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活型態:手工文化與日常生活

第三章 日治時期竹器的生產活動

第三節 生活型態:手工文化與日常生活

竹器多為一般庶民的使用工具,主要是資源取得容易、便宜負擔得起,且 無其他工業化的替代品,取代日常生活用具。《民俗臺灣》 138 中,版畫創作

137日本因殖民政策,對台灣進行經濟剝削,即以低價勞力製品,銷售日本賺取巨額利潤。資 料來源:顏水龍,《臺灣工藝》(1952)

138 由東都書籍株式會社所出版的《民俗臺灣》,旨在介紹、研究臺灣的風俗習慣,發行自 1941 年 7 月 10 日至 1945 年 1 月 1 日止,共 43 期。此時期日本政府發行了 322 種雜誌,面向 涵蓋自然、產業、交通、稅務、運動、醫學、教育等,與臺灣生活及民俗相關,有《民俗臺

51

的立石鐵臣139(1905-1980),手繪臺灣庶民面貌及各種民生產業,以竹器為題 材,依實物繪製生活用品,包括竹斗笠、果物屋、低椅仔及竹椅子、篾店、揀

139 立石鐵臣,日本畫家,1905年3月11日生於臺北,父親是總督府官員。七歲回日本讀小學,

1934年再度來,成為「臺陽美術協會」發起人之一。1939年十月第三度來臺,為當時《文藝臺

52

上流階層的家庭,則請工人製作蒸籠,蒸煮食物宴請客人,在黃旺成日記中

(1916)提及 「倩工人造蒸籠,晝食,連交關人二十餘人。以蒸籠烹煮食物,

宴請生意上往來 20 餘人。」143 庶民於年節炊粿、捕粽用,上流階層煮食用以 宴客。144 早期在鄉村飲食生活中,臺灣女性需要會四種工作,煮食、炊粿、

捕粽、醃豆油。145 在 《臺灣料理之琹》一書中 146,勝手用品其他單元介紹臺 灣與飲食物品,有籃、菜籃、竹敢店147 (雜貨屋) 及果子枷 (果物屋)。農民敬天 惜物,當季過剩的蔬菜農產,加鹽之後,用重石壓出水分,大型竹篩曝曬一個 月後,再繼續醃,來回反覆數次。

竹籃作為食物搬運的器具,有分室內及室外用,室外用的用途有類似今日 的購物籃,如圖 9 拈卵籃,又稱細菜籃,竹編有彈性,可裝蛋,不易破損。另 有禮籃盛裝饋贈禮物,如用籃仔裝粿、粽、豬腳麵線,或是以肩挑禮籃至寺廟 祭拜、清明掃墓。婚宴時,以盛裝的供品或禮品。臺灣人忌吃冷食,而臺灣料 理多以蒸、炒為主,放涼後的口感不好,當時臺灣普遍沒有冰箱,放涼容易滋 生細菌,在送人食物時,則發展出飯仔層,高約一尺圓筒,口有提柄,內隔三 到四格,放置飯、菜、湯,具保溫效果。148

143 黃旺成先生日記 ,大正五年(1916年1月2日)

144 陳玉箴,〈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菜」〉,《臺灣史研 究》第十五卷第三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頁 139-186,

145 江辛美,《日治時期台灣醬油產業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8),文自

《民俗臺灣》刊登的〈煮食、炊粿、捕粽、醃豆油-鄉土食生活隨想四〉>文章 146 林久三,《臺灣料理之琹》,臺灣總督府圖書館藏書(啓文社,1912)

147 竹敢為細竹子,早期雜貨店將要販賣的日常用品放在竹敢內銷售,將商品分門別類,竹敢 為一裝置物品的容器,延伸至後人則稱雜貨店為竹敢店。

148 林川夫編,《民俗臺灣》第七輯(武陵出版,1991)

53

圖 10 拈卵籃

資料來源: 拈卵籃,作者不詳, 高 22 公分、直徑 15 公分、籃高 12 公分,竹編,

日明治年間,劉瑞琴。(2008 年 9 月 25 日)國立台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影像 系統

