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後臺灣竹製品的工藝傳統(1945-1987)

第四章 戰後臺灣竹製品的工藝傳統與現代創新(1945-2018)

第一節 戰後臺灣竹製品的工藝傳統(1945-1987)

戰後 1945 年至 1987 年所參考的文獻,有顏水龍的著作《臺灣工藝》164 , 此書對於臺灣傳統工藝分類,有木工、竹工、藤細工、藺草編組、金工、染織、

陶器、漆器、角細工及其他。文內提及臺灣竹子資源十分豐富,所生產的竹製 品包括竹笠、糞箕、炭籠、插箕以及米籠等。臺灣戰後仍維持農業的生產型態,

簡榮聰《臺灣農村生活與文物》165 ,書中提及臺灣農業發展至 1967 年農業生 產量達高峰,農民以竹節劈開而成的扁擔,以竹片編織的籮筐畚箕,肩挑上百 公斤竹籃盛裝自家作物,翻山越嶺到城中販售。竹製品不只供應外銷需求,島 內的工具使用,也多為竹子。此時期參考南投縣政府文化局的資料,將依照竹 工藝的發展應用,再細分為三個時期,一、農用時期。二、轉型暨成長期。三、

鼎盛期至衰退期。

一、農用時期(1945-1960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在經濟策略上以勞力密集的輕工業為主,故 手工藝產業為此階段積極輔導的產業。以進口竹加工設備,精進竹材產銷合作,

農業恢復迅速,因應農具需求而生的竹製品,也帶動了竹產業的發展與成長。

此時從事竹材加工者達兩萬人之多,尤以臺南關廟為盛,全鄉有一半以上的人 口從事生產工作。民國 五O 年左右,已有工廠生產各式竹製品,生產模式為依 照國外訂單的設計, 負責生產及外銷。

貿易型態,因戰後民生物品缺乏、經濟待興,竹藝品需求量大,以平價供 一般民眾消費。由於中間商以定價收購生產者的竹製品,生產者的利潤被限制,

164顏水龍,《臺灣工藝》,1952

165簡榮聰,《臺灣農村生活與文物》,(臺北市政府文獻委員會,1992)

61

無法調漲,獲利有限,生產者有日益減少趨勢166。竹製品以斗笠、畚箕、炭籠、

插箕、米籠及農具為主。此時歐美竹製品流行,臺灣外銷產品以原竹、竹竿、

釣竿、傘柄、竹藝飾品為大宗。竹山生產竹製品外銷至日本,則以裝飾工藝器 物。

在推廣傳承上,民國43年 (1954) 南投縣工藝研究班成立,顏水龍擔任班主 任,任黃塗山教授竹編,研究班著重設計圖施作、品質要求及研究精神,以產 品開發、市場銷售為目標。在竹製產業的發展上,有從事教育傳承167 ,如李榮 烈,有從事機器研發竹劍成功的李六樹,以及竹製品製作販售的洪東永,竹茶 盤製作外銷的李聰騰。另有投入竹材加工產業,包括劉福縣的竹蓆加工、王天 作的竹旋切板加工。竹製品項也因時代需求變化,進入了多樣化生產。有以桂 竹劈成細竹篾染色編織的竹胸針、以桂竹抽成細竹籤與孟宗竹粗條,進行經緯 黏合的竹鳥籠、背式手提袋,以及以麻竹編製底盤,熱壓於三合板,外圍以細 桂竹圍成的竹茶盤,設計品項有考量外型美觀,以及減少製作時間,符合量產 外銷的需求。168 已逐漸朝向在實用之餘,增加裝飾元素。民國 45 年 (1956),

聯合國派遣美國工業設計師 Russel Wright,到臺灣輔導手工業,因此在美援下 設立了財團法人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以訓練各地的手工業技術人才及外銷推 廣。

