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行動實踐之歷程

第一節 教學方案發展

教學前先實施學生學習起點評估,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及不同的學習特質,

以設計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課程。而根據學生各項學習成果和課堂反應、觀課教 師的紀錄、學生訪談建議、及我自己的教學省思,調整教學方式,並考量課程單 元教材特性,進一步修正調整。

壹、診斷學習起點

一、英語學習成就測驗-學前評估了解學生起點行為

在開學第一節課透過學前評估了解學生學習準備度。我依照學生國小學習過 的內容詞彙和簡易用語、且是在進入國中前應具備的基礎知識為主,設計前測題 目,包含單字、語句、閱讀。先對每位學生進行個別學前評估,了解學生的起點 行為,及先備知識的掌握狀況。學前評估的題目共 25 題,測驗學生是否具備基本 的單字詞彙量、對於文法句型結構是否具有概念、閱讀文章訊息的能力(上下文 了解單字意思、擷取文章中的訊息)。前兩部分是評估學生舊有先備經驗,第一大 題是十五題的英文和中文配對題,了解學生單字認識多寡,是否已達到國小畢業 應有的字彙量;第二大題則為八格填空題,了解學生對於人稱概念建立與否以及 語法結構掌握程度;第三部分則為兩題閱讀測驗,檢視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是否 能從文本找出線索、了解主旨或解釋和推論,以了解學生閱讀的提取訊息能力和 推論分析能力;為了能夠更清楚掌握學生學前能力,此部分加入國中教科書裡將 學習的新概念(單字和文法),能夠更清楚掌握學生學習準備度的差異程度,而評 估結果作為學生分組的考量。如表 4-1-1 所示。

32

表 4-1-1

學習起點行為診斷各向度題號分配表

總題數 英語學習能力向度 對應之題號 題數

25

具備基本詞彙量 1,2,3,4,5,6,7,8,9,10,11,12,13,14,15 15 具備文法句型結構知識 16,17,18,19,20,21,22,23 8

具備擷取閱讀訊息能力 24,25 2

曾參與右昌國中林健豐老師區分性 ABC 教學法演示,看他採用同質分組,將 學生區分三個層級 ABC(A 組程度佳、B 組尚可、C 組待加強),進行差異化教學,

針對同一班級不同程度、學習需求和方式及興趣學生提供多元學習;並做差異化 學習單(同一份學習單中區分基礎題和挑戰題,或設計不同程度學習單);巧妙安 排座位,希冀藉由安排適當座位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為了不讓學生覺得被貼上標 籤,他事前與學生解釋:不同學科學生程度不同,也許英語是 A 但數學可能是 B,

所以分組是為了要幫助他們學習。我學習林健豐老師的區分性 ABC 的概念來設計 課程及安排座位,並將名稱改變為 MVP 組(M 是 C 組、V 是 B 組、P 是 A 組)。

因為擔心使用 ABC 名稱學生也許仍有被標籤化的感覺,故使用 M(master)、V

(victor)、P(professional)三個字的縮寫;且學生喜歡打球運動,想以 MVP(most valuable player)的概念吸引他們注意,並鼓勵他們發揮其學習潛能。

班上有 28 位同學,學前評估有 4 人滿分,有 5 人只錯一題,但也有學生答對 題數僅只個位數。14 位同學(50%)具備基本的字彙量(國小曾經學習過並常用的 單字),14 位同學(50%)具備基本文法句型結構的概念(I am,you are,we are…), 但卻只有 5 人具備基本閱讀訊息的能力。學前評估的結果呈現雙峰現象,依據學 生施測結果所坐落的位置,將學生程度分成三個層級-MVP,分為 P 組(高分組)9 人,V 組(中分組)11 人,M 組(低分組)8 人。分在 P 組的學生,具備足夠的識 字量,能夠整合應用字句及語法結構等多項語言知識,能指出文本主旨、結論等 訊息內容,但尚無法進一步推論或評論。分在 V 組的學生,具備辨識單字、能理 解字句基本語意及簡單語法概念或語句,但有些文法句型結構知識與閱讀文章擷