臺灣人有吃點心的習慣,即正餐之間,稱間食,又稱點心,通常為午後三 時和晚上十時食用,以輕巧方式料理食材。農民耕耘田地時,勞動量大,農家 會準備點心,以具有深度及附手把的點心籃,以竹擔到田裡給勞動的人吃,有 客人拜訪過夜,晚上一定要請吃點心,為禮節的一種。夏天多是甜食如米糕糜、

綠豆湯、甜米篩目、粉條、仙草冰等。也有鹹食,如鹹粥、鹹飯、炒米粉、米 粉湯、鹹米篩目及臺式粿仔湯等。149 日治時期,隨著都市建設開發,鄉村人口 到都市謀生,有的以小販沿街叫賣維持生計,該時期日本政府為維持市容,集 中規劃流動小吃攤於市場內,而往往在人潮多的地方,小販仍會進行販售,故 常有警察取締衝突事件發生。在彭瑞金小說中描述小販與警察的情形,「這幾 天來,巡察大人又在抓小販了,這真叫那些窮苦的小老百姓叫苦連天起來。在 這一家數口,全仰仗他那隻擔子掙幾角小洋過活的小販們,真是比死還要悲慘 了。」 150 如實描繪,小販賴以為生的竹擔子151,也象徵謀生賺錢的工具。

149 簡錦玲,《台灣料理的形成》,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150彭瑞金,〈楊守愚小說,顛倒死〉,《臺灣文藝》第8 期 (1995 年 4 月),頁 29。侯巧惠,《台 灣日治時期漢人飲食文化之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2)

151 日治時期稱竹擔子為果物屋,資料來源:《民俗臺灣》第一卷第五期(1941年11月5日)。立 石鐵臣所繪的果物屋,是以竹製而成的竹攤子,庶民以肩擔竹攤,內裝有食物,到市場以竹篩 盛裝,兼具運輸功能跟展示銷售功能。

54

竹擔子簡易設計,肩扛兩側為有深度的長籃,上方放置淺籃擺放已完成的 熟食,像是土豆糖、茯苓糕、燒肉圓。152 也有竹製架子,四腳落地,販售者 可以進行煮食,一樣是肩挑方式,把食材及烹煮器具,扛至市場或廟口,進行 簡單烹調,一邊竹擔放置烹煮的鍋具,下方加熱,另一邊竹擔桌面,可調味煮 好的麵食,供客人取用。擔子內部有隔層,放置碗筷與飲食器皿。像是以清燙,

輔以醬汁加以調味的擔仔麵,庶民坐在竹板凳上,吃了就走。臺灣點心是吃小、

吃少、不吃飽,屬於正餐外的點心,晚上十一時,仍在營業。 另外,庶民到傳 統市場採買民生用品,大多提著菜籃,即竹籃,販賣者以大型竹編籃裝販賣的 產品、或雞,論斤稱兩賣。

圖 11 路邊小吃攤

資料來源: 作者不詳(昭和6年,1931)。國立台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 統

小結,竹器在臺灣飲食中,有料理工具用、風乾食材用、廚房道具用,以 及作為市場買賣盛裝容器用,竹器面貌十分廣泛,以細竹篾進行塑形,完成該 工具使用目的的需求。飲食為民生必需,竹器使用對庶民而言,已內化為生活 的一部分,成為共同的生活記憶。

二、居住

日治時期臺灣人的居住,可從《嘉義管內采訪冊》 153,「居處貧富不同。

152 侯巧惠,《台灣日治時期漢人飲食文化之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研 究所碩士論文,2012)

15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嘉義管內采訪冊》(臺灣銀行,1897-1901),頁 10、41

55

154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7),頁 26-27、47、53 155 立石鐵臣,〈關廟庄にて五〉,《民俗臺灣三下》第 3 卷 10 號通卷 28(臺北:南天書局,

1998),頁 18

156 林淑芬,2006,《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木製家具形制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 究所

