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差異化教學之實施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差異化教學之實施

壹、差異化策略與核心概念

Tomlinson(2001)提出差異化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評估學生學習情

14

況後,依據個別差異(準備度、興趣及學習風格),從課程內容、教學過程及學習 成果三方面進行調整,設計適合每位學生的學習藍圖,並安排適當的學習環境實 施差異化教學或提供選擇方案,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並讓學生獲得成功的經 驗。學生需求、教師角色、課程與教學是差異化教學的三大主角(Tomlinson,1999)。

謝文英(2014)認為差異化教學強調教師關注學生先備知識,尊重學生差異,並 能夠依此提供多元選擇;課堂上的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其成為負責獨立學 習者。吳清山和林天佑(2007)提出差異化教學的實施步驟:(1)了解學生,包 含身心狀況、能力水準及興趣;(2)準備各種不同教學方法,如合作學習、探究 學習、訊息處理策略等;(3)提供各種教學活動,依據學生能力背景、興趣和學 習風格,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4)採用各種評量方式,如學習檔案、實作 評量等,以了解學生學習與進步情形。張碧珠(2016)強調教師事先對於課程內 容、學習過程及產出結果規畫各種方法,以呼應學生在起點行為、學習興趣及學 習風格和學習需求的差異。

一、課程內容(content)

Tomlinson(1999)認為是教師想讓學生學習的核心知識與技能,可從難易程 度和數量多寡進行調整。教師明瞭主題內容的基本概念和原則技巧,引導學生主 動探究學習內容。Tomlinson(2001)認為可從兩方面思考,一是改編所教的內容

(在單元開始前,透過預測了解學生準備度,適度改編教材難度和調整學習任務,

因應不同程度學生;或根據課程發展調整教材結構,針對同一學習單元,提供低、

中、高層次的題型,讓不同程度學生進行學習),二是修正學生接觸學習內容的方 式(學生有不同學習興趣和學習風格,教師改變教學方式符合學生需求,以各種 形式呈現教學內容,或提供多樣學習素材和資訊,學生依照閱讀和理解能力、興 趣及學習偏好參與學習)。丘愛鈴(2013)認為可以提供不同形式和難易度的教材,

尤其是多媒體影音教材資源,能引發學生學習動機,有助於了解抽象文字和增進 思考,並將核心概念結合生活經驗統整內容。甄曉蘭和侯秋玲(2014)認為教材

15

內容、事實資訊、概念和技能,可依其難易程度、呈現形式(文字、圖像或影音)

和興趣主題做調整,亦能提供不同或多層次的學習支援,如概念圖、摘要、學習 夥伴等,以協助學生學習。而教學活動的設計上應扣緊重要概念,以幫助學生進 行經驗上的轉化(唐淑華,2014)。

二、教學過程(process)

Tomlinson(1999)認為是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核心概念與技能的歷程和方法,

即學生思考接收的資訊和建構知識的過程,可從學習速度和引導層次進行調整(時 間和路徑);也被稱為學習活動或意義化活動。學生需要不同的支援,運用偏好的 學習方式理解和應用。教師提供各種方式讓學生了解學習內容並獲得學習經驗,

指派不同任務並立即指導與回饋,從中診斷學生學習情況,作為教學設計的依據,

使學生達到學習效果(Tomlinson,2001)。

(一)運用多樣教學策略和學習型態

教師先進行起點行為診斷,了解學生先備經驗、準備度、熟練度、興趣和學 習概況,依據個別差異及學習需求,事先規劃多元學習方案,善用彈性教學方法,

配合學生知識與技能程度選擇學習任務,讓學生運用偏好的學習方式,理解應用 與完成任務,以連結個人的學習興趣及有意義的學習目標。教師需廣泛設想學習 者的需要,考慮活動設計複雜度能為學生現有能力所及(學習準備度),教學活動 需呈現不同面向以供學生選擇(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利用優勢學習(學習風格)。

(二)提供不同程度的鷹架

張碧珠(2016)提出教師須視學生學習狀況提供所需的引導與支持,幫助學 生完成具有挑戰性、稍微超出其舒適圈的作業或任務,例如重新教學/延伸教學、

說明舉例、結構提示、文字圖示、組織架構圖等,並適時給予回饋,運用關鍵技 巧了解基本概念及資訊;或安排同儕支援,例如小老師、師傅或專家協助學生學 習。也可使用不同層次的提問,以激發學生思考並挑戰任務。

16

(三)實施彈性分組,結合個別學習、小組學習及班級集體學習

Tomlinson(2001)建議教師在開始教學時,就應考慮彈性分組,教學活動融 合全班教學(引發動機、概念介紹)、小組合作(技巧教導、引發討論)、個別學 習(應用探究、家庭作業、獨立研究、測驗檢視、延伸練習)和師生互動(評量、