33

34

此外,學生的起點行為診斷單,各組情形如圖 4-1-1 所示。

M 組

V 組

P 組

圖 4-1-1 各組起點行為診斷之情形

35

從圖 4-1-1 可以看出即便同組還是有各個層級內的差異性,例如像是同為 M 組學生,有只會辨認一或二個單字的學生,或雖能辨識的單字不多但有些微文法 基礎概念的學生;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 V 組,對於文法和閱讀部分的作答反應情 形亦不相同。因此要特別注意學生個別學習情形。而且各學習階段的情況也不同,

因此要時常評估學生的學習,和檢視學習成效。

第一次段考後再次藉由學前評估,診斷學生學習的起點行為,先利用終極密 碼活動,複習數字英文;並運用提問,讓學生使用小白板回答,檢視當前學習情 況,評估學生相關概念是否具備。而為了能夠更清楚掌握學生能力,加入單元三 到單元五課程教材的新概念作為評估內容,希望知道哪些學生已具備新單元的能 力,清楚掌握學生學習準備度的差異,作為教學計畫的考量,為高層次學生設計 進階學習目標,準備延伸教材。

表 4-1-3

學前評估各向度題號分配表

總題數 英語學習能力向度 對應之題號 題數

25

單字詞彙量 1、2、3、4、5、6、7、8、9、10 10 名詞單複數變化 11、12、13、14、15、16 6

文法句型結構 17、18、19 3

閱讀能力 20、21、22 3

中英翻譯 23、24、25 3

由學前評估,掌握學生當前能力,並作為學生分組考量。P 組學生在識字量表 現佳,名詞單複數變化、文法句型結構、克漏字閱讀能力大多具備,唯造句和翻 譯的部分需要加強。V 組學生組間存在著差異;而 M 組學生則是大多皆尚未具備 這些學習能力,可見學生差異仍大。依據學生學習準備度,制訂相對應的學習目 標,且針對概念不清楚之學生,輔以個別指導,以利具備學前能力。

36

其中第 7、13、14、15、16 題為反向題,計分則相反。總分越高,表示學生英語 學習動機越高;反之,獲得分數越低,其英語學習動機越低。

37

掌握教學單元核心。以翰林版第一冊單元一到五做為教學內容,如表 4-1-6。Starter 是銜接國小和國中的內容,第一部份為英文字母大小寫書寫,此部份我亦用來施 測,了解學生國小學習基礎,而之後的內容依序為一些基本用語,包含詢問他人 名字和資訊(What’s your name?/ 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以及如何查字典,

這些部份則是先教再測,沒有使用區別的課程任務活動,但仍會檢視教完後學生

38

What are these?

1. 名詞單複數 Koalas Here?

動物園

39

40

41

伍、設計學生課堂回饋單&觀課教師課堂紀錄表

每個單元課堂結束後,我設計課堂回饋單讓學生填寫,從學生的回饋單中,可 以知道哪些課程安排和學習策略幫助他們學習,還有哪些可以改進。蒐集學生在 課堂學習過程,對於課程內容安排、師生同儕互動、分組學習態度、多元評量方 式等各個面向表達的意見,以作為下一單元課程安排的調整與修正。也邀請校內 兩位英語教師入班觀課,並填寫觀課紀錄表。藉由回饋單和紀錄表,了解學生反 應和教師建議,才能精進自身教學,以利下次的行動方案。

簡而言之,透過學前評估,重新檢視學生的位置,以學生的學前評估及單元 特性作為課程規劃的依據,調整學生組別及各層次學生人數,幫助學生互助學習。

事先設計符合學生的差異化教學方案,包含訂立學習目標、安排教學活動、思考 協助的鷹架、設計評量檢視的方式等。