157《臺灣日日新報》,1900,竹椅狀決,第 596 號(1900.4.29) 6 版,臺灣日日新 報社。

56

幼兒雙腳固定擺放,有桌面供用餐,雙用功能為臺灣靈活應變生活的特質展現。

椅轎同時是嬰兒滿周歲,婆家所贈送的禮物。

依據國分直一 《臺灣民俗學》 中描述臺灣廚房,「角落有水缸,多半用 竹管從天井旁的大水桶把水導過來,(中略)。牆壁前面放著碗櫥,屋頂吊著防 鼠的竹編籠子,廳裡擺著食飯桌和椅子或凳子。」 158 可以想見當時臺灣廚房 裡所使用的器具,包括椅子、凳子、碗櫥、籠子及竹管,多以竹子再加工製作 而成。廚房中的菜櫃,在早年的功能為保存食用過的剩菜,置於陰涼通風處,

取代現在的冰箱,一般庶民以竹製的菜櫃,造型上,以四柱支撐,下方會墊以 陶製圓盤,中間凸起平臺,以放櫥角,內盛水,以防止螞蟻爬入。竹製造形簡 單,以竹子粗細作門扉的變化。日常生活對於竹器的保養,可從《水竹居主人 日記》看出,「1908-03-08,陰天,在家監蘇水河造花架,並修理竹器。」張麗 俊屬收入為中上階層人士,閒暇時,日記中常提及修理竹器。因竹器經久使用 後,會有斷裂情形,當時使用器具心態,能用的器具不會隨手丟棄,透過修補 以延長器具壽命。此處所提及的竹器,應該為觀賞用的花器,非實用性的器物,

與庶民的用途不同。

小結,由於日治時期木工藝的技術、匠師移入,家具的使用,在上流階層,

為展現社會地位,家具添購以木作為主,輔以雕刻圖案於上,以增添美感。但 庶民仍大多以竹床、竹椅為主要家具,竹器的靈活使用,展現了臺灣庶民的巧 思,順應自然及環境,發展出以實用為主,裝飾次之的竹器。

三、節慶與生命禮俗

臺灣傳統節慶,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為主要的三大節日。另外還有廟 宇所舉辦的祭祀活動,以及源於民間各地傳統習俗等,使得臺灣節慶文化活動 十分活絡。自清朝經日治至今,一年舉辦三次的籮筐會,於媽祖生日(農曆三月 二十三日)、中秋節前夕(農曆八月十四日),以及義民爺生日(農曆七月二十 日)舉行,市集以物易物進行買賣吃的用的,物品多以竹器,如竹椅、竹梯、

158 國分直一著,林懷卿譯,《臺灣民俗學》(莊家出版社,1980),頁 177

57

竹籠、竹筐、扁擔、竹畚箕等。而起源於日治時期的路竹元宵竹燈節,為傳統 踩街習俗,以竹子做成的花燈,稱竹燈,在臺灣諧音為「得丁」,具有祈福的 意義。

過農曆年,從黃旺成日記,1912 年除夕,「在公學校的學生 8 人即拿中折 帽 1 頂、鞋子 1 雙、清酒白鹿 4 瓶以及凸柑 2 籠前來送年。」159 新年過節,

以竹籠裝送禮禮品給親友,為日治時期臺灣所保留傳統的過節送禮習俗。另外,

翁鬧的小說描述日治時期貧窮人家過年,「阿金婆一家雖然沒錢,但在舊曆新 年快到時,仍費盡心思,免強準備一小塊年糕。阿金婆用一把竹刷子沙拉沙拉 地洗蒸籠。」臺灣過節準備祭祀的食物,像是過年年糕、清明節紅龜粿、端午 節肉粽,需要經過蒸熟,蒸籠幾乎是每家必備的炊具,小至清洗工具,也使用 竹器。160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人人提著竹骨貼紙的動物或果物形的花燈,在街上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人人提著竹骨貼紙的動物或果物形的花燈,在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