性別、年 齡、學歷、婚姻狀況、需求層次等),亦非完全由工作特性(如工作內容變化程度、

所擁有的自主程度、與別人合作的程度等)或組織環境(如組織氣候等)所決定,而 是受許多因素互動的影響,其將影響工作滿足的因素大致分為二類:1.與組織無 直接相闊的因素:包括個人因素(如性別、年齡、本職經驗、學歷等)與社會文化 因素(如傳統文化、價值觀等);2.與組織有直接相關的因素:包括工作本身因素(如 工作自主程度、變化程度等),工作中的人際關係因素(如上下屬之間的關係、同 事間的關係等)及工作情境因素(如薪資、陞遷機會等)。

(二)國外方面:

1.Herzberg(1966)將影響工作滿足的因素分為:(1)內在激勵因素:如工作、工作者本 身之變項;(2)外在維持因素:如人際關係、工作環境、組織政策、薪資等。

2.Fournet、Distefno 和 Pryer(1966)等人的研究認為影響工作滿足的因素可分為:

(1)個人特性因素:包括年齡、教育、性別、智力、人格特質等;(2)工作 特性因素:包括組織與管理、薪資、工作安全、工作變化性、上司監督、溝通 等(引自謝秉育,2001)。

3.Locke(1973)整理過去學者的研究結果,指出影響工作滿足的因素可分為:(1)工作 事件:包括工作本身、工作報酬、工作環境;(2)行為者:包括行為者本身、組織內 外的其他人。而工作滿足則為工作事件與行為者互動作用的結果(引自莊靜 宜,1999)。

4.Seashore & Taber(1975)則將影響工作滿足的因素分為:(1)個人變項:如人格特 質、能力、知覺、期望、人口統計特徵等;(2)環境變項:如政治及經濟環境、職 業性質、組織內部環境、工作與工作環境等。

5.McCormick(1980)認為影響工作滿足的因素,除與工作有關因素外,尚須考 慮個人的人格特質。

這些研究中,以Seashore 及 Taber(1975)所歸納整理的工作滿足相關因素架構

Herzberg et al.(1973)、徐正光(1977)、彭駕騂(1978)

張碧緝(1978)、Sauser 和 York(1978)、鄭熙彥(1980)

陳寶芳(1983)、彭剛力(1981)、陳森壬和黃國隆(1982)、莊煥銘(1983)

Argyle(1987)、Adelmann (1987)、黃蒂(1988)、柯蕙玲(1989)、鍾任琴(1989)

Patricia & Frank(1992)、鍾一先(1992)、莊榮霖(1994)、羅俊龍(1995)

黃麗華(1996)、石淑惠(1997)、簡秀昭(1997)、楊妙芬(1997)、張忠稘(1998)

宋世雯(2000)、謝秉育(2001)、曾士雄(2001)朱夏萍(2003)高以瑋(2004)

無顯著相關 Hulin & Smith(1964)、彭駕辭(1978)、王麗容(1980)、黃台生(1980) 郭文洋(1980)、林啟鵬和陳字嘉(1982)、陳欒仁(1983)、施孋娟(1984)、

黃明慧(1987)、嚴幸文(1993)、張家振(1994)、陳秋蓉(2001)、曾士雄(2001)

年 齡

有顯著相關

Hulin & Smuth(1964)、Altimus &Terssine(1973)、Hunt & Saul(1975)

Glenn & Taylor(1977)、許士軍(1977)、潘養源(1979)、鄭熙彥(1980)

王麗容(1980)、Jame & Jones (1980)、彭剛力(1981)、莊煥銘(1983)

kalleberg & Loscocco(1983)、Rhodes(1983)、Lee & Wilbur(1985)

黃淑霞(1989)、鍾任琴(1990)、嚴幸文(1992)、Patricia & Frank(1992)

C1ark,Oseald & Warr(1996)、石淑惠(1997)、林英培(1998)、鍾利敏(1999)

宋世雯(2000)、謝秉育(2001)

齡 無顯著相關

Korman(1977)、黃台生(1980)、林啟鵬和陳宇嘉(1982)、陳樂仁(1983) Parasuraman & Futrell(1983)、陳寶芳(1983)、施孋娟(1984)、黃明慧(1987)

許素梅(1992)、羅詠娜(1993)、郭盈卿(1999)、陳秋蓉(2001)、曾士雄(2001)

林秀英(2004)

教育 程度

有顯著相關 Vollmer & Kinney(1955)、Carell & Elbert (1974)、彭駕騂(1979) 柯惠玲(1989)、嚴幸文(1992)、石淑慧(1997)、謝秉育(2001)

無顯著相關 莊煥銘(1973)、潘養源(1979)、陸鵬程(1981)、彭剛力(1981)

Parasuraman & Futrell (1983)、施孋娟(1984)、林世昌(1987)、黃蒂(1988)

黃淑霞(1989)、鍾任琴(1989)羅詠娜(1993)、黃其隆(1994)、簡秀昭(1997)

梁慧文(1999)、宋世雯(2000)、曾士雄(2001)、陳秋蓉(2001)

(續)表17 個人屬性與工作滿足關係歸納表

類別 關係情形

顯著/無顯著 相關研究作者(年代)