表 2: 1945 年至 1960 年農用時期,竹細工推廣傳承之重要事件 時 期 事 件 內 容

1951年 顏水龍展開手工業田野調查 舉辦手工藝講習會

1952年 南投縣政府設立工藝專修班 培育工藝製作人才,每期收 30 名 學員,含竹細、藤細、木器及陶瓷 1954年 成立南投縣工藝研究班 教學重劈竹,及竹盤、竹籃編織。

1955年 成立南投工藝品產銷合作社 與美國工業設計大師 Russel Wright

166林衡道,〈關廟竹工的調查〉,《臺灣風物》第12 卷 5 期(1962 年 10 月),頁 24-26 167第十屆薪傳獎竹編類得主

168 黃世輝主編,《民族藝師黃塗山竹藝生命史》(南投:財團法人社寮文教基金會,1999)

62

帶領的萊特技術顧問團進行交流。

1956年 成立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169 奠定產品設計、量產及外銷能量。

1957年 設立臺南關廟竹細工訓練所

1958年 設立南投縣工藝研習所 培育木工、竹工、編織技術人才。

1960年 設立鹿港竹工藝練習所 資料來源: 筆者整理

小結,戰後時期,百業待興,加速竹材產業的發展,竹製品因應觀光旅客 採購及國外市場需求,從研發設計到產銷組織,分工細緻,外銷市場從東亞拓 及到歐美,此時亦有以代工形式接單。

二、轉型期暨成長期 (1961 -1975)

民國 50 年-59 年 (1961-1970) 政府引進國外的竹工機器,以取代家庭式、

純手工的生產方式來提升競爭力,傳統純手工家庭或個人的製造型態,逐漸採 用簡單的機械加工,個人師傅組織成小型工廠。民國 61 年 (1972) 由經濟部工 業局及農委會林務局規劃,林業試驗所及南投縣政府竹山工業區,提供廠商從 事竹材加工與製造,因原家庭式工廠,資金不足,進駐廠商不多。此時期竹材 加工廠興盛及手工業外銷成長。

貿易情形,依據臺灣手工業品結匯輸出累計統計運銷地區,民國57 年 (1968) 1-7月,手工業品的運銷市場第一是美國(占59.74%),第二是日本(占 13.72%),第三是加拿大(占4.35%)以及西德、澳洲、泰國、香港、琉球。及 新加坡等地。總價值新臺幣 17,289,624.95 元,其中竹籐製品占 9.62 %170 。民 國 50 年- 59 年 (1961-1970) 外銷竹產品以家庭用品為主,裝潢、裝飾、玩具為 輔,有茶杯墊、竹編板、椅墊、竹簾、咖啡盤、花筒、耳扒…等。民國 60 年- 64 年 (1971-1975) 的外銷產品以竹劍、破魔劍、牙籤、竹肉串、竹蓆、竹傢具、

雜誌架、竹筷…等。

1691957 年成立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四大任務: 1.改良及增加手工業品的生產,2.發展手工業 之國外市場,3.促進手工業之原料充分利用,4.提供生產者技術協助及訓練

170 蔡哲琛,《臺灣手工業講話》,世界工藝協會中華民國分會(1972)

63

推廣傳承上,技職學校增設工藝科,包括國立藝術學校於民國 46 年 (1957) 增設五年制美術工藝科171,民國 49 年 (1960) 聘顏水龍任教於該校的美術工藝 科。臺南家政專科學校於民國 54 年 (1965) 成立五年制家庭工藝科172,同年聘 任顏水龍為美術工藝科教授兼主任,至民國 57 年(1968) 為止。民國 55 年 (1966) 東方工藝專科學校成立美術工藝科173 。民國 60 年 (1971) 實踐家政專科 學校,顏水龍受邀創立美術工藝科174,並任職該科系主任。此時期於技職體系 下設立美術工藝科,培養人才。民國 63 年 (1974) 高中科系開始設立美工科,

包括竹山高中家事科改為美術工藝科。民國 63 年(1974)大甲高中增設家具 木工科及美術工藝兩科。民國 64 年 (1975) 臺南後壁高中設立美術工藝科、臺 南崑山高中美工科成立。