引導、評估),協助學生完成任務,使之獲得知識與技能。彈性分組是差異化教學 的核心,根據學生的需要組成小組,為學生提供適當學習活動,並引發其參與感

(Heacox,2002)。同質分組兼顧學生的差異,缺點是易有標籤效應;異質分組,

透過合作方式完成工作,但對程度好的學生較缺乏挑戰性,因此教師應交替使用。

李佳琪(2014)建議有時同質分組,讓相同準備度學生合作,或擁有共同興 趣的學生自願選組;有時異質分組,讓不同能力的學生一起共事,培養多種角度 看待問題的態度和能力,而學習成就高的學生藉由協助同儕學習更加精熟學習內 容。教師視情況彈性運用合作學習策略,將不同學習成就、性別或興趣的學生,

依照課程或特定主題需要組成小組,且不定時更換組別,讓學生在不同團體中學 習;指定各小組應完成的學習目標,教師從旁協助並鼓勵組員互助與承擔責任。

教師變化多種小組學習與活動方式,例如可在教學活動採異質分組,鼓勵學生相 互學習、分享與討論,而評量活動則採同質分組;觀察和評估學生表現,幫助學 生學習合作技巧和與他人分工,也維持學習熱情並激盪出不同火花。

(四)學生參與適宜任務,開發學生潛能

教師了解學生當前的學習位置,訂出比現有能力高一點的學習目標,依照學 生程度提供不同學習單,或具有不同難易度的多層作業或平行任務。調整教學活 動和教材內容,給予學生機會選擇適合的學習任務,適時協助學生解決困難,使 其參與教學活動,也可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以激勵學生學習。

(五)評量和教學密不可分,是多元動態歷程並具診斷性

新知識的學習需建立在先備知識之上,在差異化教室裡,持續性的評量是一 項很大的特徵,包括口頭討論、家庭作業、興趣調查表等,都是了解學生的途徑。

17

以評估為施教前提,可設計與拓展教學。可採分層次學習單和多種成果展示策略。

可在單元一開始實施評量,以確定學生狀態。而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多種方式評 量學生起點行為、興趣和學習方式的發展,融入相關而有趣的學習經驗。也善用 其長處,使學生發揮才能具多元表現。

(六)規劃學習中心或分站活動

依據特定主題或學習單元,或依據學生學習喜好及優勢,規劃興趣中心或進 行分站活動,提供個人自主學習、兩人一組配對學習或小組學習的機會。幫助學 生為自己的成長負責。

(七)運用問題導向學習(PBL)

將教學內容問題化,鼓勵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個別)、同儕討論(小組活動)、 師生對話(全班討論)等互助方式進行學習。

(八)學習過程中師生共同合作

師生是學習上的合作夥伴,是教與學的有機組合。教師將各種資源與專業基 礎結合,依據學生個別差異進行教學,並診斷學生的學習情況並進行調整,為學 生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提供選擇機會。而學生可為教師提供回饋,讓教師了解 學習內容難易度是否適當、教學活動是否引起學生學習動機,或協助參與管理。

(九)建立一個正向積極,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

學生在教室中感到安全,教師營造正面、積極的學習環境,學生在與老師和 同學互動下,勇於挑戰學習任務。

綜上所述,差異化教學策略的核心在於評估學生個別差異,配合學生的能力 準備度與需求、學習興趣與獨特的學習特質,並依據教學單元特性,規劃教學內 容、過程與成果,善用教學方法、資源及設計學習活動,靈活使用教學策略和彈 性分組,教師在教學歷程中保持敏銳觀察力和自省能力,營造成功經驗追求成長 和進步,促進所有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發輝最大的潛能。當學生在自己的學習 中成為參與者時,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引導者與協助者,無時無刻為學生尋找適合

18

的資源,協助學生成長。根據甄曉蘭和侯秋玲(2014),教師積極回應不同學生在 認知、興趣、特質上的差異與需求,必須是回應式且具彈性,提供學生多元學習 方案,協助學生獲得學習機會,為學生創造「有意義」及「成功」的學習經驗;

須掌握的要領是,每項活動都應該關注學生是否達成學習目標,學生的學習品質 不能在熱鬧好玩的活動中被忽略。

三、評量成果(product)

Tomlinson(1999)認為是學生展現所學知識與技能的方式,亦即學生的理解 和運用能力,重新思考、擴展長時間累積的成果(張碧珠,2016);可從品質要求 與呈現方式進行調整。認為在差異化的課堂中,評估是診斷性的且實施於教學過 程任一階段,幫助教師調整教學,使教學能夠切合學生的需要。學生不會一直處

Tomlinson(1999)認為是學生展現所學知識與技能的方式,亦即學生的理解 和運用能力,重新思考、擴展長時間累積的成果(張碧珠,2016);可從品質要求 與呈現方式進行調整。認為在差異化的課堂中,評估是診斷性的且實施於教學過 程任一階段,幫助教師調整教學,使教學能夠切合學生的需要。學生不會一直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