職 業

有顯著相關 徐正光(1977) 林秀英(2004)

無顯著相關 林啟鵬和陳宇嘉(1982)、施孋娟(1984);黃春長(1984)、黃明慧(1987)黃蒂(1988)、鍾任琴(1990)、石淑惠(1997)、謝秉育(2001)、曾士雄(2001)

年 資 有顯著相關

Form & Geschwender (1962)、Gibson & klein(1970)、Smith & Hulin (1976) 許士軍(1977)、商富華(1980)、陸鵬程(1981)、彭剛力(1981)、黃國隆(1982)

莊煥銘(1983)、黃蒂(1988)、柯蕙玲(1989)、鍾任琴(1990)、Funderburg(1996)

石淑惠(1997)、楊妙芬(1997)、藍瑞霓(1998)、張忠稘(1998)、鐘利敏(1999) 宋世雯(2000);謝秉育(2001)

無顯著相關 張碧娟(1978);陳森壬(1982)、林啟鵬與陳宇嘉(1982)、施孋娟(1984) 黃明慧(1987)、柯惠玲(1989)、石淑惠(1997)、曾士雄(2001)

相關服務經驗 有顯著相關 嚴幸文(1992)、 宋世雯(2000)、謝秉育(2001)、曾士雄(2001)

無顯著相關 石淑惠(1997)、吳淑鈺(2000)

宗教 信仰

有顯著相關 嚴幸文(1993)

無顯著相關 施孋娟(1984)、黃明慧(1987)、黃蒂(1988)、簡秀昭(1997)、羅詠娜(1993)

石淑惠(1997)、陳秋蓉(2001)、朱夏萍(2003)

婚姻 狀況

有顯著相關

彭駕騂(1978)、張碧娟(1978)、潘養源(1979)、鄭熙彥(1980)、彭剛力(1981) 陳森壬(1982)、陳樂仁(1983)、黃蒂(1988)

許士軍(1977)、柯惠玲(1989)、黃淑霞(1989)、鍾一先(1995)

Ajamieh,Misener,Haddock & Gleation(1996)、Kiyak,Namzi &Kahana(1997)

朴英培(1998)、藍瑞霓(1998)、林乃慧(1999)、郭盈卿(1999)、宋世雯(2000) 曾士雄(2001)

無顯著相關 徐正光(1977)、王麗容(1980)、林啟鵬和陳字嘉(1982)、陳寶芳(1983)、

施孋娟(1984)、陳碧娥(1985)、蘇碧珠(1986)、黃明慧(1987)、石淑惠(1997) 簡秀昭(1997)、許玉齡(1998)、曾士雄(2001)謝秉育(2001)、朱夏萍(2003)

離職 意念 有顯著相關 石淑惠(1997)、楊幸伶(1990)、曾士雄(2001)

收入 有顯著相關 Herzberg(1966)、Fournet、Distefno 和 Pryer(1966)、Wernimont(1972)、謝秉育(2001)

服務 地區 有顯著相關 謝秉育(2001)

無顯著相關 朱夏萍(2003)

資料來源:曾士雄(2001);謝秉育(2001);陳秋蓉(2001);朱夏萍(2003);本研究修訂整理。

由表 17 各實證研究可知,研究結果常隨著研究對象或變項之不同而有所差 薪人員的心態與動機還是有其不同之處(Briggs et a1., 1982; Francies, 1983;陳金 貴,1994;林佩穎,2000;宋世雯,2000;蔡天生,2000);施孋娟(1984)在一

項針對志願服務人員工作滿足的研究中,提及志願服務人員不同於受薪人員;

Stenzel & Feeney(1976)也指出志工與機構專業人員不同之處在於:(一)志工提供 的服務是不支薪的(有車馬費、誤餐費等津貼,但無薪水)。(二)志工可自由決定

McCormick &

Tiffan(1974) 一般員工 升遷、安全、創新機會、學習機會、服務機會、工作 類型、主管、公司、待遇、同事、工作環境、工作清 潔、工作時間、工作難易、福利

引自許士軍(1977)

Hackman &

Oldham(1975) 一般員工 一般滿足是指對工作的「整體感覺」、特殊滿足則分為 工作安全感、待遇、同事、督導、成長與發展機會等 五個層面

引自洪清香(1979)

Briggs & Gidron&

Deen(1982)

一般志工 自我成長滿足、自我尊重滿足、社會需求滿足、知識

技能獲得滿足、工作本身滿足、工作環境滿足 引自許素梅(1992)

Telep(1986) 學校志工 知識與技能滿足、自我尊重滿足、社會化滿足、社區 服務滿足、生涯滿足、家庭滿足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國內部份

(續)表19 國內學者的工作滿足構面

研究者(年代) 研究對象 工作滿足構面 備 註

陶惠芬(1999) 專科學校圖書館員工 上司、升遷與發展、工作內容、薪資待遇、同事、知 識追求

李麗華(2000) 公共衛生 護士 工作本身、薪資福利、升遷機會、直屬上司、工作夥

李麗華(2000) 公共衛生 護士 工作本身、薪資福利、升遷機會、直屬上司、工作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