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臺灣竹工藝的發展與產業現況

第二節 工藝生活

將竹製品視為是產品或是作品,各自在消費上的意義也有所不同。以往在 農業時代以前,消費者所購買的大多為生活必要品。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消 費行為也開始產生變化,工業時代機械大量生產, 產品多樣,行銷手法多,消 費者在選擇上,則開始有不同的動機,像是展現身份地位,或個人品味。上節 已針對臺灣竹工藝市場發展的現有問題進行分析,本節將提出對策。民生用品 為經常使用的產品,有廣大的需求市場,如何在消費者面對眾多產品中選擇竹 製品,適度地傳遞竹材製品的優勢,使消費者有意識地選擇竹器產品取代其他 工業製用品。首先需釐清消費者的購買心態,對物的重新定義,物的功能及對 物的情感,試圖找出竹製品的獨特性、地方性及故事性、意義性,才能打動消 費者,進而購買。因日日所用之物,對人的審美能力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以 竹材編織的日用品,有特殊的藝術美感,若能從日常生活中培養欣賞臺灣獨特 的竹子特性,在使用過程中,對於材質、手工技法、民俗趣味的了解與玩味,

進而欣賞手工藝的美感及溫度,則可以透過竹材傳統工藝的復興,以提昇生活 美學素養。

1、獨特性

臺灣竹材的傳統工藝,經歷長時間揉合原住民、漢民族及日治時期的技法 及美學,孕育出獨具地方色彩的傳統工藝人才,臺灣工藝品實用簡樸、沒有外 加太多的創作意念,源自於簡樸化的生活,有著臺灣的韌性及純樸的性格。

2、地方性、故事性

臺灣各地發展竹製品,因各地的竹子品種不同、人文發展迥異,製作出的 竹製品項也略有些微差異。例如關廟地區的長枝竹,竹節長、質地柔軟、容易 劈成竹面,宜於編織,日治時期發展成關廟村生產竹編產品的盛況。高雄縣內 門鄉曾盛產竹器具,為農村副業,而竹簍是供鄰鎮旗山裝香蕉的容器作出口使 用。位於現今大稻埕內有自 1906 年開始營業的林豐益商行,以及七十年歷史 的高建桶店,皆是源自於日治時期內外銷竹器盛行,開始從事竹器銷售。

88

89

技法及產業鏈現況。再者,如何適切地將傳統竹工藝,融入生活中。透過社區、

博物館及節慶活動力量,再次地重現傳統藝術於民眾生活中。

1、建立各地竹工藝的歷史脈絡及資料庫平台的建立

臺灣工藝地圖的建立,目前有林明德一書紀錄臺灣工藝的各地現況,以及 在工藝中心的工藝基因庫中,紀錄竹製品的種類及工藝家的作品,以及竹材加 工技術,資料屬於初步建立階段,仍需更完善、更活絡的資料及互動的平台。

工藝中心有以臺灣工藝旅遊建立的臺灣北、中、南、東藝遊趣,資料的深度跟 面向仍不完整。 2014 年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委託工研院所建立的竹材產業諮 詢中心網路平台 198,試圖建立原料供應商、商品製造商、賣場行銷商的資源平 台,較偏向竹材技術媒合。

如能建立專屬於臺灣圖騰、紋飾及造型資料庫,其所代表當時的歷史意義,

透過實體或虛擬平台的建立,將時代背景、人物、材料、製程、製造商、加工、

銷售者串接起來,提供給設計師、研究者一個資源共享的平台。在時代背景上,

像是文資局舉辦的傳習計畫,可紀錄珍貴的薪傳過程作為資料庫,竹材特性及 加工技術可以幫助工藝家或設計者對於竹材的掌握度,加強其對材料的認知及 提供選材的考量。在人物及歷史背景資料上,鼓勵更多研究者投入工藝歷史的 研究,包括人物、歷史、產業經濟等,以提供竹工藝在形式與功能上的美學滋 養及文化精神,才能創作出與人情感交流的竹器物。在生產鏈上,將各階段的 供應商的特色、地點及聯絡方式公開,提供入門者、設計者、生產者、教育研 究者,一個開放的平台、一個交流資源的管道。就實體平台言,即可以實際觸 摸到各種竹材料,拉近對於材料的認識,同時知道可以向哪個供應商可以買得 到料源。

2、了解生活型態,揉合時代創新

工藝品的起源,為生活而產生,莊伯和將民俗工藝的產生原因分六類,一 為專業匠師作品,二為經濟產業工藝,三為作為副業交由大盤商收購,四為家

198 由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委託執行執行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103年度「國產精緻竹材六級 化產業推動及創新加工技術開發研究」計畫

90

91

92

小結,復甦竹子應用的可能性,以生活為思考核心,找出符合現代生活、

具備在地價值的竹製產品或竹藝表現,讓竹不再單純只是竹產品,若沒有文化 的連結性,消費竹產品則與大眾商品無差異。從在地、社區出發,以生活為基 礎,對內累積在地文化價值的傳承與資源連結。政府的角色,為提供資源平台,

提供串接的資源及人才培育,讓社區在自發性發展的工藝生活得以長久運作,

對外跨界尋求異質資源的整合,例如與學校的實習,歷史人文、休閒觀光、設 計科系、行銷管理等,與在地企業體,以互惠的永續經營方式合作。進一步整 合政府資源 202 ,依各地不同的人文歷史背景,發展各地特色的竹文化、竹產 品。輔以政府對外的工藝行銷,將富有地方人文、歷史價值在地工藝對外推廣,

而非僅是文化符號的觀光產品,透由深度的觀光,在地體驗,讓臺灣獨特的在 地工藝,得以永續發展。

202工藝中心姚仁寬指出,歷年桃園、南投、雲林及臺南以竹材為題材的文化復原、社區計畫,

包括以竹產業發展的南投竹山、臺南關廟;原住民部落保有竹屋、竹編技藝,有桃園復興鄉、

苗栗泰安鄉;保有竹林自然生態區域的南投鹿谷溪頭、雲林石壁;竹製品曾在農業生活中占相 當程度的使用,在雲林農業博覽會、宜蘭綠色博覽會、桃園觀音活動中重現當時生活樣貌;西 岸海邊養殖區,有雲林成龍濕地、臺南日月灣;以及工藝園區位於南投草屯。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