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文獻與分析

二、研究範圍

本論文以臺灣歷史為主軸,探討竹製產業在三個時間軸上的演變,包括清 朝時期、日治時期以及戰後時期至今,因歷史因素眾多,僅就產業發展及貿易 與生活型態進行探討,部分涉及交通貿易,但不包括政治、城鄉發展、土地問 題等。(1) 竹製品的類別上,本論文以生活中的應用,包括竹器、竹管家具及竹 藝創作,不包括竹雕創作、以竹為媒材製作的大型裝置藝術以及以竹為原料做 成的竹炭、竹液產品。(2) 在產出的族群,包括漢族以及原住民。以文獻及採訪 進行整理,探討竹製品在生活應用及文化意涵 。

第三節 研究文獻與分析

一、文獻分析

(一) 臺灣工藝史相關著作

臺灣各地區的工藝品項多,且發展背景相異,至今有關臺灣工藝史的著作,

以產業角度橫跨歷史,探討全臺各地區工藝狀況,從顏水龍的著作《臺灣工 藝》、江韶瑩的文章 〈臺灣工藝的發展與變遷〉 ,可略見雛型。近期的書籍、

論文期刊中,針對臺灣工藝討論面向包含各品項工藝的產業發展、歷史發展、

社造觀點等,以及對現況的調查,開始有進行較為細緻的探討,論述者的背景 多為教育領域如工業設計、藝術系、美術系及文化資產保存系等,或是收藏家

8

1. 史書

工藝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裨海紀遊》9 一書可重見臺灣早期的生活樣貌,

作者郁永河 1697 年來臺採硫磺,臺灣當時設一府三縣,自臺灣縣北上淡水,

如實紀錄了當時原住民及漢人的生活、物產。文中提到郡治無樹,惟綠竹最多,

8劉文三,《臺灣早期民藝》(雄獅美術,1900)。莊伯和,《臺灣傳統工藝》(傳藝中心,1998)

9 清  郁永河著,楊龢之譯注,《裨海遊記》(臺北: 圓神出版社,2004)。書中提到臺灣民間

栽種刺竹作為圍牆,以阻絕生番靠近。

7

當時臺南地區開墾較早且廣,郁永河紀錄了在臺南地區以綠竹為多,為防止寇 盜入侵,有建竹為城的建議,其中有描述竹子的特性,「近有建議植竹為城者,

以竹種獨異內地,叢生合沓,間不容發,而旁枝橫勁,筱節皆刺,若夾植二三 重,雖狐鼠不敢穴,矢炮不能穿,其勢反堅於石,而又無舂築之勞。」所形容 的為臺灣中南部的綠竹,不同於中國的竹種,綠竹為叢生竹子,其竹桿密集且 基部的小枝條會變成刺狀,可以禦敵。除臺南地區漢化較深,其他地區仍保留 原住民生活方式,以竹為材作為工具,像是編竹為籬、屈竹為弓,「剖瓠截竹,

用代陶瓦,可以挹酒漿,可以胹餴饎。」剖竹為容器,可以裝酒、炊飯蒸食。

在《裨海紀遊》上卷尾聲紀錄了臺灣原住民的竹枝詞「輕身矯捷似猿猱,編竹 為箍束細腰;等得吹簫尋鳳侶,從今割斷伴妖嬈。」描述未婚男子為了便於追 逐射鹿,以及討女性歡心,大約自青年起,即編竹束腰,直到結婚為止。

2. 著作

顏水龍所著的《臺灣工藝》10 作為了解日治時期至二次大戰後的臺灣工藝 產業,也是第一本以臺灣工藝角度撰寫成書,顏水龍以美術教育家的角度,提 出臺灣工藝的美學價值,從產業的角度,肯定工業進步對工藝量產助益,顏水 龍對於庶民以簡單的工具做成千變萬化的竹製品,價格低廉且堅固耐用,臺灣 的竹製品有著簡樸之美。近期,藝術家席德進則將部份的臺灣工藝納入其所著 的《臺灣民間藝術》11,此書較著重美術、以及因民俗信仰而生的工藝作品,

分類為繪畫及雕刻,雖來自於閩粵,已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因來自於鄉民日常 生活,表現上為純樸、淳厚、歡樂、有人情味,本書以與民俗相關的產物,試 圖歸納並描繪。目前,以臺灣全島,全品項工藝撰寫成書的有林明德的《臺灣 工藝地圖》中,依各縣市的工藝,以歷史、人物進行介紹,以全觀面貌看臺灣 工藝有其必要性,其中竹工藝以南投竹山與臺南關廟兩地介紹。

3.論文

在臺灣工藝的論文中,首先提出並推動工藝運動的顏水龍,由顏水龍為中

10 顏水龍,《臺灣工藝》(光華印書館,1952)

11席德進, 《臺灣民間藝術》(臺北: 雄獅圖書,1982)

8

9

16 蔡美麗,《文化政策與臺灣工藝發展 1979-1999》(臺中:東海大學美術系,2001),頁 157-159

10

11

第十八期(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8)頁 167-195

27 江韶瑩,〈臺灣工藝的發展與變遷〉,《台灣美術》上中下(1991-1992)

28 阮昌銳,〈從臺灣民間宗教習俗談民間藝術的發展〉,《傳藝雙月刊》第 115 期 (2014 年 10

12

13

14

15

竹,依據需要的竹製品進行製作。各時期對於竹製品的製作者,有著不同的稱 謂,如司阜、師傅、竹工、職工、竹器加工業者、傳統藝術保存者等,本論文 保留各階段當時的稱謂,在論文的敘述,則統一以製作者稱呼。不包括竹製產 業生產鏈中的竹材供應者、竹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