民國 60 年-64 年 (1971-1975) 政府輔導竹材加工業的發展,設立竹材加工 區、開發竹材加工機器、舉辦研習提升業者的技術,先後在竹山、草屯、關廟、

鹿港、布袋、埔心、木柵等地,成立竹材加工技術訓練研究,大量培育竹材加 工技術人才。民國62年 (1973) 臺灣省政府頒佈「臺灣省手工業輔導辦法」,推 動「客廳即工廠」生產政策,以外銷為導向的手工業品迅速成長。同年,南投 縣政府工藝研習所改制為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以研究發展輔導產業為主要的 任務。70年代認同本土的自覺運動興起,投入鄉土文化調查、民間工藝及建築 在社區漸轉型為地方產業工藝。

小結,竹製品外銷類別更加多元,生活用品及裝飾用品居多,專科學校、

高中職開始開立美工科,培育工藝科學子,期於畢業後與就業市場接軌。

1711976 年,美術工藝科拆分為工藝設計科(分設木材工藝組、陶瓷工藝組)與應用美術科

(分設美術設計組、室內設計組),2000 年,增設傳統工藝學系。工藝學系拆分為工藝設計學 系及視覺傳達設計學系。2005 年,傳統工藝學系改名古蹟藝術修護學系。

1721970 年 11 月,家庭工藝科改名美術工藝科,並分設應用美術組、工藝設計組。1996 年 5 月,

美術工藝科商業設計組獨立為二年制與五年制視覺傳達設計科。

1732017 年東方設計大學,藝術設計學院下美術工藝系

1741984 年,美術工藝科改名應用美術科並分設視覺傳達設計組、室內空間設計組。

64

三、 鼎盛期(1975-1987)

貿易情形,從表 3 看出,民國 61 年- 76 年 (1972 – 1987) 是臺灣工藝產業 最繁榮的時期,在資金充沛、技術提升之情況下,專業式工廠逐漸擴大,竹林 加工出口值大幅成長,外銷產品以衛生筷、竹燈飾、鳥籠、竹蓆、旋切板家具、

竹劍、茶盤、竹飯匙等為主。外銷金額在民國 76 年 (1987) 達到最高峰,計新 臺幣 1,695 億餘元,工藝品約占總出口金額的十分之一,其中竹製品為新臺幣 33,277,400 元。民國 76 年 (1987) 以後,生活形態的改變,竹製品逐漸被其他產 品所取代,中國經濟開放,挾廉價勞工及龐大市場的衝擊,再加上臺灣土地及 工資的上漲,業者也紛紛外移到中國大陸、東南亞等國,竹製產業漸走向衰退。

表 3: 1981-1995 年,其他竹製品銷售值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工業產銷存動態調查

推廣傳承上,民國 62 年 (1973) 設立的「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讓臺灣工 業化的手工業走向生產現代化。民國 67 年 (1978) ,政府輔導設立竹材加工廠,

舉辦竹材加工業貸款,原手工生產導入設備,製造技術漸趨成熟,加速轉型。

民國 69 年 (1980) 層積材技術成熟,帶動層積竹材家具及茶盤產品興起。 少數 手藝精巧的製作者,朝向生產精緻作品。

小結,此時期為竹工機器的引進以及培育竹加工人才,外銷國家及數量曾 達頂峰。而後因替代產品多、市場需求減少及競爭成本提高,導致竹材製品產 業逐漸沒落 。

65

戰後時期竹器仍延續日治時期,多應用於生活中。從圖像及攝影紀錄當時 的生活來看,傳統市場一直是臺灣民生的重要場所,圖 11 林權助〈賣小雞小 販〉,市場中人們手提竹編購物袋,雞販以圓形竹編籠裝著小雞,圓口內收,

竹編身較為密實。

圖 12 賣小雞小販 圖 13 老師父

1956,林權助,攝影。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美術館

1977,倪紀雄,攝影。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美術館

農業生產仍佔戰後時期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農民肩挑竹製圓形米籮,有

農業生產仍佔戰後時期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農民肩挑竹製圓形米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